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62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高三年级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恩格斯指出,罗马对所有被征服国家的占领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和“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其办法之一是“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

这反映出

A.罗马帝国的对外征服活动极其野蛮

B.公民法曾是对外扩张的重要工具

C.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

D.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2.唐以前,市井成员主要是商贾、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及部分无业游民。

到宋代,又出现了众多文化娱乐行业,饮食、旅店种类大增,众多文人也加人市井队伍中。

材料中唐宋时期市井成员构成的变化

A.是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表现

B.使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是市民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

D.是政府商业政策变化的反映

3.宋朝时,监察机构御史台、谏院合称“台谏”。

台谏官敢于直言,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故有“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之说。

但宋高宗时,秦桧一党把持监察机构,制造了岳飞冤狱。

这说明

A.皇权受到监察机构的严重威胁

B.监察官员更易结朋党而祸乱朝纲

C.专制影响监察实际效能的发挥

D.宋朝分权造成监察机构效率低下

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

“盐场井灶,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夜核。

”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说明清初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

B.客观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C.反映了清政府注重规范手工业市场

D.说明民营手工业己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

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

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

6.《十二铜表法》确认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的原则。

同时规定,法定继承不得和遗嘱继承并用。

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

这种规定

A.不尊重个人意愿

B.表明罗马法中私法规范需要完善

C.允许财产留给无血缘关系的人

D.被后世欧美各国继续沿用

7.明朝人于慎行在《谷山笔麈》中记载:

“华亭相(明朝内阁首辅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徐光肩文集》载: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

……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

……(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材料反映当时

A.官商勾结现象严重B.田庄手工业比较发达

C.大商人买田置地现象普遍D.士大夫经商致富

8.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9.《宋史·艺文志》,载有宋一代,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等)凡二千三百六十九部,三万四千九百六十五卷,较之自战国迄唐之集部,增二倍有余。

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封建政府鼓励民间印刷书籍

B.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C.科举考试内容发生较大变化

D.科技、文艺获得较大发展

10.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

材料中贾谊

A.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B.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C.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

D.运用儒、法两

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11.宗教改革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次“社会革命”,因为它深入家家户户,影响及于社会生活,人们的眼界、思维方式都因此发生变化。

它本身是宗教问题,但它的彭响要深广得多。

材料旨在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思想方式出现重大转变

B.彻底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

C.促使人类理性思维走向成熟

D.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12.1931年后.四川军阀仍有内战,七七事变后,地方军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战初期,4O万川军出川参战,统帅刘湘说:

“过去打了多年内战,脸面上不甚光彩,今天为国效命,安可在后方苟安!

”这说明

A.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B.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家意识

C.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矛盾得以调和

D.抗日战争期问中囚民族主义教育深刻

13.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国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的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

材料反映了清朝

A.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B.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

C.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D.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

14.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

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15.他们鲜明地提出“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口号,并着力塑造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均具有“巨人”风采的崭新形象。

这表明“他们”

A.崇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B.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

C.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

D.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

16.有著名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之“新”,不在“民主”与“科学”,而在个人主义。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是新文化运动

A.促进了思想与个人的解放

B.民主与科学的内容已缺乏新意

C.对广大民众的影响较小

D.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17.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

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

这反映了《大宪章》

A.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B.保护了公民的基本人权

C.取消了国王的征税权D.奠定了英国宪政的基础

1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

A.美国独立战争B.俄国十月革命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中国辛亥革命

19.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A.1个B.2个C.3个D.4个

20.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征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其中“空想到科学”指的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B.巴黎公社建立

C.中国共产党诞生D.十月革命

21.下图为1948~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

战后美国经济出现了三次较长周期的经济繁荣时期,其中造成第三次超长经济增长周期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B.实行“新经济”发展模式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22.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

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

这说明了

A.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休化B.农业实行计划经济的摸式

C.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农业集体化推动经济发展

23.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6次。

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作了适当修改。

该现象主要表明

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

B.“一五”计划完全仿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C.中共防止在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

D.“一五”计划的制定仅立足于全国各地实情

24.读下面某时期世界贸易图,从中可以看出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中国等亚洲国家牢牢掌控着世界贸易主动权

C.世界贸易集中地正逐渐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D.贸易交往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

25.英国的经济政策和理论至今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交革。

由此可以看出英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A.通常是被动进行的、滞后的

B.极端化倾向明显

C.经常走在世界大国前列

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6.有学者营这样评价美国前领导人的外交思想:

“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材料中的“外交思想”

A.可能出自杜鲁门总统

B.有利于改善美国自身的国际处境

C.意味着冷战政策结束

D.激化了美国与西欧、日本的矛盾

27.1978年—1989年,停办十年之久的俄国史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全国高校研究所纷纷成立,人才培养逐渐好转.从中可以得出俄国史研究工作

A.直接受中苏外交关系的影响

B.受到了极“左”思潮的冲击

C.其恢复是新时期进行改革的迫切需要

D.起步晚,不利于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

28.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

“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其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

”这表明

A.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各

方势力妥协的结果

B.是否对台军售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美国国内对于中美建交存在着严重分歧

D.中美关系正常化不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29.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

“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

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

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

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0.《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

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

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

这项措施的目的是

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

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

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

 

、简答题(题型注释)

31.(12分)美国“边疆学派”认为:

“疆界”从来就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有形的、筑了界碑的。

近代以来,一个国家的疆界观与其现代化历程紧

密相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l9世纪清朝宗、藩(斜线部分)关系疆界图19世纪大英帝国(黑色部分)疆界

问题:

请从现代化的角度对中英疆界观进行评析。

三、综合题(题型注释)

3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袁世凯在就任民国元首之后,马上出手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先后颁布了《劝谕蒙藏令》、《蒙藏主权声明》、《劝谕汉、满、蒙、回、藏联姻令》、《恢复达赖喇嘛号令》等政令。

在劝告库伦哲布尊丹巴活佛放弃独立的信中,袁世凯反驳哲布尊丹巴对“大清”与“中国”的刻意区分,指出:

“至库伦独立,前清并未允行,中华民国亦断无允准之理。

库伦本为民国领土……甚盼熟筹利害,使我民国受于前清之领土及统治权完全无缺。

材料二《劝谕蒙藏令》宣布:

“现在政体改建共和,五大民族,均与内地平等。

务使蒙藏人民,一切公权、私权,均与内地平等,以昭大同而享幸福。

”不久,袁世凯又发布命令说:

“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自不能如帝制时代再有藩属名称。

此后蒙、藏、回疆等处,自应统筹规划,以谋内政之统一,而冀民族之大同。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章永乐《“大妥协”:

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

(1)依据材料概括袁世凯政府为遏制蒙藏分离主义运动采取的主要对策。

(9分)

(2)简要分析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的影响。

(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图1

图2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特点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地方上的社会秩序”因“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而“被宣布无效”,可知材料中的“罗马法”是指公民法,材料表明罗马公民法是罗马破坏被征服国家原有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推行罗马公民法这一活动,与“极其野蛮”的说法有一定距离,A项错误;材料没有评述万民法,排除C项;“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公民法

【名师点睛】

罗马法三个构成部分的关系:

罗马法在其发展史上达到鼎盛阶段是在元首制时期,主要体现在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确立。

公民法基本上是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特别适用。

罗马法最重要的分支是自然法,它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产物;自然法概念的发展,标志着罗马法律的成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市井成员的来源比唐朝广泛得多,不仅有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员,还有文化娱乐、饮食、旅店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众多文人,这说明宋朝的商品经济比唐朝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宋朝打破了坊市的时空限制,即政府的商业政策发生了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业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体现了宋代文官政治发达,制度设计健全,但监察制度的设立是为君主服务的,故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强调的是监察机构职能的发挥取决于专制体制,故选择C项;B、D两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监察制度

【名师点睛】古代监察制度规律小结:

①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政体下的职能部门。

②中国古代监察部门的设立实现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门的分权、制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③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是高考的热点。

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与中国近现代、世界近现代的监督机构的对比是高考的冷点。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另编排甲,所雇工人.随灶户填注”“各处谋窑雇主.将佣工人等册报地方夜核”中可以看出,当时在盐场井灶中存在着雇佣劳动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了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有促进作用,但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在欧洲资本主义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和经济的进步并进一步导致了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向资本主义过度。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庄子的思想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故A项不正确;墨子、庄子的思想没有顺应时代潮流,故B项错误;孟子、墨子、庄子和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而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C不正确,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名师点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条件是:

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

③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

④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6.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凡遗嘱有效时,就不适用法定继承”,《十二铜表法》尊重个人意愿,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如何使用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这反映了罗马法完善了遗产继承的制度,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强调遗嘱继承高于法定继承,故C项正确;罗马法是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法律,只能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被欧美各国所借鉴,不可能直接沿用,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7.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华亭相……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启中举……(植蚕)与市为

贾,骤富”,谈到都是官员经手工业、商业致富,与官商勾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与田庄相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植蚕)与市为贾”,与买田置地无关,故C项错误;分析材料“启中举……(植蚕)与市为贾,骤富”,即可得出士大夫(徐光启)经商致富,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8.C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与阻止相权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元朝灭亡主要是由于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所导致,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治天下者”“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毫发事不得预焉”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明太祖的目的是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故C项正确;“女性”“人身自由”涉及的范围、内容宽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加强君权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9.D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完全没有涉及到政府、民间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只是印刷书籍大大增加这一现象,但不能断定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骈文”“词”“曲”“文学评论”,在宋代不可能成为科举考试内容,故C项错误;宋代印刷书籍的增多,与当时印刷技术的进步,散文、诗、词、曲等文学艺术的繁荣有直接关系,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科技成就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秦朝实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会出现“平居不可屈伸”的现象,故A项错误;由材料“失之不治,必为痼疾”,可看出当时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出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法家提出的,儒家思想维护这一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的王国问题

1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从“社会革命”的角度交代了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说明它在思想方式的转变上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B项说法错误;C、D两项是启蒙运动的作用。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2.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日本全面侵华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出现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故选B项;题干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国民政府与地方军阀的关系,且C项说法较为绝对,故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李鸿章认为由于清朝报纸的编辑只爱讲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而不爱将事件的所有真实情况告诉读者,所以报纸没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工具,这说明清政府对报纸等媒体监督控制严格;A、C两项说法太绝对,可以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办报陆续出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发展

【名师点睛】中国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渐取代封建专制独裁;

(2)在经济上,从生产方式来看,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从性质上来看,商品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学逐渐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上的工业化。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

14.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A项与材料中的“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矛盾;材料只是提及康有为没有开国会的意图,不是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项错误;康有为前后的态度转变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故D项正确。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15.A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干“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着力塑造“巨人”等信息,得知本题考查的是文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故A项正确;力图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束缚,是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新教派的政治主张,故B项错误;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中心,但并不否定对教皇的绝对服从,故C项错误;认为人类有能力改造自然和社会,是17、18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主张,故D项错误。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名师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