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3013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2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docx

历史必修三复习教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复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重点: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本课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复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复习导入:

提问成武文亭山名称的来历,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成武县城西北0.5公里处,有土丘突出于城湖之中,高十余米,名文亭山,又名云亭山。

传说春秋时,曾子与“三冉”(冉雍、冉耕、冉求)曾会文于此,后人于土丘上建亭纪念,名“会文亭”,这土丘便称为文亭山了。

反映了文化的繁荣。

探究思考: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这一时期为何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社会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

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

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

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

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二、百家争鸣总结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内容

代表阶级

能否被统治者重用?

重用或不重用原因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另外,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儒家

孟子

仁政、重民;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新兴地主阶级

当时不能,西汉武帝以后能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

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

儒家“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荀子

“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王霸兼用,但以王道为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尚力”、“节用”、“节葬”

小生产者

在中国封建时代永远没有成为统治思想

小生产者在当时是一个受剥削和受压迫的阶级,他们的思想只是反应了他们对美好社会的一种幻想。

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正好相反,不会成为统治思想。

老子

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当时不能,但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成为统治思想性。

反映了没落奴隶主阶级消极无为的思想,跟不上朝代的步伐。

道家

庄子

“无为”、“齐物”“逍遥”、人和天“不相胜”

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法家

韩非

将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反对“是古非今”。

新兴地主阶级

不但当时能,特别是在汉武帝之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年代,要想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重用兵家。

思考:

1、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但当时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却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为什么?

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为什么后来受到推崇,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原因是孔子“克己复礼”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另外,当时社会动乱,孔子的学说不可能被重视。

儒家学派后来受到推崇是因为孔子“仁礼德”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

2、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

三、历史意义(评价)

1、儒家学说:

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

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拓展活动】

案例1: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人因赋税繁重,生活困难,偷盗别人的钱财。

案例2:

某学生不孝敬父母,不接受学校教育,甚至顶撞辱骂父母和老师。

学生分成儒家思想教育组、道家无为而治组、墨家爱心感化组、法家严格执法组4个小组,分角色模拟诸家代表,面对上面展示的古今两个案例,通过讨论,各家(组)代表对其作出评价及处理办法,应充分体现“本学派”思想主张,最后做出点评。

第二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复习目标:

1.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及影响,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对儒学上升为主流地位的影响,理解汉初思想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通过西汉统治思想的更替,认识董仲舒新儒学对汉代社会发展、社会安定、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

复习重点:

黄老之学的内容及兴衰过程。

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

复习难点:

理解统治思想的变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教学方法:

1        通过课前预习和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奠定知识和理论基础。

2        通过利用课件展示历史图片,研读文字材料等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理解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复习导入:

提问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软绵绵、道家懒洋洋、法家恶狠狠、兵家杀腾腾、墨家多幻想

深化探究:

结合知识梳理探究

1、老子曰: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如何理解“无为而治”?

 “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

“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

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黄老政治的实施对西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汉武帝时,黄老之学会被新儒学所取代,试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黄老之学本身分析其原因?

提示:

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黄老之学逐渐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

首先是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由于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策,使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守、王国)的矛盾日益尖锐;其次,国力的强盛使统治者不再安于“无为”。

他们开始要求强化中央集权,意欲向外发展;同时,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应运而生,黄老之学由盛转衰。

3、“萧规曹随”这一历史典故反映了汉初怎样的政治思想?

曹参做法的实质是什么?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1)黄老之学。

(2)实质:

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

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

4、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你认为正确吗?

提示 不完全正确。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可见汉武帝的尊儒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强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的作用,这是汉武帝采取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

5、孔子      孟子          董仲舒

(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

(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    案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说。

倡导先义后利。

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

(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

(3)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

知识梳理: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

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

黄帝的学说:

治身(养生)

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

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

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综合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主张

评价

认识

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色彩,却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

1.董仲舒适应时代要求,采众家之长,对儒家思想加以创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对新儒学思想要辩证对待,认识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弃其糟粕,批判继承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1.是唯心主义;

2.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对比思考: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第三讲宋明理学

复习目标: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学术代表和地位。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复习导入:

向学生展示著名演员赵本山先生的一句名言:

给他点阳光他就灿烂。

然后说自己根据他这句名言我也创造了我自己的一句名言:

给我一个法庭我就会审判。

我要审判谁呢?

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大师:

程颢和程颐兄弟还有朱熹以及陆九渊和王守仁。

我为什么要审判他们,是因为有人向我起诉了他们。

罪名是:

制造异端学说,从思想上毒害中国人民;是扼杀中国广大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刽子手。

是压制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罪魁祸首。

然后说假设你是法官,你如何来审判他们。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说明要想公正的审判他们,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四课宋明理学。

由此导入: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知识框架,然后巡视指导后,投影显示答案。

接着利用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

探究思考:

1、唐朝诗人杜牧在《江南春》写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对汉代以来儒学的独尊地位有何影响?

儒家学者对此有何反映?

最终出现什么结果?

2、什么是理学?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中的“理”指的是什么(结合书本中的《二程遗书》的相关内容来思考)?

并分析这种观点有何影响?

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3、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了心学,程朱理与陆王心学有何异同?

4、宋明理学有何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可否简单以例子说明。

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针对前三个思考题,我准备采取这样的方式来解决,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小问题,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适当给予指导,最后听取每组的总结并作出简要评价。

针对第四题,我准备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让学生以辩论的方式来解决,

针对学生的观点,只要有合理的成分,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和认可。

然后对辩论比较突出的同学给予表彰。

为了让学生对理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我们可以结合事例来说明:

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

如果没有理学对中华民族人格的塑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汉奸会更多。

针对理学的消极影响,可以利用一些名言俗语来说明,如要求妇女从一而终的好马不配双鞍,好女不嫁二男。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可以设身处地的设想一下。

那些封建帝王所立的贞节牌坊背后流淌着多少妇女伤心的眼泪。

由于理学压制了人个性的发展,所以在中国封建教育制度之下,才产生了象鲁迅先生笔下的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孔已已中这样所谓的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创新意识,这也是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不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生辩论后,再让学生充当法官对程颢和程颐兄弟还有朱熹以及陆九渊和王守仁进行审判。

然后由其他同学和老师评论审判的是否公平。

新课讲完后,依据学案的课后练习题对本节课进行当堂训练。

评讲时注意做题技巧的总结。

最后布置课下作业,探讨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知识梳理:

一、兴起的社会背景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④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⑤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1)内容: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实质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2)历史地位:

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思考: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其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其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答案要点:

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社会政治理论主张,以“三纲五常”构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而这恰恰是宋代开国者的软肋。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是臣夺君权,恰恰是朱熹的攻击所在,所以宋代统治都一直叱其是“伪学”;另一方面,朱熹认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正君心正百官是儒家干预政治的主要手段,这种潜在的分君主权力的意识恰恰是宋代统治者始终都在防范的,因此,宋代统治者打击朱熹的言论理所当然。

朱熹死后,统治者将朱熹的思想体系略加改造,强调对君主的尊崇,而且朱熹的思想有利于统治者驾驭百官和控制民众,略加改造后成为统治者有效的思想武器。

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方面要取决于其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更加重要的,是看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2、陆王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1)内容:

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

产生于;明:

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

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同:

①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②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

①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②认识“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三、评价:

(1)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2)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规范的社会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3)程朱的道德理论,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糟粕、继承精华、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和之前的儒学比较,宋明理学有哪些新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吸收了更多的佛、道思想,进一步佛学化。

第四讲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复习目标:

了解明末清初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引领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复习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内容、代表人物

复习难点: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的原因

复习方法;通过学习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培养自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课:

利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句经典的名言:

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

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指导学生填写下表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时代背景

人物

主要思想

评价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竞相逐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

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出现拜金思想。

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经济上:

 

李贽

鞭挞宋明理学

否认孔孟学说

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提倡男女平等

提出万物生于两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

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④局限性:

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顾炎武

经世致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提出工商皆本

王夫之

批判宋明理学

提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理在气中,形神物三相遇知觉发)

问题探究:

1、明朝末年出现的进步思想实质是什么?

明朝末年出现的进步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反封建民主思想。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有何共同主张?

共同主张(1)经济上:

提倡“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振兴工商业。

(2)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3)思想上: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其相同点还有: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激烈的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不同点:

①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②顾炎武:

经世致用;③王夫之:

唯物思想。

3、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根深蒂固。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第五讲儒家思想小结

一、儒家思想演变脉络小结:

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

概况: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秦始皇时期,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