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docx
《孔子孔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孔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孔子
高考作文历史名人素材——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
《论语·述而》: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
“《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
安贫乐道孔子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
孔子也曾说: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
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
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
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
“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
妇女回答说:
“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
”孔子让子路问道:
“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
”妇人回答道:
“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
”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
“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
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
孔子大声叹道:
“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意为:
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
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
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朱嘉(明):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
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
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
钱穆(现):
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三)素材运用
话题1:
幽默
材料加工: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
“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
“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
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
是啊!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
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
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
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
(《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话题2:
源泉
材料加工: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
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
不是吗?
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
我想:
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
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
是的,绝对是伟大的。
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
有人说:
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
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
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
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
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
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
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
(《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话题3:
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
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孔子讲:
“民无信不立。
”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
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
孔子说去掉粮食。
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
(《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4:
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
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
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
哈,你终于来了!
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
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5: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
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
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
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
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
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
话题6:
挫折
材料加工:
孔子一生不得志。
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
“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
“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
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7:
理解
材料加工: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
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
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
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
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
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
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
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
话题8:
选择
材料加工: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
“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
”鲁人说:
“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
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
”妇人说:
“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鲁人说:
“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
”孔子说:
“善哉!
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
(四)成品展示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
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
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
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
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
颜回去世,孔子赞口:
“圣哉,回也。
”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
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
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
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
“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
“殷有三贤人。
”
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
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
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
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
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
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
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
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
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
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
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
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
孔子是个文化人。
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
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
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
子在川上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
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
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步人文庙,孔子静默。
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
“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感动中国颁奖词:
孔子
注:
模仿“CCTV感动中国颁奖词”作“感动中国孔子颁奖词”。
你是那来自远方的一声惊叹,
满腹经纶,弟子三千;逍遥列国,谈经论道。
你经历时间的跌宕,
伤不逢时,寄兰作操,赢得万世师表的称号。
一部《论语》,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太和元气,永世长存。
遥望君子,独唱幽兰。
无愧至圣先师的美誉
你智慧的沉吟,已化为铿锵雄厚的《论语》。
你豪迈的人生,已征服整个华夏大地。
你旷达的气魄,俘获了多少冰封年华。
历史虽是删节本,但你英雄的足印永不断层。
站着,你是不朽的雕塑;倒下了,你也是永恒的丰碑。
当高山之巅传来溪流舞动的奔放,生命还会远吗?
当诗书礼仪之声刺破那半昧的晨暮,叩响我们心中所有的悸动,那彼岸的灯火还远吗?
当至圣的每一言、每一语,乘着齐鲁的风,驾着晋楚的云,飞向那远古的悠扬,圣王之治还会远吗?
孔林的雨是绵长的,在安静的雨幕里漫步,看沾了雨珠的草显出新绿。
巨大古老的石人保持沉默的微笑,恍惚间突然感到:
孔子,这个孤独的、穿越千年的灵魂,竟可以有如此位的朴实的力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回响在耳畔。
孔子站起来了,一位温和的谦谦君子,慈祥地微笑,深邃的眼眸里折射出智慧的光彩。
条条道路,都有你坚毅的身影;户户人家,都有你执着得足迹。
不管前方多么艰险,你永不会磨灭把“仁”与“礼”发扬天下的信念;不光前方多么坎坷,你永不会放弃那教育天下的宏愿。
当联合国会议厅中挂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标语时,你已成为全世界的老师,全世界的骄傲。
黄沙滚滚,挡不住你救济苍生的决心;
长路漫漫,拦不了你义无反顾的脚步;
狂风阵阵,断不了你传播仁爱的征途;
四海之内,到处飘散着你智慧的芬芳;
神州大地,处处闪烁着你精神的光芒;
满江春水,载不动你永世长存的精神!
七国混战,百家争鸣。
变革时代,繁星闪亮。
烽火四起,战鼓再一次敲响,黑暗的天空中,你是一颗明亮的星辰。
车轮碾过的轨迹,是你思想的脚印。
没有华里,没有欺骗,没有高贵,没有低贱,却深深雕刻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
你怀揣着一颗“仁”的心,在战乱处奔走,所到之处,春暖花开。
“嗒、嗒、嗒……”马车向前走,走向世界的尽头,走进中国人的眼中。
你,是一棵树。
你是一棵植根在政治土地上的树,在茫茫的春秋烽火中茕茕独立,你用蘸满“仁”“礼”的眼神遥望那一块贫瘠的精神家园。
你,是一只鸟。
你的羽翼是一段悠长的歌谣,在缥缈的水花雾月中,化成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子厚而薄责人”的旋律,在喧嚣的人世间飘荡。
你,是一本书。
搁置于莘莘学子之手,你用你那博学智慧向世人展示了不同于世俗的教育观念,在绯红的黎明中,伫立成一道夕阳西下意境隽永而悠长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