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685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docx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作者姓名:

专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考学校: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XX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年月日

XX专业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Theeduc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ruralleft-behindchildren

 

目录

内容摘要……………………………………………………

(1)

正文………………………………………………………

(1)

注释………………………………………………………(8)

参考文献……………………………………………………(9)

后记(致谢)……………………………………………(10)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别在学习知识、心理健康、道德行为、身体安全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教育是全社会的问题,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需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来促进每一位孩子的健康发展,改变现有的教育状况。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的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和关爱,出现了文化知识、心理健康、思想品德、人身安全教育等诸方面的问题。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既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二是上代监护,既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52.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

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的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因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知识教育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家独自承担了全部农活和家务,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还要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他们不仅学习时间少,而且还造成了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环境差;其次,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精力不足,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他们基本上没有能力去辅导孩子的学习,更没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教育这些孩子,而且家庭中也缺少应有的文化氛围;再次,由于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部分留守儿童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2、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育方式、孩子交往的对象等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心理往往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

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介入较少、关注不多,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产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产生情感脆弱和形成消极孤独的性格。

[1]

3、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管教氛围,他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受负面影响多。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而对其伦理道德、法制教育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行上易发生消极变化。

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有的与社会混混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偷盗等,有些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人身安全教育问题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

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的诱惑和影响。

由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教育的尝试和能力。

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当而与社会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在全国,留守儿童因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故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

5、非社会性行为方面

非社会性行为是指“儿童在自己与周围人之间人为地制造某种隔阂,使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社会接触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易被意识到,甚至常常被忽视,并不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它既非亲社会行为,也不是反社会行为,而且不是社会性问题行为或行为障碍。

典型的非社会性行为主要有两种:

“内向性行为和逃避性行为”。

[2]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正常情感交流以及对父母的思念,其性格日趋变得内向、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或者胆小、自私等,这些特点即是留守儿童“非社会性行为”特征的外在表现。

留守儿童的这种非社会性行为极容易发展成为问题行为或行为障碍,甚至越过它们径直突发为反社会行为。

常见的发展趋向有两种,一是在儿童与他人的互动中成为“对他人的非社会性问题行为”,如孤独症、自闭症等;二是在儿童自我的发展中成为“对自己的非社会性问题行为”,如退缩忧郁、自卑感等。

[3]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1、家庭方面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

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权利。

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是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

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父母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金钱补偿就对了。

家庭环境的改变对留守儿童心理发育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缺少心理上的支撑,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自卑而孤独,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害怕、焦虑等心理现象。

如果这种情绪长期积累,不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且会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

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许多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家务农活负担过重,且隔代监护的祖辈人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精力不足,他们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家庭教育的监护不力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恶化,不科学、不理性的教育方式,难以了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

农村的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方面

首先,表现为户籍制度的不平等。

“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入学相关的几种制度上,即导致城乡权利不对等的户籍制度、造成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学生入学制度、造成民办与公办学校之间发展不平等的学校管理制度,但户籍制度是根本。

”[4]人为的划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而建立起的户籍制度,虽然在维持社会稳定、平衡城乡发展、控制人口流动以及协调社会资源分配的方面起了应有的作用,却限制了农民自由流动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户籍的控制有所放松,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户籍身份却没有根本的改变。

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和户籍制度是紧密关联的,户籍制度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入学制度,没有现居住地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现居住地无法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虽然城市中也有打工子弟学校,但不管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其次,表现为基层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受经费和思想认识的限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至今没有引起农村基层政府的足够重视,他们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影、电视、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拨。

这一切都使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辍学、失学、退学现象不断涌现。

再次,错误的价值观容易混淆孩子的是非标准。

改革开放让一部分农民迅速富起来了,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弊病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人们通过种种言行举止把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孩子,混淆了孩子的是非标准。

3、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学校缺乏科学的育人理念,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为,其它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务工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品行发展,但从未想过这是一个“问题”,更没有对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

其次,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学任务重,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缺乏法律常识、道德知识、心理健康、生存和安全方面的教育,缺乏培养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世界观的教育。

此外,由于个别教师素质较低,教育未成年人时不顾忌其心理承受能力,任意伤害其自尊心、打骂学生,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学校也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几乎没有。

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作为儿童社会化重要场所的学校,其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和填补。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目前,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还很不够。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政府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宣传[5]。

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留守儿童的的教育问题;政府在媒体上大力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监控和研究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新出现的问题,加强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正确认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

2、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逐步弱化和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

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限制,保障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

但是,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对象的权益保护尚缺乏可操作性。

为了更好的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政府应界定和明确社会、政府、学校和未成年人家长、未成年人委托监护人在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的职责,提高他们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教育和监护行为;另一方面,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歧视,使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真正做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3、加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搞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要完成校内教育,而且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

因此,作为学校首先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以便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还应该对学习困难、行为和性格异常的孩子做好帮助引导工作,开展师生间、同学间结对的互帮互助活动。

其次,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决不允许体罚学生。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通过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抚慰他们的心灵与情感,提高他们对农民工的认识,让他们从更深的意义上认识和理解父母的劳动。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每一个教师真正负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再次,要变革现有的教育模式,调整课程结构、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减轻学业负担,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加强对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使之自尊、自立、执法守法,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引导他们走过人生的关键时期。

此外,老师要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吸收留守儿童参见集体活动,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实地观察和实践,使留守儿童在集体的大家庭中得到关心,感到温暖。

总之,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填补他们生活的空白,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增强他们在农村社会中的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有研究者发现,缺少正常的亲子交流与亲情关照,是孩子性格极易变得内向与孤僻、冷漠[6]。

一是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理性的的开展家庭教育,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扭转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二是家长和监护人要主动和教师联系、询问孩子的近期学习和生活状况,多与孩子谈心,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时了解孩子成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节假日把孩子带到自己打工的地方让孩子感受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的来之不易,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三是要指导孩子慎重交友,古人云: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四是要加强对孩子的监护管理,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监护和照顾,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的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因此,家长和孩子监护人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暖,而且要以身为范、用爱激励孩子,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健康成长。

5、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会环境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最直接的社会氛围。

农村基层组织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和自我约束,加大整治农村社会坏境的力度,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让留守儿童在文明的农村环境中茁壮成长。

其次,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意识,成立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的联合教育委员会,协调解决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

其次,要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休闲娱乐广场,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为留守儿童开辟园地。

此为,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6、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正确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

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每一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或“一体化”,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避免他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混乱;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森林是美的,美就在于鸟语花香,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不只是牡丹才芬芳。

在我们的教育百花园里,同样也如此。

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大环境,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注释:

[1]张晓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108.

[2]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2004,

(2):

13-15.

[3]李秀英.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35-37.

[4]王智超,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制度性障碍与建议[J],东北师范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153-155.

[5]许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

(2):

90.

[6]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88.

参考文献:

[1]黄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利的现状及制度完善.学理论,2009.

[2]刘明华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08.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人口研究,2005.

[4]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2005.

 

后记

当此文即将完成的时候,我要特别感谢兰州大学文学院权绘锦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到写作的最后完成,权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诲,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并告知我一些理论和方法,使得本人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正是权老师渊博的知识、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和蔼可亲的言行及认真的工作态度,使得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有巨大的收获,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同事领导对我论文写作的支持与鼓励、同学等人的帮助。

赵绑成

2011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