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987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docx

西南大学秋季中文系作业古代汉语作业

1:

[单选题]12、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一组是(参考答案:

D)。

A:

说悦B:

辟避C:

鵝鵞D:

後后

2:

[单选题]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参考答案:

)。

A:

自鼻B:

粮糧C:

丑醜D:

早枣

3:

[多选题]10、语言中词的意义可分为()。

参考答案:

ABCD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4:

[多选题]9、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式的是()。

参考答案:

AC

A: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B: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C:

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

(论衡•感虚)

D:

(吕布)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阵卓几见杀之状。

(后汉书•吕布传)

5:

[多选题]8、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

参考答案:

ABC

A:

古今相同B:

古今完全不同C:

古今有继承又有发展D:

异体字关系

6:

[单选题]7.《说文解字》的部首有()部。

参考答案:

B

A:

520部B:

540部C:

214部D:

200部

7:

[单选题]6.《汉书•刑法志》:

"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

参考答案:

A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8:

[单选题]5.下列四组字中,全属会意字的一组是()参考答案:

B

A:

载伐及孔B:

斩休雀析C:

安息益景D:

北亦林朝

9:

[单选题]4.《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清代()。

参考答案:

C

A:

戴震B:

段玉裁C:

朱骏声D:

王筠

10:

[单选题]3.成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和古文字、今文字分水岭的字体是(D)。

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

11:

[单选题]2.许慎说: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这是解释"六书”中的(D)。

A:

象形B:

指事C:

形声D:

转注

12:

[单选题]1.文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其时代是()。

参考答案:

A

A:

先秦B:

两汉C:

南北朝D:

唐宋

1:

[单选题]12、《汉书・刑法志》:

"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

参考答案:

A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2:

[单选题]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参考答案:

D

A:

景影B:

益溢C:

采彩D:

泪淚

3:

[多选题]10、下面对古代汉语数量表示法的正确表述有(ABCD)。

A: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不用动量词。

B:

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

C:

古汉语中,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

D:

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4:

[多选题]9、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参考答案:

ABC)。

A:

词义扩大B:

词义缩小C:

词义转移D:

词义引申

5:

[多选题]8、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歧的字有()。

参考答案:

ABC

A:

古今字B:

异体字C:

繁简字D:

甲骨文

6:

[单选题]7、贾谊《治安策》: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

参考答案:

A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7:

[单选题]6、《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蔡溃,遂伐楚。

”句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参考答案:

C)。

A:

词义扩大B:

词义缩小C:

词义感情色彩扬升D:

词义轻重变化

8:

[单选题]5、《康熙字典》检字部首是(参考答案:

C)部。

A:

540部B:

530部C:

214部D:

200部

9:

[单选题]4、《荀子•天论》: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中"是”在句中是(参考答案:

B)。

A:

副词B:

指示代词C:

判断词D:

形容词

10:

[单选题]3、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

参考答案:

D

A:

景步走休B:

莫朝臭岩C:

亦伐北及D:

问物盆现

11:

[单选题]2、《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A)。

A:

段玉裁B:

桂馥C:

朱骏声D:

王筠

12:

[单选题]1、对古白话正确的解释解释应是()。

参考答案:

B

A:

秦汉时期书面语B:

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书面语

C:

六朝以后仿古作品中的语言D:

唐宋以后的书面语

1:

[单选题]12、《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中"及”在句中表示的是()。

参考答案:

B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2:

[单选题]11、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

参考答案:

D

A:

齿果孔人B:

雀栽耷森C:

岩从休析D:

腾斧到衷

3:

[多选题]10、下列对语气词的正确表述有()。

参考答案:

BCD

A:

“矣“表静态,“也”表动态。

B:

“与”、“邪”表示探询疑问语气,而只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要求对方加以证实。

C:

多个语气词连用,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D:

“夫”作句首语气词是从指示代词“夫”虚化而来。

4:

[多选题]9、下面对异体字的解释,正确的有()。

参考答案:

ABCD

A:

两个字形体B:

读音相同

C:

意义相同D:

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

5:

[多选题]8、下列四种文字属于古文字的有(ABC)。

A:

甲骨文B:

金文C:

篆书D:

隶书

6:

[单选题]7、下列各句中"及”不表引申义的是(参考答案:

C)。

A: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

B: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同上)

C:

公曰:

“無庸,将自及。

(同上)

D: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左传•成公二年)

7:

[单选题]6、《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句中的前置宾语是(D)。

A:

昭王B:

南征C:

寡人D:

8:

[单选题]5、《战国策•秦策》:

"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句中"是”是(B)。

A:

副词B:

指示代词C:

判断词D:

形容词

9:

[单选题]4、《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虽及�,获而取之,何有于二毛?

”句中"取”用的是(A)。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10:

[单选题]3、下列哪个句子中的"莫”用作否定副词?

(C)

A:

群臣莫对。

(战国策•楚策)B:

诸将皆莫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C: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庄子•秋水)D:

杀臣,宋莫能守。

(墨子•公输)

11:

[单选题]2、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字组是(B)。

A:

栗慄B:

穀谷C:

期朞D:

障嶂

12:

[单选题]1.许慎说: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这是解释"六书”中的(D)。

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1:

[单选题]12、《左传・隐公元年》: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中"所”在句中表示的是(D)。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11、《齐晋?

之战》:

"赦之,以劝事君者”。

中"劝”作"鼓励”、"勉励”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

参考答案:

C

A:

词义扩大B:

词义缩小C:

词义转移D:

词义轻重演变

3:

[多选题]10、下列各句中"朝”不表本义的是()。

ABC

A: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朝非子•五蠹)

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C:

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史记•萧相国世家)

D:

张汤轻重其心,汉朝之刑以弊。

(贞观政要•刑法)

4:

[多选题]9、古代汉语中表示"只”的意思除"但”以外,还有(参考答案:

ABCD)。

A:

特B:

徒C:

第D:

5:

[多选题]8、下列各句中有被动句式的是()。

参考答案:

BC

A: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B: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

C: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法)

D: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6:

[单选题]7、《左传•僖公二年》:

"公曰:

‘是吾宝也。

'”中"是”在句中是(B)。

A:

副词B:

指示代词C:

判断词

D:

形容词7:

[单选题]

6、下列哪个句子中有判断词?

(D)

A:

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B: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C:

夫殷、周之不革,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

D: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8:

[单选题]5、异体字"泪?

(水+戾)”在形体上的分歧属于(A)。

A:

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B:

意符不同

C:

声符不同D:

结构成分位置不同

9:

[单选题]4、《战国策•秦策》:

"臣闻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

”例中"是”在句中是(B)。

A:

副词B:

指示代词C:

判断词D:

形容词

10:

[单选题]3、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A)。

A:

自鼻B:

粮糧C:

丑醜D:

早枣

11:

[单选题]2、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D)。

A:

新薪B:

然燃C:

悦说D:

礼禮

12:

[单选题]1、许慎说:

"比类合谊,以见指?

(扌+为)。

”这是指"六书”中的(C)。

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1:

[单选题]12、《左传・僖公四年》: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中"河”作"黄河”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A)。

A:

词义扩大B:

词义缩小C:

词义转移D:

词义感情色彩演变

2:

[单选题]11、下列四例有判断词的一例是(D)。

A:

是乃狼也。

(左传•宣公四年)

B: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

C:

夫殷、周之不革,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

D:

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3:

[多选题]10、下面对判断句的解释,正确说法有(参考答案:

ABCD)。

A: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

B:

判断词“是”是从指示代词“是”发展而来。

C:

古代汉语判断句主语后面可以加上代词“者”表复指,引出谓语。

D:

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谓语前加“非”。

4:

[多选题]9、下列哪些句子中的"诸”意思等于"之于”?

(AB)

A:

禹疏九河,沦济漯,而注诸海。

(孟子•许行)

B: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左传•襄公十五年)

C: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梁惠王下)

D:

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庄子•应帝王)

5:

[多选题]8、下列各句中有"之”作连词的是()。

参考答案:

BCD

A:

异哉!

之歌者非常人也。

(吕氏春秋•举难)

B:

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

(韩非子•说林)

C:

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也,又不欲臣之之韩、梁也。

(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自赵献书燕王书)

D: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战国策•赵策)

6:

[单选题]7、《史记•循吏列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句中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是(D)。

A:

年B:

丁壮C:

老人D:

7:

[单选题]6、《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句中介词"于”的作用是(A)。

A:

引出地点B:

引出时间C:

引出施动者D:

引出受动者

8:

[单选题]5、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B)。

A:

后後B:

说悦C:

杯盃D:

會会:

9:

[单选题]4、《孟子•尽心下》: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例中"发”表示的是(:

A)。

A:

本义B:

直接引申义C:

间接引申义D:

假借义

10:

[单选题]3、下列哪个句子中的"焉”作语气词?

(C)

A: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B: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孟子•许行)

C: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荀子•劝学)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荀子•劝学)

11:

[单选题]2、《齐晋?

之战》:

"赦之,以劝事君者。

”例中"劝”作"鼓励”、"勉励”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于(:

C)。

A:

词义扩大B:

词义缩小C:

词义转移D:

词义轻重演变

12:

[单选题]1、许慎说: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这是指"六书”中的(B)。

A:

象形B:

指事C:

会意D:

形声

1:

[论述题]

简答题

1、古代汉语书面语有那两个系统?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

4、什么是六书?

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6、古代汉语有那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

7、普通名词作状语有那些作用?

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

二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文言和古白话都不是一时一地的语言,在语音。

词汇,语法上面有很大差异。

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古白话只用于民间文学和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

2.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伸义?

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答: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我们所谈的本义是有语言文字材料能够加以证明的本义。

词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探求词的本义要从分析字形入手。

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联系。

从造字方法看,象形最能反应本义,形声字的意符并不等于本义,但和本义有密切联系,通过意符探求本义是个有效的办法。

由于字形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探求本义时,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当心字体讹传的情形,避免因讹生训的错误。

3.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主要有哪几种?

答:

主要有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前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源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后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结时,活用为动词。

4、什么是六书?

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六书是传统上对汉字形体结构的说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汉字的形体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是把事物的轮廓或者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绘出来的造字法。

指事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会意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形声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假借是一种用字的方法。

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转注历来解释最为分歧,有的说是互训,有的说是词义引申。

但转注字的形体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

5、什么叫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

举例说明。

答:

词类活用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其他词类的功能。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比如下列两例:

君子之学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

策)

前例是"使其身美”,是使动用法,后例是"以我为美”,是意动用法。

6、古代汉语有那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

答:

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

?

克伤于矢。

(左传・案之战)

(2)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比如:

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襄公十八年)"为”后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候可以不出现。

比如:

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燕策)还有一种"为……所”句式,行为主动者放在"为”"所”之间。

比如: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3)"见”放在动词前形成被动句式。

比如: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4)"被”字句。

比如: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

7、普通名词作状语有那些作用?

举例说明.

答:

普通名词作状语的作用有:

(1)表方位或者处所。

例如: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山海经・夸父逐日)中的"北.”。

(2)表工具或者依据。

例如: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中的"橐”。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中的"兄”。

表示比喻。

例如:

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中的"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