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4139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 第九课 当别人比我强 教师用书.docx

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三年级第九课当别人比我强教师用书

三年级第九课当别人比我强

【主题说明】

嫉妒心理是小学生很容易产生的一种常见的消极心理,它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不健康的情感,是对他人在某些方面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不如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

小学生正处在发育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不良的嫉妒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疏导会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由嫉妒引起的问题行为,会破坏班集体和谐的心理氛围,会给被嫉妒者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会给学校教育蒙上阴影,给家庭带来不幸,甚至会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本课借助游戏、故事、体验、交流等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当别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时,应如何欣然接受,学会欣赏,消除嫉妒,保持良好的心态,如何积极地面对比自己强的人,从而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当别人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时,要欣然接受,学会欣赏,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2、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嫉妒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

积极面对比自己强的人。

3、行为目标:

学会用正面的想法和行动战胜自己的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表现和危害。

难点:

教给学生积极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

【课前准备】

1、PPT课件;学生书写用纸(粉色或淡蓝色)

2、三只箱子(上面写有不同分类)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环节

目标

过程

建议

观察岛

(热身暖心)

引出本课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学习动机。

1.出示教材中观察岛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图片中发生了什么?

每个人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吗?

2.提出问题:

两幅图中不高兴的女孩怎么了?

3.教师总结:

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别人做的比我们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到图中不高兴的女孩,并让学生分析不高兴的原因。

2.建议时间7分钟。

活动营

(体验分享)

通过感受填写和倾诉,让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别人比自己强”的事情,不开心或妒忌的情绪是一种人人都可能在任何时候产生的很正常的情绪。

活动一:

我的感受

1.教师引导:

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会让我们觉得不开心,下面这些事情,会让你不高兴吗?

2.出示活动一的表格,让同学们自由填写。

3.讨论分享: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因为别人比你强而让你感觉到不开心的?

1.对于学生填写的表格不给予任何评价,更不能以“好”和“不好”这种语言来判定。

2.建议时间3分钟。

活动二:

倾诉箱

1.教师:

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因为别人比你强而让你感觉到不开心的事情,除开不开心,你还有什么感受?

又是怎么想的?

请大家以一件具体事情来写一写,好吗?

2.学生自主写下在某一件事情上自己当时的感受。

3.拿出准备好的“倾诉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的感受投到倾诉箱内。

4.从“愿意公开”和“愿意公开但不愿意署名”的倾诉箱里取出几封倾诉信,在全班交流……

心理引导:

学生在互动活动中获得宣泄和体验,在全班交流中得到展示,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老师和其它学生要给予他正面的中肯的评价,给予安慰和修复。

1.善用教材,巧妙引导,让学生在故事和主题活动中去倾诉,让情绪得以舒缓。

2.尊重学生的心意,对“愿意公开”的同学表示感谢,不对他们倾诉的内容做任何评价,仅可做一些“共情”处理。

3.建议时间15分钟。

活动三:

学会调节

1.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听完了别人的故事,大家来当当“知心姐姐”,帮帮你的同学,当别人比自己强时,应该怎么办呢?

2.小组内交流,老师可巡视并参与其中讨论。

3.分享:

有谁愿意把你们刚才的“悄悄话”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教师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总会有人在某一方面超过我们,学会由衷的赞美是一种美德,当然我们也可能不高兴,但这也是正常的情绪状态,我们要学会将这种不高兴转化为努力的动力,让自己有所进步。

嫉妒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学会调节,就能将弊转化为利。

心理引导:

嫉妒心理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面对嫉妒心理的产生不能简单的压抑,要让学生正视这种不良情绪,并积极的去面对、解决和转化。

分享屋

(总结提升)

学习如何缓解以及消除不良情绪的办法,懂得用正面的想法和行动战胜自己的不良情绪。

1.教师小结同学发言,并出示课本中列举的办法:

学会欣赏别人;写出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自己;与自己比较,增强自信心;与好朋友讨论,寻求建议和帮助;分析别人的优点,向他学习

……

2.引导学生对以上方法再次理解运用。

心理引导:

这是一个从感性了解转为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际事例中的过程,在过程中,要点被内化吸收再转入实际运用,达到“迁移”的目的。

1.引导学生面对不良情绪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

2.小结完学生发言后可再次将它运用到前面学生讲述的事例中进行理解;

3.建议时间10分钟。

拓展园

(拓展延伸)

通过对比,让学生更进一步知道当别人比我们强时,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1.教师:

学完这一课,再看看你们填写的表格,你有什么想说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如果时光快车将你带回那件事情之中,你又会怎么处理呢?

请再次在表格中用彩色的笔写下来。

6.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当别人比我们强的时候,我们有很多选择,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心理引导:

通过同一件事的不同选择和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行为替代”,用更理性的行为替代感性的冲动,以达到行为的“升华”。

1.对学生填写的答案表示尊重,不要给予太多评价。

2.建议时间5分钟

【活动反馈】

1.学生是否对活动感兴趣?

2.是否乐意参与讨论和交流,对于同学发表的看法是否赞成?

3.学生面对具体事情时情绪的处理以及学习后在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练习题】

学校举行的唱歌比赛中,小明同学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可多项选择)

A.恭喜你,你为我们的班集体赢得了荣誉。

B.有什么了不起?

不就是学校的唱歌比赛吗?

C.我也喜欢唱歌,你可以教教我吗?

D.我们一起来唱歌吧……

【教学参考素材】

1、克服嫉妒心理的策略

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当看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于是就产生一种包含着憎恶与羡慕、愤怒与怨恨、猜嫌与失望、屈辱与虚荣以及伤心与悲痛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嫉妒。

嫉妒者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害怕别人得到自己无法得到的名誉、地位等,在他看来,自己办不到的事别人也不能办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得到。

嫉妒程度有浅有深,程度较浅的嫉妒,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中,不易觉察。

如自己好朋友的学习成绩、能力等都强于自己,虽然不想对他加以攻击,但在内心总有一点酸楚;而程度较深的嫉妒,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对能力超过自己的同学进行挑剔、造谣、诬陷等。

嫉妒心理不但会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习工作。

嫉妒心强,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大大降低学习或工作的效率。

另外,嫉妒心强可能使我们结交不到知心朋友。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事事好胜,常想方设法阻止别人的发展,总想压倒别人。

这可能使同学、朋友想躲开你,不愿与你交往。

从而给自己造成一个不良的人际关系氛围,你会感到孤独、寂寞。

如何克服嫉妒?

(1)培养豁达的人生态度,心胸开阔,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这是客观规律。

(2)转移注意力,给自己一个不嫉妒的理由。

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就无暇去嫉妒别人。

因此,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

这样嫉妒的毒素就不会滋生、蔓延。

为了缓解自己的失败带来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可以找一些理由,使自己不再嫉妒别人。

(3)看到自己的长处,化嫉妒为动力。

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只注意到别人的优点,却不注意自己比别人优秀的地方。

其实任何人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想一想自己比对方强的地方,这样就会使自己失衡的心理天平重新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总之,对别人产生了嫉妒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

你不妨借嫉妒心理的强烈超意识去奋发努力,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

2、小故事《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有一个足智多谋的上大夫蔺相如,还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

有一年,秦王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

酒宴上,秦王请赵王演奏瑟,赵王弹了一曲。

作陪的蔺相如心想,必须为赵王争回面子,于是捧起一个缸,走到秦王面前说:

“大王擅长秦乐,请大王一击,以相娱乐。

”在蔺相如的强逼下,秦王勉强在缸上击了一下。

秦国的大臣气得大叫:

“请赵国割让出十五座城作为向秦王的献礼!

”蔺相如也高喊:

“请秦国把首都咸阳作为向赵王的献礼!

”秦国始终没能占到半点便宜。

事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人说:

“我出生入死,立了许多战功,而蔺相如只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官居我之上。

倘若给我遇见,我一定要当面羞辱他。

”蔺相如听说以后处处忍让,上朝的日子故意装病在家,以免与廉颇引起争执。

有一天,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的马车迎面驶来,他吩咐仆人把车子调转方向,避开廉颇。

身边的人都说他太胆小了,蔺相如一笑,问大家:

“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哪个厉害?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那当然是秦王厉害啦。

”蔺相如又道:

“我敢在秦国当众呵斥秦王,又怎会偏偏怕廉将军呢?

只是我想到,强秦不敢侵赵,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我们两人要是争斗起来,敌人就要来钻空子。

我不能忘掉国家的安危啊!

这些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很惭愧,于是脱下战袍,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

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了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心理学背景知识】

嫉妒是指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

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

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和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

2.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

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

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这种对抗性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性。

3.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

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

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

这“滋味”是什么呢?

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

4.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

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

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仅表现为内心有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外,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

此外,还有另外几点值得注意:

嫉妒虽是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

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

广泛地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

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

(2)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

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

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诬陷或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

(3)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当嫉妒心理超出潜意识层次,进入显意识层次又不能控制,再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曾云莺.论嫉妒心理的特点、发展及克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

142-144

3.李元强.浅谈小学生嫉妒心理的预防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2011(4):

42-43

4.杜兆义,康维娜,温志旺.嫉妒之火如何灭.社会心理科学,2013(10):

112-114

5.赫尔穆特·舍克著(王祖望,张田英译).嫉妒与社会(第2版).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嫉妒—XX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