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049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训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时训练

班级姓名

第二单元自然科学探索奥秘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潮汐(xī)  劫难(jué)  遗骸(hái)

B.褶皱(zhě)  深渊(yuān)   衍射(yǎn)

C.陨落(yǔn)  地壳(ké)  追溯(sù)

D.彗星(huì)  两栖(xī)  排斥(chì)

2.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是错别字,对其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溶化。

(2)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贱到了平流层中。

(3)它的原子相据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邹变形。

A.

(1)句中的“溶”改为“融”。

B.

(2)句中的“贱”改为“溅”。

C.(3)句中的“据”改为“距”。

D.(4)句中的“邹”改为“皱”。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所有陆地       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       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       使这种变化加快。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       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  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  一直  可能  肯定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B.他之所以未能及时完成工作报表的原因,是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

C.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由英语国家来中国留学的学生。

5.下列关于本课两篇短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思考探究,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6.(2018山东临沂兰陵期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依次)

B.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极度兴奋)

C.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D.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7.(2019山东新泰期中)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打比方、列数字)

B.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列数字)

C.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作比较)

D.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打比方)

8.(2019山东新泰期中)对下列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一句中,“似乎”表示不能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中,“携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将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

C.“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运用反问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

D.“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表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

9.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  )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  )目恐龙。

(2)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  )深处。

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xié(  )带到地表。

(3)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sù(  )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结合句意解释加点的词,有误的两项是 (  )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3)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4)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5)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A.领域:

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

B.劫难:

灾难;灾祸。

C.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D.原始:

最古老的;未开发的。

E.灭绝:

完全灭亡。

11.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1)“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的“漂移”和“迁移”能否互换?

为什么?

答:

    

    

(2)“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3)试分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答:

      

            

12.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加点的“驮”字换成“背”或“扛”可以吗?

为什么?

答:

      

      

13.(2019山东肥城期中)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12分)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  )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

是大陆在(  )而不是恐龙自己在(  )。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  )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选文中有四处空出来的地方,依次填入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遍布 漂移 迁移 分散

B.分布 飘移 迁徙 分散

C.遍布 漂移 迁移 分布

D.分布 飘移 迁徙 分布

(2)对选文画横线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突发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点。

B.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话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确凿的根据的。

C.这个论断不仅是全文的起点,也是作者科学精神的精华所在。

D.这句话体现了事物说明文层层推论、说明准确、思维严密的特点。

(3)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是由一些很分散的静止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岛屿链”之谜可以借此理论得到解答。

D.在缓慢运动之下,一些板块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4)下列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一句是(3分)(  )

A.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B.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C.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D.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14.(2019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2)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3)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4)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5)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

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6)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7)①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③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④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8)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9)亚利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10)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11)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1)下列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苏联科学家S.M.斯季绍夫发现的。

B.在高温状态下斯石英会变成普通沙子。

C.巨大的撞击可能产生斯石英。

D.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

(2)选文第(7)段各句的顺序已经打乱,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④②③

(3)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列数字)

B.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作诠释)

C.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列数字)

D.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举例子)

(4)下列对选文行文特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B.语言准确,思维活跃

C.说明透彻,通俗易懂  D.热情洋溢,风趣幽默

15.(2019山东青岛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黑金”石墨烯

①北京时间2018年12月19日零时,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排行榜,中国22岁的青年学者曹原名列榜首。

曹原发现:

当两层平行石墨烯旋转成约1.1°的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把平行的两层石墨烯旋转成约1.1°的“魔角”并不容易,需要很多次试错,但曹原总是很快就能操作成功。

因此,《自然》杂志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

②石墨烯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奇迹材料。

它看似神秘,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它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③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它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尽管石墨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但是人们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

目前的研发成果显示,石墨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如上图)

④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5至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1000亿美元,更有乐观者认为,石墨烯的市场潜在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

就目前情况来讲,石墨烯市场化的最大阻碍是需求和价格。

石墨烯的未来产业化之路还很长,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发人员的开拓创新。

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石墨烯的重视程度都在日益提高。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阔。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石墨烯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材料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及超高的性价比在各个领域大放光彩。

(摘编自《22岁在读博士生荣登<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

《石墨烯应用领域及前景浅析》《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原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自然》杂志把他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B.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

C.文中图表显示,石墨烯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在电子和储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D.由于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石墨烯在全球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介绍曹原的研究成就巨大,令人振奋,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采用了画图表的方式介绍石墨烯广泛的应用领域,直观清晰。

C.第②③④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石墨烯的特性、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D.本文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与黄金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3)请仔细阅读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3分)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

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以“1毫米”和“300万层”的巨大反差,凸显了石墨烯怎样的特点?

为什么又要以“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为例来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    B A.劫jié。

C.壳qiào。

D.栖qī。

2.答案    A 溶→熔。

3.答案    B    可根据词义及语境辨析近义词,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

“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

根据句意,

(1)句选“似乎”。

“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

“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

根据句意,

(2)

句选“一直”。

“可”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

根据句意,(3)句选“可”。

“肯定”指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

“应该”表示理所当然;估计情况必然如此。

根据句意,(4)句选“应该”。

因此答案选B。

4.答案    B 句式杂糅。

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

是……”两种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

5.答案    C 恐龙化石遍布世界各地是大陆漂移的结果。

6.答案    C 在这里“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7.答案    D 本句没有使用说明方法。

8.答案    A B.“携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通俗易懂。

C.本项是一般疑问句,承上启下,运用问句引出大陆漂移学说。

D.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答案    

(1)gé tún 

(2)qiào 携 (3)溯

解析  

(1)“臀”不读diàn。

(2)“壳”是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

书面语读qiào,口语读ké。

(3)“溯”和“朔”形近易误,注意正确书写。

10.答案    AD “领域”在这里应是另外一种意思,即“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原始”在句中应取“最初的”这一意思。

11.答案 

(1)不能互换。

因为漂移是指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两者截然不同。

“漂移”更符合大陆运动特点,“迁移”则是生物的行为方式。

(2)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3)“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法凭此解决。

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

解析 

(1)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推断和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说明和描述对象,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句中“漂移”“迁移”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

“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说明的对象是大陆板块;而“迁移”指的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故不能互换。

(2)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

可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作答。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几乎”的本义:

差不多,接近。

语境义:

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但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法凭此解决。

语言表述严谨周密。

12.答案 不可以。

因为“驮”是指“负载”着许多大陆。

“背”“扛”指

承担着东西,不能准确地说明大陆漂移的情况。

解析 结合句意分析“驮”“背”“扛”的表达效果,进而确定是否可换。

13.

(1)答案  A 遍布:

分布到所有的地方;散布到每个地方。

分布:

散布(在一定的地区内)。

根据句意,第一空应选“遍布”。

漂移:

在液体表面漂浮移动。

飘移:

在空中随风移动。

根据句意,是大陆在海面上“漂移”而非“飘移”。

迁移:

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迁徙:

迁移。

这两个词语意思基本相同,不好区分。

可先从其他词语的比较入手。

分散:

散在各处;不集中。

根据句意,应选“分散”。

故答案选A。

(2)答案 D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

(3)答案 A “很分散的静止板块”说法有误。

(4)答案  C “南极洲”是本体,“大冰箱”是喻体。

把“南极洲”比作“大冰箱”,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的寒冷程度及其冰的含量之多。

14.

(1)答案  D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这样的题目需要把选项相关内容从原文中找出后逐一比对,看意思是否有变化。

D项中“斯石英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第(5)段的原句是:

“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

回答是肯定的。

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答案  B 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

通过阅读第(7)段可知,本段意在说明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应该有斯石英,但至今没有发现。

结合前面第(6)段总结出的“巨大的压力可形成斯石英”的信息,可推断(7)段的②句是本段的首句,即延续上文内容,继续推断;而③句是结论句,阐述现实情况;①句说斯石英可由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面,④句“然而”是紧接①句而言。

所以应选B。

(3)答案 A A.把“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跟“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进行比较,这是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答案 D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风格。

通过阅读选文,可推断“热情洋溢,风趣幽默”表述不当。

15.

(1)答案 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文,从原文中锁定选项相关内容,然后逐一比对。

第④段内容:

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5至10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1000亿美元。

D项“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与原文不符。

(2)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

选文第②段中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是目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