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648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docx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自评报告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七年四月十八日

 

一、学院概况……………………………………………………………1

㈠历史沿革……………………………………………………………1

㈡管理体制与内设机构………………………………………………1

㈢办学规模与专业结构…………………………………………………2

㈣师资队伍与科研………………………………………………………2

㈤基础设施……………………………………………………………2

二、自我评估……………………………………………………………3

㈠办学理念明晰,定位准确…………………………………………3

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5

㈢教学条件不断改善……………………………………………………6

㈣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推进……………………………………………7

㈤教学管理不断加强…………………………………………………10

㈥教学效果好,社会声誉高…………………………………………13

㈦特色与创新项目……………………………………………………15

㈧自评结论:

优秀……………………………………………………16

三、存在的主要不足和整改措施………………………………………16

㈠师资队伍建设………………………………………………………16

㈡教学基础设施………………………………………………………17

四、附表:

自评结果汇总表……………………………………………18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自评报告

按照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2005年4月以来,学院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认真部署迎评工作。

经过两年多紧张有序的工作,学院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更加明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行政管理、产学研结合和后勤社会化等各方面成绩显著。

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和主要观测点的内涵要求,学院组织院内专家和干部、教师进行了认真自评,并经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审定,形成本自评报告,请专家审阅。

一、学院概况

(一)历史沿革

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4月由原荆州市财政会计学校、湖北省荆州财税会计学校、湖北省荆州农业学校、荆州市机电工程学校四校合并组建(2004年8月原荆沙纺织职工大学并入),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3年受到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项目”资金支持。

学院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原荆州地区农业学校,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

学院自组建以来,在省教育厅和荆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顺应人才市场需求,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办学实力逐步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高。

 

(二)管理体制与内设机构

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设有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医药卫生系、人文艺术系、财经政法系、纺织服装系、继续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共12个教学、教研及教辅机构;设有党委与行政办公室、纪委、宣传部(统战部)、监察审计处、教务处、督导室、学工处、科研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后勤处、招生办公室、人才市场部、工会、团委等15个党政管理与服务机构。

(三)办学规模与专业结构

2006年底,学院在校学生人数11348人,设有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护理、广告策划与制作、法律文秘、纺织印染等29个专业,形成了以地方经济急需的机电、计算机、纺织类工科专业为主,财经、医药、农学、政法、人文类专业同时兼顾的专业结构。

其中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学院试点改革(重点)建设专业。

(四)师资队伍与科研

学院现有教职工1380人。

教师652人,其中专任教师546人,兼任教师20人,兼职教师86人,生师比为17.4:

1;青年教师291人,其中博士、硕士37人,占青年教师的12.7%;现有教授14人,副高职称16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1%;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403人,双师素质教师24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的59.8%;46.6%的专任教师周学时小于12学时。

学院86位兼职教师中,中级职称22人,占兼职教师的25.6%,副高及以上职称42人,占兼职教师的48.8%;兼职教师数占专业课和实践指导教师的17.1%。

师资结构合理,与专业设置适应。

2001年以来,学院科研立项46项,应用13项,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3项,其中,黑糯玉米项目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共同开发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富锌皮蛋、生物柴油2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编写出版著作(教材)63部,321人次参与了教材编写任务。

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31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646篇,核心期刊61篇。

(五)基础设施

学院占地面积920.40亩,生均占地面积54.07平方米。

建筑总面积21.9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41万平方米,生均11.82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及附属用房面积8.13万平方米,生均7.17平方米。

学院现有各类实验实训室61个,拥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11个,其中,数控技术、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及软件技术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并建有稳定的院外实训基地142个。

学院2004年1月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学院固定资产总值3.1亿元,其中价值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6554台套,总值4555.21万元,生均值4014元。

拥有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1个,300米跑道运动场3个,各类体育设备器材齐全。

学院拥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33间,座位数4573座,每百名学生40.30座;计算机1202台,每百名学生10.59台;校园网速率1000兆。

学院现有和在建图书馆面积3.29万平方米,生均2.71平方米。

馆藏各类书刊86.04万册,生均图书75.82册。

其中,纸质图书和过刊27.92万册,电子图书57.16万册,图书数量每年有一定的增长。

2006年2月,学院采用妙思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对图书馆进行管理,图书馆每周开放70小时。

二、自我评估

(一)办学理念明晰,定位准确

学院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育人为本,质量为先,教以致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明德尚能,励学自强”的校训,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深入探讨和实践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等办学模式,遵循规模与质量并重,建设投入有保障、改革有动力、办学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

学院立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确立了在办学规模、层次、服务面向、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1.以市场导向定发展目标

学院根据社会需求调查,经过充分的论证,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

到2007年底,各类在校学生达到12000人,并着重内涵发展,逐步将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市场适应性强、专业设置科学、教学模式先进、产学联系紧密、企业氛围浓郁的有发展后劲的职业技术学院。

2.以职教属性定办学形式、层次

学院依托专业建设委员会,密切与企业、行业的结合,推行产学研一体化。

以高职教育专科层次为主体,兼顾农民工培训和成人教育。

3.以区域经济特点定服务面向

学院始终把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作为学院办学的根本任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和专业优势,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荆州,面向中部,辐射全国。

4.以职业岗位需求定人才培养规格

学院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专业技能为本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群)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5.以扩大学生就业定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就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推出了适应企业、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0.5+1+0.5”、“订单式”和“2+1”模式。

“1+0.5+1+0.5”模式,即学生在院内学习理论与技能集成知识1学年,到企事业单位养成职业意识和初步接触职业技能0.5学年(包含职业技能的初步接触,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形成职业意识为主),回学院学习技能知识与院内实训1学年,最后顶岗实训0.5学年。

“订单式”模式,即学院与企业签订协议,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组织教学,目的是实现人才订单培养,零距离就业。

从2005年开始,学院生物工程系畜牧兽医专业与襄樊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与就业协议,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互聘教师和技术人员,按岗位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和安排学生实训,并确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

“2+1”模式,即学生在院内学习理论与技能知识2年,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实训1年,目的是增强学生职业意识,提高岗位技能。

从2003年开始,学院在医药卫生系全面实施“2+1”模式,该系与荆州市中心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42家医院建立了稳定的医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学院制定了严密的实训、实习计划,安排院内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全过程,负责有关技术培训、指导和管理。

同时,教师积极参加企业产品研究、技术推广和职工培训,使教学、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密切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院注重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形成了学院工作围绕教学转,教学围绕专业转,专业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就业转,就业围绕市场转的工作机制。

学院党委、行政坚持每月一次的教学工作研究例会,领导成员每学期听课3-4次,各项政策向教学、教师倾斜;职能部门为教学服务意识强,主动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好评。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建院以来,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培养和引进名师”的思路,制定了“十五”、“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的数量、结构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1.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

学院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教风评议、“三项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专项活动,形成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文明治教的良好风气,12名教师荣获省、市级“优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2.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学院鼓励40岁以下的教师报考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

近五年来,学院共投入100余万元,先后选送99名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

3.“双师”教师比例逐年上升

学院选派了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国家职教培训基地锻炼或学习,鼓励教师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在指导学生工学交替时,与学生一道进行技能训练等措施,提高技能水平,具备“双师素质”。

4.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学院积极实施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目前,一批中青年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外聘高技能型“名师”稳步增加

学院转变观念,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机制,从省内外聘请有关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有40多人次来学院作教育观念、专业建设、职业技能讲座与报告。

(三)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院千方百计保证教学投入,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教学需要。

通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提高了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1.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2004-2006年,学院共投入3282万元,用于改、扩、建专业实训室,新购置教学仪器设备3980台(套)。

目前,多数专业的实验实训均能在院内进行,满足了所设专业的教学需要。

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出率100%,主要设备的平均利用率高。

(2)院外实训基地形成体系。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通过签订协议,实行院企互动,在省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确保了学生院外实习实训教学的需要。

(3)注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学院2004年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能完成车工、计算机操作、电子商务等59个中级工种(职业)的技能鉴定。

此外,学院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点。

2.保证教学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2004-2006年度,学院获得荆州市委、市政府每年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为831.5万元,国家和省市专项资金1333.8万元。

此外,学院采取多渠道筹集资金。

通过资产置换获得2880万元,银行借款3800万元。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改善了办学条件。

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的比例合理。

2004-2006年度,学院学费总收入为14004.7万元,其中,教学经费为5320万元,占学费收入的38%。

3.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实训管理

学院完善了《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实训设备及器材管理制度》、《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实验实训目标和任务。

操作规程上墙,安全标识醒目,过程记录完备,营造了一个严谨求实、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和操作环境,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安全意识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全面推进

学院在教学工作上,通过不断总结办学经验,逐渐形成了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试点改革(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院专业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基本思路。

1.加强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院成立了有院外专家、技术人员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学院的专业设置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做到“三个同步”:

专业开发与市场同步、专业改造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专业教学与技能创新同步。

按照这三个同步,对专业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

目前,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畜牧兽医、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院级试点改革专业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申报省级试点改革专业。

2.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学院邀请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各专业教学计划的研讨、论证,针对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在原教学计划的基础上,2005年完成了29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521门课程大纲的全面修订。

修订后的计划、大纲能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于2006年9月开始实施。

其主要特点是:

突出技能培养。

以适应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理论知识适度、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为目标,设计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基本框架。

强调实践教学。

加大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学时比重,使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数与理论教学学时数比例平均达到1:

1。

按照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实训、专业课专项技能实训和毕业实习综合技能实训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素质教育。

按课内课外两个层面,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职业道德修养等选修课;结合课外活动和社会调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不断加强教材建设

(1)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学院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按职业岗位群要求,以突出基础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原则,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构建了课程体系的7大模块:

人文素质模块、信息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专业技术基础模块、专业综合技术模块、专业素质拓展模块、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突出对学生的基本理论、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创新精神的全面培养。

(2)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为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先进性,学院进行了课程内容调整与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

大力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全面改革。

至目前为止,学院有电子商务概论、动物营养饲料等近30门院级精品课程,会计核算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进行了30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3)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学院现代化教学手段完备,多数教师能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并根据课程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课程范型授课。

如模拟岗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为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加强教材建设

学院注重教材建设,制定了关于教材选用与自编教材的有关规定。

优先选用新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支持和鼓励教师编写专业技能教材。

几年来,学院组织教师自编出版了高职高专教材38本,另有35本正在编写中。

学院采用高职教材379门,占开设课程521门的72.7%。

4.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为建立基本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制订了实训教学大纲,并对实训内容和教学时间作了明确规定,按照“理论—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实施教学。

(1)建立实践教学机构,完善实践教学制度。

学院由教务处、人才市场部负责实习实训教学的统筹管理,各系配备专人具体负责实验实训工作。

学院制订了《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及管理的意见》、《院外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实验实习教学工作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机构的建立与制度的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行。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培养。

学院“2+1”、“订单式”、“1+0.5+1+0.5”等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按照职业岗位技能的需要,以实习实训为主,理论够用为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在学制三年中,各专业院外实习实训时间平均不少于1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时之比为1:

1。

(3)加强人、财、物的投入,确保实习实训开出率。

学院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购买大量的实验实训耗材,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

(4)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学院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按照职业岗位及其岗位群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操作技能训练内容上,做到与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要求对接。

5.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学院坚持以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为指导,把德、智、体、美有机地统一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思政”课为龙头,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为支撑,以课外科技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为杠杆的素质教育工作格局。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训练。

同时,通过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程,举办专业学术讲座、人文教育讲座,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另外,注重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英语应用能力和普通话等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充分发挥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利用院报、广播、校园网、艺术节等载体,以楚江潮、冲浪文学社、大学生新闻社、墨元书画社、大学生艺术团、青年志愿者协会、GT动漫社、英语口语协会等各种学生社团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文化活动互相融合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了素质教育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

(五)教学管理不断加强

学院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教学规章制度建设。

制订了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组织和督导,逐步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工作良好运行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和领导体制健全,教学管理队伍精干、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

全院现有教学管理人员94人,其中,副高职称47人,占教学管理人员总数的50%;具有硕士学位或在读研究生11人。

学院教学由1名副院长主管,建立了教务处、系、教研室三级管理运行机制。

学院建立了由院外专家、院领导、教学部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审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方案等重大事项。

教务处人员大多数富有多年教学及管理工作经验,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理论研究能力、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务处统筹协调全院教学工作,负责教学常规管理,组织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保证了全院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学院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均有较高的专业与管理水平,认真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不断加大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各教研室配备了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研室主任,使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新教师的培养任务落到了实处。

教研室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式等研究,积极组织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抓好常规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注重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现有学生管理人员79人,其中69.6%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生管理由1名副院长主管,建立了学工处、系、系学工办三级管理体系,并按平均80名学生配备1名辅导员,每栋学生公寓配备1名专职宿舍管理员,对学生直接进行教育与管理,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004年,学院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形成了学工处、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各系齐抓共管的教育与管理格局。

为了加强学生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人才市场部,建立了由1名副院长主管,人才市场部统筹,各系直接参与的就业服务与指导工作体系。

2004年以来,学院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就业市场形势,把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规划、就业培训与指导等内容相结合,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学院投入足够经费,每年举办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向毕业生提供就业需求信息,主动为学生服务。

3.加强教学质量控制

学院建立并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信息反馈等规章制度,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强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的建立与执行。

学院依法办学、依法治校,通过制度建设促进观念转变、作风转变,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学院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管理规范》、《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暂行办法》、《教学督导室工作条例》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障了教学活动的规范有序。

学院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立了教师教学评价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提倡无纸化办公,推广无纸化考试,教学及管理部分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

(2)严格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学院对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依据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制定了教师备课、授课、辅导答疑、实习实训、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指导的工作规范。

这些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认真实施,确保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3)切实开展教学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一是学院建立了督导室负责全院教学督导与监控、各系对教学环节的直接检查、督导室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反馈的三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