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2011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课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课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课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课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课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课题.docx

《小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课题.docx

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快乐,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一、小课题研究的背景

1、传统课题研究的弊端

开展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是解决教师层面的实践问题以及实践研究和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是改善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途径。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乏重申报、轻过程,研究内容假、大、空的现象。

研究人员精英化;研究内容假、大、空;研究文本八股化。

2、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为解决我市教师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让教科研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真正促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做到“干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学习什么”、“学习什么积累什么”,让课题研究回归实践、贴近教师、走进课堂,解决我们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使教育科研大众化,借鉴外地教师研究经验,我市的小课题研究应运而生。

反思过去,课题研究往往存在着“假、大、空”等不良现象,实效欠佳。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必须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和实际,突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为了真正尊重教师的优势,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我发展,教师可以没有大课题,但应该有自己的小课题;可以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案,但应该有自己结合实践工作的反思和记录,这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需。

二、小课题研究的内涵与特征

1、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教师小课题研究”,也叫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教师微型课题研究。

简单地说就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单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相对于过去的包括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和学校课题在内的“集体课题”。

“小课题”区别于其它课题的本质属性就是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课题组)。

“小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小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方便调整和选择,有利于行动研究;“小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或: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短时期内以教育教学中迫切解决的问题或者自我经验作为课题,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加以研究,探寻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对策的课题研究形式。

“小课题”具有以下要素:

(1)从研究目的看,“小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例如:

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

研究的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课题,发生在学生和前线的课题”。

(2)从承担者的角度看,“小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

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3)从研究内容看,“小课题”的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价值和意义。

(4)从研究方法看,“小课题”主要采用适合教师个人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

(5)从研究成果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研究报告的形成既具有个性意义的扎根理论,又具有教师自己的“话语系统”,它是质的研究中形成的、富有教师内心体验的、情境性、过程性的描述。

2、小课题研究的特征

(1)“属己”性:

聚焦个体。

与“大课题”的团队研究性质不同,小课题研究是针对教师个体的,由教师个体独自承担申报、研究、结题等工作。

小课题研究关注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

在小课题研究中,教师个体是研究的主角,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

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规律,而是教师自身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因而具有鲜明的“属己”特性。

“问题源己,研究由己,成果归己。

(2)真实性:

小课题源于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怎么办?

”“学生抄袭作业怎么办?

”“作文评讲课怎样更有实效?

”等等。

这些问题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遭遇的最为真实的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似乎有些小家子气,无法立项,但它们恰恰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最为迫切的难题,是常常困扰着教师、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育活动的现实问题,其中的价值与意义也只有教师自己方能真切感受.因此,它是真问题。

“怎样用表演提高作文评讲课实效性”“如何解决学生抄作业的现象”,等等,

(3)微观性:

着眼微观。

与“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

同时,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灵活的,研究成果也是形式多样的。

小课题研究着眼于“小”,以“微型”彰显特色,它的切人点和开口都很小,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以及某个细节,并由此层层深入,不断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内涵。

由于切口小,一个教师或一个课题组可以同时研究几个小课题;由于切人口小,所以能跟具体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更加适合一线教师。

(4)即时性:

周期较短。

“大课题”研究往往有一张明确的立项、开题、研究、结题、推广时间表,一般需要一年或几年时间,而小课题研究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慢则几个月,快则十几天便可完成,在研究周期上很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一周、一个月,时间周期不等,方式上根据实际需要随机应变,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我的事情,我做主”。

另一方面,小课题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偶发性、情境性,常常是不约而至的。

(5)普遍性:

大众化,倾向平民。

小课题申报不受教师职务、职称、教龄等限制,是面向全体教师的。

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进行研究。

小课题研究消除了课题研究的“专利权”及神秘面纱,彻底实现了研究的平民化,使得“人人可做”、“时时可做”、“处处可做”成为现实。

(6)渐进性: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默会的、多元的生成行为,是教师实践智慧不断丰富的渐进过程,其成效(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隐性的成果)大多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更难以凭借传统的标准进行量化考证。

所以,更需要教师拥有一种平静的心态、一种务实的品质、一种坚持的毅力。

只有如此,才能将真问题做成真研究;从小问题闯出大天地。

简单概括说,“教师小课题研究”具有研究范围局部化、研究内容具体化、研究方式简易化、研究周期短期化的特点。

具体可以用“实”、“近”、“小”“活”、“真”、“快”来概括:

第一,实。

就是实实在在,摒弃大而空的描述预测,多一点实在的关注,类似于“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怎样排位”等;要真研究、真讨论、真实践、写真文章。

实。

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第二,“近”就是贴近教学,贴近现实,不好高骛远,比如“数学应用题问题的研究”,“学困生转化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错题进行自我分析诊断能力的研究”;第三,小。

切口较小,内容单一。

就是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类似于“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研究”;第四,活。

自由选择,自主性强。

第五,真。

“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讨论,写真文章、真实践。

第六,快。

样本较小,研究时间短,见效快。

3、“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

可以说,我们提出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克服大课题研究中中小学教师无法参与到研究中来这一弊病。

如果我们的小课题研究仍然与大课题一样的去选题,去进行过程管理,我们就没必要提出小课题研究这一概念。

因此,小课题研究是在与大课题研究的区别中产生的。

一般来说,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区别如下表一所示。

 

大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

目的

解决学校重大教育管理问题

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

内容

偏重宏观的教育管理问题

偏重微观的研究。

在教育现场、在学习生活、在学生身上。

存在的现象、案例、问题等。

研究方法

规范的实验研究、行动研究,教育统计等

不刻意要求完整运用某种研究方法,观察、记录、反思、总结等灵活运用。

研究周期及规模

一到两年。

要求比较严格,有立项、可行性研究、中期检查和结题。

有较为规范的研究组织及分工。

长短咸宜。

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学年.

教师本人是研究者,可以是一人或多人研究。

研究结果

结题报告,学校制度发展等

用鲜活话语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论文、研究报告等。

影响力

涉及面广,影响力大

教师个人行为,改进自己教育教学

投入程度

有较多经费和人力投入

投入小,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进行读书和思考

  

(1)目标与选题。

大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学校乃至一个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这种问题比较宏观,影响面大,更多偏重于教育管理,如学生评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家长与学校关系、考试制度改革、教师工作压力等等。

小课题研究是为了提高教师素质,使广大教师成为研究者。

因此,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是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如某一题目该怎样讲,某一节课怎样进行设计,怎样进行学困生转化等。

  

(2)研究方法。

大课题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方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方法,一般是一个团队进行研究,有学校的大力支持,甚至进行学校制度变革。

而小课题研究则是教师个人行为,主要方法是读书、行动、反思。

它不强调一种研究方法的完整运用,而强调为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困惑对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3)研究步骤。

大课题研究一般要经过课题立项、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分工研究、实施大型活动或推行重大制度、中期检查、课题结题等。

课题管理要比较严格。

而小课题研究则不必有这么严格的步骤,只要有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然后读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验证方法有效性,它不必有立项,不需要进行中期检查,也不需要有结题报告,它更加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

(4)研究成果。

大课题研究最后要有结题报告,而小课题最后可能是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

必须强调的是:

“教师小课题研究”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切合教师个人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自己的课题。

因此,在“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重蹈做规划课题的覆辙。

  当然,大课题研究与小课题研究的区别是相对的,他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进行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进行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许多大课题研究都可以细分成许多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具体化。

三、小课题研究步骤

进行小课题研究一般有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发现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研究的前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作为小课题研究的课题。

实际上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一个题目的讲解,差生的转化,某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生上课不专心、作业安排等等。

再比如,一位教师发现学生作业用两本作业本订正率低。

就提出“学生作业本一本好,还是两本好”的课题。

另外一位老师发现自己上课时废话多,就提出“如何绿化课堂语言”的研究课题。

再比如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悟出许多问题:

1问题是核心,思维是关键,重学习过程。

(反对假预习、打开书、记笔记、师解例题)教学中“例题必须老师讲解吗?

(听课最是省力时);听课勤记笔记就是好学生吗?

(笔记多了,思考误了)”2.少讲多学(讲共性),无为而教“学生易懂内容也要讲吗?

”“学生掌握的内容也要多练吗?

”3.练在讲前,讲在关键。

(感受学趣、有“资本”与师交流)4.独立探究,合作学习“解题的方法一定局限在老师的几种吗?

”。

 

在教育教学中出现失败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是什么问题造成的。

要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问题可以来自学生、同伴,当然也可以来自自己。

第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假设、方法、措施)。

发现了问题必然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通过自己独立解决的自己去解决,难度较大的还可通过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或是利用网络资源及查阅图书来解决,与同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要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

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步。

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上述课题就采用一本作业本,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回学生,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后者可以采取:

观察反思自己的导入用语、提问用语、、讲授用语、解释用语、评价用语、学科专业用语、口头禅等。

采取自我监控法、同学监督法、同行指正法、重点强化法、反复训练法等改进课堂语言。

第三,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验证假设,正确的总结经验,不正确的修正假设和方法)。

将寻找到的方法思路或计划放到实践中去尝试,这就是所谓的实验阶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些问题通过我们的思考,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措施,但它的效果如何,只有到课堂上去检验,看学生的反应,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如果效果显著,可以进行总结成文,如果效果不理想,尚需提高改进,当然还要继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再到课堂中去尝试,不断反复以至理想。

这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的过程。

用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

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你寻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并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

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既不要幻想马到成功,也不要因为再一次失败而沮丧万分。

第四,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出来,即把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论文、叙事故事、个案分析等。

不重视写是教师的一大损失。

不写可能很快就会忘记,写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共享,写出来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提升,写的过程本身也是对自己的研究再一次总结、反思、归纳的过程。

写的过程中还能促使自己去翻阅、查找更多的资料,不仅使自己在写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促使养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的习惯。

“板凳宁坐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如实加以记录,再加上合适的理论指导,不去写空话、套话、假话。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记录自己研究的心路历程,还可以写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经验。

上述例子证明一本作业本好,于是就要总结经验,介绍推广。

后来上升为“及时反馈,效果回授”的上海青浦经验,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第五,把总结出来的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

这是小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第二次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改进。

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选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确定研究课题。

选题存在一定误区:

越时髦越好;越热门越好;越大越好。

其实,时髦的、热门的、大的不一定是对的、好的。

小课题研究的特点是热中求冷,同中求异,小题大做。

选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

比如: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等。

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呢?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

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

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

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

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因此,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一般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时,需注意可操作性。

(6)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7)创新工作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

研究的取向主要为发现新规律、探索新方法、阐述新关系。

总而言之,小课题研究是我们积极推进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有效方式。

正确认识小课题研究,把它与大课题研究区别开来,采取正确的步骤进行研究,那么小课题研究将会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小课题研究类型

(1)行动研究型

适用问题解决思维模式: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

计划——行动——反思——改进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直至优化

(2)经验总结型

审视实践——发现经验——挖掘整理——总结归纳

(3)调查研究型、调查跟进型

针对教育现象或问题开展调查。

了解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或建议。

调查现状——分析原因——寻求对策——行动跟进——结果总结

(4)问题解决型

发现、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寻找方法形成假设——实施方法验证假设——效果总结

(5)教育试验型

教学问题——形成假设(实验设计)——实施验证——形成结论

(6)教育叙事型:

教育事件-反思-改进实践-总结效果,形成反思结论或经验。

(7)主题研讨型:

针对某一主题开展研究。

五、小课题的研究结果的陈述方式

(1)报告式

    报告式的研究结果就是研究报告。

它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题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样本选取);研究过程(简述);研究结果的分析;结果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情况介绍。

(2)叙事式

    叙事式的研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叙事研究,另一种是个案研究。

把“听懂的做出来,做好的写出来。

”它们都是叙述式的,其主要结构如下:

题目——题目要简洁,要点明主题;

引子——说明研究的起因;

背景——说明事情的背景;

事件——说明事件的经过或调查了解的结果;

结果的分析和反思——包括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应用。

叙事研究文本的特点:

真实性(已发生的真实事件);

亲历性(第一人称写)、情节性(有过程细节、情节故事);深描性(关键细节的描写)。

启发性(归纳成某教育理念,给人启迪。

附:

小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帮助学困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

深圳大新小学蔡若英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课堂上,我觉得部分学生上课很不专心,课后和他们交谈,我发现他们想学英语,但是畏惧英语,觉得英语挺难学的,特别是课文单词、句型的记忆,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而对英语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导致出现了不良的学习现象,如:

不按时交作业或写作业不自觉,不爱背单词、句子,上课无法静下心来听讲。

总之,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在老师的监督下被动的学习。

二、研究内容:

1.不喜欢学英语的学生问题出在哪里;

2.老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你的帮助;

3.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英语的厌学心里,树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上进心;

4.如何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三、研究重点:

如何帮助这些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的孩子找回自信,帮助他们找出学会英语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课题应解决的问题:

1.帮孩子找回自己能学英语的自信,明白只要自己能自觉的想花时间去记忆单词,就能学好英语;

2.因材施教地辅导学生,鼓励孩子大胆的说英语,学英语,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热情,喜欢学英语。

四、三个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一学期)研究起步阶段:

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程度,对英语“厌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并进行个别调查,了解学生学英语困难的原因。

第二阶段(一学期):

调查研究和分析实施阶段

阅读、查阅理论依据和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实践的理论指导,对学英语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整体和个别的跟踪调查、沟通,分析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老师和家庭的多方面帮助,让孩子找回学好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摆脱学不好英语的困境,达到研究的目的。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五、研究方法:

1.与学生沟通,交谈,了解

2.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省

3.跟踪个别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并加以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通过这一半年的小课题研究,现在我就“如何帮助学生从对英语的‘厌学’转化为‘乐学’谈谈我的做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生的沟通,我觉得造成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1、 有些学生认为英语没有母语那么好学,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再加上成绩不理想,继而丧失自信心,放弃学习英语。

2、  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对学好英语重要性认识模糊。

他们开始往往是带着新奇学习英语的,但好景不长,这种现象很快就每况愈下,厌烦心理就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逐渐生成了。

3、   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很低。

具体表现在:

对单词死记硬背;重抄写,轻听读;课堂上小动作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抄袭作业……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

 外在因素:

1.教师对“厌学”学生不恰当的态度

教师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因素。

如果教师对学困生有偏见,很快就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

2.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记忆或复习单词和课文,更不用说看英语课外书去巩固学过的单词和句子了。

3.部分家长对子女关心不够

有些家长整天忙,对其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

因此,孩子们在家里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很快就对学习失去兴趣。

有些家长则是望子成龙,规定在家里必须学多长时间的英语,而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听课状况,却不过问。

(二)、采取的措施:

我在了解了学生对英语“厌学”的原因后,主要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和转化他们:

1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大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教师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一种最佳的营养剂。

”实践证明:

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