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5687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docx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课程标准:

3-1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方法与过程:

2、通过观察和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产与生活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人类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2)难点:

分析和理解劳动在从古猿人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课时:

2

教学过程:

1、导入:

由人类起源的各种神话传说(女娲抟土造人、上帝创造人等)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表现欲。

2、“站立起来的祖先”:

针对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问题、图片创设具体情境,体验古猿从树上下到树下发生的变化,理解自然环境对古猿进化的重大影响和劳动在古猿进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观察图1—1,让学生想象一下人类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

结合图1—2,小组讨论: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

观察图1—3,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劳动不是唯一的作用

观察图1—4提问:

图上的尖状器是什么?

什么用?

打制石器(已有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观察图1—5提问: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

(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指出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资料显示元谋人(170万年前)

3、北京人的足迹:

阅读课文和材料(也可以放映介绍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影片),指导学生自制表格比较归纳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通过比较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小组讨论: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象猿脸?

比较说说:

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

提问:

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

讨论:

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

课堂小结:

人类的起源古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作业布置

1、自我测评

2、练习册第一课

教学后记:

利用比较排列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基本概念:

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

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方法与过程:

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①教学重点:

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②教学难点: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用陶塤吹奏的乐曲《楚歌》。

[师问]请大家猜一猜这首优美的乐曲是用什么乐器吹奏的?

(陶塤xun:

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展示]陶塤图片

[师述]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活动]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

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师述]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出示]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师问]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

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师述]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

[出示]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师问]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

(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

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

有什么作用?

(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

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

(旧:

采集狩猎为生;新:

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师述]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出示]陶器文物图[师问]这些陶器有什么用?

(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师述]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过渡]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出示]古代世界地图

[猜一猜]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

(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

)为什么?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师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

(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

2.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

(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

)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

(猪牛羊等)

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

(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过渡]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出示]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师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

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师述]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自测一

教学后记:

以时间为主线,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效果交好。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方法与过程:

3、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难点: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过程:

[出示]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师问]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

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出示]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师问]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

(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出示]人面鱼纹彩陶盆[师问]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

(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出示]、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师问]1、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

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出示]“稻谷遗存”图[师问]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

从中反映出什么?

(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出示]黑陶钵图[师问]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

(制作黑陶、造型、绘画)

[讨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异同及造成的原因(完成下表)

 

生活区域

距今时间

自然环境特征

建筑形式

农作物

 

驯养的动物

制作的陶器

河姆渡遗址

长江流域

约7000年

气候湿润水网密布

干栏式木结构长屋

水稻

黑陶

半坡遗址

黄河流域

约五六千年

气候干燥河流少

半地穴式圆形尖顶

小麦、粟

彩陶

[归纳]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

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师问]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

(绘画艺术)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

(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出示]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师问]1牛角号体现了什么?

(原始音乐)2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现象?

(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什么?

(原始舞蹈)[师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

[出示]龙虎堆塑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贝壳堆塑的龙,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出示]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师问]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为什么?

(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它会口朝下,汲满水后,口会朝上。

重力平衡原理)

4.这说明了什么?

(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讨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①艺术:

绘画、音乐、舞蹈、饰物②初步的科学知识③宗教信仰④图腾崇拜

[结束]请同学谈谈本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自测二、三

后记:

 

 强调新石器时代先溟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进步及文化领域的发展,用比较列表的方法使学生有较深刻的理解。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课程标准:

1-3了解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人们抵御灾害的措施。

3-1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方法与过程: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了解传说时代所取得的文明成就;了解炎帝黄帝的传说,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2)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问]:

(1)同学们,我们今天经常自豪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这是为什么?

(2)炎帝和黄帝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里呢?

(传说、远古时代)

二、讲授新课: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英雄史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古代西亚、古代希腊的传说故事),

[师问]:

1、传说故事和考古学家的发掘证实之间有无联系?

2、如果有联系,你如何理解这种联系?

3、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活动]: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传话”游戏。

让五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左排成一行,老师用小黑板写上一句话,给第一位同学,第一位同学用运用和手势将这句话的意思表达给第二位同学,第二位同学又传给第三位同学,依次类推,最后一位同学向大家说出他所理解的意思。

再请学生谈谈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强调]:

古史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史实成分。

这些传说浓缩地反映了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和无数先民们的创造和发明,在人类的历史中,“文明曙光”已从传说中产生。

[过渡]:

至于这些文明,并非一人短时之功,其实都是我们的先民成年累月,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而我们后人在追述他们历史的时候,将一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身上(如炎帝和黄帝)。

(二)、华夏族的人文始初祖

[师问]1、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2、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

(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师述]: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而最终走向联合的。

其中有两次大战,一次是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另一次是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炎帝战败臣服,炎黄走向联合,成为华夏族的主体。

[议一议]:

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哪些是人们的想象?

[师述]:

大家知道,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来获得的,但从尧开始,取得首领位置的方式却很温和,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产生的。

这一制度即历史上的“禅让”。

(三)、尧舜“禅让”

[活动]:

先让学生自学,想像当时禅让的情景,然后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尧”和“舜”,进行对话表演,体验什么是禅让。

(四)、大禹治水[生述]:

“大禹治水”的故事

[讨论]1、大禹治水反映出当时哪些社会情况?

(当时黄河流域经常泛滥,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历史;“大禹治水是历史上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成功改造自然的事例。

2、“大禹治水”给我们哪些启示?

”(从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去谈。

作业布置:

自测1-3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课堂研究,启发学生怎样对待历史。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

教学要求:

方法与过程:

1、通过对某处文物古迹现状的了解,切身感悟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产生关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知识与技能:

3、掌握基本的社会调查方法,增强社会实践能力,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分析保护文物古迹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自觉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2)实地调查文物古迹保护现状并提交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介绍我们家乡东阳有哪些文物古迹,或者在旅游中参观过哪些名胜古迹,说一说它们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谁来保护北京人的家园”:

呈现现在“北京人”家园保护的现状,并利用图片向学生直接再现古迹遭受破坏的现象,提出当前文物古迹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使他们产生保护文物古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怎样评价他们的做法?

”:

教材从各个侧面展示了人们对待文物古迹的不同做法,提出了文物保护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及辨证的眼光分析个案中在保护文物古迹时所产生的矛盾:

埃及金字塔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平遥古城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尼罗河沿岸古迹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

“从调查、讨论到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实地调查我们东阳的重要文物古迹及其保护现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卢宅肃雍堂)抓住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并提交解决方案。

例:

良渚文化遗址有关参考资料:

网址是[它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浙江、江苏、上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它因在杭州余杭的良渚镇首先发现而命名。

前不久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平湖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林埭镇群丰村庄桥坟遗址清理出大量良渚时期的文物。

 平湖市目前有8处良渚文化遗址,庄桥坟良渚墓葬群距今约4000多年,属良渚中晚期,2003年5月下旬被盗挖,从而被发现。

2003年六七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平湖市博物馆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1200多件史前文物。

据介绍,庄桥坟遗址的文物、墓葬聚集程度之高实属罕见。

根据现有的发掘成果初步分析,平湖庄桥坟遗址有两大突出特点:

第一,墓葬分布相当密集,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在其中两座墓葬内各发现一具动物,经初步判断,其中一具为狗,其骨架保存完好,这是比较有意义的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其葬俗。

]   

作业布置:

P12-14页

 

第二单元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学目标:

方法与过程:

(1)充分利用地图资源:

可以突破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空间分布。

(2)突出自然环境对文明起源的影响:

几个主要文明区域(大江大河对早期人类发展的影响深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识与技能:

(3)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或分组讨论法:

四个区域可以选择一个重点讲述,其余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

四个区域可以由四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学习,然后各组交流成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和提炼。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在学习中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补充如金字塔的考古情况、伊拉克近况、中国长江流域文物考古新发现等,加以增加兴趣。

(5)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

为什么文明都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

金字塔怎么造起来的?

为什么早期人类分布在北方居多?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师:

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

(1)埃及位于哪个洲?

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

(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

师:

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生:

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

师:

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

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

师:

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二、新月沃土

师:

观察《新月沃地》思考:

(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

(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3)早期居民有哪些?

(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课堂小结: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统一

公元前15世纪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新月形沃土:

西亚文明的发祥地

东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

西部腓尼基人希伯来人(今犹太人)

 

作业布置:

作业本P15-17页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是上一课时的延续。

本课时从印度河、恒河的自然环境来体会大河流域对世界文明的作用;以长江、黄河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探寻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

让学生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差异,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1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2--4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复习旧课中引入

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

师:

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

(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

(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

(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

四、黄河与长江:

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

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师:

观察图2—5思考:

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

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

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

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

B图2—8说明了什么?

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

请分析你的观点?

突出:

自然环境早期人类的活动

古代印度(印度河、恒河流域)

1、发展

公元前2500年出现城市国家

公元前20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公元前6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半岛

2、文化:

最早种植棉花佛教的诞生地

古代中国(黄河、长江流域)

1、距今一万年左右出现早期农业

2、文化:

良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