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8242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36 大小:1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1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电大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20题)

1.(阿尔波特)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的或神经的准备状态。

2.(阿诺德)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

3.(阿诺德•吉纳普)在《生长的礼仪》一书中,总结性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对出生、生长、成熟以及婚姻等变化的反应。

4.(艾里克森)将人生的发展理解为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控制的持续过程,并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人生八个阶段论。

5.(贝尔斯)指出,团体中的每一次人际交往过程,都具有十二种动作。

6.(超我)是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的。

7.(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8.(定型思考)是指讨论决策时团体成员的思路被纳入某种轨道或框架的现象。

9.(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时出现的偏差。

10.(非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导致的归因误差。

11.(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12.(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从事特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13.(服从)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

14.(服从)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15.(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苛勒在1938年出版了《价值在现实世界中的位置》。

16.(归因)理论是由海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

17.(归因)为归因理论提出了一种精确的三维模型,并且进行了归因理论的普及和应用。

18.(环境心理学)的术语,最早是在1964年美国医院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的。

19.(环境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

20.(角色)就是俱在社会团体中被赋予的特定身份,以及该身份所应发挥的功能。

21.(近因效应)效应是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22.(科学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23.(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4.(勒温)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25.(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26.(罗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7.(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28.(麦独孤)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29.(莫雷诺)认为,团体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在于彼此好恶的情感。

30.(墨菲)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31.(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成四个重要的阶段。

32.(乔治•米德)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

33.(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

34.(情感因素)包括各种情绪状态、情绪的敏感性、对他人或自我的满意程度等。

35.(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费斯汀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36.(认知因素)是指与认知有关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状态的了解。

37.(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情况:

协调、不协调、无关。

38.(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39.(社会干扰)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他的活动完成,称为社会抑制。

40.(社会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41.(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42.(首因效应)效应是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

43.(图形)比背景能引起人们更大的注意,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44.(托马斯)等人首先使态度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

45.(威廉•怀特)对团体规范研究所使用的特殊观察法,后来被称为“参与性观察”。

46.(行为因素)指活动的结果、举止动作、表情、手势和语言等。

47.(伊底)是自我结构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

48.(印象)就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包含了人们对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

49.(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

50.(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51.(自我关注)总是与记忆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

52.(自我图式)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逐渐接受的一种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

53.(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或对自己胜任能力的评价。

54.(自信)是心理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术语,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

55.“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源头)。

56.“生活的季节”是(勒维森)用来描述我们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的。

57.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58.伯德慧斯戴尔认为在人际互动中,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的形式传递的。

59.布罗伊菲尔德和克罗克特的研究表明,(态度)与工作生产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

60.查荣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61.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朴素心理学)而闻名于世。

62.当我们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我们的感受阈会降低,对外界的剌激更加(敏感)。

63.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阿尔波特)作出的。

64.对于自尊心低的人来说,表现不道德的行为或做某种不道德的事情,与其(自我认知)是相对协调的。

65.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民族心理学)”。

66.弗罗德•阿尔波特通过对相符行为的研究,得出了关于相符行为的著名“(J曲线)”。

67.弗洛伊德将人的自我结构分为(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

68.弗洛伊德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中一种是生的本能,称之为(力比多)。

69.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物体知觉)原则,强度、运动、新异、对比都是较为重要的条件。

70.观察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被称为“(基本规律错误)”。

71.归因过程中最常见的(动机性偏差)是自利偏差。

72.归因理论假设人们是以(理性方式)来处理所得的信息。

73.海德认为每一个人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他称此为“(自然心理学)”。

74.霍曼斯认为,只有在人际交往的活动中,(社会性)需要才能得到满足。

75.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投射效应)”。

76.降低对于放弃事物的(正向评估),能减少不协调。

77.凯利的所谓“(有色镜头)”,其实也是心理学家通常所说的“图式”。

78.老年社会心理学从(社会)的角度研究老年心理。

79.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食物习惯)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

80.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81.认知不协调理论是(费斯汀格)首次提出来的。

82.认知过程中的一致性倾向,是造成“(晕轮效应)”的主要原因。

83.如果一个对自己社交的自我效能感差,那么他就会感受到(较高)的社会焦虑。

84.社会测量法又称为团体成员关系测量法,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85.社会促进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使他的活动完成,提高他的活动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助长)。

86.社会环境对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具有(选择性)。

87.社会环境是社会心理学关于环境研究的重点。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88.社会认知活动是从对人的(知觉)开始的,这是我们认识他人的第一步。

89.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

90.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的(自我关注),实际上是一个人的自我感的倾向性。

91.社会因素必须通过心理中介作用化为(心理剌激)后,才能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

92.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的,会影响到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这就是(侵犯)行为。

93.态度的(情感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喜爱或厌恶程度。

94.态度的(认知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评价。

95.态度的(意向成分)所包含的主要是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

96.态度对个体自身内隐的风靡一时活动以及外观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种(动力性)的影响。

97.态度一旦形成,便较为稳定,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到人的整体行为。

98.态度作为一种统合性的心理过程,是行为的一种(准备阶段)。

99.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当行为有害于或有利于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更倾向于对行为作(内在归因)。

100.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说服模型)。

101.心理学家认为,决定手势的方式是(文化因素),而不是生理遗传因素。

102.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学科)”。

103.心理学是以(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

104.许多事实和研究证明,人类个体的利他性行为,主要是一种后天的(习得性)行为。

105.要改变目标对象的态度,(情绪唤醒)的说服具有更好的劝导效果。

106.一般将(1908-1924)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107.一般认为(动机性偏差)是因为人们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需要而产生的。

108.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

109.一般说来,在社会研究中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

110.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主要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三个方面。

111.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是心理特征。

112.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本能和性欲的漩涡,常常伴随着各种(内驱力)的冲突。

113.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个体行为)的研究。

114.在社会心理学发展初期,(托马斯)等人认为社会心理学实际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115.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认知成分)是基础。

116.在相关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家只是观察研究对象(自然发生)的变化。

117.增加我们对所选择的的(正向评估),就可以起到减少不协调的效果。

118.哲学心理学家斯宾塞和贝因认为(态度)是一种把个体的判断和思考导致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

119.中国人性格结构中的(匀称性)主要表现在中庸心理与行为取向上。

120.自我接受是(自信)的主要内涵。

自我接受的意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有一种基本的承认、认可,以及对自己的接受态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120题)

1.21世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将表现出的特色有(A.重视对于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C.研究的多元化和综合性E.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2.艾里克•伯恩认为,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由三种基本成分构成的,它们是(A.儿童C.成人D.父母)。

3.按照团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将团体分为(C.自然团体D.规范团体)。

4.伯恩认为,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实际上都拥有三种内在的自我,即(A.成人自我C.儿童自我E.父母自我)。

5.产生“极化反应”的原因主要来自(B.责任分散D.社会规范的压力)。

6.出版过《社会心理学》同名著作的社会心理学家有(A.麦独孤B.罗斯C.弗罗德•阿尔波特)。

7.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看非言语的作用,可以将非言语分为(A.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C.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往E.有声的非言语交往)。

8.从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历史传统来看,社会心理学主要有(D.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E.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9.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关于侵犯行为理论解释的有(A.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B.洛伦兹习性学观点C.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观)。

10.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