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881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3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论热点面对面.docx

理论热点面对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4年12月,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一年多来的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全党同志深化了对科学发展现的认识。

他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并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开山垦荒,让我越开越穷;退耕还林、种草养牛,让我发家致富!

”这是2005年4月,人民日报记者在陕北采访时,一位老农说的一番话。

它既道出了老农的心声,也道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我们党始终为之奋斗的根本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承担起带领人民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

党领导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后来,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在一段时期内使发展走了弯路,经历了曲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国情、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我们党毅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执政问题联系起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战胜来自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十六大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围绕如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和第一要务,而且要正确认识“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对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们究竟应怎样来认识和领会呢?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进入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是“加快发展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

细说起来,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不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就业压力继续加大,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把握、正确应对,努力促进经济健康持续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更好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既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的社会,又是一个民主更加健全的社会;既是一个科教更加进步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更加繁荣的社会;既是一个社会更加和谐的社会,又是一个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

这样一个宏伟目标,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既令人鼓舞,又十分艰巨,绝非轻而易举就能完成。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创新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战略,拓宽发展途径,切实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历程,也是我们对发展规律的探索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有艰辛的探索,又有各种风险的应对;有成功的欢乐,也有曲折的教训。

十六大在深入总结这段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指导。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特别是抗击非典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在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发展实践的推进,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注重社会变革的发展,从提出可持续发展到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

特别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许多国家都在围绕抢抓发展机遇,调整发展战略。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

对此,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

以上这几个方面,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基础、现实依据和时代背景。

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全面深刻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和指导作用。

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改革就不能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只有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造福人民的发展观。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执政兴国的目的是造福于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充分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了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经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持久永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整体推进的发展观。

发展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要适应社会的深刻变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拓宽了发展的视野和领域,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发展目标,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进步的潮流和中国人民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崇高志向。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环节,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贯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用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

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和基本内容,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进一步深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又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其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统领全局的新要求

科学的理论指导着实践,实践的成果印证着理论。

从东部的新跨越到中部正在崛起,从西部大开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人们处处感受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浓厚氛围: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生态治理、资源节约,等等,亿万中华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探索着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一是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牢固树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观点,着力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节约资源。

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始终注意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牢固树立以改革促发展的观念、坚决冲破、改变、革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弊端。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观念,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观念,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既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又使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有了更加明确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五个统筹”实质上就是统筹兼顾。

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的战略方针。

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做到统筹兼顾。

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加快相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特别是从财政、税收、投资、分配等方面采取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为我们科学驾驭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辩证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下更大气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全面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级干部的行动中。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要牢固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是否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否遵循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是否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否对子孙后代负责、对长远发展负责,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根本标准。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实实在在地创造业绩,坚决纠正那种盲目攀比、铺摊子、乱上项目、留下一堆“胡子工程”的做法,坚决纠正那种“新官上任三把火”、热衷于标新立异、贪大求奢、朝令夕改的做法,坚决纠正那种急功近利、寅吃卯粮,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等追求短期效益的做法。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形成促使广大干部肯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正确导向。

四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认真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

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要靠解决广大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的成效来检验。

当前,要重点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

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和纠正征地拆迁、企业改制、职工工资福利待遇。

农民工工资发放、环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制定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遇到的突出问题。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使人民群众从亲身体验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力量。

五是要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

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是对新形势下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基本思想,表明我们党对执政使命的认识更加自觉,对执政任务的理解更加完整,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深刻。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各项部署,不断提高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统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能力。

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查找和解决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风和干部作风有明显改进。

放眼神州大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正在涌动,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一定能够变为现实!

深度阅读

胡锦涛: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求是》2005年第1期

温家宝: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2004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人民日报社论: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与时俱进看发展——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前不久,一些省市在调研中发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学习贯彻在逐步深入,干部群众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也有一些同志提出疑问。

有人说,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不是说以前的发展思路错了?

提出以人为本,是不是说要肯定人本主义?

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是说全党的工作中心要改变了?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提出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是不是说不要再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只有澄清这些模糊认识,才能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一要义在发展

发展,是当今中国叫得最响亮的一个词,是贯穿改革开放20多年的主旋律。

我们党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前进而不断深化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论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观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一系列理论观点。

这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都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来源和重要内涵。

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如果没有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积累,没有改革开放20多年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见,科学发展观没有丢掉而是继承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一贯思想。

它强调以人为本,是突出了党的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突出了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它不是不重视发展,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围绕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

说到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航程中,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重大跨越。

在我们面前,摆着两种前途:

一种是跃起腾飞,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盘桓不前,导致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能否争取前一种而避免后一种前途,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对党的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通向光明前景的正确航道。

以人为本是本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既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有益内容,又与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

他在《管子·霸言》中指出: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荀子、墨子、黄宗羲等我国古代思想家都对民本思想进行了论述,逐步形成了“民本君末”、“民贵君轻”、“民主君客”的思想。

这些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当权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但是,他们提出以人为本或民本思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经历了中世纪的漫漫长夜,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学说,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

它高扬人的价值,强调保护个人权利,反对神学统治和封建特权,在历史上具有进步作用。

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从抽象的人和永恒不变的人性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运动,其历史观必然是唯心主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本主义逐渐蜕变为一种口头宣言,实质上成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从社会历史现象中找到了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认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实现共产主义。

这就科学指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把人民比作“上帝”,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比作“母亲”,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胡铸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激情纵言:

“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它强调的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人们看到,在偏僻山区,在困难国企,在遇难矿工的家里,在抗击非典的生死战场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提高征地拆迁补偿,解救在海外被绑架的人质,帮助海啸中的受难者,追讨拖欠的农民工工资,重奖贡献卓著的科学家,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人为本的自觉实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无论现在还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撇开发展谈全面、偏离经济建设中心求发展,而是要克服过去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财富、轻精神财富,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偏差,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强调协调发展,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而不能彼此分割、各行其是;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协调共进,经济社会与人口。

资源、环境的协调平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适应。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自觉实践。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项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西部开发的节奏在加快,东北振兴迈开实质性步伐,中部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

所有这些表明,促进城乡、区域共同发展正在不断扎实推进。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绿色GDP,这些崭新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绿色GD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的经济产出总量的一个指标。

但它只反映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没有反映负面影响。

20世纪中叶开始,一些国家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把计算结果称之为“绿色GDP”。

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

目前,虽然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还没有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

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辩证地看待GDP指标。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GDP的持续较快增长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体现在GDP的持续较快增长上。

但我们不能片面强调GDP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指标。

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

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体现增长代价,也不能反映社会和谐、体现社会公平。

因此,对于GDP指标,既要给予应有的重视,也不能作为惟一指标去刻意追求,而要在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综合指标全面提升。

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

过去我们讲两个文明一起抓,后来发展为三大文明全面推进,现在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们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发展包含社会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就必然提出社会和谐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党从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有了经济的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