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九篇.docx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九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九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九篇
申论范文9篇
让“金砖精神”熠熠生辉
“海外青山山外海,凭高纵目气增豪。
”当金砖合作的时针指向“中国时刻”,厦门敲响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的钟声。
怀着追求和平发展的共同愿望,肩负带领人民幸福的共同梦想,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汇聚于此,期待“超越山海”的中国方案。
“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用24个字概括了“金砖精神”的深刻内涵。
金砖合作走过10个年头,经过中国力量的镌刻、中国智慧的升华,“金砖精神”熠熠生辉,烛照人们前行。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同时,在世界经济的大海中,根本不存在孤立的河流与湖泊。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
这是“金砖精神”最深刻的启示之一。
10年来,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增长17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在开放中做大共同利益,在包容中谋求机遇共享,短短10年,金砖合作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精神”的热度,温暖着无数创造共同利益的发展现场。
当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驾驶室的人”越来越难于应对一个又一个的弯道,需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去提供更多先进理念和公共产品。
四个大洲、五个国家,金砖国家天海相隔、差异巨大,但由于坚持不搞一言堂,凡事大家商量着来,彼此不断增信释疑,在合作道路上行稳致远。
金砖国家不是碌碌无为的清谈馆,而是知行合一的行动队,数十种务实合作机制,勾画出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在发展道路上一同携手走来,感同身受的情怀,让我们深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
“金砖精神”所散发的思想光芒,启迪着人们去思考如何让世界更美好。
最近,政论专题片《大国外交》在海内外热播,“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的感悟发人深思。
中国外交之所以总是要强调精神的作用,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崇尚“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观气取势、择其大端的习惯。
当“伙伴精神”深入人心,“丝路精神”传遍天下,我们携手各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合力打造新的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再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能挡住发展梦想萌芽的力量。
今天的金砖国家,虽然难免遭遇不同程度的逆风,但金砖从未“褪色”“变色”,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潜力和趋势没有改变。
经验丰富的老船员深深懂得,虽说顺风好扬帆,但一旦找到准确的角度,摸准大潮的方向,逆风中同样可以扬帆向前。
中国过去5年不遗余力地高扬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风帆,顺应并引领的正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最高领导人引用闽南民众常说的“爱拼才会赢”,描摹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的锐意进取,也预示着金砖合作的前行方向。
无论是“金砖声音”传递的对全球治理的思考,还是“金砖+”汇聚和传扬的经验,都饱蘸着发展中国家人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汗水。
保持那么一种拼劲儿,让“金砖精神”更加熠熠生辉、照亮前程,我们一定能让第二个“金色十年”更富活力。
克难攻坚看“坚持”
“坚持”两个字,知易行难,力重千钧。
回望革命战争的波澜历程,有人遇困境时常有畏难情绪,嘀咕“红旗到底能打多久”,在怀疑动摇中止步不前;有人加入队伍放不下投机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得失进退,在牢骚抱怨中半途而废。
今天,在年轻一代的“三门”干部身上,“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这话绝非危言耸听,依然是闻者足戒。
分析起来,种种“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好前进与曲折、量的积累与质的飞跃的辩证法,到关键节骨眼上差了那么一份“坚持”。
坚持首先是一种信念。
有人曾问邓小平同志:
“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
”他坚定地说:
“跟着走!
”革命战争年代,多少人正是坚信“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持。
1934年底,被誉为“谍战玫瑰”的红色特工沈安娜受党指派,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速记员。
但有一天,她突然出现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强烈要求去延安,原因是对敌人内部腐败非常愤慨。
周恩来等人分别做工作,嘱咐她长期隐蔽下去,可以为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而后,她加倍努力,全身心投入隐蔽战线斗争中,直到1949年5月胜利返回上海。
正是坚定的信念,使她坚持到底,接受了严峻考验,作出了突出贡献。
今天,有的人面对一时的委屈而彷徨、焦躁,在阶段性困难面前“闹情绪”“耍小性”,甚至动辄放弃、打退堂鼓,归根到底就是信念不坚定。
坚持是一种锤炼。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朱德被毛泽东赞为“意志坚如钢”,南昌起义后他率部掩护主力部队进军潮汕,恶战后却传来了潮汕起义失败的消息,孤军无援该往何处去?
生死关头,朱德在天心圩整顿部队,说明形势和任务,充满信心地告诉将士们“要把革命前途看清楚……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
这番士气鼓舞,让革命的精华保留下来,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
没人想到,在那支800人的队伍里,走出了新中国的三位元帅和一位大将。
可以说,正是一次次的坚持,锤炼了队伍,也成就了事业。
有句励志的话: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在成长与干事的道路上坚持到底,拿出“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英雄气概,我们终会收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喜悦与骄傲。
坚持是一种精气神。
屡屡被提及的山西右玉县,之所以能从风沙成患、山川贫瘠的“不毛之地”,改造成人民富足、百业兴旺的“塞上绿洲”,靠的是一批批“飞鸽牌”的干部们坚持去干“永久牌”的事业,是18任县委班子“扛铁锹、吃炒面、喝泉水”将一张蓝图绘到底。
这种坚持,透射出的正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那么一种精气神。
今天,推进改革发展,仍需激发“坚持”的精气神,以谷文昌“不救民于苦难,共产党人来干啥”的韧劲儿,以“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的憨劲儿,瞅准了目标百折不回往前冲,我们才能爬坡过坎,赢得胜利。
最高领导人曾指出,“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这个深刻道理,于国家是这样,于个人也是这样。
自我创新是综艺留住观众的关键所在
国宝也可以拍成综艺?
近些年,以国宝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不稀奇,如《国宝档案》《华豫之门》《鉴宝》《寻宝》等,但大多以平实叙述为主,以综艺形式呈现的则较少。
而一档名为《国家宝藏》的节目,则首次将博物馆拉进了综艺。
(12月6日中国新闻网)
《国家宝藏》12月3日首播即赢得大批年轻人叫好,豆瓣评分高达9.3分,“乾隆的小剧场”更是在社交媒体刷屏。
相比较于传统的国宝节目多是中老年观众,《国家宝藏》为什么能够吸引青年人的眼光?
“新鲜的东西总能博人眼球”,《国家宝藏》掀起收看热潮的背后是其独特的形式吸引眼球。
相比较于纯粹的“噱头营销”,《国家宝藏》不仅能够一下抓住人的眼球,其内容也是相当新颖,它是国内首档关于国宝的综艺,相比较于过去类似于纪录片的国宝节目,此次的综艺范可谓是令人耳目一新。
再者,国内现在的主流综艺多是以歌唱类、真人秀、户外运动等节目形式为主,部分观众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国家宝藏》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光是这个创意就已经在起跑线上领先了。
“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过去,很多综艺节目在播出之前,会制造一些噱头博人眼球,其中虽然有一些是“实心球”,名副其实,但更多的是一些“空心球”,靠着炒话题和炒概念来吸引流量,无法长久留住观众,这类的节目已经降低了观众对于节目的期待值。
于是,《国家宝藏》的横空出世,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一个个精心制作的小故事和文物完美结合,让观众在了解文物历史的基础上,也能收获欢乐,这样良心的制作理应收获好评。
“自己的东西更有价值”。
《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这些节目虽然收获了高人气,其制作也是花费了不少功夫,但是对于国内观众来说,总是缺少了什么。
这个缺少的就是自身的文化,从国外买下版权,然后进行再创作已然成为了当前综艺市场的主流做法。
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各个明星在收获了一大波流量之后,谁还能真正记得节目的内容?
所以,《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火遍社交媒体,最重要的就是其摆脱了“进口综艺流量多”的桎梏,将中华文化与新型潮流相结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所有的国内观众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化认同感。
要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既要吸收他国的先进文化,更要发扬国家自身的文化,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昂首挺胸。
从这个意义来说,再多一些《国家宝藏》类似的节目,是观众的福气,也是社会的福气。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
最近,一部名为《苏东坡》的纪录片,在党员干部中激起一阵阵涟漪。
苏东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始终把干事作为追求,实实在在造福百姓。
在黄州,他改易风俗、拯救溺婴;在杭州,他组织民众治理“六井”、疏浚西湖;在儋州,至今传诵着他办学堂、劝农耕的故事。
千百年来,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延绵不衰,发人深思。
对党员干部而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为民干事是立身本分。
退一万步说,拿了工资就要干事,这是起码要求。
不可否认,当前为官不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存在。
各级领导很着急,因为工作推不动;广大群众很有气,因为办事不太顺。
对于为官不为问题,最高领导人强调,“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实践证明,教育和科技是两条良策。
所谓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引导党员干部把“做事”而不是把“做官”作为最高追求,增强对为官不为的免疫力。
有的人“为官”之所以“不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官帽子”看得太重,把“升官”作为唯一目标,能提级、升职干事就有积极性,否则就消极无为。
现实中,领导岗位总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岗位、职数都有硬性规定,而且层级越往上领导岗位越少。
如果眼睛老盯着“官帽子”,就难免碰到“天花板”,让自己灰心丧气、反复痛苦。
但干事没有“天花板”,只要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就会越干越着迷、越干越投入、越干越享受,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段时间来党内涌现出不少为民担当、一心干事的先进典型,“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等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以最高领导人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身边典型人物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觉悟,就能激发干事创业、为民造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引导之外,也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干部履职行为的监管和考核,增强对为官不为干部的约束力。
置身一个信息化、数据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互联网时代,运用手机APP、微信群等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执行监督,可以更好地管理、考评党员干部。
比如去年,海南省在开办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时,通过在手机上安装“钉钉”软件,使得平均签到率达到98%。
基层干部被“钉钉”调动起工作积极性,贫困群众的满意度随之也提高了。
这启示我们,对待为官不为,如果老办法已经产生“抗药性”,不妨换换新“药方”,用信息化、数据化手段量化监管和考核,从而解决干部履职不到位、失职失责的老大难问题。
如此,“不作为”的干部恐怕就混不下去了。
做官有止境,干事无止境。
解决为官不为问题,少数人靠执纪,多数人靠教育,根本上靠制度。
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我们就能做到最高领导人所要求的,“让干净的人有更多干事的机会,让干事的人有更干净的环境,让那些既干净又干事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施展才华、脱颖而出,真正实现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促共进”。
身不严修难致远
王安石在《洪范传》中写道:
“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
”从历史长河看,中华民族历来有讲求修身养性的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刚正不阿的包拯、两袖清风的海瑞、一代清官于成龙,这些廉吏名臣无不以修身为座右铭,也都因其高洁操守而扬名于世、名垂青史。
对于为官从政者而言,其心正不正、修身严不严,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政治觉悟的高低,也直接决定着在从政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
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20多名省部级官员遭遇“断崖式降级”。
这些高级领导干部当中,昔日不乏才华能力出众、政绩业绩突出的佼佼者,但因为损公肥私谋取个人利益、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大搞权钱权色交易、弄虚作假、对抗组织审查等严重违纪行为,有的被开除党籍,有的降职处理甚至连降7级成为科员,原本顺风顺水、坦荡无垠的仕途戛然而止、折戟坠落。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曾放声悲歌: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因为贪一时之欲、恋一时之财、惩一时之快,而私念膨胀、律己不严、行为放纵,最终让个人努力前功尽弃、家人至亲受辱蒙羞、组织辛苦培养付诸东流,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为官不患无位、不患位之不尊,而患修身不严。
身不严修者,私而意不诚。
以德养身,行德方能致远。
以德立身,就会有忠诚的操守、广阔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无德之人,往往私心过重、私念太多,凡事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
私虑重重反映的是内心深处对党和人民的不忠诚、不真诚,私利为本只会画地为牢,难以自拔。
身不严修者,躁而心难静。
以静安神,宁静方能致远。
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大千世界的种种诱惑才能稳得住心神,面对大起大落的成败才能从容应对。
心不静者智蒙荫,心不安者行不稳,内心失衡、思绪难平、躁动不安,不宁静、不平静、不冷静的心理状态,带来的必然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不择手段。
身不严修者,骄而行无矩。
以规束行,守道方能致远。
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讲规矩、守纪律才能不触红线、不越底线。
倘若始终把道德修为、党性修养当成小事不屑一顾,总是心存侥幸、以恶小而为之,长此以往,便会心乏善念恭敬而恣意妄为、滋生贪嗔痴怨而骄奢放逸。
肆无忌惮、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最终只会是丢了人格口碑、触犯党纪国法,落得个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的下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官就要有执着的追求与坚守,咬定青山,强定力、不动摇。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为官就要视清廉名节如生命,慎独慎微,莫沉沦、不放纵。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就要始终把百姓挂于心头,念兹在兹,放不下、不放下。
古之良吏先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给我们标注了参照的行为坐标。
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操守就会有什么样的选择。
倘若今之为官者都能勤于自省、严以自律,常思贪欲之害、常养为政之德、常念百姓之苦,修好了这门必修课,就能在从政道路上行稳致远。
如此,则是万千百姓之幸,也是从政者个人之福。
让绿色生活成为时代名片
打开手机客户端,叫份外卖,或许是你我再平常不过的就餐选择。
不过,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饱腹之后的一次性餐盒、筷子、塑料袋,以及餐余垃圾,会给环境造成多大压力。
据统计,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约有4000万个,全国每天因外卖产生的餐饮残余多达上千吨。
有人将这些外卖垃圾称之为“生态浩劫”,虽然略显夸张,但也反映出科学管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卖餐盒、快递包装带来的生态压力,不经意间折射出“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一整套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前,人要出门才能购物,要面对面才能完成交易;现在,只要在手机屏幕上点一点,不需要言语沟通就能送货上门。
当购物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当“选什么”成为新的消费焦虑,充满无限可能的“互联网+生活”,已经在呼唤一种与之匹配的绿色生活方式。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要求消费者个体具有更为理性的消费行为、绿色环保的消费观念,更需要各个社会主体具有协同一致的环保意识,带动整个社会的绿色发展观和生活观。
最高领导人则明确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举例而言,治理各种外卖、快递垃圾,不但要建章立制,严加监管,也需要从源头上理顺片面的“成本核算”逻辑。
比如一些商家认为,安全、可降解的包装成本更高,会压缩盈利空间,甚至损失客流,因此选择降低成本,放弃生产、流通过程中必要的环保投入。
殊不知,海量不可降解材料中的有害成分,极有可能以某种形式流回我们的食物链,让全社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无论是推动产业合作,尽快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可降解产品,还是加强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向绿色发展转型,理应成为这个注重餐饮健康年代的“标配”。
“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
”今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最高领导人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的6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
让绿色生活成为我们时代的环保名片,需要激发出每个人的环保热情,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意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外出随身携带筷子、水杯、便当盒,不用一次性杯子和塑料袋;平常生活中尽量安排在家做饭,选择玻璃罐保存食物,等等。
人人于这些细微处尽一份环保绵力,长此以往,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势必能往前跨出一大步。
迎接绿色生活时代,需要从生活点滴开始建构。
从更深层次来看,绿色生活更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从“光盘”行动,到低碳出行,再到新颖时尚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对于个人而言,折射出我们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文明素质,提升着我们的生活品位与志趣。
讲求绿色生活方式的人,是有文明涵养的,也是受人敬重的。
对于社会而言,绿色生活照鉴着现代社会的一种文明品质,意味着社会成员懂得自我规约、懂得尊重公共空间、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标注着我们社会的文明水位。
今天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而个体的参与和反馈,也将赋予这种生活方式以新的意义。
将适度消费、低碳发展等理念当做社会风尚,绿色生活才有可能成为时代的名片,进而为我们的后代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让他点燃了追求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
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
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
朱德同志在腥风血雨的黑暗年代,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
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
有了理想信念,就有了对价值的坚定、对事业的坚守、对磨难的坚忍。
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
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风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
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当年,闽东苏区失陷后,革命队伍失散,曾志“尝尽了失群孤雁的辛酸苦辣”,但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贞信念,她历时20个月艰辛“寻党”,终于重新“投进了党的温暖怀抱”。
回溯历史,正是葆有对信念的执着,无数共产党人面对刀山火海而不畏惧、遭遇坎坷险境而不退缩,最终实现了革命理想。
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
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
面对逆境,如果失去信心与希望,必然意志颓丧、一蹶不振;倘若信念如磐、不畏“山重水复”,终能迎来“柳暗花明”。
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
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
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
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
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触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在战斗中失明的“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没有陷落于绝望,而是以惊人毅力面对生活、学习盲文、上大学听课,笔耕不辍,21次摘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艺殊荣。
事实证明,信念能孕育新生,引领生命创造传奇。
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
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
地处祖国西部荒漠间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航天的圣地。
50多年来,中国核导弹从这里腾飞,东方红卫星从这里升空,神舟飞船从这里起航。
这里的东风烈士陵园里躺着无数的英灵,他们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赫赫功勋,但其中绝大多数英烈都是默默无闻。
赫赫有功与默默无闻,看似相悖的逻辑,辉映着崇高的抱负追求与价值目标。
建千秋之功、立万世之业,而无个人功名之求。
这,就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的生动诠释。
在不少时候,为国建功,需要舍弃一己之名;为民谋福,需要舍弃一己之利;为成大业,需要舍弃一己之荣。
在个人与集体、小家与国家的考验面前,他们坚毅地选择了后者。
赫赫有功是因“隐姓埋名”的奋斗。
干事创业,谁不希冀鲜花与掌声?
攀登高峰,谁会放弃一步之遥的唾手之功?
然而,“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为了国强民安,义无反顾地抛弃个人功名。
当年,留美博士邓稼先归国后,中央安排他做“国家大炮仗”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听从组织安排!
”沉潜在荒漠中默默奋斗了数十年,连妻子也不知其去向。
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在国家需要他舍弃个人的研究方向时,他坚定而深沉地誓言:
“我愿以身许国!
”他化名“王京”,神秘地“失踪”了17年。
这种默默埋名,为的是国家重器的一举成名;这种默默无闻,彰显的是献身国家利益的民族精魂。
这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英雄,正是托举中国梦的民族脊梁。
赫赫有功是因“计天下利”的忘我。
“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
计利小我者,只会“汲汲于富贵”;计利天下者,才能“眼放长空得大观”。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不留恋剑桥大学顶级教授头衔、花园洋房、私有诊所等显赫名利,“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家国情怀,让他毅然回归报效祖国。
有了赫然成果,领导催他申报院士材料,他一拖再拖;面对国家急需,他却只争朝夕,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要20多年才能研发出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
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名利观,正是无数报国者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赫赫有功是因“春蚕到死”的奉献。
举凡世界级、国家级的科学大工程、百年大功业,皆需一代代人的接力拼搏,更需个人毕生心血的竭力付出。
许多报效国家的英才,宁愿一生无名,也要“燃尽生命”。
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遗书被称为近代古文献四大发现之一。
然而,这颗世界级的璀璨艺术明珠,凝聚了多少代开拓者、科研者、守护者的毕生心血。
他们默默无闻,但永不言悔。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人们在感受莫高窟艺术珍宝的幽远深处,看到的是无比辽阔的精神星空。
清明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深切缅怀英烈,悼念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默默无闻的奋斗者、奉献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为梦想的奋斗,或许依然默默无闻,需要埋头奉献,但终将接受历史和人民的致敬。
守望精神经典的天空
人类文明的浩瀚星空,一部部经典宛如点点繁星,照亮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世界,指引人们前行的航程。
经典承载历史、支撑精神、传承价值、引领未来。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至高的经典首推马克思主义著作。
回顾党史,不难发现,97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作“看家本领”来修。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方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指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