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713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docx

历史学科教案学案知识点分析课时作业单元检测详细版辛亥革命

历史学科

学案

教案

考点总结

课时训练

考前必备

名师指导

辛亥革命

本课第一目讲了辛亥革命的背景,以及革命党人从组织、思想、武装三个方面为发动革命所做的准备。

第二目讲了辛亥革命的经过。

第三目讲了辛亥革命的高潮、结果和意义。

你需要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1.概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过程、性质和意义。

2.列出1894~1912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重要活动。

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1.外因:

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2.主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客观:

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__新政__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二、准备活动

1.组织准备

(1)1894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兴中会__。

(2)1905年孙中山在__东京__成立__中国同盟会__,以《__民报__》为机关刊物。

2.理论基础:

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被孙中山概括为__三民主义__。

3.思想准备:

同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__清政府__、要不要建立__共和政体__等问题展开,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

4.军事准备:

举行武装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兴等发动的__广州起义__。

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革命斗志。

三、过程

1.武昌首义

(1)__1911__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

(2)起义胜利后,成立__湖北军政府__,定国号为“__中华民国__”,政体为“__五族共和__”。

2.发展: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

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

(1)__1912__年元旦,孙中山在__南京__就任临时大总统,__中华民国临时政府__成立,以__五色旗__为国旗。

(2)3月颁布《__中华民国临时约法__》,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__资产阶级共和国__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名义上为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统一。

4.结果:

1912年2月,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王朝在中国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性质:

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__资产阶级民主革命__。

五、功绩: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__君主专制制度__,创建了亚洲第一个__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__。

从此,__民主共和__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指导:

(1)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二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原则?

(2)材料二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

目的如何?

(3)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提醒:

(1)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

(2)实行责任内阁制。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典例1(2017·泰安)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

A.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教师参考解答】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A项正确;颁布《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孙中山只是政府的代表,两个“临时”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并非个人品质,故C项错误;两个“临时”的出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政权的人民支持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典例2(2017·太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政体采用美国式的总统制,但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

这一修改( D )

A.是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避免了政权的频繁更替和政局动荡

C.体现了孙中山政治理念的改变

D.反映了革命派有“因人设法”的嫌疑

【教师参考解答】 题干反映的是孙中山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实行责任内阁制,是针对袁世凯的,从增进宪法意识角度看,是因人设法的做法,不利于弘扬法治精神,故D项正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却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不出当时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是革命派为限制袁世凯而实行的,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因为人选的不同轻易改变政体,主观性的临时改变结果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故B项错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将总统制改为法国式的内阁制体现了孙中山的局限性,但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

二、评价辛亥革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之目的,非仅在于颠覆满洲而已,乃在于满洲颠覆以后,得从事于改造中国……政治方面,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经济方面,由手工业的生产过渡于资本制度的生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回顾辛亥革命

材料二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的报告

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

——孙中山《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

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

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材料三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

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

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请思考:

(1)材料一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其突出表现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你赞成这种观点吗?

试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提醒:

(1)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革除旧俗。

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

(3)①观点:

不赞成。

②理由:

尽管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其仍具有伟大的历史功绩: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典例3(2017·郑州)历史评价的首要原则是恪守求真,即评价应客观如实。

下列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最符合历史评价这一原则的是( B )

A.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制度,但其资产阶级属性需要批判

B.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全国性革命高潮的到来

D.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起到了开创性作用

【教师参考解答】 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是符合史实的结论,故B项正确;A项中错在封建制度;C项中全国革命不符合事实;D项中“开创性”表述错误。

1.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最有力的证据是( D )

A.导演的创作手记B.历史学家的访谈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教师参考解答】 研究历史现象的真实性,最可靠的证据是历史文物;A、B、C三项都具有主观性。

2.(2017·杭州)上海公共租界《警务报告》称,上海张园于1911年12月30日、31日和1912年元旦举行游园会,节目有文明戏、滑稽、女声歌唱、日本舞蹈及魔术。

每日平均有千人前来观看。

入场券每张1元,全部收入均移作革命经费。

这体现出人民支持( C )

A.兴中会  B.袁世凯

C.革命势力D.清政府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和“全部收入均移作革命经费”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人民支持辛亥革命,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A、B两项说法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

本题教师参考解答为C。

3.下图中,序号④指代的历史事件是( B )

A.保路运动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教师参考解答】 依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

其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故应选B。

4.(2017·山西联考)学者费正清曾断言:

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

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D )

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B.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教师参考解答】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体缺乏相应的社会及群众基础,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选D项。

A、C两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新政体”而非“革命”,故B项错误。

5.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教师参考解答】 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爆发后建立的政权的阶级性质,选A项;B项与本题不能成立正确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错在“主力军”;D项“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因革命后经济发展较短暂、政治掌权更短暂,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并没有实现,排除D项。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

”这表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 C )

A.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B.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行动

C.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D.取得了反封建的彻底胜利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中信息体现了辛亥革命是中国由专制主义向民主主义过渡的转折点,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

基础训练

1.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 B )

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

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

【教师参考解答】 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B项最符合。

A、C两项没有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D项观点错误,1911年旧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

2.胡适在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

(它)变换了全国的空气,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然后才能有各种革命的新种子在那个解放的空气里生根发芽。

该事件应是( D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教师参考解答】 “解除了一个不能为善而可以为恶的最上层高压势力”指的是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是辛亥革命。

3.有人说,中华民国是“美国式的共和国”,但也具有英国政体的特点。

其“英国政体特点”主要表现为( A )

A.责任内阁制B.三权分立

C.总统制D.民主共和

【教师参考解答】 中华民国建立后成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为限制袁世凯,又实行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是英国政体的特点,故选A项。

4.“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D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运用信息并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皇帝倒了”,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符合题意。

A项所述过于扩大化,B、C两项不是“直接说明”的内容。

5.下列“国”字的写法,最有可能出现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 C )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故出现了“国”的各种写法,以体现这一观点,其中最符合“主权在民”这一观点的应是C项。

6.《茶馆》第二幕有这样一段对话“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应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

改良!

越改越凉,冰凉冰凉……哼,我还是留着我的小辫子儿。

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

”这揭示了( B )

A.民主思想在中国没有反响B.辛亥革命不彻底

C.民众对西化的普遍排斥D.普通民众的怀旧心理

【教师参考解答】 A项过于绝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据“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7.在湖北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里陈列着很多像下图这样的纪念品,让人们追忆着那段辉煌的岁月。

这两件纪念品反映的专题是( C )

A.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君主立宪制

B.以改革救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

C.推翻了君主专制,实行共和政体

D.新政府实行内阁制,约束袁世凯的统治

【教师参考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

A项中“君主立宪制”、B项中“改革”等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结论不符合材料含义。

根据“共和”“民国”等信息可看出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8.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这个变化( A )

A.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教师参考解答】 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到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故A项最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是同一个政权使用不同的国旗,排除D项。

9.(2017·山西联考)有学者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

这种不朽的业绩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给予热情的歌颂吗?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D )

A.促进了中国民主思想的传播

B.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C.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D.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

【教师参考解答】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了,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表明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具有民主革命的一面,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帝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族革命的开端,故C项错误。

10.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 《望风而起》

图片二 《共和》

图片三 《恭祝中华民国万岁》

请回答:

(1)上述宣传漫画大概创作于何时?

(2)图片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局势?

(3)你如何理解图片二的内容?

(言之成理即可)

(4)图片三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

(5)上述宣传画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或观念?

【教师参考解答】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或者1911年、1912年左右。

(2)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资产阶级革命脱离群众;革命顺利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4)国家主权在民。

(5)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能力训练

11.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就没有了。

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

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D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D.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教师参考解答】 “思想是留下了,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花朵”这一信息说明张謇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思想意义,而四项中只有D项是精神方面的意义。

12.(2017·太原)有人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

“革命本身是流血是破坏,但辛亥革命最后走向了和平解决,这里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这里的“智慧”是指( C )

A.袁世凯玩弄政治权术B.革命派力主民主共和

C.各派力量的相互妥协D.西方列强的推波助澜

【教师参考解答】 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时,由于帝国主义和立宪派及旧官僚的帮助,又由于袁世凯本身的实力和阴谋,最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袁世凯妥协,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故选C项。

13.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C )

A.武昌起义的胜利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D.《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参考解答】 依据材料中的信息“1912年2月”及“直接”等限制条件可知C项符合。

14.(2017·石家庄)20世纪初,孙中山在《排外与国际法》一文中提到:

“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不平等条约”概念呼之欲出。

这反映了孙中山( C )

A.看清了列强侵略的本质B.已明确提出反帝的要求

C.具备一定国家主权意识D.主张废除不平等的条约

【教师参考解答】 材料中仅仅涉及对列强实力的分析并未看清其侵略本质,故A项错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各国交际,未尝不视国力之强弱以为进退,而相与结不对等之约”说明认识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等,说明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认识到条约的不平等性,并未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故D项错误,故选C。

15.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由许多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或者一个强大的君主国或贵族统治的国家。

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体现责任代议制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1)据材料一,“新型的共和国”创新的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 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

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

……中国几乎没有借用国外东西的传统。

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

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

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因此它们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你是否同意“革命派建立的制度显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这一观点?

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教师参考解答】 

(1)联邦制,共和制。

(2)原因:

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

观点:

同意。

理由:

共和体制有名无实;人民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观点:

不同意。

理由:

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立足国情;不断创新。

(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