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1029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docx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2总汇doc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垃圾的产量和堆积量也在逐年增加。

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40公斤,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量达1.5亿吨,且每年以8%至10%的速度增长,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60亿吨,占用的土地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

在全国668座城市中,2/3个城市已被垃圾环带包围,“垃圾围城”不断严重。

面对这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猛增的、烧不胜烧、埋不胜埋的城市垃圾,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回收并再利用这些垃圾资源,如果今天我们再不正视垃圾问题,那么明天我们将会淹没在垃圾堆中。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填埋、焚烧、堆肥等,这些技术虽然不同程度地减轻了垃圾对环境的直接污染,并使垃圾资源化,但存在着“二次污染”等问题。

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100多位的、已陷入垃圾围城困境的国家来说,尽快在各个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已迫在眉睫。

现在我区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垃圾分类的科学理念缺失。

没有形成源头减量的理念。

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和节能减排意识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考虑末端处理较多,对垃圾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认识不足。

 

2、垃圾分类尚处无序状态。

目前,垃圾分类回收主要由废品回收市场自发运行。

政府缺乏对垃圾分类的统一的规划,垃圾的收集、运输、再利用和终处理等环节脱节,未能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对废品回收系统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行业的自发运行存在着盲目性,容易造成环境的两次污染,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不彻底、资源再利用率低。

 

3、垃圾分类的设施缺乏。

垃圾收容器配置率严重不足,全市的垃圾分类容器配置率仅为5%。

废品回收站(点)缺乏统一规划、布点。

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大型的分捡中心等专业处理设施尚未建立,不能有效地进行二次分类。

现有垃圾运输工具不能达到分类运输的要求。

街道、社区的中转分类收集设施选址困难。

废品利用处理企业分布在广州周边地区,运输和处理成本高,终端产品利用率不高。

 

4、指导垃圾分类的立法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形成相应的配套法规,缺乏对企业、群众的合理约束。

由于全社会尚未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习惯,仅仅依靠社会宣传动员来推动垃圾分类,显得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5、全民宣传教育不够。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宣传力度不够,公共媒体的支持度远远不够,全市性的社会宣传氛围没有形成。

全市垃圾分类在学校的覆盖率仅为10%,在社区的覆盖率不到5%,离国外先进城市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1.“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是资源”。

在垃圾成分中,占垃圾总量42.9%的金属、纸类、塑料、玻璃等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而且,垃圾中的食物、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产生有机肥料;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

由此可见,垃圾中有许多可再次利用的资源,各种固体废弃物混合在一起是垃圾,分选开就是资源,将垃圾分类回收的无害化处理,垃圾山将会变成金山。

2.将垃圾分类收集,能有效减少垃圾总量。

城市垃圾分为可再生垃圾(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制品、废旧家具等),不可再生垃圾(餐余、果皮等)和有害垃圾(废电池、废灯管等)。

据统计分析,近年来城市垃圾中可再生垃圾的比例增加很快,如果进行分类回收的话,会大大提高其资源化程度,从而有效减少垃圾总量。

垃圾分类“减量化”功能早在1999年6月广州荔湾区周门小区的统计数据中就已得到体现,该小区当月共回收废塑料、废纸、纸皮等多种可再生垃圾约30吨(平均每天一吨),如果该市1000多个小区都实行了垃圾分类回收,每天将减少垃圾1000多吨,相当于全市垃圾日产量的1/4。

在荷兰,垃圾分类收集后,需运输的垃圾量减少了35%。

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收集,能真正达到“减量化”的目的。

3.垃圾分类收集能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目前,人们处理垃圾的方法主要是填埋、焚烧和堆肥法。

填埋法虽然有处理费用低、方法简单的优点,但其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焚烧法虽然占地少、减量效果好,但焚烧后容易产生象二恶英那样毒性很高的化学物质;堆肥法虽然能使垃圾中的有机物质腐化变成肥料改良土壤,但堆肥的规模不易太大,长期使用易造成地下水质变坏和土壤板结。

在我们的垃圾袋里,很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扔进了焚烧、填卖场,就真的成了祸害环境的垃圾了。

如果我们从废弃物产生的初始环节入手,进行分类回收,将其精挑细选,排除有价值、可回收利用的部分,找出真正无用的垃圾进行处理,那么,不仅减少了城市垃圾的总量,节约了资金,还能减轻末端处理(垃圾厂)的压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并减轻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使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大提升。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难的原因

虽然不久前,建设部已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桂林等确定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城市,但这项工作究竟进展如何?

以上海为例,垃圾分类收集刚开始时,曾经有50多个小区加入试点行列,刚开始搞得热热闹闹,然而没过多久,只剩下10多个小区还在坚持试点,有的小区早已停止了分类收集,有的虽然分类收集的垃圾箱还放在原处,但已形同虚设,居民们还是把垃圾全部包起来一起扔进其中一个垃圾箱,这种现象不仅在上海,在其他试点城市也都存在,那么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垃圾分类收集难以推行呢?

1.垃圾分类回收还未成为居民自觉良好的习惯。

虽然在一些试点小区,摆放了标有红、黄、白等不同颜色的分类收集箱,但这些垃圾箱上的有机、无机、有害垃圾等标注,对于老百姓来说,显得过于专业,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样的垃圾才算是有机或无机,也许对着上面的分类研究半天,最终还可能将垃圾扔进错误的那个箱。

厦门开始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后,市环卫处科研所以问卷的形式做过民意调查,虽然九成多的市民赞成开展这项工作,但知道垃圾如何分类的人只占被调查对象的三成。

由此可见许多市民还未真正认识到垃圾究竟该如何分类。

而在有些试点城市中,分类垃圾桶上虽明确标明:

塑料类、金属玻璃类、餐余废弃物类等标志,但乱扔者大有人在,甚至问起他们时,竟将责任推给小区内居住的少量外地人。

可见,如不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垃圾乱倒还是无法避免的。

2.垃圾袋装化也会给垃圾分类回收带来困难。

为了减少垃圾露天堆放对环境的影响,许多城市已实行了封闭垃圾道,用塑料袋装垃圾定时回收,虽然这种方法改变了以前垃圾通道时常堵塞和蚊蝇、老鼠孳生的局面,但有关专家的调查表明:

消费者使用后的商场购物袋重复使用的占89.91%,其中,充当垃圾袋的占57.05%,目前有77%的商场采用一般塑料袋;仅有15%的商场采用了可降解的塑料袋;8%的商场采用纸袋,也就是说仅有23%的商场采用的购物袋符合环保要求,许多消费者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装垃圾,给垃圾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也同时给垃圾填埋和焚烧带来新问题。

3.后道工序配套处理能力缺乏。

一些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为何只是昙花一现?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后道工序不配套。

在一些社区,许多居民住户经过宣传鼓动,树立起环保意识,满怀激情地投入垃圾分类收集行动中,但当他们看到环卫局的垃圾运输车又把他们精心分类好的垃圾重新搅和到一起运走了,他们再大的热情、再高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挫伤,他们分拣垃圾的辛苦白费了,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拿居民的积极性“逗着玩儿”,这种做法,势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

可见,没有完整、有序的收集、运输、加工、成品市场等组成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再利用产业体系的支持,垃圾分类只能是劳民伤财的空忙,它将不会产生任何经济效益。

三、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的建议及可行性

1.树立垃圾分类观念,提高居民环保素质。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回收再利用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系统工程,没有广大居民群众的参与,将无法进行下去,因此,政府必须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倡导、宣传和教育工作,阐明垃圾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公众树立起垃圾分类收集的环保意识。

如果我们不清除垃圾,有一天我们将会被它淹没,如果我们希望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减少垃圾。

将垃圾分类收集再利用不但会减少污染,美化环境,还会节约资源,因此要呼吁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同时要耐心细致地教会他们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逐渐养成垃圾分类的自觉性、习惯性行为。

  2.建立强制义务回收垃圾制度。

一项新举措是否能得以贯彻执行,完善的制度保证不可缺少。

在一些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桶形同虚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制订严格的垃圾管理及资源再利用的制度。

虽然我国历年来重视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但这仅仅是一种从经济目标出发的自发行为,未建立一种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强制义务回收制度。

西方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制订了严格的法规,如美国从60年代起,一些州政府就采取法律措施强制回收包装废弃物;新加坡对不按要求投放垃圾者,实行严格惩罚,不仅罚款,还要上电视曝光,并在马路上清扫垃圾。

去年7月,台北市率先实施了“垃圾处理随袋征收新制度”,如果市民不按规定使用垃圾袋,清洁队员将拒收垃圾,屡劝不听者,将被处以上千元的罚款。

这项措施实施首日,台北市民配合度高达95%,执行一段时间后,成功率达99.6%。

目前台北市每天生活垃圾平均减少37%。

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政府部门就必须要出台一部与垃圾分类收集相配套的法规。

  3.改造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改善储运形式。

为了确保垃圾处理真正做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有必要推行使用专用环保型垃圾袋,这些垃圾袋要可降解,以至于焚烧和填埋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还应将垃圾桶加以改造,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等特殊垃圾,并在垃圾桶上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的使用说明,这些垃圾桶还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另外,要改善目前的垃圾储运形式,将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隔式改造,分类装载垃圾,使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得到良好的保证。

  4.积极扶持垃圾回收利用下游产业。

为了充分利用垃圾资源为社会造福,国家有必要扶持那些垃圾回收利用的下游产业。

我国虽然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收集的国家之一,但国营垃圾回收部门早已日渐萎缩,并存在着垃圾分类处理的设备少、机械化分类规模有限、成本高、不能满足垃圾分类处理的需要等缺陷。

一些拾荒大军从客观上将垃圾中的部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资源,减轻了政府处理垃圾的负担,但这些民间的自发拾荒者,均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检验和约束,易致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国家应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竞争机制,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回收率。

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利国利民,国家应积极扶植垃圾分类后形成的新产业,给予优惠政策,从税收到土地使用等各方面确保企业能够赢利,以促使垃圾处理真正朝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方向发展。

同时应大力开展垃圾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垃圾利用技术,以便使垃圾回收产业一开始就能处于国际上的领先地位,而且还有很强的后续开发能力。

垃圾的分类收集虽然已经推行并进行试点,但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第一,市民的分类收集意识并不高,管理部门采取的宣传教育措施也是短期的、急功近利和运动式的。

第二,分收集处理费用靠政府全额财政拨款,配套资金缺乏,缺乏融资渠道,尤其是利用外资方面。

第三,垃圾收集主体间衔接不合理,缺乏中间环节,尤其是在没有物业管理公司的小区。

第四,公众参与不够,公益性环保组织参与停留在宣传教育的阶段,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环境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第五,环卫部门和保洁单位习惯于传统垃圾收集方式,不适应垃圾分类收集的要求,如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方法和收集方式掌握不准。

第六,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效率低而技术含量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缺乏足够数量和适宜素质的工作人员。

第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设备不能适应有地方特色的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方式的需要。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行垃圾的分类回收:

 一是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城市一般采取的是在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小区、或街道、或城区,开展分类收集试点。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由于这样的点条件比较好,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功,树立典型,从而做到“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楼,一楼带一片,一片带一区”形成典型引路、面上开花的局面,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开展。

南沙区也参照这种方法进行了垃圾分类的推广,分别设立了几个垃圾分类推广点,如龙穴街,碧桂园物业社区,金隆小学,南沙区人民政府等,在该区域设置了分类垃圾桶,有关垃圾分类的宣传单张,对市民进行垃圾分类教育,以及设置了垃圾回收点等,

让南沙区的垃圾分类能够以点带面,网点推广。

 二是因地制宜,确定分类类别。

由于收集的方式和综合利用程度不同,确定分类类别各不相同。

如有些城市可分为四类:

废纸、塑料、废电池、金属。

有些可分为非焚烧、焚烧两大类,非焚烧垃圾又可分为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焚烧垃圾可分为有害垃圾、废玻璃、其他垃圾。

也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广州各区则把垃圾分为四类,分别是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把垃圾分门别类,变废为宝。

三是公众参与管理。

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并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

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得到全面推广。

在这方面的管理,我区安排了环卫工人对垃圾进行回收,设置了固定的垃圾压缩点,再送到固定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回收处理。

 四是探索分类收运、处理新模式。

只有切实做好分类后的收运、处理和利用,才能最大限度体现分类收集的成效,各试点城市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三)垃圾分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垃圾分类的科学理念缺失。

没有形成源头减量的理念。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今年1月才正式实施,目前,循环经济理念和节能减排意识尚未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考虑末端处理较多,对垃圾的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认识不足。

 

2、垃圾分类尚处无序状态。

目前,垃圾分类回收主要由废品回收市场自发运行。

政府缺乏对垃圾分类的统一的规划,垃圾的收集、运输、再利用和终处理等环节脱节,未能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对废品回收系统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管,行业的自发运行存在着盲目性,容易造成环境的两次污染,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也直接导致了垃圾分类不彻底、资源再利用率低。

 

3、垃圾分类的设施缺乏。

垃圾收容器配置率严重不足,全市的垃圾分类容器配置率仅为5%。

废品回收站(点)缺乏统一规划、布点。

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垃圾、大型的分捡中心等专业处理设施尚未建立,不能有效地进行二次分类。

现有垃圾运输工具不能达到分类运输的要求。

街道、社区的中转分类收集设施选址困难。

废品利用处理企业分布在广州周边地区,运输和处理成本高,终端产品利用率不高。

 

4、指导垃圾分类的立法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没有形成相应的配套法规,缺乏对企业、群众的合理约束。

由于全社会尚未形成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习惯,仅仅依靠社会宣传动员来推动垃圾分类,显得困难重重、步履维艰。

5、全民宣传教育不够。

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尚未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导宣传力度不够,公共媒体的支持度远远不够,全市性的社会宣传氛围没有形成。

全市垃圾分类在学校的覆盖率仅为10%,在社区的覆盖率不到5%,离国外先进城市的标准有较大差距。

 

三、今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紧紧围绕建设“首善之区”的任务,抓好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以街道(社区)为中心,规范物资回收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法制化监管”的管理机制,建设“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垃圾循环利用模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一是建立指导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机构。

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协作。

建议市政府成立生活垃圾减量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由环卫、经贸委、供销社、环保、法制、城管、教育、共青团、宣传、规划、国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

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二是做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从源头抓好垃圾分类、减量,是世界各国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实现节能减排,切实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是当务之急。

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参与,但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由强制性的法规制度保障实施,并由政府研究出台相关的奖励措施。

 

三是建立和规范废品回收体系。

废品回收是当前最具广州特色、也是行之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必须抓好废品回收系统的规范建设。

建议采用“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所在街(镇)为主,并联合城管、工商、环保、环卫、公安、消防等部门加强行业整顿,建设一批规范的废品回收站(点),逐步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回收站(点),力争5年内完成回收站(点)的规划布点建设,建立起以街道社区的网格化的废品回收体系。

 

四是积极推进街道、社区的垃圾分类普及工作。

要在现有试点基础上,总结推广经验,创新分类方式,推动实施垃圾分类全民行动计划,在各区(县级市)、街(镇)和社区普及垃圾分类。

 

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市市容环卫局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协调,负责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及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垃圾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城市管理目标。

积极筹建餐厨垃圾回收处理厂。

加强对余泥渣土的综合利用。

(本文资料由广州市市容环境卫生局提供)(来源:

互联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