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3185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docx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二0409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

(二)

说明:

本试卷共有四道大题、22道小题,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会是宋代与科举有关的会社名称,或称课会,或称课社,或称文会。

它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都是民间开办的学校,与宗学、京学、县学等国立学校并存而补充之。

每遇大比之年,书会等民办学校也有人中榜及第,确实与科举考试有密切联系。

抑或受到宋代都市文艺商品化趋势的左右,抑或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书会渐渐地由读书吟课的场所转变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宋代的书会应不少。

由于书会渐渐走向专门化,以致被人们视同为一般的“行会”,且统称之为“社会”。

书会中从事伎艺底本创作的人称之为书会先生。

从有关资料看,书会先生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宋代书会先生一般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和道德评价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并以获得商业利润为创作目的,即以文艺创作为谋生的手段。

因此,他们是一个职业化的、自治性的民间文艺创作群体。

他们的生活是自由的,甚至是放纵的。

北宋词人柳永可谓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他早年浪迹市井,放骸坊曲,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无甚差异。

宋代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应该不少,而由于失载和散佚,今天能确认为书会先生创作的作品已不多,如小说《简帖和尚》、鼓子词《刎颈鸳鸯会》、戏文《张协状元》及一些曲子词和赚词。

从现存的资料看,词是宋代所有伎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

而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伎艺形式的创新也是词体的创新。

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鼓子词、唱赚和戏文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即由单章体向联章体、套曲体、戏曲体嬗变。

书会先生活动的区域一般在大都市,其“衣食父母”(作品的消费者)主要是都市居民。

为了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他们必须符合广大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创作出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他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也固然属于市民文学。

因此而论,书会先生是职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早期的市民文学作品。

正如谢桃坊先生在《中国市民文学史》第三章《中国早期市民文学》中所说:

“在中国文学史上,书会先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

其创作目的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或‘不朽之盛事’,而是服从现实的商业利益。

他们必须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这样才能在都市里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由此使文学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

书会先生的功绩也就在此。

他们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为词走向社会、走向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建国《宋代书会与词体的发展》,有删改)

1、关于“书会”,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会与科举有密切联系,是和乡校、家塾、舍馆一样的民间学校,对宗学、京学、县学等学校起补充作用。

B、书会的功能后来发生了变化。

由最初的民间学校逐渐转换为从事文艺底本创作和伎艺表演的民间自发组织。

C、书会走向专门化的原因,既有受宋代都市文化商品化左右的因素,也有书会为了解决自身生存问题的因素。

D、书会后被视为行会,称为“社会”,其中有从事底本创作的书会先生,且他们据其专长,各有所司,分工明确。

2、对宋代“书会创作”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会创作的主体是没有功名而精于文艺的民间文人和艺人。

有其审美与道德标准,是业余松散的群体,赚取利润,用以谋生。

B、书会先生创作不是为了“经国之大业”,而是向艺人提供脚本或刻印脚本以取得合理的报酬,维持中等以下的生活消费。

C、书会的创作和表演有助于词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鼓子词、唱赚、戏文和小说的创作,导致了词体的发展和演变。

D、词是书会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伎艺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语言风格,伎艺作品质量的提高也是词的质量的提高。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北宋词人柳永浪迹市井,为歌妓作词的经历与后代书会先生的生活方式基本相同,他可以看作是书会先生的先驱。

B、为占据更大的艺术市场和拥有更多的作品消费者,书会先生在其创作中必须放弃自己的审美趣味,以迎合广大市民。

C、书会先生一般生活在大都市,其作品的消费者都是都市居民,创作的文艺作品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故其作品属于市民文学。

D、书会先生通过创作不仅为自己赢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而且使文学走上商业化的道路,推动了都市通俗文学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寒色

龙应台

当场被读者问倒的情况不多,但是不久以前,一个问题使我在一千多人面前,突然支吾,不知所云。

他问的是:

“家,是什么?

家是什么,这是小学二年级的作文题目吗?

和“我的志愿”、“我的母亲”、“我的暑假”同一等级。

怎么会拿到这里来问一个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

问者的态度诚诚恳恳的,我却只能语焉不详蒙混过去。

这么难的题啊。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

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

天若下雨,他坚持你要带伞。

烫的便当塞在书包里,书包挎在肩上,贴身还热。

周末上街时,一家四五口人可以挤在一辆机车上招摇过市。

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能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

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的时间。

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

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绸般的栀子花香,就悠悠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

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

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

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

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

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

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

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

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

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

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因为墙,是暂时的。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

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

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

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

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

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

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一定要亲眼看着他喝下才安心。

天若下雨,少年总不愿拿伞,因为拿伞有损形象,于是你苦口婆心几近哀求地请他带伞。

他已经走出门,你又赶上去把滚烫的便当塞进他书包里。

周末,你骑机车去市场,把两个女儿贴在身后,一个小的夹在前面两腿之间,虽然挤,但是女儿的体温和迎风的笑声甜蜜可爱。

从上午就开始盘算晚餐的食谱,黄昏时,你一边炒菜一边听着门外的声音,期待一个一个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

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选自《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2年第7期)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寒色》开头引用读者的问题,既是引入话题,也是启发读者思考,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形成一种心的互动。

B、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而且每一处细节都注满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如三次出现在文中的“栀子花香”,象征着父母与子女之间浓浓的亲情。

C、本文善用对比手法。

如父母健在子女绕膝的温馨与父母垂暮儿女离巢时的凄清、夫妻相亲相爱时家的温暖与相离相弃时家的寂寞这两组对比,表现出家的美好而易碎的特点。

D、本文以“寒色”为题,使得全文笼罩上一层浓郁的伤感况味,让读者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对“家”的认识因此也充满悲剧色彩。

5、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所揭示的“家”的内涵。

(6分)

6、文章三次出现“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请简述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四段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

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XX百科)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

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

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

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

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

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患上长文章畏惧综合症。

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

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

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

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摘编自离亮《调查:

中学生阅读呈浅阅读趋势》)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

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

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

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

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

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

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

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

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

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

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

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

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

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B、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C、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郝处俊,安州安陆人。

甫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赗之,已能让不受。

及长,好学,嗜《汉书》,崖略暗诵。

贞观中,第进士,解褐著作佐郎,袭父爵。

兄弟友睦,事诸舅谨甚。

召拜太子司议郎,累迁吏部侍郎。

高丽叛,诏李勣为浿江道大总管,处俊副之。

师入虏境,未阵,贼遽至,举军危骇。

处俊方据胡床,体胖,安餐不顾,密畀料精锐击之,虏却,众壮其谋。

入拜东台侍郎。

时浮屠卢伽逸多治丹,曰“可以续年”。

高宗欲遂饵之,处俊谏曰:

“修短固有命,异方之剂,安得轻服哉?

昔先帝诏浮屠那罗迩娑寐案其方书为秘剂,取灵花怪石,历岁乃能就。

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故法不得行。

前鉴不远,惟陛下深察。

”帝纳其言。

上元初,帝观酺翔鸾阁,时赤县与太常音技分东西朋,帝诏雍王贤主东,周王显主西,因以角胜,处俊曰:

“礼所以示童子无诳者,恐其欺诈之心生也。

二王春秋少,意操未定,乃公朋造党使相夸,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

”帝遽止,叹曰:

“处俊远识,非众臣所逮。

”帝多疾,欲逊位武后,处俊谏曰:

“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事遂沮。

开耀元年卒,年七十五。

帝哀叹其忠,举哀光顺门,祭以少牢,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石,诏百官赴哭,官庀葬事。

子北叟固辞,未听。

裴炎为白帝曰:

“处俊阽死,诿臣曰:

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帝闻恻然,答其意,止膊物而已。

处俊资约素,土木形骸,然临事敢言,自秉政,在帝前议论谆谆,必傅经义,凡所规献,得大臣体。

(节选自《新唐书•郝处俊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B、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C、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D、昔魏文帝著令/帝崩/不许皇后临朝/今陛下奈何欲身传位天后乎/天下者/非陛下之天下/正应谨守宗庙/传之子孙/不宜持国与人/以丧厥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国特定的历史时代,还可指儒家经典,文中用以指年龄。

D、“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郝处俊不贪财物,很有家庭教养。

他父亲去世时,父亲过去的属下送来了很多财物,他都推辞不接受;他对兄弟和睦友爱,侍奉舅舅们很是恭敬。

B、郝处俊富有胆识,深得大家认可。

高丽反叛时,他沉着应敌,将士多服其胆略;他反对皇帝让雍王和周王分率两队争胜取乐,谏言受到皇帝好评。

C、郝处俊敢于进谏,甚得大臣之体。

他认为寿命长短自有天数,不认可僧人所炼长生药;反对高宗退位给天后;与皇上议论定引经据典,多有匡正。

D、郝处俊生性俭素,尽享身后哀荣。

他去世后,不仅高宗为他在光顺门举哀,并赐给众多绢布、米粟,而且百官都去哭祭,官家安排了他的入葬事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帝饵之,俄而大渐,上医不知所为,群臣请显戮其人,议者以为取笑夷狄。

(5分)

(2)诿臣曰:

“生无益于国,死无烦费,凡诏赐,愿一罢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加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诗人在忧国伤时的困窘生活中白发多、身体弱,度日艰难的境况。

(2)屈原的《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

谁来担此重任?

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须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        ,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需要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

B、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余

C、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余

D、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

19、文中加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C、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D、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20、下面是我校生物社团学生负责人王远哲给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写的一封短信,其中有几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改正。

(5分)

尊敬的屠奶奶:

您好!

作为当今国际中医药学界的霸主,您能够应允忝列本社顾问,百忙之中挤出时间为本社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我们十分感激。

本社广大中医药学佼佼者恳请您不吝赐教。

敬祝编安。

远华生物社团王远哲

2018年10月10日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

(6分,不超过20个字)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

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

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两三千本。

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给学生做了个测试。

老教授问:

“你去山上砍树,面前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砍哪一棵?

”大家都说:

“当然砍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

“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会砍哪一棵?

”同学们一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

“砍红松!

”老教授又问:

“如果杨树是笔直的,红松却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

”同学们有些疑惑,就说:

“这样的话,还是砍杨树!

”老教授说:

“杨树虽然笔直,可中间大多空了,你会砍哪一棵?

终于,有人问:

“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说:

“你们怎么就没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砍树?

虽然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们最初的动机。

如果想要取柴火,你就砍杨树,想做工艺品,就砍红松。

”听了这番话,大家心中都似有所感悟。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宝鸡中学2016级高三月考二参考答案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每题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