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90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docx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

撰写者:

刘琴 指导老师:

肖徐彧

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惯性影响,使我们仍然停在“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的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单一作文范式中,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本体性。

作文教学领域仍是山重水复、春光不现,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渴望给学生以茁壮成长的自由土壤,立体的、多元地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正成为“出题者——学生——评判者”三者之间心灵平等对话的载体。

那么,教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寻求到作文教学的内部规律和最佳模式呢?

下面,我从作文教学现存的问题入手,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很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疼,提起笔就觉得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写作成了学生的一个心理负担。

再看学生的作文本胡编乱抄、张冠李戴的,三言两语、龙飞凤舞的,甚至还有求人代劳的。

总之一句话,就是学生厌倦作文,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无话可写。

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二)作文教学中缺少创新意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

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

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

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

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在写作中,大多数学生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是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

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离题。

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

这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

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误使学生进入“标准化答案”的歧途,使作文教学仍停留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形式中。

二、创新作文教学具体措施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

“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

我将就上面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谈我对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内在的兴趣,让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

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现实,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生动、鲜活的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粘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

叶圣陶先生说: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这也就是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

而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

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感受生活的向导,与学生分忧享乐,一起关注现实、一起观察、一起分析、一起思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观察能力,寻找写作“活水”。

比如我在教导五年级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的作文,我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丰收的田野,农家的菜园,能代表家乡景色特点的桔园等。

努力让学生用鲜嫩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家乡独特的感受,品尝“用我眼看世界,以我手写我心”的乐趣。

学生对生活产生了浓厚的观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因观察把作文和生活衔接起来了,为学生的作文“注入了甘甜的泉水”,从而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

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拓展学生视野、积累素材和写作技能,并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反思学生所说的“没东西可写,不懂怎样写”,就是因为“肚中没墨水”,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也说自己的作品“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这都说明广泛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特别是那些优秀作品和书籍,应仔细品尝,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

还因为优秀的作品蕴蓄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

深刻透彻的人生领悟;精辟新颖的个性化创作;生动形象的文学描写;富有文采的修辞语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各种需求。

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

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第三,进行多元化作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创作,并发表佳作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不能单调,只有形式多样,方法常变,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除上面讲的“读和写结合”,还有采用口头作文、片段作文,活动性作文等多元化结合的方法。

“出口为语,下笔为文”,说和写是密不可分的。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

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

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说习作要求。

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

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

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

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

除了说还可以有许多其它途径,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穷人》时,首先让学生体会作者是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文中主人公的生活是很贫穷的,然后又是通过哪几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主人公很善良,从中感受到当时沙俄社会的黑暗,穷人的生活很困苦,并要求学生续写《穷人》,想象文中主人公桑娜和渔夫一家在收留了西蒙的遗孤后,他们的生活会怎样的呢?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体会所要表达的中心。

学生续写的内容我没有作任何要求,完全要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皮亚杰指出,让学生以活动为主进行学习,效果较好。

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多组织开展校内外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踢毽子、拔河、参观、访问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索、感悟之后,教师再就此进行作文指导,之后,教师再就此进行作文指导,让学生能由活动引发联想,展开思辩、要求写出新意。

活动性作文,能让学生在活动时趣味盎然,写作时“思绪万千”。

记得我在教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吹泡泡》时,许多学生都表示自己很喜欢吹泡泡,于是我就做个“吹泡泡”的游戏。

在做游戏时,当我看到学生都玩得不亦乐乎,听到有些同学还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来形容泡泡。

这就达到了我做游戏的目的,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模仿课文来将自己这次吹泡泡的事记录下来。

这样,就很好的帮助学生写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写作并不是他们想象中那么难。

其外,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还来源于学生在作文中所取得的成就,而推荐发表文章,即是一个好办法。

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每次作文,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语句、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作文专栏《我进步了》中,并在班上进行范读和分析,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份量,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做法,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倘若学生把作文作为自己的乐事,成为自己需要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将是无比灿烂的景色。

(二)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找出习作的有创新、创意的部分,并将其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作文教学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

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

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S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作文习作《同学之间》,其习作要求是:

①根据题意写一件在同学之间的事,要写出真情实感。

②内容要真实,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应该把选材立意和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①“同学”你是怎样理解的?

②同学和同学发生过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③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

④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实,同学的范围是很广的:

既指现在的同学也可指过去的同学;还可以包括校内同学和校外的同学,如在学校兴趣小组一起学习的同学等等。

这样选材范围不是扩大了吗?

第二个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内容可写;第三个设计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众多的事件中选择真实的,而且又比较新颖的材料,第四个设计是在前两个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文章中心的确定和挖掘。

为了达到组织好材料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又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即①你打算怎样安排选定的作文材料?

②除了这种写作方式外,还可以怎样安排你的材料?

③你觉得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达的中心?

不难看出,前两个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集中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中选优。

第二、让学生自定写作目标,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

传统作文教学中,以教师命题为主,教师命题能够结合阅读教学及学生写作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有序列性。

尽管教师的命题力求兴趣性、诱发性及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却无法将几十个学生的写作心理、兴奋点、兴趣爱好统一到一个命题上来。

所以,作文题目宜少点儿限制,多点儿选择余地,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具体做法有:

(1)同一题材多角度选材。

如教师给出母题《我的妈妈》,让学生根据母题从不同角度写。

多数学生讲妈妈在学习生活上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我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情、、品德、爱好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进行选材,写出血肉丰富的妈妈,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对妈妈的颂扬,我又启发学生正确全面地描写妈妈,并对妈妈提出善意的规劝,如,妈妈关心疼爱我,对爷爷奶奶却不够孝顺,妈妈教我宽厚待人,自己却与邻居、同事斤斤计较……结果,批阅作文时如同置身于春季的花园,真是百花正艳,各具特色。

(2)同一素材多种立意。

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时思维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端,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素材的多义性。

如指导六年级学生写《生日》一文时,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快乐。

经过指点,学生将视线投向他人,写父母过生日的情景;写为孤寡老人、残疾人过生日;生日那天,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等,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不居一格。

(3)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

这就要求教师减少对学生思想与技巧的束缚,给学生以不同形式放胆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成为一种创作。

鲁迅先生说: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花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海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每一次这样的作文,想象力便得到一次锻炼,生命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创新的萌芽便又一次破土而出,想象能力是构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的确如此,通过以上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学生放胆表达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技巧,使表达更加清楚、得体;在学生真实情感流露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思想,再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三、改革作文评改作文,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实践创新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

(1)学生方面:

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

”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

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和②交互评改。

①自主评改:

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

②交互评改:

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

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

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

(2)教师方面:

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

①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

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

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

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

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

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②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

“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

还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支配写出尖刻,过于偏激的评语,如“乱七八糟”“话都说不清”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当同学看到这些评语时,当然随便把作文本扔到书桌上,因为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

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

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

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

如,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

”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用得不恰当,我先在旁边给他写出了“蓬松”的意思是:

形容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

然后写出了评语,“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

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

”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作文本找到我,告诉我他知道了“蓬松”这个词用的不当,应改为“复苏”,我给予了肯定。

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

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

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

”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

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精神生产劳动,是一种行为动作状态过程,行为动作得靠“动力”,没有写作主体的“内动力”,“生产劳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当然也谈不上有好的“产品”,作文教学之路是艰难的。

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只有这样才能使作文教学开一片新天地,这同样是新课程改革的呼唤与企盼!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肇名《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小学作文“双轨”教学的初探》,1998年1月版

4、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培根《论求知》

6、《走进新课程》主任:

李连宁

7、《中国鲁迅学通史》张梦阳

8、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江西教育》 人民出版社

9、许辉《咸阳城东楼》

10、《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新大纲(试用修正版)》

11、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