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854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docx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科技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2013--2014年度第2学期)

 

名称: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题目:

互联网模拟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

1周

成绩:

日期:

2014年6月13日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将网络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用于实际,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习深化,培养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2.要求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题目以及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应包括设计思路、网络拓扑图、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二、主要内容

1.网络设备认知及基本配置操作

(1)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结构。

(2)完成以下实验,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的配置方法,理解相关网络协议。

1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2路由器的基本操作;

3OSPF基本配置;

4RIPv2配置;

5静态路由配置;

6跨交换机实现VLAN;

7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

8广域网协议的封装。

2.互联网的模拟

(1)结合实验环境,提出模拟网络互联需求,设计并完成组网,要求尽最大可能利用实验资源。

1网络物理拓扑结构设计及IP地址分配;

2网络逻辑拓扑结构设计;

(2)网络设备配置实现

按步骤

(1)所设计的网络拓扑进行设备连接并配置。

配置内容包括路由选择协议OSPF配置,VLAN划分等,并进行测试。

3.基于模拟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分析。

在上面设计并实现的网络环境下,完成如下协议分析:

1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帧格式分析;

2网络层分片;

3ARP地址解析协议分析;

4TCP传输控制协议分析;

5FTP协议分析。

三、进度计划

序号

设计内容

完成时间

备注

1

网络设备认知及配置操作

第一天

熟悉各种配置

2

模拟环境设计及网络设备配置

第二、三天

熟悉各种配置

3

基于模拟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分析

第四天

设计并测试

4

验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第五天

验收

四、设计成果要求

1.网络配置拓扑图准确,配置结果测试成功;

2.网络协议分析准确;

2.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五、考核方式

考勤、验收和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号

 

实验一网络设备认知及基本配置操作

一、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1、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的区别,能够使用各种帮助信息,以及用命令进行基本的配置。

2、实验原理:

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

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管理交换机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交换机的网络接口,其特点是需要使用配置线缆,近距离配置。

第一次配置交换机时必须利用Console端口进行配置。

交换机的命令行操作模式,主要包括:

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端口模式等几种。

3、实验步骤:

(1)交换机各个操作模式直接的切换

(2)交换机命令行界面基本功能

(3)配置交换机的名称和每日提示信息

(4)配置接口状态

(5)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6)保存配置

4、实验结果:

 

二、路由器的基本操作

1、实验目的:

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掌握路由器的基本操作。

2、实验原理:

路由器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

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通过路由器的Console口管理路由器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路由器的网络接口,但特点是线缆特殊,需要近距离配置。

第一次配置路由器时必须利用Console进行配置,使其支持telnet远程管理。

3、实验步骤:

路由器命令行的基本功能

配置路由器的名称和每日提示信息

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并查看接口配置

查看路由器的配置

4、实验结果:

 

三、OSPF基本配置

1、实验目的:

掌握在路由器上配置OSPF单区域。

2、原理:

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是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泛的路由协议之一。

属于内部网关路由协议,能够适应各种规模的网络环境,是典型的链路状态(link-state)协议。

OSPF路由协议通过向全网扩散本设备的链路状态信息,使网络中每台设备最终同步一个具有全网链路状态的数据库(LSDB),然后路由器采用SPF算法,以自己为根,计算到达其他网络的最短路径,最终形成全网路由信息。

OSPF属于无类路由协议,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

OSPF是以组播的形式进行链路状态的通告的。

在大模型的网络环境中,OSPF支持区域的划分,将网络进行合理规划。

划分区域时必须存在area0(骨干区域)。

其他区域和骨干区域直接相连,或通过虚链路的方式连接。

3、实验步骤:

在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配置IP地址

配置OSPF路由协议

验证测试

4、实验结果:

 

四、RIPv2配置

1、实验目的:

理解RIP两个版本之间的区别,掌握如何配置RIPv2。

2、实验原理:

RIP协议有两个版本RIPv1和RIPv2。

RIPv1属于有类路由协议,不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RIPv1是以广播的形式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的;更新周期为30秒。

RIPv2属于无类路由协议,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RIPv2是以组播的形式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的,组播地址是224.0.0.9。

RIPv2还支持基于端口的认证,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实验步骤:

配置两台路由器的主机名、接口IP地址

在两台路由器上启用RIPv2,但不关闭自动汇总

查看路由表

关闭自动路由汇总

查看RIP配置信息,路由表

测试网络连通性

用debug命令观察路由器接收和发生路由更新的情况

4、实验结果:

五、静态路由配置

1、实验目的:

理解静态路由的工作原理,掌握如何配置静态路由

2、实验原理:

路由器属于网络层设备,能够根据IP包头的信息,选择一条最佳路径,将数据包转发出去。

实现不同网段的主机之间的互相访问。

路由器是根据路由表进行选路和转发的。

而路由表里就是由一条条的路由信息组成。

路由表的产生方式一般有3种:

(1)直连路由:

给路由器接口配置一个IP地址,路由器自动产生本接口IP所在网段的路由信息。

(2)静态路由:

在拓扑结构简单的网络中,网管员通过手工的方式配置本路由器未知网段的路由信息,从而实现不同网段之间的连接。

(3)动态路由协议学习产生的路由:

在大规模的网络中,或网络拓扑相对复杂的情况下,通过在路由器上运行动态路由协议,路由器之间互相自动学习产生路由信息。

3、实验步骤:

(1)配置路由器的名称、接口IP地址和时钟

(2)配置静态路由

(3)查看路由表和接口配置

(4)测试网络连通性

4、实验结果:

 

六、跨交换机实现VLAN

1、实验目的:

掌握如何在交换机上划分基于端口的VLAN、如何给VLAN内添加端口,理解跨交换机之间VLAN的特点。

2、实验原理:

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是指在一个物理网段内,进行逻辑的划分,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局域网。

VLAN最大的特性是不受物理位置的限制,可以进行灵活的划分。

VLAN具备了一个物理网段所具备的特性。

相同VLAN内的主机可以互相直接访问,不同VLAN间的主机之间互相访问必须经由路由设备进行转发。

广播数据包只可以在本VLAN内进行传播,不能传输到其他VLAN中。

PortVlan是实现VLAN的方式之一,PortVlan是利用交换机的端口进行VLAN的划分,一个端口只能属于一个VLAN。

TagVlan是基于交换机端口的另外一种类型,主要用于实现跨交换机的相同VLAN内主机之间可以直接访问,同时对于不同VLAN的主机进行隔离。

TagVlan遵循了IEEE802.1q协议的标准。

在利用配置了Tagvlan的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时,需要在数据帧内添加4个字节的802.1q标签信息,用于标识该数据帧属于哪个VLAN,以便于对端交换机接收到数据帧后进行准确的过滤。

3、实验步骤:

(1)配置两台交换机的主机名

(2)在三层交换机上划分VLAN添加端口

(3)在二层交换机上划分VLAN添加端口

(4)设置交换机之间的链路为Trunk

(5)查看VLAN和Trunk的配置

(6)验证配置

4、实验结果:

七、利用单臂路由实现VLAN间路由

1、实验目的:

掌握如何路由器端口上划分子接口、封装Dot1Q(IEEE802.1Q)协议,实现VLAN间的路由。

2、实验原理:

在交换网络中,通过VLAN对一个物理网络进行了逻辑划分,不同的VLAN之间是无法直接访问的,必须通过三层的路由设备进行连接。

一般利用路由器或三层交换机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互相访问。

将路由器和交换机相连,使用IEEE802.1Q来启动一个路由器上的子接口成为干道模式,就可以利用路由器来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

路由器可以从某一个VLAN接收数据包并且将这个数据包转发到另外的一个VLAN,要实施VLAN间的路由,必须在一个路由器的物理接口上启用子接口,也就是将以太网物理接口划分为多个逻辑的、可编址的接口,并配置成干道模式,每个VLAN对应一个这种接口,这样路由器就能够知道如何到达这些互联的VLAN。

3、实验步骤:

(1)配置交换机的主机名、划分VLAN和添加端口、设置Trunk

(2)在路由器上设置名称、划分子接口、配置IP地址

(3)查看交换机的VLAN和Trunk配置

(4)查看路由器的路由表

(5)测试网络连通性

4、实验结果:

 

 

八、广域网协议的封装

1、实验目的:

掌握广域网协议的封装类型和封装方法

2、实验原理:

常见广域网专线技术有,DDN专线、PSTN/ISDN专线、帧中继专线、X.25专线等。

数据链路层提供各种专线技术的协议,主要有PPP、HDLC、X.25、Frame-relay以及ATM等。

3、实验步骤:

路由器基本配置

封装HDLC

封装PPP

4、实验结果:

实验2互联网的模拟

(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将网络基本原理及基本概念用于实际,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结合起来,使学习深化,培养学生对基本原理的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要求: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题目以及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应包括设计思路、网络拓扑图、开发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三层交换机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互相访问。

将路由器和交换机相连,使用IEEE802.1Q来启动一个路由器上的子接口成为干道模式,就可以利用路由器来实现VLAN之间的通信。

路由器可以从某一个VLAN接收数据包并且将这个数据包转发到另外的一个VLAN,要实施VLAN间的路由,必须在一个路由器的物理接口上启用子接口,也就是将以太网物理接口划分为多个逻辑的、可编址的接口,并配置成干道模式,每个VLAN对应一个这种接口,这样路由器就能够知道如何到达这些互联的VLAN。

应用OSPF协议完成路由配置。

OSPF路由协议通过向全网扩散本设备的链路状态信息,使网络中每台设备最终同步一个具有全网链路状态的数据库(LSDB),然后路由器采用SPF算法,以自己为根,计算到达其他网络的最短路径,最终形成全网路由信息。

OSPF属于无类路由协议,支持VLSM(变长子网掩码)。

OSPF是以组播的形式进行链路状态的通告的。

(三)设计正文

1.拓扑设计

2.ip分配

路由器R1与三层交换机间的ip:

192.168.11.1

路由器R1与二层交换机1的ip:

192.168.10.1

路由器R2与三层交换机间的ip:

192.168.11.3

路由器R3与三层交换机间的ip:

192.168.11.4

路由器R3与二层交换机1的ip:

192.168.12.1

路由器R4与三层交换机间的ip:

192.168.11.2

PC1的ip是192.168.10.2网关192.168.10.1

PC2的ip是192.168.10.3网关192.168.10.1

PC3的ip是192.168.12.2网关192.168.12.1

PC4的ip是192.168.12.3网关192.168.12.1

 

本机(PC2)ip如下:

 

3.路由器设置

(1)R3的具体配置如下图(其他路由器配置方法相同):

 

(2)R1路由表

 

(3)R2路由表

 

2.基于模拟互联网的网络协

3.议分析。

 

(4)R3路由表

 

(1)R4路由表

 

4.测试

 

实验3基于模拟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分析

1.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帧格式分析

从所截获的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MAC帧的格式为:

前面是8字节插入的内容

目的地址:

14:

cf:

92:

e2:

ff:

a3

源地址:

FujianSt_31:

e1:

46

类型:

IP(0x0800)

然后是IP数据包,IP数据包的格式为:

版本:

4

首部长度:

20bytes

区分服务:

0x00(DSCP0x00:

Default;ECN:

0x00)

总长度:

56

标识:

0xle3d(7741)

后面内容依次还有(截图不全,此处无法具体看出数值)标志、片偏移、生存时间、协议、首部检验和、源地址、目的地址、可选字段、填充、数据部分。

2.TCP传输控制协议分析

(1)TCP的建立

从该图可看出:

源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0.3

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2.2

源端口号:

4587,随机端口号

目的端口号:

21,为熟知端口号,端口号21用于FTP服务

Seq:

0首部长度:

32字节标记:

SYN为标志为1,表示同步序号发起链接

滑动窗口:

8192

校验和:

4609选项:

12字节

从该图可看出相对第一次握手的不同:

源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2.2

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0.3

Ack=1表示对一个包的链接请求的确认

较验和:

3129

相比前两次的变化:

Seq=1Ack=1表示链接成功,准备发送字节

滑动窗口:

65700

校验和:

c542

 

(2)TCP的释放

源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2.2

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0.3

Seq=51Ack=1

首部长度:

20字节标记:

FIN为标志为1,表示发起断开链接请求

校验和:

1253滑动窗口:

65536

 

从该图可看出:

该包相对于第一个包有以下更改:

Seq=1Ack=52表示对上一个包的确认

Fin=0

源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0.3

目的主机的IP地址为:

192.168.12.2

Seq=1Ack=52

首部长度:

20字节标记:

FIN为标志为1,表示发起断开链接请求

校验和:

d335滑动窗口:

65648

该包为另一主机发起断开链接的请求数据包

从该图可看出:

该包相对于第一个包有以下更改:

Seq=52Ack=2表示对上一个包的确认

Fin=0

 

3.FTP协议分析

(1)FTP服务器的建立

服务器名称是Scarlet,采取的是匿名访问,里面的文件夹则是随机选取桌面上的文件

(2)抓取包的分析

上图是客户端登陆FTP后每一次访问文件时的响应,右上可以分析出USERannoymouse和password是e-mail客户端ip是192.168.12.2FTP服务器ip是192.168.10.3

由上图分析知道:

FTP服务器端口号为21

客户端端口号为4587

实验总结:

在本次试验中学到了很多实际的知识,首先是认识性实验,其中包括了下一步设计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操作,由于每个实验都有很详细的步骤,因此完成的非常顺利,也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其中有些实验后面用不到,因此只做了基本的操作,只有路由器的配置、交换机的配置、ospf设置等几个做了详细的研究。

其次是互联网的模拟,主要的部分在于拓扑图的设计和IP的分配上。

由于开始认识不足,设计的拓扑非常的复杂,比如用三层交换机当成核心交换机后来设置VLAN,还有将路由器连接了三四个端口,由于这些错误导致进度很慢。

在一步步尝试修改后,拓扑图变得较为简单可行,路由器通过使用串口来解决多端口问题。

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则是在PC的IP分配上,由于开始没有认识到要按照拓扑图上对应的PC来分配地址,只是随机给四台电脑分配,所以连好拓扑分好IP配置好后,PC之间怎么也ping不通,而其他的都可以ping通,但是我们始终没有意识到是PC的问题,以为是其他原因,因此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在修改拓扑图,修改IP上,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请教老师才终于解决了问题。

最后是抓包分析,这个实验我们做的很快,主要的重心还是在分析上面。

以前只听说过抓包,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自己做实验,让我把那些死板的知识变的活跃了,非常珍惜这些让我们能够自己动手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