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阳小肠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125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太阳小肠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手太阳小肠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手太阳小肠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手太阳小肠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手太阳小肠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手太阳小肠经.docx

《手太阳小肠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太阳小肠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手太阳小肠经.docx

手太阳小肠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

穴位:

少泽(井穴)(金)

作用:

清心开窍,泄热利咽,活络通乳。

主治:

热病,昏迷,晕厥,心烦,心痛,口干,口中热,瘈疭,头痛,颈项强急,咽喉肿痛,耳鸣,耳聋,目翳,乳痈,乳汁少,鼻衄,臂内侧痛。

取法:

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与指背动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

别名:

小吉,小结。

 

2.前谷

穴位:

前谷(荥穴)(水)

作用:

疏风清热,安神定志,活络通乳。

主治:

热病,无汗,头项强痛,咽肿,喉痹,耳鸣,目痛,目翳,吐衄,癫狂,痫证,胸满,咳嗽,小便赤难,产后无乳,乳痈,肩胛、小指痛,臂不可举。

取法:

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指背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3.后溪:

穴位:

后溪(输穴)(木)

作用:

疏风清热,通经活络,舒筋止痛,聪耳开窍。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耳聋,目赤眦烂,目翳,鼻衄,发热,恶寒,盗汗,颈颔肿,肩臑肘臂痛,臂重肿,肘挛,手指拘挛疼痛,癫狂,痫证。

取法:

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4.腕骨

穴位:

腕骨(原穴)

作用:

疏风清热,安神定惊,清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

头项强痛,耳鸣,目翳,热病无汗,消渴,胁下痛,衄血,惊风,瘈疭,烦闷,黄疸,肩背疼痛,肘腕疼痛,不得屈伸,指挛。

取法:

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解剖:

有小指外展肌和小指对掌肌,有腕背侧动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完骨。

 

5.阳谷

穴位:

阳谷(经穴)(火)

作用:

疏风清热,通经活络,安神定志。

主治:

头痛,目眩,齿痛,颔肿,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无汗,癫狂,痫证,瘈疭,臂外侧痛,腕痛。

取法:

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当尺侧腕伸肌腱的尺侧缘;有腕背侧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6.养老:

穴位:

养老

作用:

疏经活络,散风明目,祛风止痛。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项背强痛,落枕,急性腰痛,呃逆。

取法: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桡侧凹陷中。

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腱与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的末支,腕背静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尺神经手背支的吻合支。

刺灸法:

直刺0.5寸,掌心向胸时,向肘方向斜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7.支正

穴位:

支正

作用:

疏风清热,通经活络,清心宁神。

主治:

头痛,目眩,癫狂,惊恐悲愁,项强,发热,恶寒,肘挛,指痛,持物无力。

取法:

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解剖:

在尺骨背面,尺侧腕伸肌的尺侧缘;有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浅层桡侧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8.小海

穴位:

小海(合穴)(土)

作用:

疏经通络,行气活血,散风清热,安神定志。

主治:

头痛,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颔肿,齿痛,耳聋,肩臑肘臂外后侧痛,癫狂,痫证,瘈疭。

取法: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解剖:

在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肘曲泉。

 

9.肩贞

穴位:

肩贞

作用:

舒筋利节,通络散结。

主治:

肩胛酸痛,手臂麻木不举,缺盆中痛,耳鸣,耳聋,齿痛,瘰疠。

取法:

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下1寸(指寸)。

解剖:

在三角肌后缘,下层为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10.臑俞

穴位:

臑俞

作用:

疏筋利节,通络散结,散寒祛风。

主治:

肩胛酸痛,臂痛不举,瘰疠,寒热肩肿。

取法:

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解剖:

在肩胛骨关节窝后方三角肌中,深层为冈下肌;有旋肱后动、静脉,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布有臂外侧皮神经,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11.天宗:

穴位:

天宗

作用:

舒筋活络,行气宽胸。

主治:

肩胛酸痛,肘臂外侧痛,颊颔肿痛,胸胁支满,气喘,咳嗽,乳痈。

取法:

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上神经。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2.秉风:

穴位:

秉风

作用:

舒筋活络。

主治:

肩胛酸痛,肩臂痛不可举,上肢麻木,颈项强直。

取法:

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

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冈上肌;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3.曲垣

穴位:

曲垣

作用:

舒筋活络。

主治:

肩背拘急疼痛,肩胛周痹。

取法:

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斜方肌和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静脉肌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4.肩外俞:

穴位:

肩外俞

作用:

舒筋活络,解痉止痛。

主治:

肩背酸痛,肘臂冷痛,颈项冷痛。

取法: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和小菱形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副神经。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肩外。

 

15.肩中俞:

穴位:

肩中俞

作用:

宣肺解表,疏经活络。

主治:

咳嗽,气喘,寒热,目视不明,肩背疼痛,颈项强痛,小儿奶痨。

取法: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解剖:

表层为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肩胛背神经和副神经。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肩中。

 

16.天窗

穴位:

天窗

作用:

疏风清热,通窍聪耳。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暴暗,颊肿痛,舌痈,癫狂,瘾疹,颈瘿肿痛。

取法:

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解剖:

在斜方肌前缘,肩胛提肌后缘,深层为头夹肌;有耳后动、静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颈皮神经,正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及枕小神经处。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窗笼,窗龙,窗聋,天笼。

 

17.天荣

穴位:

天荣

作用:

疏风清热,利咽消肿,通窍聪耳,宽胸解郁。

主治:

耳鸣,耳聋,咽喉肿痛,喉痹,颈项强痛,咽中如梗,瘿气,颈项痈肿,胸痛,胸闷,呕逆吐沫,肩痛不举。

取法:

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解剖:

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停止部前缘,二腹肌后腹的下缘;前方有颈外浅静脉,颈内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前支,面神经的颈支,副神经,深层为交感神经干的颈上神经节。

刺灸法:

直刺0.5~1寸。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

 

18.颧髎

穴位:

颧髎

作用:

疏经活络,清热祛风。

主治:

口眼㖞斜,眼睑跳动,颧肿唇痛,齿痛,颊肿,目赤,目黄。

取法:

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

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眶下神经。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禁灸。

别名:

兑骨,权髎。

 

19.听宫

穴位:

听宫

作用:

聪耳开窍,清心安神。

主治:

耳鸣,耳聋,脓耳,耳中肿痛,齿痛,癫狂,瘈疭,痫证。

取法:

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解剖: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耳颞神经。

刺灸法:

张口,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别名:

多所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