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2164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docx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

1.作家作品。

(1)孔子(约前551~前479),名  ,字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   、    、

    ,家创始人。

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

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整理《》、《》、删修《》。

现存《》一书,由编写而成。

它的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入仕。

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时邹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孟子提出“”、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字   ,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   、    、    。

   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老子并称为“”。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文采更胜老子。

庄子主张“”和“”。

代表作《》(亦称《》),名篇有《》《》等。

2.文学常识。

四书:

《孟子》与《论语》同是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这两部书与《礼记》中的《》、《》两篇合为“”。

3.生字注音。

比及(    )铿尔(    )冠者(    )哂之(    )舞雩(    )

喟然(    )觳觫(    )便嬖(    )放辟(    )畜妻子(    )

庠序(    )孝悌(    )褊小(    )胡龁(    )恶知(    )

忖度(    )庖丁(    )所踦(    )砉然(    )騞然(    )

中音(    )大郤(    )大窾(    )肯綮(    )怵然(    )

4.文言知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通假字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②莫春者

(2)古今异义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古义:

今义: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如会同,端章甫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

③鼓瑟希

④冠者五六人

⑤可使有勇

⑥赤也为之小

⑦孰能为之大

⑧可使足民

(4)文言句式

①不吾知也。

②则何以哉?

③加之以师旅。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

⑥可使有勇。

《齐桓晋文之事》

(1)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说

③为长者折枝

④刑于寡妻

⑤抑为采色

⑥盖亦反其本矣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⑧是罔民也

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古今异义

①吾何爱一牛

古义:

今义: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古义:

今义: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

今义:

④至于兄弟

古义:

今义: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

今义:

⑥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

今义:

⑦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古义:

今义:

⑧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无以,则王乎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④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⑥危士臣

⑦朝秦楚

⑧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⑨从而刑之

⑩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文言句式

①臣未之闻也。

②莫之能御也。

③何由知吾可也?

④牛何之?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是诚不能也。

⑦构怨于诸侯。

⑧舆薪之不见。

                                                                                                                                                                                                                                                                                                                                                                                                                                                                    

⑨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⑩未之有也。

《庖丁解牛》

(1)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

②技盖至此乎

③善刀而藏之

(2)古今异义

①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

今义:

②)依乎天理

古义:

今义:

③)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

今义:

④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

今义:

⑤因其固然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以无厚入有间

②良庖岁更刀,割也

③族庖月更刀,折也

(4)文言句式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如土委地。

⑤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1.

(1)丘仲尼思想家 政治家 教育家  儒《诗》《书》《春秋》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仁礼治

(2)轲子舆亚圣民贵君轻王道 《孟子》

(3)周  子休(一作子沐) 思想家 哲学家 文学家 道 老庄  

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 《庄子》(亦称《南华经》) 《逍遥游》《齐物论》

2.语录体 《大学》《中庸》 四书

3.比及(bì)铿尔(kēnɡ)冠者(ɡuàn)哂之(shěn)舞雩(yú)喟然(kuì)觳觫(húsù)便嬖(piánbì)放辟(pì)畜妻子(xù)庠序(xiáng)孝悌(tì)褊小(biǎn)胡龁(hé)恶知(wū)忖度(cǔnduó)庖丁(páo) 所踦(yǐ) 

砉然(huā)騞然(huō)中音(zhònɡ)大郤(xì)大窾(kuǎn)肯綮(qìnɡ)怵然(chù)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①“希”通“稀”,稀疏。

②“莫”通“暮”,时间将近,晚。

(2)①古义:

一两天。

今义:

一天。

②古义:

少年,不到20岁的人。

今义:

儿童。

(3)①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②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③名词作动词,弹奏④名词作动词,戴帽子⑤形容词作名词,勇气⑥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⑦形容词作名词,道,是非准则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4)①②宾语前置句③④⑤状语后置句⑥省略句

《齐桓晋文之事》

(1)①“以”通“已”,止。

②“说”通“悦”,高兴。

③“枝”通“肢”,肢体。

 ④“刑”通“型”,做榜样。

⑤“采”通“彩”,彩色。

⑥“盖”通“盍”,何不。

⑦“涂”通“途”,道路。

⑧“罔”通“网”,张网捕捉。

⑨“颁”通“斑”,头发花白。

(2)①古义:

吝惜;今义:

喜爱、疼爱。

②古义:

……的原因;今义:

表因果的连词。

③古义:

用来推及到;今义:

和。

④古义:

到了;今义:

表另说一事。

⑤古义:

妻子儿女;今义:

丈夫的配偶。

⑥古义:

中原地区;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⑦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可以。

③古义:

跟随并且;今义:

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3)①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③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④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⑤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爱护。

第二个老、幼,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儿。

⑥使动用法,使……处于险境。

⑦使动用法,使……朝见。

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势力、大的势力、少的一方、多的一方、弱小的力量、强大的力量。

⑨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⑩名词作动词,穿。

(4)①②③④⑧⑩宾语前置句。

⑤主谓倒装。

⑥判断句。

⑦⑨状语后置句。

《庖丁解牛》

(1)①“向”通“响”,响声。

②“盖”通“盍”,何,怎样。

③“善”通“缮”,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2)①古义:

没有不是。

今义:

只;不外乎。

②古义:

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

天然的道理。

③古义:

虽然这样。

今义: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④古义:

动作因此。

今义:

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⑤古义:

本来(的结构)。

今义:

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3)①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②名词作状语,每年。

③名词作状语,每月。

(4)①②判断句。

③宾语前置句。

④⑤省略句。

1.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

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

子路的志向是: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道理。

侧重于强国。

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

公西华的志向是: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侧重于以礼治邦。

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

冉有的志向是: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还很难办到。

侧重于富民。

可见他性格是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以上三人的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都是想参与政治。

而曾皙却刻画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场景。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志向,可见他的性格是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2.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

第一步:

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

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

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

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

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虽然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

4.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各自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论语》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

《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气势雄伟,感情激烈,论辩中善施机巧。

《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汪洋恣肆的行文艺术:

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结合《庄子》种的其他文章可以看出,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塑造和景物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汇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dù)  哂之(xī)舞雩(yú)喟然(kuì)

B.觳觫(shù)  便嬖(biàn)邪侈(chǐ)庠序(yánɡ)

C.庖厨(páo)  肯綮(qìn)怵然(shù) 大郤(xì)

D.章甫(fǔ)   褊小(biǎn) 中音(zhòng)铿尔(kēng)

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比及三年:

等到异乎三子者之撰:

才能

B.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仁爱

C.乃中《经首》之会:

合乎族庖月更刀,折也:

众 

D.宗庙之事,如会同:

至于    吾与点也:

赞成

3.下列选项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鼓瑟希刑于寡妻

B.抑为采色放辟邪侈

C.砉然向然盖亦反其本矣

D.是罔民也善刀而藏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    )

A.依乎天理

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风乎舞雩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端章甫曾皙后

C.而刀刃者无厚赤也为之小

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危士臣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吾知也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 ③风乎舞雩 ④加之以师旅 ⑤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⑥为国以礼 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⑧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D.①②⑦/③④⑥/⑤/⑧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一书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属于语录体散文,言简意赅。

B.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其中的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

C.庄子名周,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又叫《道德经》,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D.朱熹把《论语》《庄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合为“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的重要依据。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8~10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节选自《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求”: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古人自称称字,称人称名,这是基本的礼貌。

B.“宗庙”:

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即是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

C.“冠者”:

成年人。

古代的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在宗庙中进行,一般由父亲主持。

D.“舞雩”:

台名。

鲁国求雨的坛。

古代求雨祭天,一般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9.对选文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他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喟然”就形象表现了孔子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苦闷。

B.孔子对子路评志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哂之”是因为“为国以礼”而“由其言不让”,态度不够谦虚。

C.冉求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并表明自己只能治理一个国,说明他既有抱负,又没有过高地估计自己,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D.文中写了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曾皙提出疑问时,孔子又耐心给予解答,说明曾皙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也写了孔子的宽容。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2)鼓瑟希,铿尔,舍琴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二)阅读《齐桓晋文之事》,完成11~13题。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

至于。

B.凶年免于死亡凶年:

荒年。

C.谨庠序之教庠序:

学校。

D.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

对父母的孝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至“罔民而可为也?

”论证了无恒产导致民乱政暴的观点,反面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奚暇治礼义哉?

”对比论证“制民之产”的必要。

C.“王欲行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阐述怎样“制民之产”。

D.这一段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因此,对作为统治者的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译文:

(2)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译文:

(三)阅读《庖丁解牛》,完成14~16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

合乎

B.批大却,导大窾导:

指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

众,一般

D.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

卸落

15.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踌躇满志

B.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1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

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就算技艺再高超在关键地方也要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文章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

“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桑林》之舞,中《经首》之会”,有形有声有态;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C.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

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

其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收藏锋芒。

简而言之,“依理--谨行--藏锋”。

D.文章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要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才能保养自身。

但客观上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三、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山木(节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

”庄子曰: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

“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

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

胡可得而必乎哉!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集释》,有删改)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18.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

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深刻指出“以道阴阳”,“三籁”思想与三才之道相合。

B.竖子:

旧称未成年的童仆,也指对人鄙贱的称呼。

C.道德:

“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不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提升自己的践行方式。

D.神农、黄帝:

与伏羲氏同属三皇五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认为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

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能“得而必”。

2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译文: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译文: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A项,“度”应读“duó”、“哂”应读“shěn”;B项,“觫”应读“sù”、“便”应读“pián”、“庠”应读“xiánɡ”;C项“綮”应读“qìng”,“怵”应读“chù。

2.B

【解析】B项“百姓之谓我爱也”中的“爱”,应该解释为“吝啬”。

3.B

【解析】A项,“希”通“稀”,稀疏;“刑”通“型”,做榜样。

B项,“采”通“彩”,彩色。

C项,“向”通“响”,响声;“盖”通“盍”,何不。

D项,“罔”通“网”,张网捕捉;“善”通“缮”,揩拭。

4.C

【解析】A项,古义:

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

天然的道理。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