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905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docx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

第一章

试比较古生菌、细菌和真核生物间的主要差别。

(集中在细胞膜上)

比较项目

古生菌

细菌

亲水头与疏水尾连接

醚键

酯键

疏水尾成分

异戊二烯重复单位

脂肪酸

单分子层膜

存在

不存在

甘油C3上连接物

磷脂酸、硫脂酸、各种糖基

磷酸酯、磷脂酰乙醇、磷脂酰甘油

膜上独特脂类

种类多样

第二章

试图示并说明真核微生物“9+2”型鞭毛的构造和生理功能。

由鞭杆、基体及过渡区三部分组成。

鞭杆的横切面呈“9+2”型,中心有一对包在中央鞘中的相互平行的中央微管,其外被9个微管二联体环绕。

每条微管二联体由A.B两条中空的亚纤维组成(A13个球形微管蛋白亚基环绕,B是10个微管蛋白亚基环绕)。

A亚纤维伸出动力蛋白臂,为ATP合酶,可水解ATP释放鞭毛运动的能量。

通过动力蛋白臂和相邻的微管二联体的作用,可使鞭毛做弯曲运动。

基体在电镜下呈“9+0”结构。

试列表比较各种真菌孢子的特点。

(两星哦!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有何不同?

 

什么叫锁状联合?

其生理意义如何?

试图示其过程。

锁状联合是担子菌双核菌丝增殖的一种独特机制。

过程为:

①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开始分裂时,在其两个核间的菌丝壁向外侧生出一喙状突起,并逐步伸长和向下弯曲。

②其中顶端的一个细胞核进入突起中;③两核同时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四个子核;④四个子核中,来自突起中的有两个核,其一仍留在突起中,另一则进入菌丝尖端;⑤在喙状突起的后部与菌丝细胞的交界处形成一个横隔,在第二核与第三核间也形成一横隔,于是形成了三个细胞——位于菌丝顶端的双核细胞、接着它的另一个单核细胞和由喙状突起形成的第三个单核细胞;⑥喙状突起细胞的前端与另一个单核细胞接触,进而发生融合,接着喙状突起细胞内的一个单核顺道进入,最终在菌丝上就增加了一个双核细胞。

 

试简介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酵母、假酵母、芽痕、蒂痕、真菌丝、假菌丝等名词。

1真酵母和假酵母:

酵母菌是一个通俗名称,一般泛指能够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有以下五个特点:

个体一般以单细胞非菌丝状存在;多数营出芽生殖;能发酵糖产能;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常生活在含糖量高、酸度较大的水中。

假酵母是指只能进行无性生殖的酵母菌。

2菌丝:

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

菌丝体:

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

菌丝球:

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通气搅拌或振荡培养时会形成的结构。

有助于氧的传递和代谢产物的输送,对菌丝生长和代谢产物形成有利。

3真菌丝与假菌丝:

酵母菌的假菌丝是出芽生殖后芽体与母体不断裂而形成的,所以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体,仍然为单细胞生物.(藕节状的细胞串)霉菌的真菌丝则是多细胞生物产生,分有隔与无隔,(横隔面积与细胞直径一致)可以分为基生菌丝气生菌丝以及孢子丝,不同菌丝分化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殖功能,与酵母菌的形状上的菌丝有明显的区别.

4芽痕和蒂痕:

酵母菌出芽生殖时先在母细胞要形成芽体的部位,通过水解酶的作用使细胞壁变薄,大量新细胞物质堆积在芽体的起始部位上,长大后就在与母细胞的交界处形成一块由葡聚糖、甘露聚糖和几丁质组成的隔壁。

成熟后二者分离,在母细胞上留下芽痕,在子细胞上相应留下蒂痕。

霉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

它们分别可分化成哪些特化构造?

营养菌丝:

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主要执行吸收营养物功能的菌丝体。

分化为假根、匍匐菌丝、吸器、附着枝、菌核、菌索、菌环

气生菌丝:

伸展到空间的、主要执行繁殖功能的菌丝体。

分化为子实体。

结构复杂的子囊果有子囊盘、子囊壳、闭囊盘三种结构。

 

第三章病毒和亚病毒分子

1.什么是病毒?

病毒与细菌有什么不同?

*

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2.名词解释:

核衣壳、温和噬菌体、溶源性*

核衣壳是衣壳和核心的合称。

衣壳:

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蛋白质亚基按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而成,是病毒粒的主要支架结构和抗原成分。

温和性噬菌体:

侵入细胞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与宿主细胞DNA同步复制,并随着宿主细胞的生长繁殖而传下去,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称为溶源性或溶源现象

3.病毒的核酸有哪几种类型?

*

ssRNA、dsRNA、ssDNA、dsDNA、

4.什么是烈性噬菌体?

以T偶数噬菌体为例,简述其生活周期。

**

烈性噬菌体:

侵入细胞后,在其中完成复制和完成其生活周期,并最后摧毁和裂解细菌细胞,形成裂解性周期。

生活周期:

①吸附噬菌体尾丝散开,固着于特异性受点上。

②侵入尾鞘收缩,尾管推出并插入到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注入到宿主细胞中,而蛋白质衣壳留在细胞壁外。

③增殖增殖过程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注入细胞的核酸操纵宿主细胞代谢机构,以寄主个体及细胞降解物和培养基介质为原料,大量复制噬菌体核酸,并合成蛋白质外壳。

④成熟(装配)寄主细胞合成噬菌体壳体(T4噬菌体包括头部、尾部),并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粒子。

⑤裂解(释放)子代噬菌体成熟后,脂肪酶和溶菌酶促进宿主细胞裂解,从而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体。

5.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

包括几个时期?

各期有何特点?

*

一步生长曲线:

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1)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菌细胞至菌细胞释出新噬菌体的最短时间,又分为隐晦期和胞内累积期。

隐晦期:

在潜伏期的前一段受染细胞内检测不到感染性病毒,自病毒在受染细胞内消失到细胞内出现新的感染性病毒的时间,此时细胞内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其蛋白质衣壳的阶段;

胞内累积期:

后一阶段,感染性病毒在受染细胞内的数量急剧增加。

(2)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时期

(3)平稳期(——宿主全部裂解,噬菌体效价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6.动物病毒合成mRNA的途径包括哪7条?

*

dsDNAssDNAdsRNA(+)ssRNA(-)ssRNA

具有DNA中间体的(+)ssRNA病毒(逆转录病毒)

具有RNA中间体的dsDNA病毒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1、营养与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

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营养:

微生物为了生存,必须从环境中摄取对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和能量,以满足其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营养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起点,它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有了营养,才可以进行生长、繁殖、代谢以及为人类提供各种有益的代谢产物和特殊服务。

2、自养与异养微生物

自养微生物:

以无机碳源作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

异养微生物:

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并举例说明

4、营养物质进入胞内的方式及异同点

5、鉴别培养基的定义,以EMB为例说明其具有鉴定功能的原因

鉴别性培养基:

用于鉴别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种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从而产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变化,以区别不同的微生物。

EMB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苯胺染料可抑制G+细菌和一些难培养的G-细菌。

在低酸度下,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

因此,试样中多种肠道细菌会在EMB培养基平板上产生易于用肉眼识别的特征性菌落,尤其是E.coli,因其能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混合酸,菌体表面带H+,故可染上酸性染料伊红,又因伊红与美蓝结合,故使菌落染上深紫色,且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看到绿色金属闪光,其他几种产酸力弱的肠道菌的菌落也有相应的棕色。

第五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从递氢体、受氢体、终产物、产能机制、产能效率方面比较有氧呼吸、厌氧呼吸及发酵

比较项目

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递氢体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氢受体

O2

无机或有机氧化物(NO3-,SO42-,延胡索酸等)

中间代谢物(乙醛,丙酮酸等)

终产物

H2O

还原后的无机或有机氧化物(NO2-,SO32-,或琥珀酸等)

还原后的中间代谢物(乙醇,乳酸等)

产能机制

氧化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产能效率

比较氧化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光合磷酸化

氧化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光合磷酸化

耦联

与呼吸链的递氢和受氢过程耦联

通过电子传递系统

质子动势

氧化过程产生质子动势

光能产生的质子动势

合成ATP过程

ATP合酶将ADP磷酸化

底物变化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酶将高能磷酸集团转移到ADP合成ATP

ATP合酶将ADP磷酸化

产能效率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特点及生长缓慢的原因?

化能自养微生物能量代谢的特点:

1、无极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

2、呼吸链的组分更多样化,氢或电子可以从任一组分直接进入呼吸链

3、P/O比(代表氧化磷酸化效率)一般低于化能异养微生物,1左右

生长缓慢原因:

产能机制效率低

固定CO2要大量耗能

两用代谢途径及代谢回补顺序的定义与意义

两用代谢途径:

定义——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均具有功能的代谢途径

意义——解决生物体内中间代谢产物供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矛盾

代谢回补顺序:

定义——能补充两用代谢途径中因合成代谢而消耗的中间代谢物的反应

意义——一旦重要产能途径中的某种关键中间代谢物必须被大量用作生物合成原料而抽走时,仍能保证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

生物固氮反应的六要素及不同固氮菌的避氧机制

六要素:

ATP的供应

还原力[H]及其传递载体

固氮酶

还原底物——N2

镁离子

严格的厌氧微环境

避氧机制:

好氧性自生固氮菌:

1)呼吸保护:

较强的呼吸作用迅速消耗环境中的氧

2)构象保护:

固氮酶在高氧分压条件下形成无固氮活性但能防止氧害的特殊构象

蓝细菌:

1)分化出特殊的还原性异形胞:

孤单作用在异性胞中进行,异形胞有外膜(阻止氧气进入)、超氧化物歧化酶(解除氧毒害)、呼吸强度高(消耗氧)

2)非异性胞:

如时间分隔、过氧化物酶和SOD除去有毒过氧化合物

豆科植物根瘤菌:

类菌体周膜上的豆血红蛋白能够充当“缓冲剂”,是游离O2维持在低而恒定的水平上

微生物代谢调节的特点及在发酵工业的意义

特点:

可塑性强

精确

代谢调节能力强

高效

方式多样

应用:

1、应用营养缺陷型菌株解除正常的反馈调节

1)赖氨酸发酵

2)肌苷酸(IMP)生产

2、应用抗反馈调节的突变株解除反馈调节

3、控制细胞膜的渗透性

1)通过生理学手段控制

2)通过细胞膜缺损突变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

试分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及它们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理*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有:

1、水活度。

它表示在天然或人工环境中,微生物可直接利用的自然水或有利水的含量。

水可以作为调剂溶质,调节细胞内的水活度或溶质浓度,每种微生物都有适应其生长繁殖的水活度。

水活度过低,则外界渗透压高,微生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而低渗溶液则会使细胞吸水膨胀。

2、温度。

微生物生长有三个温度常数,最低、最适、最高生长温度,三基点对于每种微生物一般是特有的。

最低生长温度下,细胞膜不能保持流动状态,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运送和质子动力的形成,生长不会发生,在最适生长温度,细胞生长最快;超过最高生长温度,细胞不能生长,因为高温使得一些分子失活,细胞膜破裂。

3、氧气:

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可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好氧菌的生长需要氧,通过有氧呼吸产能。

厌氧菌中的耐氧菌不需氧,以发酵产能,对于严格厌氧菌来说,氧有害甚至致死。

在生物体内,活性氧形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生物体有毒害作用。

好氧生物通过SOD将朝阳阴离子自由基歧化为过氧化氢,然后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转变为无毒的水。

厌氧菌因不能合成SOD,所以有氧环境下会受到毒害。

4、PH。

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合生长的PH范围,有固定的最佳PH值。

细胞内的PH必须保持相当稳定,以防止细胞内部结构成分被破坏。

PH除了对细胞发生直接影响外,还对细胞产生种种间接的影响,如影响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离子化程度,从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影响环境中有害物质对微生物的毒性,以及影响代谢反应中的各种酶活性等。

何谓单细胞纯培养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它可分为几期?

有何实际的指导作用?

**

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画出一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4个阶段组成的曲线。

根据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常数,即每小时分裂次数(R)的不同,一般可把典型生长曲线粗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4个时期。

1、延滞期:

培养开始最初细胞数目没有增加的一段时期。

2、指数期:

紧接延滞期后细胞数目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一段时期。

是用作代谢、生理等研究的良好材料,是增值噬菌体的最适宿主,也是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的最佳材料。

3、稳定期:

其特点是生长速率常数R等于零,即处于新繁殖的细胞数与衰亡的细胞数相等,或正生长与负生长相等的动态平衡之中。

稳定器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用于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也是对维生素、氨基酸等代谢产物的生物测定的最佳时期。

4、衰亡期:

微生物的个体死亡速度超过新生速度,整个群体呈现负生长状态。

细菌耐药性机理是哪些?

如何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

1、产生一种能使药物失去活性的酶。

2、把药物作用的靶位加以修饰和改变,从而对药物不再敏感。

3、形成救护途径,以绕过手药物抑制的过程。

4、改变质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能穿过细胞膜

5、通过主动转运将药物泵出细胞外。

6、通过遗传途径产生,例如基因突变、遗传重组和质粒转移等。

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1、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第一次使用的药物剂量要重组,避免长期多次使用同种抗生素。

可以将多种抗生素混合使用。

2、对现有的抗生素进行改造。

3、筛选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1、试述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3个经典实验,为何均选择了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

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如易于在成分简单的合成或半合成培养基上生长;繁殖速度快;菌落形态的看见性与可辨性;组成与结构相对简单;尤其是病毒的结构与组成更简单;对其核酸与蛋白质的易拆分,标记,提取纯化,对宿主的易感染性与结果易判断性,突变体易于形成易于辨筛等.因此,采用微生物进行上述实验,具有简便省时易于重复实验结果易分析等优点.这是为什么上述三个经典实验都采用微生物做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

•2、试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异同。

同:

都是以缺陷型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转移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细胞。

异:

局限性转到与普遍性转到的区别在于

1、被转导的基因共价地与噬菌体连接

2、只能转移固定的特别基因,一般为噬菌体整合位点两侧的基因。

3、缺陷噬菌体的出现是由于误切所造成。

•3、试述基因突变的类型。

基因突变包括诱变和自发突变。

诱变是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化学、物理或者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包括点突变和畸变。

点突变包括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

点突变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置换,移码突变则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核苷酸发生增添或缺失,从而使改该处后面的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进一步引起转录和翻译错误的突变。

畸变则是指发生在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4、微生物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有几种?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组,以及细胞质基因、共生生物和2微米质粒。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核基因组,核外染色体统称为质粒,种类很多,包括F因子、R因子、Col质粒、Ti质粒、巨大质粒以及降解性质粒等。

•5、能否找到一种仅对某一基因具有特异性诱变作用的化学诱变剂?

为什么?

不能。

诱变具有随机性,基因突变的突变性状与化学诱变剂无直接对应的关系

•6、试述微生物突变的规律。

1、自发性——指可自发地产生各种遗传性状的突变

2、不对应性——指突变性状与引起该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的关系

3、稀有性——发生自发突变的概率很小

4、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其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

5、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和因诱变剂的影响而提高

6、稳定性——发生突变后产生的新遗传性状是可遗传的

7、可逆性——野生型菌株的某一性状既可以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

•7、请你设计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方案?

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个环节。

第一步:

诱变剂处理

第二步:

淘汰野生型:

在诱变后的存货个体中,通过抗生素法或菌丝过滤法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从而淘汰野生型菌株,从而达到“浓缩”极少数营养缺陷型的目的。

第三步,检出缺陷型:

具体方法很多,用一个培养基即可检出的,有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影印平板法等。

第四步,鉴定缺陷型,可借生长谱法进行。

如发现某一营养物周围有生长圈,则说明此菌就是该营养物的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8、试比较大肠杆菌中F因子存在的几种方式及常见的杂交结果。

根据F因子在细胞内的存在方式,可把E.coli分为4个不同的接合型菌株。

F质粒有四种不同接合型菌株。

F+菌株:

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F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

F-菌株:

即“雌性”菌株,指细胞中无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鞭毛的菌株。

它可通过与F+菌株或F’菌株的接合而接受供体菌的F质粒或F’质粒,从而使自己转变成“雄性”菌株;也可通过接合接受来自Hfr菌株的一部分或一整套核基因组DNA。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它在获得一系列Hfr菌株遗传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处于转移染色体末端的F因子,从而使自己从原来的“雌性”变为“雄性”,不过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Hfr菌株(高频重组菌株,hightfreguencyrecombinationstrain)在Hfr菌株细胞中,因F质粒已从游离态转变成在核染色体组特定位点上的整合态,故菌株与F-菌株相接合后,发生基因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

当Hfr与F-菌株接合时,Hfr的染色体双链中的一条单链在F质粒处断裂,由环状变成线状,F质粒中与性别有关的基因位于单链染色体末端。

整段单链线状DNA以5’端引导,等速地通过性菌毛转移至F-细胞中。

但在转移过程中,这么长的线状单链DNA常发生断裂,以致越是位于染色体前端的基因,进入F-细胞的几率就越高,其性状在接合子中出现的时间也就越早,反之亦然。

由于F质粒上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线状DNA的末端,能进入F-细胞的机会极少,故在Hfr与F-接合中,F-转变为F+的频率极低,而其他遗传性状的重组频率却很高。

F’质粒:

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称为F’质粒或F’因子。

凡携带F’质粒的菌株,称为初生F’菌株,其遗传性状介于F+与Hfr菌株之间;通过F’菌株与F-菌株的接合,可使后者也成为F-菌株,这就是次生F’菌株,它既获得了F质粒,同时又获得了来自初生F’菌株的若干原属Hfr菌株的遗传性状,故它是一个部分双倍体。

以F’质粒来传递供体基因的方式,称为F质粒转导或F因子转导、性导或F质粒媒介的转导。

•9、何谓菌种退化?

•菌种在培养或保藏过程中,由于自发突变的存在,出现某些原有优良生产性状的劣化、遗传标记的确实等现象,称为菌种的衰退。

•10、试述菌种保藏的原理及方法。

菌种保藏是指通过适当方式,使微生物能长期存活,并保持原种生物学性状稳定不变的一类措施。

普遍选用的保藏法有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生态系统结构及其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态有何特点?

1.微生物在自然界所处的环境是微环境

2.微生物在自然界一般喜欢吸附在表面环境,形成生物膜

3.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速率通常大大低于在实验室中

4.微生物在自然界往往是以微群落的形式与其他微生物形成互利或竞争的关系。

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2.物质循环的重要成员

3.一些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4.物质和能量的储存者

5.生物演化的先锋种类

比较陆生、水生及大气环境中微生物在分布、存在状态、和生理活性等方面的异同。

陆生:

微生物丰富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藻类>原生动物(10倍递减)

地层深处也有微生物

水生:

淡水

清水型

化能自养微生物和光能自养微生物为主,少量异养微生物(都是贫营养细菌)

腐败型

腐生细菌,腐败型水生微生物,原生动物

沿岸区

蓝细菌,光合藻类和好氧性微生物

深水区

厌氧光合细菌,兼性厌氧菌

湖底区

厌氧菌

海洋

透光区

多种微生物

无光区

一些微生物

深海区

少量微生物

超深渊区

极少数耐压菌

空气:

存在形式——气溶胶

数量比较少

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微生物含量越高

简述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类型及特点。

1、互生:

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与一方的相互关系。

2、共生:

两种生物共居,分工合作相依为命。

3、寄生:

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受损甚至死亡的相互关系。

4、拮抗:

某种生物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抑制他种生物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

5、捕食:

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

简述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特点

植物

互生

植物内生菌

共生

根瘤菌

菌根菌

外生菌根

从枝状菌根

寄生

专性寄生物

兼性寄生物

动物

互生

人的肠道

种类较稳定,一般发挥有益作用

共生

昆虫

外共生生物

内共生生物

寄生

动物病原微生物

可制成杀虫剂

简述碳在生物圈中的总体循环。

书257页图8-5

什么是氮素循环?

为什么说微生物在自然界氮素循环中起关键作用?

因为氮素循环的8个环节里有6个只有通过微生物才能进行;生物固氮作用更是开辟氮素营养源,只有原核生物能够完成,所以认为微生物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的核心生物

沼气发酵分几个阶段?

各阶段有何特点?

阶段

物质变化

发挥功能的细菌

水解阶段

聚合物变为单体

兼性厌氧和专性厌氧的发酵性细菌

产酸阶段

初级发酵

单体变为

丙酸、丁酸、乳酸、乙醇

H2,CO2

厌氧性发酵细菌

次级发酵

有机酸变为

乙酸、H2、CO2

氧化脂肪酸产氢细菌群(与产甲烷菌互生的共养菌)

乙酸形成作用

H2作能源,CO2做原料

产生乙酸

同型乙酸产生菌(专性厌氧的兼性化能自养菌)

产气阶段

一碳化合物(CO2等)和H2和乙酸变为

甲烷和CO2

氧化氢的产甲烷菌群:

H2和CO2转化为CH4

裂解乙酸的产甲烷菌群:

乙酸裂解产生CH4

第九章传染与免疫

(一)课件上有的,但都没有*

1.病原微生物具有的与致病有关的特征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具有的与致病有关的特征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