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686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95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docx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八九单元

2014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

千克、克的认识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

3.【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评价任务】

1.能感受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能准确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质量单位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

我妈妈买的牙膏是130克。

生2:

一根火腿肠是40克。

生3:

一袋茶叶是400克。

生4:

一袋面粉重25千克。

……

小结:

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

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设计意图:

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物品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初步建立质量的感知,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探究体验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师:

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

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2、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

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

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

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②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小组1:

这筒面约重1千克。

小组2:

这袋水果约重1千克。

师: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

包装纸上有提示。

师:

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生: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师:

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

(教师出示盘秤)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

学生在汇报交流对1千克的感知情况时,教师及时增加学习内容,以学生自己看到和体验到的有关“克和千克”的知识为起点进行教学,顺应了学生的认知需求。

(4)认识盘秤。

师: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

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

其他小组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

教师建议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设计意图:

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在自由讨论中,把自己的体验和感知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知识在交流中赿来赿清晰。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师:

每个同学拿一个2分的硬币掂一掂、试一试,感受它有多重。

告诉学生: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教师拿出天平秤,简介天平秤的使用,示范称出1个硬币的质量。

学生举例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

生1:

像这样大的一块橡皮大约是1克。

生2:

校徽大约重1克。

生3:

3粒玉米大约重1克。

生4:

还有可能是4粒玉米重1克,因为有的玉米粒大,有的玉米粒小。

师:

1克与1千克有什么不同感觉?

生:

1克非常轻,1千克重,相差很远。

师:

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找一找。

学生在准备的盘子里找大约是1克的物体,可以采用比一比、掂一掂的方法进行判断。

生1:

一包药大约是1克。

生2:

一包茶大约是1克。

4、建立克与千克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袋味精,上面标注100克。

师:

一袋味精重100克,你认为有多少袋这样的味精是1000克?

学生思考后认为10袋味精是1000克。

教师逐一出示10袋相同的味精,学生进行口算,得到1000克。

教师又出示1袋洗衣粉,让学生观察上面的标注,学生清楚地看到是1千克。

师:

这10袋味精和这1袋洗衣粉哪个重?

学生发生争议,意见不统一,向教师提出建议在天平秤上称重比一比。

教师演示,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什么位置?

(正中间)那说明什么?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

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师:

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

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

1千克=1000克。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自己亲手掂一掂,可以借住某个物体,用对比的方法形容自己感受到的物体轻重,说明学生真正有了一定的质量观念,形成了初步的能力。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

约只有2克重。

约有100千克重。

它的一个

蛋就重1500克。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

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

在哪儿见过它?

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学生明确:

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设计意图: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有思维价值的学习活动,自主建立起“克”和“千克”的关系,明确在称比较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在称比较轻的物品时用“克”作单位,了解“克”和“千克”的使用价值。

三、巩固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

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

课后小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四、全课总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

gkg

轻:

克重:

千克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10袋→1000克=1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目标确定的依据

1.标准的相关要求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评价任务】

1.会估算物体的质量。

2.会用估算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经验汇报

师: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品的轻重,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1:

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

生2:

一块香皂重125克。

生3:

一袋鸡精重100克。

生4:

一袋面粉大约重25千克。

……

教师小结:

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师: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

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

(苹果)

师:

想知道一些什么?

生:

1千克苹果有几个?

袋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些苹果大约有多少千克?

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联系上节课的课后小调查,从生活情境引入,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

二、动手实践,对比探究

1、问:

想知道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怎么办?

(称一称)(课件出示称苹果)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

(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图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苹果。

活动: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然后填写表格。

交流: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

师: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

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对比探究。

师: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刚刚称的苹果大,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

为什么?

生:

我们刚才称出的1千克苹果有5个的,也有6个的,老师的苹果比我们的要大一些,估计4个就是1千克了。

师生共同称一称验证。

师:

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数量会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

都是1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

每个苹果大,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多。

【设计意图: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在本环节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三、揭示问题,深入推理

师:

回到我们开始的第二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该怎样知道呢?

(数一数)请一名学生数出一共20个苹果。

师:

那么第三个问题呢?

老师这一袋苹果,你能估出它有多少千克吗?

你的方法是什么?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估测,学生可能的方法有:

生1:

我的书包大约有3千克,我拎了一下您的苹果,比我的书包重一些,我估计这一袋苹果有4千克。

生2:

1千克苹果有大约有5个,20个苹果大约是4千克。

教师质疑:

是不是20个苹果一定是4千克呢?

什么时候20个苹果比4千克重?

(引导学生说出:

如果苹果大一些,20个苹果就比4千克重。

师:

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师:

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分是4、5个1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对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这个问题的铺垫,很容易想到把20个苹果分解成几组1千克的苹果,从而推理结果,当然学生运用参照物进行估测也是很好的方法。

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帮助学生巩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更向学生渗透了从不同角度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切实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策略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104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

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师:

解决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

1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大约3个1千克,中等大的梨大约4个1千克。

所以如果3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3=8)千克;如果4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9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为了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目,练习既有单纯的模仿,也有适当的变化,让学生在巩固本课知识的同时,真正的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运用适当的估测策略去解决问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本单元所学的质量单位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第三课时:

克和千克练习课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完克与千克有关知识后的一节练习课,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加深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熟练的掌握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克与千克,并能进行单位换算,解决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

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评价任务】

1.同桌俩互相说一说含有克和千克的句子以及单位换算的方法。

2.能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并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1千克=()克3000克=()千克

4千克=()克5000克=()千克

2、在〇里填上“﹥”“﹤”或“=”。

生:

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交流:

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十第7题。

出示:

①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

②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

2、练习二十第8题。

出示: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师:

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

左边的物体比右边的物体重。

师:

你从上面物品中能找出哪些呢?

生:

独立找,并记下来。

预设:

①左边:

3000克+3千克右边:

1千克+200克+800克

②左边:

3000克+1千克+200克右边:

3千克+800克

……

(2)师:

右边的天平表示什么意思?

生:

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练习二十第10—12题。

三、拓展练习

1、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第14题。

出示:

学生在小组合作尝试后,交流:

①一只鹅重6千克,两只鸭的质量等于一只鹅的质量,所以一只鸭重3千克。

6÷2=3(千克)

②两只鸭的质量(6千克)等于三只鸡的质量,所以一只鸡重2千克。

6÷3=2(千克)

2、师生共同完成练习二十的思考题。

出示:

提示:

两样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一样重。

四、自我评价

师:

本单元已经学完了,你学得怎么样?

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第一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猜一猜和找规律。

简单推理过程和找规律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让学生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大部分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好,对所学知识基本上能回答出结果。

教学目标:

1、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学生能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学生具有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学生会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

3、学生会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

【评价任务】

1.学生会观察,会分析.

2.学生会思考,会归纳推理.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

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1:

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

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书,小丽拿的是()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

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

从小丽说:

“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

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3、教师小结:

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

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4、小结:

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

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

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

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

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巩固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

小鹿说:

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

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

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

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几只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四、课堂作业

老师读题后,让学生自己说出已知的信息,然后解答。

抽学生读题,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解答。

引导:

小松的话是什么意思?

说明了什么?

小东呢?

五、全课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吗?

六、课后思考

思考题:

甲、乙、丙三位老师分别教语文、数学和英语。

已知:

1、每个老师只教一门课。

2、甲上课全用普通话。

3、外语老师是一个学生的哥哥。

4、丙是一位女教师,她比数学老师年轻。

请问三位老师各教什么课?

板书设计:

推理

例1帮小动物找家

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小丽拿的是(英语)书熊猫、羊、兔、猫、鹿

简单推理(数独)第二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探索简单情境下的变化规律

【教材分析】

本课时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和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具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列组合的数学方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单元时,教学的重点要为学生提供猜想、活动交流的机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使学生在描述、思考和讨论交流活动过程中充分感受事物的推理。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学生能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等实践活动,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评价任务】

1.会进行简单的推理。

2.会独立完成作业。

一、复习

有香蕉、苹果、橘子三种水果。

小刚说:

“每人只吃一种水果,我不吃橘子。

”小林说:

“我既不吃苹果,也不吃橘子。

”猜一猜他们三人各吃什么水果?

二、新课

1、出示例2在下图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给学生读题思考的时间,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

师:

你们首先确定哪行哪列的数?

先看哪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A是几?

怎么想的?

B是几?

怎么想的?

接着该怎么填?

2、订正答案,并说理由。

3、做一做。

(数学书P110的“做一做”)

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4、师:

在解题时同学们一定先确定哪个空格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依照这样的线索,就能逐一找出其他空格的数。

三、练习

1、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应该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练习二十一第4题)

2、在图中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现一次。

B、C各是几?

其他方格里的数是多少?

(练习二十一第5题)

3、动笔练习:

完成数学书练习二十一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你们做这样的题是不是很有兴趣?

板书设计:

简单的推理

3

2

4

1

A4

3

B1

2

2

1

3

4

1

4

2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