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6364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docx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汇总

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答疑提纲

(2010年12月01日)

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通过远程研修有机会和大家一起研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问题。

最近两周和老师们共同进行了第二模块、五个专题的学习,并发起一些话题和老师们共同研讨。

很多老师参与到我们的研讨话题中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的答疑活动由我来主持。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生物教研员李弢,也是这次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生物学科的指导教师。

参加我们研讨的另外两位嘉宾,一位是来自北京国子监中学的侯建辉老师,另一位是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的路静老师。

两位年轻教师是来自初中生物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

今天我们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主要针对三个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老师们说:

“听了专家的讲座,使我们感觉到如何能在课程的实施中更好的达成课程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认识,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指导我们学生不断地发展。

课标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科学态度,良好习惯来帮助我们达到教学目标的。

一、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贯彻、落实课程目标?

(一)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根据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3.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二)怎样组织生物实验课教学?

真正落实能力目标,组织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科学探究的等能力。

很多老师对如何组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一定的困惑。

老师们在跟帖中谈到: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实验课该怎么上真是我最头疼的事,每次上实验课,就像上集市一样,吵得要死,总是管不住好动的学生,实验课的效果不明显,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想了很多办法,还是无效,所以想各位老师们支支招”!

经过老师们的讨论,很多老师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侯老师,作为普通校的初中生物教师,你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老师们共同交流分享呢?

侯老师:

老师们好!

我也是一所普通校的初中生物教师,在组织初中学生怎样上好生物实验课的过程中,我也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发现确实有一些好动的学生在实验课的过程中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有乱动物品和在实验过程中吵闹的现象出现。

这是因为初中实验课由生物学科开始,学生一进到实验室就与发现实验室与教室的氛围不一样。

见到很多没见过的实验物品,还见到了蚯蚓、鲫鱼等动物,甚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能够运动的草履虫,就感觉非常新鲜,就想去动,以致课堂秩序很乱。

这确实是实验课的难点。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不断地吸取教训,也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1.首先,在上实验课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分好实验小组。

因为,生物学科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门实验学科,学生在生物实验室养成的实验习惯,会影响在初二开始学习的物理学科和在初三开始学习的化学学科的实验习惯。

因此,在上第一次生物实验课之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分好组。

(1)分组人数:

一般的实验室,两人一组就可以了。

如果在某节课的实验过程中,需要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在上课之前,临时来分组。

另外,各班学生在实验室的位置要固定,不要随意改变,这样非常容易管理。

(2)分组原则:

老师们通过课上的教学对班上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在分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差异分配好实验小组。

一般来说,一个能力强的和一个能力弱的在一组,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和能力的提升。

能力强的为小组长,对本小组的成员进行管理和督促。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过程进行引导,说明注意事项,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在实验中相互配合,共同合作。

除了能力的差异,还要考虑好性别的差异。

因为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蚯蚓、鼠妇等生物,即使能力很强的两位女生,也可能因为害怕,而不敢实验,所以,一般来说,实验组为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较合适。

路老师:

分组的同时还要进行组内分工。

学生在实验课上有自己的任务,也就能够踏实地进行实验。

不管是两个人、四个人、还是六个人一组实验,都要分好工。

否则,一个同学忙不过来,其他同学悠闲自得,自然容易说话和干其他的事情。

比如:

一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另一位同学进行实验记录和表达交流。

实验结束后,负责实验操作的同学将实验物品整理归位。

下一次实验时,学生互相交换任务,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2.课前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生物实验室的制度,明确实验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纪律是上好实验课的保障。

在第一节实验课上,要用充足的时间带领学生认真学习生物实验室的制度,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室制度进行实验。

除了实验室的制度,还要再提出实验课的一些具体要求,学生在清楚了要求后,才能够按要求去做。

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比如,学习了生物实验室的制度之后,我们生物组提出的实验要求是:

(1)每节实验课前学生带好物品在实验室门口排好队,预备铃响后在进入实验室。

(2)明确提出在实验室的自控力要比教室强。

(3)在实验操作过程要压低声音,声音大小以两个人能听见为标准。

(4)在实验过程中有问题必须要举手提问。

(5)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离开自己的实验位置,关注自己组的实验情况,如果某组的实验效果非常好,教师会让这一组进行展示,其他组可以进行观看。

(6)尤其提醒女生如果害怕某一节实验课上的生物,一定要提前说,不允许大声尖叫,扰乱课堂秩序。

李老师:

侯老师,你们学校的生物教师通过幻灯片提示学生实验物品的规范摆放的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非常好,你来给老师们介绍一下。

侯老师:

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是学校实验室的使用也非常紧张,经常是一节课下课后,休息十分钟,马上就上另一节课,要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来准备物品,真是一个大问题,经常有准备不充分,影响下一个班的实验的情况,我们组的教师一直为此非常苦恼。

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大家共同研讨,商量出了这个办法。

就是每一节课在上课前就我们就出示物品摆放的幻灯片,每一组的实验物品的摆放都是固定的,让学生在上课前对实验物品进行识别,并让学生按照物品的位置进行摆放,在实验后,再次出示实验物品摆放的幻灯片,让每一个小组都按照幻灯片的位置摆放,此时要充分发挥各小组组长的作用,进行管理和监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其实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一件事。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是有一年在做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的实验,实验后,课代表检查实验物品,发现有几个小组的花生果实都被剥开了。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花生的种子还在,学生并没有给吃掉。

我找到这几个小组的学生,问他们为什么剥开了这些花生呢?

学生的回答非常真诚,说:

实验完成后,我们就想像看看这些花生与我们平时吃的花生有什么不同?

打开后发现,这些花生与我们的平时吃的花生一样,没什么不同,我就放那里了,并没有想捣乱,只是好奇。

经历了这件事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其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乱动物品、吵闹、私自剥开实验用的花生果实,是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奋,一般来说并不是想捣乱课堂纪律。

那么,对于实验物品的新奇,让学生一进入实验室,通过物品摆放,教师对实验物品的介绍和学生的识别,让学生对实验物品没有很强的新奇感,就不会乱动了。

而对于吵闹,则要在平时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养成低声实验的习惯,同时,要严肃课堂纪律,这样才能上好实验课。

李老师:

第一次实验课很重要,要给学生提要求,立规矩,既要严肃纪律,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

立规矩后还要在今后的实验课上不断强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路老师,你们在实验课组织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老师们交流分享呢?

路老师:

在上实验课时,课前实验准备要充分。

在生物实验课中出现学生混乱的这种问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教师课前实验准备不够充分。

3.教师课前实验准备要充分,一定要做好预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我们的经验是实验前,一定要做好预实验,这样才能清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比如:

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教师通过预试验,可以非常清楚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密度,学生是否容易观察到,如果数量过少,学生在显微镜下找不到,就会想去看看其他组的实验,或者不停的问老师,教师非常忙,学生也非常混乱。

所以,如果通过预实验,发现草履虫的数量过少,要进行培养,让草履虫的密度加大,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观察到,这样实验效果就会明显不同,学生的成就感非常强,也不会出现混乱的状态。

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防止草履虫运动过快,要加入一定量的棉絮。

如果棉絮的数量过多,学生就不容易观察到草履虫。

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棉絮使用的数量。

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掌握好棉絮的用量,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

侯老师:

我还要补充一点。

在学生实验之前,还要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内容。

4.结合学校条件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实验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如在观察花的实验中,我一开始让学生通过学案,完全进行自主的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

结果学生不知所措,一节课都没有完成观察和解剖花的结构的实验。

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分析了我校学生的情况,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初中校,学生又刚刚进入初中,学生的能力有限,完全放开进行自主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我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加以引导,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实验,并加入了粘贴花的各部分结构,一节课的时间,学生都完成了。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实验效率提高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掌握了实验方法,提高生了观察、动手和合作等能力,学生一直都在非常紧张忙碌,也就没有时间吵闹了。

路老师:

我觉得培养实验小助手也是很好的办法。

实验课教师组织实验教学,精力有限,很难具体指导每一位学生,特别是班额较大的情况。

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先培训实验小助手,让这些小助手在做实验时帮助小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实验。

比如:

用显微镜观察制作的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总有学生观察不到实验现象。

每班选3-5名学生,提前让这些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进行细致地指导,让这些学生成为教师的小助手,在上实验课的时候,配合老师,每一名小助手指导帮助周围的同学,组织这些小组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并评价每一个小组的实验,效果非常好。

在教师的小助手和各组小组长的共同配合下,学生清楚实验的流程,顺利的更高质量的完成生物实验,提高实验课堂实效性。

李老师:

看来,作为实验性很强的生物学科,组织好实验课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而在课程目标的能力方面,除了实验操作能力,还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老师在跟帖中说到“实验探究课,是我们农村学校最薄弱的环节,大家心里都明白”。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开展活动,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采取哪些措施与方法可以切实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我们就来讨论第二个问题: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通常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因此,《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之中。

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注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一)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探究”一词,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为“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指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反复研究,发现知识,掌握规律,获得学习方法的过程。

1.新课标倡导探究式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重知识轻能力的内容,打破了教学大纲以植物、动物、人体为核心的框架,构建出一个以人和生物圈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并确定了10个一级主题。

探究式教学怎样才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

生物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而探究性学习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实现的。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

科学探究不是靠几节课讲出来的,它不是走过场,摆架子,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始有终的过程,是需要教师用心体会、领悟的过程。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3)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

(4)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5)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初中生物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如下要求:

科学探究过程

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

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

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

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

收集数据。

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

描述现象。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撰写探究报告。

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2.科学探究与其他九个主题的关系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科标志性的特征,自然科学或者说生物学课程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探究。

科学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刘恩山教授在讲课中说到:

把课程标准的十个主题可以作一个划分,如果我们把它作一个内容主题或者是独立的主体来说呢,其他九个都是内容的主题或独立的主题。

而在国际上,有人把这样的主题,像探究式教学这样的主题叫做概念的主题,这样一个主题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探究式教学的主题会渗透到所有的其他九个主题当中。

所以,从内容上来看,其他九个主题都是独立的,相对完整的一个教学内容的主题,而探究式的教学要融入所有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之中,所以它会贯穿在其他的教学单元之中,或者内容主题之中,所以它是贯穿整个课程的一个,我们把它叫做贯穿整个课程的一个概念主题。

同时,这个主题,它也有与其他主题相同的地方。

探究式教学倡导一种教学方式,一种教学理念,一种学习策略的一种概念主题,它同时又是内容主题。

所以在这个单元当中,它就具有双重的特征,那同时人们对于科学的理解,对于科学探究的理解,是这个主题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具体的教学要求。

所以,不仅仅是技能,不仅仅是思路,不仅仅是方法,它也是对学生要进行认识上的加深和对科学有进一步的认识。

所以,从这方面来说,它是跟其他的主题有着鲜明的不同。

3.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相似之处的。

就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是说两者的过程是相似的。

学生要经历像科学家那样的观察、提出问题、猜想、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同时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估,最后进行表达交流,也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得这种能力以后,将来对于他们在解决工作、生活中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他们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面对他没有见过的一种环境,以及与探究相关的这样一些表达、交流、合作的这样一种能力,其实都得到发展。

不仅单纯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基于证据的做出决策,包括他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遇到新事物以后他所应对的态度,等等这样一系列的学习成果,探究式学习和主动学习直接相关的。

4.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总的目标是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能够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提出问题

(2)应用已有知识,对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做出假设

(3)制定探究计划并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4)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并得出结论;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5)能够撰写探究报告并与他人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撰写报告、交流过程、结论

(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1.关于提出问题:

课标对于“提出问题”做了如下三点要求:

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引导同学思考提出问题:

把学生带到自然去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但一节课我们解决不了那么多问题,还有的问题通过观察或简单的查阅资料就可以解决不需要展开探究活动。

探究是可以通过观察、通过查询现有资料帮助我们获取答案的。

这个过程主要是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所以这样的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在观察一个事物当中提出问题的习惯,另外可以增进学生对自然科学或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2)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可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中老师除了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还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适当的评价,帮助他们确定一个可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如果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一般都是可以探究的。

如果涉及到非自然科学的问题,不大容易探究,或者不在我们科学课探讨的范围之内。

(1)严格意义上的探究

在自然科学范围内,有些探究可以通过观察(例:

这个植物叫什么?

)、通过查询现有资料帮助我们获取答案的。

还有一些是需要找到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帮助我们回答问题、找到答案。

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探究。

(2)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适时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评价。

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以便确定一个可以探究的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的

经过一定的教学案例的积累能够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述要探究的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述要探究的问题,最终的探究问题要以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述。

把一个任务的描述变成一个疑问句来表达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越具体、越准确、越鲜明,越精准越好。

表述1:

猫和兔的眼睛着生位置不一样,兔的在头部两侧,猫的在头部正前方。

表述2:

我觉得猫和兔的眼睛着生位置不一样,这可能与它们的食性不同有关系。

表述3:

为什么猫和兔的眼睛着生位置不一样?

表述4:

猫和兔的眼睛着生位置不一样,这与它们的食性不同有关吗?

表述1和表述2都不是疑问句,因此不是问题。

表述3和表述4都是疑问句,因此都是合格的问题。

表述4问题的应答域更加明确、具体,信息综合度更高,因此,质量更高。

2.关于作出假设

(1)为什么要作出假设?

假设可以指导下一步具体行动,是设计实验步骤的思路;并不是每个问题必须作出假设。

(2)作出假设的具体要求: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什么是假设?

背景:

学生人们在捕获鼠妇做实验时,经常会在黑暗潮湿的地方捕捉到鼠妇。

问题:

为什么总是在黑暗潮湿的地方才能捕捉到鼠妇?

假设1:

鼠妇可能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假设2:

鼠妇可能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假设:

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科学结论对问题进行的一种尝试性解释。

也就是说,假设应该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假设的真实性一般能够被检验。

3.关于制定计划

(1)基本要求

列出所需要的材料、用具和试剂;

拟订探究方案;

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解释。

(2)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

一般来说,是指保持原有状态(未做处理)或已知影响因素所造成结果的一组实验。

实验组:

人为改变条件(人为特别处理)或未知实验结果的一组实验。

注意:

对照组和实验组要依据研究的问题和作出的假设来确定。

在中学中大多数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也有例外。

如孟德尔杂交实验。

鉴定或检测实验,可不用对照。

如检测细胞中的有机物,证明食物中确定含有能量。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学会控制变量

变量---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子。

变量的类型:

自变量:

人为改变的变量(要研究的变量)。

因变量:

因(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

实验过程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可变因素为无关变量。

控制自变量的原理

加法原理:

与常态相比,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原理。

例:

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

加酸和加碱的一组为实验组。

减法原理:

与常态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因素即减法原理。

例:

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

常态是对照组,运用加法或减法原理的一组为实验组。

(4)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原则

①对照性原则。

设置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

例如,探究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提供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足够的水分的这一组为对照组,可以用它来排除种子自身的条件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②单一变量原则。

这里的单一变量是指自变量,即只有自变量是可以改变的,其他的无关变量都应保持一致,以确保因变量的变化只是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③大样本原则。

实验材料的数量要足够,以避免实验结果因偶然的因素而出现误差。

   ④实验设计还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