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164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

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简答题53题附答案

简答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答: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

2、《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和性质。

答:

内容:

(1)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2)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

性质:

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3、洪仁玕《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性质。

答:

(1)内容:

在政治方面,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劳动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设新闻官、设“暗柜”,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缠足、溺婴等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2)性质:

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4、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答: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5、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

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提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6、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答: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8、百日维新及其主要内容。

答: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其主要内容是:

(1)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

(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提倡西学。

9、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0、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

原因:

(1)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维新派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3)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脱离人民群众。

教训:

(1)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

(2)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3)从农民阶级的改朝换制、地主阶级的洋务自救,到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戊戌维新,在中国都没有行得通,其自身的失败昭示了一个真谛:

延续了两千余年、盘根错节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又需要有新的强有力的阶级领导一场流血的革命方能将其摧毁。

11、简述清末“新政”所涉及的内容。

答:

(1)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2)改革兵制,训练新军。

(3)改革学制,提倡新学。

(4)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

12、简述三民主义学说。

答: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13、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的内容及意义。

答: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论战。

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3)革命派的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4、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性质。

答: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2)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6、简述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权。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2)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北洋政府尊孔复古。

17、孙中山捍卫辛亥革命的果实展开的斗争。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答:

(1)1913年7月,二次革命。

(2)1914年7月,组织中华革命党。

(3)1915年12月25日,发动护国战争。

(4)1917年7月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

(5)1920年11月,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18、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答:

(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19、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答: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

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壮大起来。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0、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答:

(1)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

(2)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21、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

答:

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2、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答: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部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23、国民党政府如何实行独裁统治?

答:

(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24、简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答: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土地国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他们还大力策动军事反蒋活动,商定武装起义计划。

终因1931年8月邓演达的补捕而告失败。

1935年1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25、“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

答: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有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

(1)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27、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

答:

(1)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暂时退出革命阵营,在“九一八”后要求抗日与民主的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

(2)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

(3)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的主张。

(4)在反“围剿”的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消极防御的方针。

(5)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方针。

28、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答:

(1)华北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执浩大的抗日游行,即一二•九运动。

(2)意义:

一二•九运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9、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答:

(1)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毅然实行“兵谏”,扣留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

经过与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2)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0、国民党正面战场溃退的原因。

答:

这与国民政府战略指导方针的错误有直接关系。

蒋介石在决心抗战的同时,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3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目的和实质。

答:

目的:

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并发展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

实质:

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菌素战的中坚力量。

32、延安整风运动的意义。

答: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全党范围确立起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答: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3)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4)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提高。

(5)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34、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答: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

35、中国的各民主党派。

答: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2)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

(4)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

(5)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

(6)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

(7)九三学社。

(8)以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36、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答: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37、简述《论人民民主专政》。

答:

(1)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2)在上述联盟中,主要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为建立新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

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即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38、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答:

(1)中共中央和人民政府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正确处理恢复国民经济同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

(2)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了“不要四面出击”等正确方针政策,妥善处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

(3)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用,及时有力地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3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和性质。

答: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就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处在深刻有变动之中,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

40、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答: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4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答: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2、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意义。

答:

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

中国农村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3、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答:

初级形式:

在工业中有收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商业中有经销、代销、代购代销、公私联营等。

高级形式:

分为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4、《论十大关系》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答: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5、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及其意义。

答:

制定:

(1)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3)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意义:

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46、“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答:

为了统一思想,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1962年1、2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会七千余人,被称为“七千人大会”。

意义:

(1)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2)给被划为“右派分子”的大多数人摘掉了“右派分子”帽子。

47、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

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48、四项基本原则。

答:

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49、中国共产党第二个历史决议及其意义。

答:

从1979年11月起,在邓小平主持下,中共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史决议”。

意义:

(1)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作了概括。

(3)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

(4)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50、简述“三步走”发展战略。

答:

党的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5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答: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52、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

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促进。

53、科学发展观。

答: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