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1009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普洱一中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12月20日

云南省普洱一中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

文科综合历史

命题教师:

审题教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

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

A.构建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2.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3.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

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

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

”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4.《上海合作组织:

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一文中说,10年来上合组织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顺利完成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制度化建设。

文中所述现象的主要成因是(  )

A.地域因素促进成员国间加强合作

B.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推动

C.成员国倡导互信安全和互利合作

D.中国在该组织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5.洪武十九年(1386年)浙江舟山46岛居民30000余人被强遣入内地,次年全国唯一的海岛县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

对这一做法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效加强对沿海岛屿的控制

B.断绝了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C.舟山成为推行这一政策的中心

D.有限维护了明朝的封建统治

6.一款路虎车,在英国标价83.5万元,到国内却高达320万元;宝马×6国内报价86-216万元,海外报价39—54万元(以上价格均为人民币)。

“中国车价全球最贵”主要因为(  )

A.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民族工业不利

B.中国仍游离于全球化进程之外

C.西方生产商利用技术垄断价格

D.中国进口渠道未充分走向市场化

7.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组成的“基础四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

这说明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

①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②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③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体化程度加快④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

A.工商皆本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9.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

“‘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

”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10.下列作品中,体现出毛泽东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是()

A.《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B.《新民主主义论》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论联合政府》

11.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

下列情境在电影中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

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

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

考场中张贴有“科教兴国”的标语

D.特写:

热烈庆祝原子弹爆炸成功

12.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

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  )

A.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B.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D.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13(18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在不同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正确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摘自《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历史(人民版)》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14(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

……德国倚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

——《独秀文存》

(1)材料一中,陈独秀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为什么中国人非常关注这一事件?

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

“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

”“如今且说美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

(2)材料二中的“协商国”主要指哪些国家?

胡适为什么说“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美国的帮助”?

美国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武力”的办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

……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

演讲中提到的“新纪元的世界改造”指的是什么?

演讲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

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

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

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

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一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

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45年7月,美国进行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

苏联和英国也先后于1949年8月和1952年10月进行了核爆炸试验。

为争夺核优势,美苏核试验次数不断增加,由此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尘埃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1954年4月,印度总理尼赫鲁首次提出停止核试验的建议。

1958年1月,43个国家的9000位科学家向联合国递交一份集体签名的呼吁书,要求立即签订一项停止核武器试验的国际协定。

联合国大会也多次通过决议,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

1963年8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定了《部分核禁止条约》,它的主要内容是禁止任何国家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任何核武器试验和爆炸,条约无限期有效。

中国当时发表声明,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

——摘编自《XX百科•部分核禁止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部分核禁止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部分核禁止条约》态度的变化,分析导致中国态度变化的原因。

 

17、【历史——选修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讲到:

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制度,也有很好的成绩,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

所有一切的灾难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普遍的又是有系统的贪污。

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

民权是新力量,政府是旧机器,我们现在要解决民权问题,便要另造一架新机器,是要分开权和能。

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

我们防止一切的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并评价孙中山有关权力监督的主张。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领地国家”这一概念,结合材料中国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出中国处于“领地国家”的时期是先秦时期的其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据此可知A项正确,结合诸侯进贡但国王无权征税可知地方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故B、D两项错误;此时期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故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演进的结果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消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因此其实质是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君权与相权、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都在封建官僚手中,都代表地主阶级集团利益,故B项不正确。

C、D两项不能体现演进的实质。

3.【答案】A

【解析】解读题干可知,该宪法是法国的,原因是法国在大革命后出现君主制与共和制反复更替的局面,与题干“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相符,故A项正确;法国是启蒙运动的高潮中心,法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仅次于英国完成,故B、C项与史实不符,故B、C项错误;容克贵族是普鲁士贵族和大地主,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地域因素不是主要成因,因为地域因素是世界重要区域化集团普遍存在的情况,故A项错误;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尚有待建立,故B项错误;D项夸大了中国的作用,故D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种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作为相互关系的原则,从而推动了上合组织的发展,故C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这是明朝海禁政策的一个内容,这一做法的影响中,沿海岛屿没有居民居住,控制是弱了,故A项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中国与外国还是有交往的,只是少了,故B项错误;舟山只是推行这一政策的一个地方,材料没有说它是中心,且“昌国县(今舟山市的前身)废除”,恰是说明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维护了封建统治,并且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民族工业有利有弊,故A项错误;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已经渐渐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中,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故B项错误;之所以出现我们进口的商品贵,主要原因是我们虽然加入世贸组织,但我们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故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故C项错误,D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度减排,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故①正确;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说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故②④正确;联合国气候大会解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与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体化程度加快无关,故③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材料信息“轻其赋敛”为治贫之道,“去习俗、除蛊惑、革奢侈”为治愚之道,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民富,故C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9.【答案】A

【解析】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启蒙运动,旨在考查考生从材述与其不符。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认和再现能力。

中国共产党开始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是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A是在1949年,B、C是在抗日战争,D是在1945年。

11.【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在于把时间信息:

1977年,文革已结束。

AB项都符合,但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须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改革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因此,A项最可能。

科教兴国是在90年代提出的,C项排除;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60年代,D项排除。

12.【答案】A

【解析】“14~15世纪”“意大利”“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研读古罗马作品”等信息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理念是人文主义,故选A。

学生研读基督教作品不能等同于宗教制约教育的发展,排除B;题干材料看不出教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排除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排除D。

13.【答案】

(1)变局:

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观点:

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古代中国国情。

依据:

以农耕经济为主;中国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局,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就统治阶层来说,产生了变化由世袭贵族到布衣阶层;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政体变化主要是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第一小问观点,由材料二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二小问依据,要根据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来回答。

14.【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

因为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

(2)英、法等国。

战争前期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大量物资;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3)《庶民的胜利》。

俄国十月革命。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陈独秀:

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

胡适:

“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

李大钊:

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

【解析】本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全面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1)问的“历史事件”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2)问,第一小问要理解“协商国”指的就是后来通常所称的“协约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三小问要能够结合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是全世界的庶民”并联想李大钊的文章来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演讲的时间和当时世界上发生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十月革命来思考;第三小问要结合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探索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即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变化来回答。

第(4)问,第一小问要提取材料中的主旨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注意从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几个方面进行组织,避免只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5、【答案】

(1)举措: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地税改革。

积极影响:

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2)不利因素:

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军国主义基础深厚;日本对外扩张的欲望强烈。

启示:

改革要兼顾农民利益;改革要扫除落后生产关系。

【解析】

(1)第一问,据材料“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

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第二问,据材料“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据材料“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

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遗乏。

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

”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16、【答案】

(1)原因:

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动荡不安;核试验造成严重生态危机;政治家、科学家的呼吁;联合国大会敦促;美、苏、英为维护其核垄断地位,达成妥协.

(2)变化:

由反对到加入.原因:

中国已经拥有核武器;逐步认识到核武器的危害;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逐国力提高.

【解析】

(1)依据材料“美苏核试验次数不断增加”“敦促美、英、苏三国尽快举行停止核试验的谈判”的信息并结合美苏争霸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对该条约的欺骗性予以揭露,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在1997年也签署了该条约”信息从由反对到加入思考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中国已经拥有核武器、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以及改革开放后中国逐国力提高”等角度思考回答。

17、【答案】主张:

肯定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建立有“能”的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

评价:

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权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单纯依靠政治体制改革是难以实施的。

【解析】主张:

需要根据材料来归纳。

由材料中的“像满清的御史,唐朝的谏议大夫,都是很好的监察制度”可得出肯定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只有用根绝官吏贪污的办法才行。

因此,中国的前途‘只有革命’。

”可得出通过“革命”的办法根绝政府腐败现象;由“要分开权和能。

人民是要有权的,机器是要有能的”可得出建立有“能”的新政府以解决民权问题;由“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建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可得出建成五权分立的政府。

评价:

评价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既要看到其进步性,又要看到其不足和局限。

具体来说就是:

孙中山的主张,将中国传统的监察制度和西方的三权分立结合起来,渗透了民权主义思想,对中国以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完善有一定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单纯依靠政治体制改革是难以实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