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283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高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高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高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高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2.docx

《全国高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2.docx

全国高考2

2007年全国高考文综Ⅰ

试题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依据《考试大纲》规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热点问题为中心,突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性强,创新力度大,充分体现了高考考试的选拔性功能,导向作用明显。

政治学科试卷于2005年、2006年相比,保持了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调整的幅度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体现了稳而不僵,稳中求新的总体指导思想。

一、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特点:

1.试题难度控制较好,难度系数有所增大,区分度有所提高。

(1)选择题整体难度稳中有升,难度系数总体把握较好,难度分布较为分散。

除25、34、35题可凭直观感觉得出正确结论外,其它试题都需要经过缜密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4题为经济常识中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三者关系的计算题,28题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32题为政治常识中政府角色的定位问题,这三道试题相对较难,但优秀学生是可以做出来的。

2005年、2006年政治试题难点多集中在哲学上,且难倒了所有学生,而简单的试题几乎所有学生都会答,严格地说这样的试题是无效试题,没有区分度就很难体现出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

例如2005年全国卷Ⅲ第31题,以郑板桥画竹为背景,考察“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的哲学原因,平均分为0.58分(满分4分),难度系数为0.145,区分度为0.03。

2006年全国卷Ⅰ第31题,以丛飞的事迹感人至深为背景,问及人生价值观依据,平均分为3.26分(满分4分),难度系数为0.99,区分度为0.09。

由此可见,只有合适的难度才会有良好的区分度,难度太大、难度太小都不利于提高区分度。

区分度不明显是一个长期困扰政治考试的问题。

一般说来,区分度大于或等于0.3是合格试题,大于或等于0.4是优秀试题。

区分度不好,直接影响政治学科的可信度。

而要提高区分度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控制好难度。

控制好难度一是要注意背景材料的选取,既要反映热点,又不要泛时政化;取材要多样化,不要单一化;既要有继承性、稳定性,又不要模式化;材料不要太直白,但也不要太晦涩,既要有知识背景,也要有生活背景;二是要注意题肢语言既要有教材语言,也要有情境语言,应以情境语言为主,2007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可以延展到大学内容,但要使中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跳一下能够得着”,干扰项要有效,能反映中学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力要求不要泛化,以一到两项为宜。

(2)主观性试题的难度有所提高。

2007年政治主观性试题平均分为32.06分,比2006年降低了2.49分,难度系数提高0.02,其中哲学保持稳定,但难度仍然最大,经济常识难度略有提高,政治常识难度提高较大,见下面表一:

表一

难度

年份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合计

2006

满分

20

22

10

52

平均分

15.4

11.92

7.23

34.55

难度

系数

0.77

0.54

0.72

0.66

2007

满分

18

20

14

52

平均分

12.19

10.98

8.89

32.06

难度

系数

0.68

0.55

0.64

0.62

试题难度从目前来看不可能降低,但也不宜再加大。

一方面,高校扩招的步子已经慢下来或停下来,而中学扩招却正值高峰,考生数量增长很快,招生数量有限,选拔性功能凸显;另一方面,当试题上升到一定难度,再将难度降下来,也不现实。

文综考试举行七年之久,常规的知识与技能均已涉及,命题力求创新,创新就会有反常规的一面,而反常规本身就是难度。

但若难度在此基础上再增大,也是脱离中学教学及学习的实际的,毕竟,命题不可能不顾及考查的对象。

选择题理想的难度系数应该在0.4~0.8之间,非选择题难度系数应该在0.5~0.7之间,总体难度应该保持在0.60~0.65之间为宜。

2.试题结构趋于合理,分值分布和题型组合更加科学。

(1)试题数量发生了变化。

2007年文综试题的总量为40道题,选择题数量及分值未变,非选择题比2005年、2006年多了一道大题,地理学科由一题增加为两题,政治学科的压轴题将序号由往年的38题变成了39题,40题三科综合的设问少了一个,政治学科试题总数量没有变化。

试题数量变化要服从于整个试卷的布局,服务于命题的立意。

试题数量变化是形式问题,太多的定势思维会禁锢人的头脑。

试题总量是39个题还是40个题,应取决于试卷整体的需要,只要总量控制协调良好即可。

(2)试题的分值分布发生了变化。

选择题经济、哲学、政治各占4题16分。

非选择题分值分布更加平衡,突出哲学的趋势未变,政治常识的考查与去年相比有所加强,是近几年赋分最多的一次。

见表二:

表二:

学科

分值

年份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2006年

20

22

10

2007年

18

20

14

2007年政治学科内各科分值的变化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各为8课,政治常识5课,在39题压轴题选用了经济背景后,在思维中较多考查哲学常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政治常识毕竟是一学年的内容,在主观题的考查中甚至不到经济和哲学常识的一半,这是不合理的。

2007年在政治常识分值上有所加强,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导向。

分值分布过于悬殊,容易导致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厚此薄彼。

(3)专题式选择题数量下降,组合式选择题数量增多。

专题式由2005年的4组10题,减少多2006年的2组5题,2007年继续下降,变为1组2题。

专题式选择题逐渐淡出,有利于命题作出更加自由广泛的背景和知识选择,有利于扩大知识的覆盖面。

组合式选择题2005年、2006年、2007年的数量之比是5:

8:

9,其数量不断增加,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增大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

试题组合方式目前都是等量组合,建议尝试不等量的差异组合形式。

从三科的顺序看,前些年三科杂糅在一起,不太注重讲究先后顺序,07年具有明显的先经济,再哲学,后政治的顺序。

这种变化符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习惯。

(4)选择题中再现计算题。

继2005年全国卷Ⅲ考查人民币与欧元汇率的计算后,2006年全国卷Ⅰ出现了一道以空汽水瓶换汽水的趣味智力题为背景,考查在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经济现象,这是一道隐型的计算题。

2006年全国卷Ⅱ考查了一道股票方面的计算题,四川卷考查股票价格计算,北京卷以经济增长的函数式为背景,考查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最需要加大投入比重的要素是什么。

因此,2007年高考政治经济常识部分再现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方面的计算题,是大势所趋。

以数学分析法解决经济学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具有导向性的手段之一。

对中学生而言,这种考查方式丰富了学生学习经济科学的思路。

思考问题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对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有益处,有利于中学与大学教育教学思想的衔接,同时也符合中学教材的实际。

经济常识中有关计算的部分有多处,因此,考查计算题是一种好的选择,应该受到欢迎。

(5)对综合能力的考查集中在非选择题上。

选择题不再有学科内三科的综合,政治压轴题尽管仍然沿用图表这种方式,但不再像2005年之前那样是经济、哲学、政治三科的学科内综合。

2006年38题是经济与哲学的综合,2007年39题是经济与政治综合。

4题的(6)、(7)两问全部考查的是哲学知识,这在历年来还是第一次。

综合能力考查的侧重点在主观题上。

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是重内容实质的综合,淡化形式的综合。

综合的方式灵活多变,不给命题设置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形变而神不变”。

这也反映了命题的指导思想不断趋于成熟。

综合部分主观试题对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要求更高,分值一般中60分左右,题目设计往往是以地理图象定位,以历史材料切入,以政治理论进行分析评价,被赋予了更为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和生活气息。

2007年的40题,从大局上说,无疑是成功的。

3.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

命题的“度”把握较好,正确处理热点与冷点、显性介入与隐性介入的关系。

总体上看,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考查,如消费税税目调整问题,居民安全用药问题,实施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项工程,十一五规划,解决中外贸易摩擦等。

但也考查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企业间的兼并破产,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金迁都燕京等冷点问题。

试题切入的角度有宏观切入,如企业间的兼并破产,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十一五规划;也有微观切入,如关注民生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安全用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解决贸易摩擦,构建和谐世界。

试题的呈现方式有显性的,有隐性的,40题围绕金迁都燕京,暗含着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

与往年相比,与2007年分省命题相比,本套试题在处理热点的问题上境界最高,表现在:

(1)对热点问题的“度”把握较好/反映社会热点,但不过分追求热点,

既反映了时代特征,又避免了泛时政化。

整套试卷都充斥着热点,实质上是把政治学科庸俗化,以牺牲学科性换取时政性。

(2)关于热点问题的立意高,涉及问题视角独特。

2007年北京卷考查汇率计算,天津卷考查新一轮世贸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中

关于世贸的相关知识,重庆卷考查中非贸易问题,但都没有上升到在我国解决贸易摩擦相关措施出台后,为什么既要维护我国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这一高度,它蕴涵着中国和平发展,把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国内问题引申到构建和谐世界这一国际问题,以理性方式寻求在实施对外开放中的新突破。

(3)从搭架到构题都作到了“既在材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是猜题押题所达不到的高度。

高考试题的生命与灵魂在于创新,创新就要与众不同。

一般说来,传统与创新应该兼顾,其比例应为2:

1。

2007年的做法是应该肯定的。

(4)对热点问题关注持续性,淡化时间上的最新性。

34题的背景不是十六届六中全会,而是十六届五中全会。

4.突出能力考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的选拔功能。

高考文综的能力要求,在2007年政治试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体现。

特别是对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多。

像依据图表解读信息,高考文综政治连续出现四年,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试题渗透了部分大学教科书上的知识。

例如28题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即生产工具是人的肢体功能的延伸;29题②“是一个追求终极真理的过程”,说明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32题④“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涉及拥有公共权力与行使公共权力。

这些特点在往年试题中时有出现,这与命题人主体是大学教师的背景有关。

因此中学与大学交叉的知识、可引申的知识值得关注;其次,在大学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经典案例也不容忽视。

6、试题具有开放性,体现“旧教材,新理念”的命题思路。

试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

(1)试题的思想内容开放。

39题立足于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以达到减少摩擦,把开放引向纵深方向的目的。

40题以金迁都燕京为背景,体现民族融合,思想观念开放的理念。

(2)试题的设问思维开放。

39(3)的限制词是“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40(6)(7)的限制词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些限制词是宏观或中观的。

而2006年38(3)的限制词是“运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39(7)的具体知识也是内外因的关系,这些限制是微观的。

客观或中观概念原理相对于微观概念、原理,范围要广一些,思维上要放得更开一些。

此外39(7)的指导语运用了“评析”一词,这在近几年的文综试题设问中还是没有的,既然是“评析”就会有学生的主体性,就会有不同见解。

(3)试题的参考答案开放。

39(3)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高考是一种重要的终结性评价方式,高考试题的设计必须反映出教与学发展的方向,新课程下的高考怎么考、考什么、考到什么程度是不容回避的一个课题,新课程有理念层面的,也有操作层面的,对陕西省的实际情况而言,2007秋季刚刚进入新课程实验,到2010年前的毕业生处于过渡时期用的仍然是旧教材,旧教材的体系、教法与新教材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在操作方法层面上不可能与新教材完全一致,但在理念层面上靠近新教材是可以做到的。

这样也有利于新旧教材的衔接,而开放性、探究性是新教材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以旧教材为蓝本的背景下,体现试题的开放性是大势所趋,值得肯定。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开放的力度还不够大,建议对于考生具有创造性的答案可附加加分。

高考命题是面对考生大众的,同时也是面对少数出类拔萃的英才的,如何协调好这一关系,这是对命题人智慧和能力的一种考验。

7、试题总体上逻辑性严密,科学性强。

试题的严密性、设计的科学性表现在:

(1)选择题较好地处理了选材与铺陈、知识与技能、题干与选项的关系,概念术语运用恰当、判断明确、推理合乎逻辑,这样特征在几道哲学选择题中表现最为显著。

(2)问题的推出合乎逻辑思维习惯。

39

(1)“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问题”这是提出问题。

39

(2)根据39

(1)中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这是解决问题。

39(3)“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这是论证问题,价值问题,三问之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化,浑然一体。

(3)材料的引用完整,有根有据,可信度高。

2006年38题的图表设计,陕西省文综阅卷组曾对图表的科学性上提出过质疑,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无材料出处,无据可查。

2007年39题的图表我们欣喜地看到,图表破天荒出现资料来源。

让人看到了命题人的自信、大气、从善如流。

(4)参考答案思路清晰。

如39(3)第一点回答的是背景形势,第二点回答的是基本政策,第三点回答的是解决途径。

40(5)(6)答案要点简洁,不拖泥带水。

(5)问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与展示的情境的关联度高。

(6)材料的选择视角新颖独特,具有典型性和反压题性。

高考命题的高就高在占有材料更丰富,时间更富裕,阵容更强大,智能更高,协作讨论更广泛。

呈现的最终试题理所应当是精品。

二、试题的可商榷之处及对今后命题的建议。

1、试题的切入角度宏观还是微观

2007年试题的切入角度宏观切入较多,微观切入偏少。

宏观切入与微观切入各有所长。

宏观上切入,有利于扩大知识的覆盖面,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不足之处在于运用知识层次肤浅,不够深入。

微观上切入有利于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知识,但面有些狭窄。

可行的做法应该是宏观与微观兼顾,以微观切入为主。

40(5)(6)问中若有一问从微观角度切入会更好。

2、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理想层面还是现实层面

39(5)(6)问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它要求中学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学说”要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古汉语水平,要能读懂材料二中《大金国志》的引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定了解,语言逻辑水平要高,从理想层面看,在大方向上,这是有合理性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得到拓展,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弘扬,古汉语水平应该提高。

但是从现实层面上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不能太多太杂,文综政治是考政治还是考语文?

中学政治高二课程名称叫《哲学常识》它侧重于常识层面还没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水平。

“阴阳五行学说”不要说中学生,就是大学生,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中的“地”,的理解:

一是天地之地;二是地理条件,三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风水”,这些问题中学生都不大懂。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这个试题是脱离学生实际的,试题的难度大了一些,创新题目要特别关注分寸和度的把握。

3、设问与参考答案:

包含不包含

39(3)的设问是“运用政治常识中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采取材料三中列举的措施后,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在这里“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又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

”是我国采取系列措施的目的。

设问问的是为什么。

回答为什么的思路的必要性、原因、目的、意义作用。

也就是说回答“为什么”必须回答“目的”,这在参考答案中也得到证实,那就是说题目设问中把目的结果已经给出,而答案中在重复一遍也是可以得分的。

评卷过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39(3)第二层与第三层意思重叠,给评卷造成困难,此题为什么不运用国际利益决定外交政策这一基本原理呢?

是疏忽,还是故意。

40(6)“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既然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进行评析,为什么答案不辩证呢?

“阴阳五行说”的建都观有无朴素的科学根据?

“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是给统治者实施的“德治”歌功颂德的,是否有夸大主观能动性之嫌?

此外,无论怎么在材料中也找不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

此外,40(5)(6)的设问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概念,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而把它与辩证的唯物论这一概念混淆,如果把这一设问改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或“所学的哲学常识”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解。

试题在这些问题上设置障碍意义不大,关键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4、试题题肢及答案的设计:

学术还是通俗

整个试题题肢及参考答案的制定是应该肯定的,特别是40(5),有角度发散,材料整合,理论提升,清楚简练,但在有些地方还是学术气太浓了一些,现有中学教材还是常识层面,该通俗的还应通俗点。

什么是通俗?

一是要紧扣教材,二是要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习惯,三是试题让学生容易上手,当然,适当的学术语言是可以的,但不宜太多。

此外,40题所要求的人文素质太高,如果是专家评价,2007年试题是高分,如果是中学师生评价,可能要打些折扣。

5、试题的来年走向:

继承还是创新

2007年文综政治特色鲜明,创新力度较大,在此基础上若能稳定两年,无疑是很好的。

继承与创新的比重为2:

1为宜,若刻意再创新,恐怕会使中学师生无章可循。

二、考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考生得分的基本情况

表一:

文综政治第

卷各小题成绩

知识点

分值

平均分

最低分

最高分

难度系数

39

(1)

经济常识

10

7.33

1

10

0.73

39

(2)

经济常识

8

4.86

1

8

0.61

39(3)

政治常识

14

8.89

1

14

0.64

40(5)

哲学常识

12

6.87

1

12

0.57

40(6)

哲学常识

8

4.11

1

8

0.51

表二:

文综政治第

卷学科内各学科得分情况

题号

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经济常识

39

(1)

(2)

18

12.19

0.67

哲学常识

40(5)(6)

20

10.98

0.55

政治常识

39(3)

14

8.89

0.63

表三:

文综政治各小题的分点得分情况

题号

分值

合计得分

第一点

分值/平均分

第二点

分值/平均分

第三点

分值/平均分

39

(1)

10

7.33

6/4.3

4/3.4

39

(2)

8

4.86

4/1.6

4/3.2

39(3)

14

8.89

4/1.6

5/4.0

5/3.0

40(5)

12

6.87

4/3

4/1.0

4/1.8

40(6)

8

4.11

3/1.8

5/2.2

表四:

近三年来文综

卷平均得分

文综平均分

政治

政治

政治

2005

181.49

92.98

88.51

63.51

2006

181.21

83.29

97.92

34.22

32.34

66.56

2007

88.81

32.06

2、对考生得分情况的分析:

(1)文综政治

卷成绩与往年相比基本稳定,哲学部分成绩虽有所上升,但仍是得分最低的学科。

经济部分得分最高,政治部分次之。

哲学部分得分低的原因有:

其一,学科本身较为抽象,命题本身难度较大,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命题人的思维。

其二,试题排列在试卷的最后,由于考生答题时间仓促,有可能匆匆作答,思考难免不到位。

其三,试题无论从材料还是从设问都给学生设置了较多的阅读和指向障碍。

其四,平时练习与高考试题的题路差距较大,学生不适应此类问题的解答。

“评析”题学生平时很少做,做的大多是时事类问题背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的剖析不是平时模拟练习所能模拟出来的。

经济部分得分相对较高的原因有:

其一,这类问题高考已作为压轴题连续考了四年,基本的答题思路大多数考生都已熟悉,其二,材料阅读障碍少,一目了然。

其三,两问之间有相关性。

只要针对第一问的问题对应回答相关解决思路即可得分。

政治部分分数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在材料和设问中对答案有所暗示,只要对之加以相应解析,就可得到一个不错的成绩。

由此可见,要提高政治学到的成绩,难点在哲学,在哲学上得以突破是提高政治学习的关键。

(2)提取信息不全,不会对所提取得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升华。

39

(1)有两个得分点。

第一个得分点相对于第二个得分点得分稍低,学生把对比项目往往遗漏,例如有贸易总额比较,却没有分类产品比较,或者相反。

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把现实层面提升到本质层面,已描述出进口和出口谁大于谁,但上升不到“顺差”“逆差”,极少有学生能上升到“对外贸易不平衡”这一高度,表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甚至有只列数据,不得结论的。

层次混乱,缺乏逻辑,或者把存在问题答成原因、措施的也有其人,第二点相对比较好,存在问题仍然是上升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这是思维肤浅,没有穿透力的表现。

(3)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扣题不准,思维缺少连贯性。

39

(2)总分值为8分,但得分以4分者居多,学生答卷把注意力基本集中在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例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等,但很少有能答到解决贸易不平衡的措施,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在第一个问题中就没有将这一结论提炼出来,所以答措施就成为“无的放矢”。

当然泛泛回答“扩大对外开放,走出来与引进来相结合”“降低能耗,保护环境”“企业的优胜劣汰”“提高化学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根本就没有弄清楚问题的重点因而离题万里,很难得分。

(4)思维的面较为狭窄,重内在因素,轻外在因素,术语运用能力欠佳。

39(3)有三个层面。

第一,是我国采取有关措施面临的国际背景:

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概括地说就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第二,由我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第三,我国采取的方式方法正确。

从得分上看,第二、第三点得分尚可,一方面是教材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是内在的、直接的,但第一点很多同学都未答上,平均分为1.6分,难度系数为0.4,究其原因是对外因没有考虑到。

我国采取有关措施,也是适应国际潮流的产物,表明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该题失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的外交政策进行逐条分析,说到底还是狭隘

(5)答案文不对题,随心所欲作答

39(3)明明题目要求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而部分学生答了我国的对内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甚至答到了经济学中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经济效益,宏观调控手段,哲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