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853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docx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篇一: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说明: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及功能和地位

本课选自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历史》第三册第五单元《近代社会的新发展》中的第17课《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中第二课时有关日本改革的内容。

本教材是以单元教学为模式,即围绕单元主题《近代社会的新发展》来进行教学的。

在历史课程标准(p23)中指明从17世纪上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在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取代了封建势力,获得了政治统治权。

这些国家先后开始或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进一步扩大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市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初步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

那么在第四单元《跨入近代社会》中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英国资产阶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内容,实际上就是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废除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

而第17课则是着重介绍俄国、日本是如何通过改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

与俄国相比,日本的情况更复杂,也更具代表性。

首先,日本长久以来一直以中国为师,闭关锁国。

在面临外敌破关,殖民地化的大背景下,日本奋起改革,成功的摆脱了西方的殖民控制。

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

其次,日本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甲午中日战争击败清政府,日俄战争中打跨俄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日本的发展中有对外侵略的成份,但其自身的因素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实际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也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的重要表现,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后的“近代社会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了解,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进一步树立改革和发展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对于日本而言,学生已在第二单元学习了大化改新,了解了日本民族善于向外学习的特点。

那次改革实现了日本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

而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同样是日本通过改革实现其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此外,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半殖民地化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历史背景。

本课内容相对于本校学生而言可能遇到如下困难:

由于历史学科属非中考科目,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知识面较窄,对于历史事件特别是重大改革缺乏分析方法,分析能力较低。

(三)教材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

讲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本教材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如黑般事件等,但在政治背景幕藩体制,等级社会,特别是武士阶层的反幕原因等内容介绍过于简略。

在经济背景的介绍中没有明确指明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即日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形成,但与欧美等国水平差距较大。

“落后就要挨打”,经济水平的发展才是日本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在原因。

此外,历史是人物的历史,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历史人物如吉田松阴、明治维新三杰等,这样有利于初中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更具人文性。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说明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教师讲述与师生交流,了解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文字资料,加深对明治维新各项措施的理解;通过表演和观看情景剧《美惠子的出行》,思考相关问题,提高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明治维新措施和观看分析情景剧等活动,认识到只有发奋图强和锐意改革才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内容和作用。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

2.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出示图片)

师:

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

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

谈谈你的判断依据?

生:

可能是日本的。

师:

说说理由

生:

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

师:

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

生:

和服

师:

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

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

645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

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师:

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明治维新的背景:

(1)政治方面

师:

明治维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呢?

要了解某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几个方面去考察。

(出示图片)

师:

这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社会状况,我们先从政治角度去了解一下吧。

师:

大家看图,判断一下,当时日本社会谁的权力最大?

生:

是天皇

师:

大家的回答是有误的。

天皇在日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的确是最高的,但当时掌握日本社会实权的人物是将军。

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这种局面从12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

手握军权的将军另立政权,将天皇置于傀儡的境地。

将军办公的机构被称为幕府,日本相应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在日本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大幕府时期,我们所要谈到的是德川幕府,即封建时代最后一大幕府。

当时的天皇处于幕府的监视之中,皇室的开销由幕府拨给。

民间曾传言:

某某天皇“欲做诗,而无纸”。

相比之下,将军掌握着内政、外交,更象是无冕之皇。

师:

幕府以下,各地方诸侯被称为大名。

将军赐给大名的世袭领地被称为藩。

说白了,大名就是藩主。

当时日本有260多个藩,各藩大小不一,互不归属。

藩主拥有的权力很大,他们拥有军队和土地,控制当地人口,俨然是幕府控制下的独立王国。

日本的这种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藩的强大很有可能威胁幕府的统治,因此日本还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这样看来,日本实际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呀?

生:

分裂状态。

师:

对,同学们分析的很对。

师:

将军和大名的家臣被称为武士,他们是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职业军人,属特权阶层,是幕府统治的支柱。

他们拥有佩刀的权力,可以凭借“试刀”的名义随意斩杀一个下等人。

广义上说:

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士”这一阶层。

包括天皇在内,他们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师:

与日本的统治者相对,农、工、商则构成了日本的被统治者。

他们占人口的90%以上,几乎没有什么权利。

德川(家康)幕府曾说:

“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

”在日常生活中,幕府明确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只许吃萝卜叶;只能穿棉布、麻布,不能穿丝绸服装;甚至不许喝茶、饮酒,不能串门、聚餐等等。

师:

同学们,假想我们就身处这种社会,你就是占人口90%的被统治者中的一员,你会如何评价这个社会?

生:

我觉得太不自由了,生活受控制。

生:

特别不公平,简直没有人权。

师:

同学们谈的很到位,当时的日本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

从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士、农、工、商”构成了日本社会的四个等级。

(2)经济方面

师:

从18世纪后期开始,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大阪、江户、京都成为商业中心。

(出示幻灯图片,指图点明)

师:

原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商人逐渐发达起来。

在城市他们开设手工工场,采取雇工劳动的方式进行生产,他们成为新兴资产阶级。

在农村他们将农民典当却无办偿还的土地据为己有,或出租或雇工自己经营,成为新兴地主。

但他们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却没有所属权,

【篇二: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封建国家,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将军的亲信组成统治的核心,而地方贵族和下层武士被排挤到权力系统的边缘,他们与天皇集团对将军的统治心怀不满;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对外采取“锁国政策”,顽固维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美、英、法、俄、荷先后迫使日本允许开国通商、驻扎军队、开设领事馆,这些条约加剧了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

将军、大名“皆感国用不足”,纷纷加强剥削,广大人民包括下层武士的生活日趋贫困。

日本社会各界对将军的不满与日俱增,地方大名率先发起倒幕运动,开始了明治维新。

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明治维新大致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被迫开国(1853年)到明治政权建立(1868年)。

本部分要注意维新主力和斗争策略的演变、维新运动从权力之争向学习资本主义的转变。

初期斗争的主力是地方大封建主(大名),其目的是进入中央政权,他们围绕“开国”和“将军继嗣”问题与幕府展开斗争。

1858年“安政大狱”之后下层武士走上前台,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主张对外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对内推翻幕府,以天皇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

1862年,萨摩、长琦武士先后发动攘夷运动,很快遭到失败,攘夷失败促使尊攘派调整策略,他们放弃攘夷,打出了“王政复古”的旗号,主动吸收西方技术,发展经济,建立以长琦为中心的倒幕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准备长期斗争。

此后萨摩、安艺等藩相继加入,1868年幕府统治终于被推翻,以天皇为中心的明治政府建立。

第二阶段从明治政府建立到《帝国宪法》颁布。

其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里要了解主要改革措施。

认识新政策的资本主义性质,注意维新派从学习资本主义向发展资本主义的转变。

初期的措施以破旧为特点,通过“奉还版藉”、“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实行新的身份制,废除士族的特权,允许族间通婚(皇族除外),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进行土地改革,废止了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买卖,建立起土地私有制。

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有“殖产兴业”,发展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吸收西方文化和技术,实行全盘欧化;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初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这些政策虽然是新政权为维护统治而制定的,但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这些政策使日本成功的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明治维新的实质有人认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更替,也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主要依据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后者则依据改革的措施和实际效果。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

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

就更能认清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维新在形式上是权力之争,但实际上使日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学习明治维新我们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到改革对于促进历史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体会邓小平“改革也能解放生产力”的科学价值。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知识整合】

一、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幕藩体制

17世纪初,德川家族开始统治日本。

德川家族对日本的统治是通过幕府的形式实现的,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将军,由德川家族的人世袭担任。

地方上划分为大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将军。

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2.阶级关系

德川幕府统治下,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

“士”是统治阶级;农民世代为领主耕种,除把大部分收获物交给领主外,还要负担各种杂役和劳役;工商业受统治阶级的歧视;处在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

3.锁国政策

为防止外部势力对日本的侵入,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与外国贸易,把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驱逐出境,只允许同中国、朝鲜和荷兰等国通商。

4.经济缓慢发展

到19世纪初,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起义不断;工商业者不满幕府严格限制和恣意掠夺;一些中下级武士迫于生计,不得不屈身从事过去瞧不起的商业或手工业,逐渐产生了反抗思想。

二、日本的开国与社会危机

1.黑船事件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一支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

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

1854年,佩里再次率船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内容包括:

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等。

不久,英、俄、荷和法等国也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

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

从此,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2.日本社会危机的加剧

(1)西方殖民侵略的进一步加强

开国后,西方殖民势力不断向日本渗透,日本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社会矛盾的是一步激化

列强的侵略,经济的混乱使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农民起义不断。

(3)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给日本人民带来了无尽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剌激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统治阶级结构发生分化

日本开国后,出现了大量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

他们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政治上无权,对幕府统治愈加不满;长期受幕府排挤的长州、萨摩等西南诸藩,大名也不满现状;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因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更加不满,这一切反映了幕府统治基础的进一步动摇。

三、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1.“尊王攘夷”

随着日本民族危机的加剧,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是,幕府统治者采取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许多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

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走上日本的政治舞台,被称为尊攘派。

“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来侵略者。

这一运动得到一些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的支持,富农、手工工场主和商人等日本其他社会阶层的响应。

1863年,幕府对尊攘派进行镇压,尊王攘夷运动失败。

2.倒幕运动

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

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

自1865年起,倒幕派的代表人物高杉晋作、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等人逐渐掌握了长洲、萨摩等藩的政权。

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武装倒幕开始,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风起云涌,严重动摇了幕府的统治。

3.明治政府的建立

1866年底,明治天皇登基。

1867年,长州、萨摩等藩利用天皇的名义颁布讨伐幕府的密诏。

幕府为保住实际权力,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史称“大政奉还”。

1868年,倒幕派以天皇的名义宣布废除幕府统治,建立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德川幕府不甘心退出统治舞台,准备反击。

经过一年多的内战,幕府的势力被彻底消灭,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从此结束。

四、明治维新的内容

1.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

幕府统治被推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府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这样,日本封建割据的局面彻底结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起来。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

2.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

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

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3)“殖产兴业”政策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②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3.倡导“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为使国人学会和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便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3)在生活习俗方面,明治政府也大力推行西化。

4.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2)明治政府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先进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

(3)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五、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1.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1)1889年的日本宪法的颁布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农民暴动和自由民权运动使明治政府领导人意识到,有必要进行一些政治改革,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稳定社会局面。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日本政府第一任内阁首相。

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

(2)1889年日本宪法的内容

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②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言论、通信、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③日本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议会的权力有限。

④设立内阁和枢密院。

内阁是行政机关,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枢密院是天皇的最高顾问,由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组成,实际上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机关。

(3)1889年宪法的影响

2.崛起为东方强国

(1)经济上:

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2)军事上:

日本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

(3)外交上:

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并逐步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一员。

3.踏上对外扩张之路

(1)侵略朝鲜: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迫使朝鲜开放通商口岸,并获得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权利。

后来,取得在朝鲜驻兵权,使朝鲜由中国的藩属国变成中日两国的共同保护国。

(2)侵略中国:

1874年,日本派军入侵台湾。

1879年正式吞并琉球。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打败中国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

日本在侵略中国,称霸亚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重难点突破】

1.黑船事件的根本动因、结果和影响

(1)动因:

19世纪中期,西方国家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工业革命。

为了寻求更为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

日本成为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目标。

(2)结果:

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条约规定:

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允许美国在下田派驻领事;等等。

(3)影响:

美、日签订条约后,英、俄、荷、法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还增加了通商条款。

日本被迫给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设置租界、议定关税等特权。

日本的主权遭践踏,陷入了半殖民地危机之中。

日本的国门被打开,不得不面向世界。

2.分析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的原因

(1)政治上:

大名们不满幕府的统治,要求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幕府的镇压政策、西方列强的加紧侵略;倒幕派掌握了藩政。

(2)经济上:

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3)军事上:

建立起了新式军队,购买了先进的武器。

(4)领导方面:

倒幕派掌握了藩的政权,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领导正确。

(5)群众基础:

农民、市民等积极支持参与倒幕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尊王攘夷”与中国春秋时期的“尊王攘夷”有何不同

(1)背景不同:

齐桓公是在周天子势力衰弱,诸侯国强大,纷纷起来争霸时提出的;而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是在西方列强势力侵人日本,日本民族危机加剧,而当时幕府统治者却实行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恐怖镇压的政策时提出的。

(2)含义不同:

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的含义是拥护周王室,排斥异族;日本中下级武士提出的“尊王攘夷”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

(3)结果不同:

齐桓公利用此口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日本的尊王攘夷运动失败,后演变为倒幕运动。

4.尊王攘夷运动迅速发展为倒幕运动的原因

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使尊攘派认识到:

单纯“攘夷”是不行的,不根本推翻腐朽的幕藩体制,摆脱封建束缚,决不能克服民族危机,建立富强国家;只有倒幕才是挽救日本的先决条件。

以后,尊攘派以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因积弱而被列强宰割作为教训,决定奋起自强。

自强首先要振兴工商业,实行开国,扩大对外贸易,以集中政治军事资金。

在此以前,尊攘派为“攘夷”而尊王。

“攘夷”是中心口号。

到了此时,根本战略应由攘夷转为倒幕,并为倒幕而要求“开国”,于是放弃了攘夷论。

就这样,尊攘派变成了倒幕派,这是幕未政治斗争形势的重要转变。

5.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

明治维新是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

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为此,明治元勋们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在“富国强兵”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了成功。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并且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与此同时,由于明治维新主要是在中下级武士的领导之下进行的,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这使得日本在刚刚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之后不久就走上了侵略别国的道路。

同时。

这也是今天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仍然很猖獗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应该对日本的政策动向保持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课堂演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维新时,日本人办教育,抓近代教育改革,很有些特色。

首先就是抓得快、抓得早、气魄大,教育走在各项改革的前头……尽管明治维新时政府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

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

一一一以上材料均引自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办技术教育,目的很明确……使国民掌握近代科学技术,以使在实业、技术、生产和贸易上同地球上的各国展开竞争,这是“同国家富强、国家命运攸关的事情”。

材料三自从明治维新的近代教育改革以来,在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确立的过程中,产生了军国主义教育这一世界近现代教育史上罕见的痛症。

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产生于明治维新这一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不彻底性,尤其是明治维新后建立的近代天皇制政权的反动性。

材料四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日本之所以立于今日世界,由免亡而跻于列强者,惟有教育故。

……要知教育之意,乃是为本国培育国民。

……无国民安得有人材?

无国民且不成社会。

”一一《葵卯游行记归潜记》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日本的教育改革。

(3)结合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观点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