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756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docx

知识深化社会转型和时代特征

 

0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为特征的古代中国文明开始形成

【总体特征】

社会大变革,我国古代早期文明向古代文明转型

【转型原因】

(1)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

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具体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

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5)社会关系上:

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

【深远影响】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哲学的基础

02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

   明清时期由于君主专制的强化以及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不得不直面西方对中国的挑战

【总体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转型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具体表现】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上: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文化上:

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

(4)外交上:

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深远影响】

封闭的传统、文化形态、经济模式虽然可以造就出虚假繁荣的景象,但却无法克服自身固有的历史局限,无法应付充满竞争的世界浪潮,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已成定局

03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

中国社会的痛苦转型

   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是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高峰,工业化进程加快,民主政体确立,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涌现,社会生活发生剧变。

这些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转型原因】

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

【具体表现】

(1)政治上:

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先进中国人掀起救亡图存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维新变法,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

(2)经济上:

列强经济侵略转向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社会的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初步发展和“短暂的春天”,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继续发展

(3)思想文化上:

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先后出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民主科学”思潮,向西方学习转向制度和思想层面

(4)社会生活上:

大城市生活习俗转为简约文明;中华民国建立后,强制剪辫,禁止缠足,提倡平等;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变革

【深远影响】

这一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04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显示出与以往旧中国截然不同的崭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总体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转型原因】

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具体表现】

(1)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逐步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经济上:

国民经济恢复后,1953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3)文化上:

毛泽东思想继续丰富和发展;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外交上:

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形成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淡化了外交关系中的意识形态色彩

(5)社会生活上:

物质相对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时代主题

【深远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构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领域的成就,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与封锁

05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转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建国以来又一次较为明显的社会转型。

这次转型具有渐进性,从点滴开始,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其深刻程度也是其他改革所无法比拟的

【总体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转型原因】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具体表现】

(1)政治上:

完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获得突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并得到成功运用

(2)经济上: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

(3)思想文化上: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指南;由轻视人才转向尊重人才、知识;“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双百”方针重新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4)外交上:

奉行不结盟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活跃在地区性和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中

(5)科技上:

以“载人航天”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

(6)社会生活上:

讲究卫生、注重环保、赈济灾区的文明生活方式

【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对外开放,中国逐渐与国际社会接轨。

同时改革开放也影响到人们的政治生活、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在现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06殖民扩张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4~18世纪)

   14~18世纪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西方封建制度衰落,促进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各国专制王权强化但渐趋衰落,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逐步确立民主政体,为世界确立了民主范本

【总体特征】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世界各地由相对隔绝到彼此联系、相互影响。

【转型原因】

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

(1)经济上

①14~15世纪,欧洲生产技术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直接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③16~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2)政治上

①在荷、英、法、美等国,新的阶级力量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当权发展资本主义,这些国家先后爆发革命或战争,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还未对封建自然经济形成优势,反映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上,就是革命过程的曲折与反复,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较少。

但总体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了确立

(3)思想上

①人文主义精神兴起和发展,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在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出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挣脱了精神枷锁,形成了思想解放

②17、18世纪,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出现了启蒙思想,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批判专制主义,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一整套的政治设想

(4)科技上:

以天文学革命为开端

(5)外交上

①新航路的开辟和随之而来的西欧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资本原始积累,并开拓了市场

②17世纪初开始,英、法、荷等欧洲国家加紧了殖民扩张,并开始了殖民争霸战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荷兰和法国;至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了拓展

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并不断发展,推动着社会进步

【深远影响】

14~18世纪欧美社会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既有政治领域明显的质变,也有经济领域缓慢的量变。

这些转型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不仅促进了资本主义产生与进一步发展,而且依据国情的不同建立了不同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规划了框架,影响了今后几百年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07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

   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实现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生产关系、思想领域、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特征】

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转型原因】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具体表现】

(1)经济上:

两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发展到工厂,进而出现了垄断组织,重商主义被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取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政治上:

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通过了1871年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思想上: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4)社会关系上:

土地贵族的经济优势被两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摧毁,日趋衰落;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各国的统治力量;工人阶级日益贫困,他们掀起了社会主义运动,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

(5)国际格局上:

欧美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迅速崛起,真正成为世界的“中心”;除日本外,大部分亚洲国家成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

【深远影响】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欧美国家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全面展开。

人类社会不仅迈入了工业化的大门,而且推动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扩展,科学技术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尖锐等不利影响

08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

   20世纪人类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资本主义国家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相互竞争、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体特征】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借鉴

【转型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等

【具体表现】

(1)政治上: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竞争、共同发展

(2)经济上

①列宁先后在苏俄(联)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斯大林通过计划经济的手段,探索出适合当时苏联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美国的冲击,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成效不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社会福利国家,保证了其经济的正常运行。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成就斐然

②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为主要内容的货币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

世界经济出现了区域集团化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国家格局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欧和日本经济继续速发展,中国日益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冲击着两极格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深远影响】

(1)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显著特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2)20世纪的变革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不公、战乱不断等问题的回应和解决

(3)从20世纪上半期的混乱到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体现了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