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545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docx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课内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

课内古文阅读知识大全

《陈涉世家》文言知识总汇

一、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

(“以”通“已”)意思是“已经”

(4)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意思是“穿”

二、古今异义: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古:

逃跑;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古:

暗地里;今:

空隙。

(3)、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往往”古:

处处;今:

在某种情况经常发生。

(4)、等死,死国可乎“等”古:

同样;今:

等待

(5)、比至陈“比”古:

等到;今:

比较

(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古:

集会、商量;今:

掌管财务的人员称谓。

三、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

(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

(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

(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6)、天下苦秦久矣 (苦: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

(7)、尉果笞广 (笞:

用鞭、杖打。

 )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

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

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

(9)、忿恚尉 (忿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

四、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

适逢将项燕为楚将:

将领

与皆来会计事:

集会上使外将兵:

率领

 

次皆次当行:

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

写乃陈胜、吴广乃谋曰:

于是、就

得鱼腹中书:

字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应佣者笑而应曰:

答应故广故数言欲亡:

故意

杀之以应陈涉:

响应扶苏以数谏故:

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

派数以数谏故:

屡次

陈守令皆不在:

县令卒数万人:

道道不通:

道路

伐无道:

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屯长:

担任

为天下唱:

向、充当

为为坛而盟:

项燕为楚将:

士卒多为佣者:

替、给

五、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⑤借第令勿斩—即使(自己)免于斩刑

 

六、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5、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七、重点词语解释 

1、屯大泽乡 屯:

停驻  

2、会天大雨 会:

适逢; 

3、或以为亡 亡:

“逃亡”;  

4、举大计亦死 举大计:

发动起义  

5、等死等:

同样  

6、扶苏以数谏故 数:

屡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间:

暗中 

8、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宁:

难道 

9、辍耕上垄上 之:

去,往 

10、怅恨久之 怅:

失望 之:

音节助词,无意义 

11、苟富贵,无相忘 苟:

倘使 、如果

 八、特殊句式 

1、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 

2、此教我先威众耳 判断句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判断句 

4、号为张楚 判断句 

5、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省略句 

 

 九、理解性默写 

1、起义的直接原因:

失期,法皆斩。

 

2、起义的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

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4、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6、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

 

9、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10、起义的导火线是遇雨失期.失期当斩。

 

  十、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 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

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6、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2、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

”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十二、开放性试题 

1、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

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

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

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总汇

一、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安陵君说: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

“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

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先生请坐!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3)、秦王不说。

“说”通“悦”,高兴。

(4)、轻寡人与。

“与”通“欤”,语气词“吗”。

(5)、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懂得。

三、一词多义

(1)徒免冠徒跣(光着;)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2)虽虽然,受地语先王(虽然,转折连词)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假设连词)

(3)然虽然,受地于先王(即使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4)使使人谓安陵君(派遣)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是“派遣”,后一个是“出使”)

(5)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动词)怀怒未发(愤怒,形容词)

(6)以以大易小(以介词,用)徒以有先生也(以介词“因为”)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

(7)夫此庸夫之怒也(fū成年男子名词)夫专诸之刺王僚也(fú发语词无义)

 

四、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

交换今:

容易,简单

(2)、徒以有先生也。

古:

只是;今:

徒弟

(3)、休祲降于天。

古:

吉祥;今:

休息;常用作休息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古:

虽是这样;今:

转折关系的连词;

(5)、长跪而谢之曰。

古:

道歉;今:

感谢;或凋落

(6)、否,非若是也。

古:

这样,如此。

今:

今常用作判断词

(7)、岂直五百里哉。

古:

只,仅仅。

今:

不弯曲。

(8)、秦王色挠古:

屈服。

今:

轻轻的抓

五、指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

广:

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2)、轻寡人与轻: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3)、天下缟素。

缟素:

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4)、伏尸百万。

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5)灭韩亡魏。

亡: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六、翻译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翻译: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翻译: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3、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4、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

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翻译: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6、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翻译: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翻译: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翻译: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七、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式: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2)安陵君于先王受地。

2、判断句式:

(1)此庸夫之怒也。

八、问答题

1、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他采取的是什么手段?

答:

通过欺诈手段吞并安陵。

2、唐雎使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答:

首先唐雎步步紧逼,寸步不让,以布衣之怒对抗天子之怒,并列举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仿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

3、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表现了他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请说说下面几句话的言外之意.

(1)且秦灭韩亡魏

答:

炫耀武力,进行恫吓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答: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3)与臣而将四矣.

答: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5、文中写道: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你认为作为一代枭雄的秦始皇真的会作出这样的举动吗?

答: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唐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九、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隆中对》文言知识总汇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

(2)自董卓已来已通“以”,以。

2、词类活用

(1)箪食壶浆箪:

名词做动词,用箪盛着壶:

名词做动词,用壶装着

3、古今异义

(1)遂用猖獗古义:

失败今义:

凶猛而放肆

(2)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古义:

可以把今义:

表可能,能够

(3)北据汉、沔,利尽南海古义:

南方近海地方今义:

中国南海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

用来今义:

连词,表因果关系

4、一词多义

(1)谓谓为信然(说)

谓先主曰(对……说)

(2)用遂用猖獗(因此)

此用武之国(运用,使用)

贤能为之用(出力,效劳)

(3)信谓为信然(可信,确实)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信义著于四海(诚信,信义)

(4)国此用武之国(地方)

国险而民附(地势)

民殷国富(国家)

去国怀乡(国都)

(5)诚此诚不可与争锋(实在,确实)

诚如是(果真)

(5)已然志犹未已(停止)

自董卓已来(通“以”,以)

已历三世(已经)

(6)以以弱为强者(把)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用来)

以向宛、洛(而)

(7)因因屏人曰(于是,就此)

因之以成帝业(依靠,凭借)

 

三、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时人莫许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状语后置(欲于天下信大义)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判断句

此用武之国判断句

贤能为之用被动句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没有谁同意这件事。

 

2.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3.将军宜枉驾顾之。

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估计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衡量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

但是我的智谋有限,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5.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

7.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篮子盛着饭,用壶装着酒来迎接将呢!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之争强争胜。

五、课文理解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

根据是什么?

答: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答: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贤能为之用;总揽英雄

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人物形象。

答:

刘备: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诸葛亮:

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谋臣形象

4、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答: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5、刘备问计的目的是什么?

(原文句子)欲信大义于天下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出师表》文言知识总汇

一、背景常识。

1.《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情真意切,感动过无数读者。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诸葛亮,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东汉末年,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二、字词。

1.生字识记。

疲弊(bì)陛(bì)下夙(sù)夜忧叹驽钝(núdùn)

裨(bì)补阙quē)漏行(háng)阵和睦崩殂(cú)恢弘(hóng)

妄自菲(fěi)薄陟(zhì)罚臧否(pǐ)以彰其咎(jiù)

2、通假字

①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检”,挑选

③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3.一词多义。

①效:

a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b成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②道:

a路途:

中道崩殂

b方法:

咨诹善道

③所以:

a.……的原因: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b用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④于:

a.在: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给:

欲报之于陛下也

c.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⑤以:

a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c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d因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e认为:

愚以为宫中之事

4.古今异义。

①卑鄙:

a.古义: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b.今义:

品质低下、恶劣

②痛恨:

a.古义:

痛心遗憾,例句: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今义:

深切地憎恨

③开张:

a.古义:

扩大,例句:

诚宜开张圣听

b.今义:

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一天第一次成交

5、成语及名句: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解释划线的词语

崩殂死(皇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时

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优待,厚遇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陟罚臧否善恶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显示;治引喻失义譬喻、称引;适宜、恰当

以遗陛下给予悉以咨之都;询问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躬耕亲自猥自枉屈降低身份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性行淑均善;平

二十有一年通“又”,表余数夙夜忧叹早晚

深入不毛不长草(的地方)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铲除、排除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

咨诹善道询问斟酌损益除去;增加、兴办

四、重要句子翻译。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翻译: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

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

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翻译: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

在乱世间只求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了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行使命。

(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

先帝不因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翻译:

陛下也应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采纳正言。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翻译:

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五、内容理解

1、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或: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3、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或:

亲贤远佞)。

4、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5、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6、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

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报先帝而忠陛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