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20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注】①蚤:

通“早”。

②昧爽:

拂晓。

③直:

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

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

”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

(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

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

“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

点评:

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

回头看;

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洞:

名词作动词,打洞;

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

货:

卖;

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姑:

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

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

“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

句意为:

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

句意为: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

爬上树去找鱼。

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

故答案为:

(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理清写作顺序。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

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

“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

“卿面何以汗?

”毓对曰:

“A         。

”复问会:

“卿何以不汗?

”对曰:

“B         。

【注】①钟毓:

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

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

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   )

A. 可令二子来                  

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C. 三令五申                  

D. 巧言令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

“卿何以不汗?

(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

(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

(   )

A. 德行                                     B. 言语                                     C. 方正                                     D. 雅量

【答案】

(1)D

(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

“你为什么不出汗?

(3)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

【解析】【分析】

(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

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

“卿面何以汗?

”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卿何以不汗?

”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

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

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达自己出汗的原因。

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

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

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D;

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

“你为什么不出汗?

”;

⑶①A【乙】 B【甲】

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

“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

”钟毓回答:

“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

“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

”钟会回答:

“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对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

倾斜。

②宥(yóu)座:

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

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

(1)本题划分技巧:

①句子成分划分:

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

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

善良,好,擅长。

“者”:

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善者:

优点。

③孔子观于周庙:

孔子参观周庙。

“观”是一词多义:

景观景色,观看参观。

④虚则敧:

空了就会斜着。

“虚”是一词多义:

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

①行,走。

师,老师。

②恶,怎么。

覆,颠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

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

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

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

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

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

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

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

启示:

告诉我们狂妄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

⑴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以……为乐;②优点;③参观;④空

⑶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

⑷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

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

“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

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这是什么东西呢?

”守庙的人回答说:

“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

”孔子说:

“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

”守庙人回答说:

“是这样的。

”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

孔子长叹道:

“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子路问:

“请问持满有方法吗?

”“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

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

知州①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

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

“公为官颇爱民,亦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公休矣,毋多言取困②。

”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

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

狐亦不击之。

或对语问其故,狐曰:

“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刘乃令仆妇居此室。

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

官职名称。

②取困:

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为狐所据________

②然公爱民________

③辄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休矣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故正确的句读是: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这一语句可知:

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

⑴①被;②然而;③就;④停止。

⑵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

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

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

”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

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

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

”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

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

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

狐狸说:

“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

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

”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

近岁居民艺②。

麦,被邻夜食几尽。

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

”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

食邻麦者,殆是乎?

”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

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

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

地名,在湖南桃源东。

②艺:

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故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

【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

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

到、等到;

②句意:

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闻:

使……听到;

③句意:

于是故意说道。

故:

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有:

食:

吃,殆;大概;句意为: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

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

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

【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

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

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

【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

【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

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

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

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