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903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57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docx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

方案

 

建设顾问组:

周胜扬州职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

林道立扬州职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褚结扬州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周骥平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扬州市工程学会理事长

建设组负责人:

组长游文明(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副组长姚海滨(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潘红卫(江苏金方圆集团总经理总工程师)

建设组成员:

游文明姚海滨潘红卫宋晓英周益军周军

冯晓九张平宋正强王家禾胡林岚周德卿

王东(江苏牧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仲太生(扬州扬力集团技术副总经理)

协议共建单位:

扬州市维扬区科技局、扬州市机械工程学会

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有限公司

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秋源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

 

一、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1.行业背景

机械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的重要基础。

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速度的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十一五”期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18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8%。

2011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要“由大到强”,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全行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这为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高效快速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区域背景

(1)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背景及现状

江苏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是“调整转型、创新升级”,目标是推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实现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这一过程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制造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对近三年扬州市春季、冬季人才招聘会的数据分析表明,机械制造类岗位需求增长率分别为:

2008年为54%、2009年为63%、2010年为69%,呈逐年增长的态势。

扬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制造业发展重点依次是汽车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推进机械装备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部分产品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将达到4300亿元。

根据扬州市“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到2015年,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将达10万人以上,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0%,其中技师1.5万名,高级技师2000名。

因此,未来5-10年内,本地域和机械制造行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量会保持旺盛的需求,为以培养机械制造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

扬州职业大学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及专业群的重点建设,培养掌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正好适应了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定位

面向扬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精操作、知工艺、会管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岗位需求分析及岗位能力分析

1.岗位需求分析

据对扬州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扬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

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岗位能力调查分析

据对扬州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上,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

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精操作、知工艺、会管理”高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机械制造类企业对人才岗位能力需求参见图2。

 

综上所述,为适应本地区机械制造业企业对工艺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专业应以中小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设备操作、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满足企业创新、技术进步的要求。

(四)专业现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是我校开办历史最长的专业之一,成立于1984年,是我校1997年起重点建设的专业和2003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特色专业之一,拥有省级数控实训基地和校级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数为1001人,自2007年以来,招生一直保持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超过750%,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为龙头,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为骨干,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汽车零部件模具设计与制造)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

本专业依托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单位的教学资源,将专业学习与生产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实验实习相融合、理论课堂与工作现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学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如车工操作、钳工操作、产品的装配等实训环节安排在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室训基地中的生产岗位上,由生产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以真实产品为载体,组织制图、测绘、工艺编制等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积极推行“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与评价方式,组织学生、教师参加各种竞赛,屡获大奖。

表1为我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师生参加国内有影响大赛的获奖一览表。

表1师生参加国内各种有影响大赛的获奖一览表

获奖年份

(年)

获奖名称

获奖等次及数量(个)

备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2006

第一届江苏省大学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1

2

2

长庆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1

专利2项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1

设计团队1个

第三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讲课竞赛

1

1

2007

华东高校“沈阳机床杯”数控铣教学比赛

1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1

第五届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

4

2008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3

第四届江苏省工科基础力学青年讲课竞赛

1

材料力学

2009

第十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

2

1

1

大学组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设计团队1个

2010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

1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

1

1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第十届高等数学竞赛

2

1

1

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

1

3

2011

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1

2011“苏大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

1

2

1

第五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创新设计竞赛

2

1

1

第一届华东区大学生CAD应用技能竞赛

3

3

3

(2)政府主导,校企对接宽度广

学校与扬州市科技局、邗江区政府、广陵产业园区、维扬区科技局等政府部门签订为地方和企业服务协议,为本专业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咨询提供平台。

本专业与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扬州玛切嘉利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签订产学研合作、学生顶岗实习和岗前培训协议,将本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合二为一,企业承担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生产工艺、安全管理制度及设备操作技能培训工作。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实现毕业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岗前培训、试用合一,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的深度融合。

2.课程改革和建设卓有成效

(1)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

紧扣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推进专业核心课程“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改革,将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强化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时数(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占总教学时间51.7%)。

将职业技能鉴定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多证融通(工具钳工+CAD/CAM+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职业资格中级以上证书+专科毕业证);每年举办机械制图竞赛、机械零件测绘比赛、数控设备操作比赛、维修钳工技能大赛等活动,采用“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等多种教学评价方法,全面推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2)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方面

结合本校现有教学资源,与相关企业合作,大力建设精品教材与精品课程。

现已完成并出版了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机械制图》、《工程材料与热加工》;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CAD/CAM》、《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系列化的教材。

建有校级以上精品课程7门,其中《机械设计基础》、《机械CAD/CAM》、《液压与气压传动》、《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等4门校级精品课程,《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机床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三门江苏省省级精品课程。

(3)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内容方面

积极汲取当前国内外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成果,通过市场调研、专业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讨论、“技术型专家、技能型专家、行业专家、政府管理人员座谈会”等方式,分析并建立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描述,分析了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今后本专业建立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奠定了基础。

3.教学团队建设层次高

本专业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行业协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组成。

现有专、兼职教师共52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外聘教师25人。

基本组成如表2专业教学团队构成情况表。

类别

 

在编

聘用

合计

职称结构

学缘结构

双师

素质

合计

职称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博士

硕士

学士

总工

高工

技师

27

3

14

8

2

6

11

10

23

25

2

16

7

占专任教师的比率(%)

33

11

52

30

7

23

40

37

85

教师获得的相关荣誉

国务院特贴专家

1

1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

1

江苏省“333”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2

1

1

1

1

高职高专汽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

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

2

3

1

2

扬州市安全生产专家

2

1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16

2

11

3

校级教学名师

1

1

表2专业教学团队构成情况表

近五年,本教学团队先后获得2007年、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各1次,其它各类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励5项;主持并完成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类课题5项,各级各类科研17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30篇,SCI、EI、ISTP收录近10篇。

4.实验实习资源丰富

(1)校内实验、实训资源

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完备,实力雄厚,建有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扬州市职工机械工程技术交流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资源,设备总值1638万余元,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江苏省职业教育数控培训基地建筑面1625平方米,分为数控车床实训区、数控铣床实训区、加工中心实训区、数控网络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区。

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分为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和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两个部分。

机械工程技术实训中心建筑面积4213平方米,设备215台套,分为模具制造实训区、钻铣刨磨实训区、普通车床实训区、钳工实训区、铸造实训区、锻造实训区、焊接实训区。

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建筑面积2563平方米,机械工程技术实验中心有仪器148台套,建有21个实验室,分别是机械设计实验室(Ⅰ、Ⅱ)、机械制图实验室、零件测绘实验室、减速器拆装实验室、机床拆装实验室、教学模型实验室、技术测量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实验室、CAD/CAM实验室、数控编程实验室、数控伺服实验室、机液电实验室、塑料模具拆装实验室、冲压模具拆装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MPS实验室、数控设备维修技术实验室、江苏明珠实验室、金属材料服役与安全分析实验室。

(2)校外实习资源

本专业校企合作密切,与上海大众集团仪征分公司、江苏牧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金方圆集团有限公司、玛切嘉利(扬州)有限公司、扬州亚普集团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丹阳德全汽配有限公司等18家江苏地区的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合作,签订专业共建协议,建设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专业教师的挂职锻炼。

 

5.社会服务反响好

近年来,本专业为地方提供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实用人才,赢得了企业赞誉,毕业生供不应求。

最近三年本专业招生计划数、实际招生数、毕业生人数参见图4。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8%以上。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有相当影响,连续多年保持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790%,录取新生报到率95%以上。

本专业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实训基地已承接了大量社会人员的多项技能培训与技能鉴定,2005年至今进行专业技术培训4000余人次,其中为兄弟院校学生专业实训360余人次;为江苏水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暻泰车材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职工在职技术培训540余人,企业下岗职工转岗培训300余人次,绝大部分学员培训后操作技能均达到合格水平,并取得相应的中、高级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技术咨询、产品检测、技术讲座等活动,为镇江CCVI轴承(中国)有限公司、江阴鑫联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制造有限公司、扬州水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扬州核威碟形弹簧制造有限公司、扬州市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力创机床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完成服务项目26项;为仪征、邗江等中小企业开展技术讲座20多次。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和为企业技术服务做出了贡献,走出了一条学校与企业共赢之路,形成了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教育理念。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建设目标

围绕江苏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专业课程“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机械加工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制定具有本地区产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内外生产性实习基地;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将本专业建成立足扬州、辐射长三角地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品牌。

(二)具体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至2013年,本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1200人左右,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至少占10%;为扬州及周边地区培养本专业毕业生1000人左右,本专业群毕业生1600人左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

2.专业建设目标

(1)校企合作“三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明显成效

坚持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以校企对接为基础,加强与扬州市维扬区科技局、扬州市机械工程学会、江苏一重数控机床有限公司、扬州金叶水箱有限公司、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恒旺五金机械有限公司、扬州鼎隆机械有限公司、扬州秋源压力容器制造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本专业的力度,有效地深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专业课“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模式;以产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教学、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合作项目为依托,将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标准直接引入教学过程,将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课程体系改革有明显突破

研究和制定“识岗学习→贴岗实训→顶岗实习”三层次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并以此为主线,开发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与协议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展本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专业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完成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完成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其中1-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3门达到校级精品课程标准。

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

选拔高水平、高素质和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多能型人才作为培养对象,通过建立和落实相应的培养、考核制度,保障培养时间和经费,保证培养质量。

其中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带领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实训实习条件建设和教学科研项目实施;另一名专业带头人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标准,协助企业完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途径、方式,成为学校和企业工学结合的引导者。

(2)骨干教师培养

选拔、培养6名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积极参加实训室建设和企业锻炼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培养对象,其中至少1名江苏省普通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通过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进行对口专业进修、企业顶岗实践、技术兼职等途径,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甄选、聘用等管理制度。

建立40-50名以上兼职教师的数据库,在机械制造企业中聘请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或高水平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从生产一线选聘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经过教学方法培训成为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外企业实习阶段,聘用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作校外实习指导兼职教师。

学院与兼职教师所在单位及其本人签订相应协议,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及优惠政策,以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4.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进一步拓展

逐步将我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式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其技术水平、运行机制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达到先进水平;整合校内外实训、实习资源,增加设备的数量,提升设备技术档次,提高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性实训能力;对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进行数控机床网络化建设,实现现有数控机床、CAD/CAM机房和新增设备的网络连接与管理,形成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网络数控加工技术水平。

启动并完成5个实训室等建设任务;同时,结合区域特点,采取多层次、广泛合作原则,在已建立26家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新建12家理念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可提供充足实习岗位的校外实习基地,使长期紧密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稳定在38家左右,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总量300人。

加强实训教学管理,严格实训教学考核。

5.区域经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成立科技服务团队,开展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等活动,每年承接2-4项横向合作项目;充分发挥江苏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扬州职业大学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设备资源和技术优势,强化服务与辐射能力的建设,深入开展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以及职教师资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构建适应学历教育、终身教育、职业资格培训并重的教学体系,主动开展继续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向社会培训各类培训达1000人次以上。

6.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初步建立适合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规章制度和运作机制。

全面推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过程管理,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建立起有关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作业文件和考核办法,继续实施有校企双方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

建立起适应学院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以ISO全面的管理理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内审),并不断改进与完善。

校企共同每年对不少于15%的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进行定期采集,建立社会和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培养方案的优化。

三、建设内容

立足扬州,面向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

依托制造业“江苏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

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项目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途径,邀请企业参与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管理,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和考核。

通过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机制,提高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机械制造业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双化教学。

(1)建立“校中厂”——课堂工场化,吸引扬州元辰汽配有限公司、扬州长江水泵有限公司多家等企业将产品向我校机械工程技术实验实训基地转移,结合企业产品开发机制工艺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