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7799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 农业人教必修2.docx

高一历史同步教案第1单元11农业人教必修2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案

年级高三年级学科历史备课日期2012年8月31

课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总备课

第课时

课型

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

授课时间

2012年9月9日

主备人

王业明

选修

教学目标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难点: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思维导图】

 

考点1农业(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考点梳理】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是:

刀耕火种;后来,出现了新的松土工具叫耒耜;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原因是价格昂贵;

3.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犁和牛耕;

4.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后来改进为二牛一人和安装了犁壁)

5.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6.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我国的耕犁相当完善。

规律认识:

生产工具变化本质上说明了生产力的进步;

二、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㈠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㈡奴隶社会:

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㈢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具体三种形式:

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原因

(1)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2)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频繁

(3)各国的税制改革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形成时间:

春秋战国

3、形成经过:

(1)春秋时期:

鲁国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都要按交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评价

(1)积极:

农民掌握了一定的土地,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危害:

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原因: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农业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封闭性)(4)脆弱性

4、地位:

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影响:

(1)积极:

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

(2)消极:

十分脆弱,容易破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民族性格:

形成了内敛、保守和封闭的民族性格

生态环境:

对土地的过度开垦,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6、破产: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7、作用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封建经济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逐渐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基本模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本生产模式

2、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实行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4、经营方式:

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课堂拓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考点精炼】

1.(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2.(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3.(2012·安徽文综历史·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4.(2012·海南卷历史·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

亲蚕”。

后来,历代

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5.(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6.(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7.(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8.(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

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

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

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9.(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

ABCD

10.(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四川文综历史·39)(1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

回答问题。

材料:

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楼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

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

筒车、曲辕犁

宋元

踏犁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请问: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表现: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

人多地少;(2分)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分)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