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705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安徽省高三阶段联考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B.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

C.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D.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该材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B.春秋时七霸仍不敢称王

C.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遭破坏D.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3、钱穆在其书中写到:

“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赦的风带,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赦’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改封墨赦’。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

A.唐朝皇权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

B.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唐朝各层级政府

C.唐朝的皇帝专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

D.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

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袭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靠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

交给商人转运。

商人只要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

这反映出

A.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6、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7、南宋官员叶适以“功利之学”反对朱熹等理学家提倡的“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

这反映出

A.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B.理学未能满足统治需要

C.程朱理学不讲实用性D.叶适否定了“格物致知”

8、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

随后写下《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

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

据此可以推知,徐光启

A.汇总历代农学成就B.突破传统科技藩篱

C.运用近代科学方法D.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9、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这些律条的制定

A.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B.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

C.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10、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

大卫·休谟著名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理论也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根据这一理论,在以贵金属为本位货币的时代,理论上并无一国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

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西方对中国商品的巨大需求B.中国自然经济的作用

C.欧洲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D.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影响

11、英国《当代评论》刊载:

“大沽口有三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

……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

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世界的所作所为。

”上述事件发生于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B.19世纪末瓜分狂潮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12、1897~1912年期间,莫里循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迄今为止,所有的迹象表明这纯粹市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

”他的观察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D.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13、某学者在评价某次革命时说,这次革命的前提是“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这次革命“所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其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这次“革命”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14、有学者指出,对于日本的侵略野心,清廷一直未给予应有的警惕。

一个是多年励精图治、有备而来,知己知彼且动员了全国之力;一个是众多朝廷要员知己而不知彼,兵制和组织都很落后,且无法组织起有效和大面积的战争动员,仅仅依靠李鸿章的海军来打一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材料表明中国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北洋海军的腐朽B.清廷无海权意识

C.李鸿章调度无方D.缺乏集中协调管理

15、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B.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D.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16、有关数据表明,轮船招商局的建立达到了分洋商利权的目的。

仅1873年到1876年间,外国航运公司收入总共损失4923000两。

这表明

A.洋务企业实力超过外资企业B.外国对华资本输出逐步减少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所发展D.民族工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17、1946年,美货大量进口严重打击了同类的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引起国内生产危机。

美货充斥国内市场满足了一时的国内需求,但随着外汇储备的减少,国民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而这时美货价格已成为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主导。

该现象的出现

A.说明关贸总协定有损弱国B.使国民经济进入虚假繁荣

C.不利于抗战后的社会稳定D.彻底击垮了中国自然经济

18、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回忆中美建交谈判时说:

“如果我们不在这一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上明确表示我们的观点,总统及国内政策顾问和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中美关系)正常化将会在美国遇到政治麻烦”这反映出

A.总统等与其他行政官员政治势力的妥协B.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C.美国国内对是否对台军售存在严重分歧D.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19、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

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

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着重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20、《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

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加以仿效。

这反映了罗马法

A.能维护和巩固各国的统治B.法律观念具有普适性

C.能有效震慑被统治阶级D.代表资产阶级维护私有制

21、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学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

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

A.有相似的政治观念B.都尊重公民的权利

C.有类似的地理状况D.有基本相同的国情

22、美国建国之初,宪法制定者们逐渐形成了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两大派别,前者主张建立强大的中央政府;后者主张维护州权。

两派在时而斗争、时而妥协的谈判中,宣告了美国宪法的诞生。

这说明美国

A.两党政治基本形成B.两党的治理方式趋向一致

C.宪法满足了不同阶层的诉求D.两党拥有共同的政治利益

23、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是传统的资本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转变的重要分水岭。

你认为以下能支撑其观点的是罗斯福新政以后

①国家对经济进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②国家职能变化③普遍建立国民社会保障体系

④社会阶级关系调整、中间阶层壮大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4、美国总统里根上台后进行了税收政策改革,在1981年到1984年的四年中,个人所得税从原来的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到11%和50%,这一改革

A.使国家放弃对经济的干预B.有利于增强社会经济活力

C.消除了美国的滞涨现象D.促进美国对外贸易繁荣

25、有学者认为:

“‘新冷战’是在新的国际格局背景下,美俄两国围绕国家利益、势力范围而展开的遏制与反遏制、对抗和对峙的局势。

”“乌克兰危机就是美俄‘新冷战’局势最终确立的一个标志。

”据此可推知“新冷战”

A.不涉及美俄以外的国家B.对全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C.是小范围的国家力量对抗D.以欧洲为双方的争夺焦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前中国“静悄悄的革命”,在1898-1912年,……把长期形成的典范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

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如此激烈和持久,人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它定性为革命,或者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中国1898-1912》

材料二

事实上,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革命,而这场革命正在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发展的格局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我们不仅不应该阻拦,而且应该欢迎这种趋势,宏观政策以及企业的运作必须顺应这一潮流而不能逆潮流而动。

——李稻葵《重启:

新改革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我希望中国再出现一个令世人瞠目的30年。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前驻华首席记者齐迈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是如何推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的?

(4分)

(2)材料二所说“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的?

(10分)

27、(18分)科学技术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

(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

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

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建造螺轮蒸汽舰了。

造螺轮蒸汽舰是1845—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

1850年后被用于军事。

——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

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及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天宫二号圆满成功发射,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七圆”可谓难得的巧合,如诗如画。

月圆,已经印在了大江南北,留在了亿万国人的记忆之中。

中秋节,有心中的月圆相伴。

圆梦航天和中国崛起,在浩瀚的宇宙,不仅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把10名航天员、12人次安全送上太空。

以“十战十捷、十全十美”的显著成就作证,还有天宫二号圆满成功发射作证。

2016年的中秋节,中国人民过出了强国味道。

——《光明时评》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所具备的条件。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失败的外部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有利条件。

(6分)

(4)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6分)

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经常被史学家称为“黑暗时代”,然而正是这黑暗时代孕育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世纪大学;与此同时代的宋朝,在遥远的东方星期了中国书院,它们被誉为“东西方文化教育发展历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

——郭媛媛《中世纪大学与中国书院不同历史命运之社会性探析》

材料二

时间

11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10世纪~13世纪中国书院

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文法、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

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

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

《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

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材料三

最早的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始建于12世纪末,由原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学校发展而来,正式形成于13世纪初,继意大利和法国之后,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68)和剑桥大学(1209)。

12世纪,德国建立了海德堡大学,捷克建立了布拉格大学,波兰创办了克拉科夫大学。

到1500年,全欧已有80所大学,1600年大学发展到108所。

中世纪近代大学自创立后逐步摆脱教会控制,最终替代传统的教会教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主体。

清朝建立后,书院一度遭到禁止,后虽又重建,但政府开始对书院严加控制,乾隆皇帝曾亲自下诏对书院的招生、教学、考核等做出严格规定,此后的书院与正规的官学、州学、县学已无区别。

书院的招生人数、办学质量大幅下降,社会上的影响也随之下降。

鸦片战争爆发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书院逐渐停办,退出了中国的教育舞台。

——XX百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两颗璀璨的明珠”发展的有利条件。

(8分)

(2)提取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影响及清朝书院逐渐衰亡的原因。

(6分)

 

试题解析部分

1.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是为了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从题干“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阐述是政教制度和天的对应,故选择D项;A项没有体现,不选;B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不选。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态。

顾炎武是从战国和春秋时期的对比角度阐述战国时期,排除A、B、D三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重祭祀、聘享,不论宗姓氏族,“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故选择C项。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三省制的设置意在分散相权,以减少丞相对君权的威胁,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故A、B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朝建立皇权专制,排除D项;三省制使政令有了比较严密的执行程序,皇权又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减少政令失误与皇权随意性,故选择C项。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水陆失宜”等信息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合理治理,故B项正确。

A项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相悖;D项中的“全凭”说法绝对化。

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

材料中政府改变政策,以官卖商品许可证换取商人运输军用物资,故选择B项;A、C两项不确切,不选;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紧扣时间“明代中叶”,依据“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可知,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B符合题意;A时间上不符合题意,因为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表述有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不利,更不会导致“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往往会导致物价上涨,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B。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叶适是宋代实学派代表,主张经世致用,他主张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映出理学有性理空谈倾向,故选择A项;理学把儒家礼教提高到天理的高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C项不符合理学的特点,不选;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农政全书》。

依据题干中“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取得成功后写下《甘薯疏》”等信息可知,《农政全书》渗透了近代科学的思想,A符合题意;题干中只是阐述了甘薯的试种,却不能说明汇总了历代农学成就,排除B;C、D两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故选A。

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

从《开皇律》规定的十恶之条看出,主要内容皆是忠孝节义的儒家思想,故反映了隋朝法律条文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择B项;其余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10.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

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对东方形成优势,中国的丝绸、陶瓷和茶叶反而是西方所需的大宗商品,所以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选择A项;B项对西方来说是外因,不选;C、D与题意无关,排除。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

由材料“都成了俄的射击目标”的信息可知俄国参与了这场侵华战争,B项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都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C、D三项。

1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从“1897~1912年期间”“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等信息判断这是辛亥革命时期,而根据材料信息“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

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可以看出莫里循并未准确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故选择D项,排除B项;A、C两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反映不出,排除。

13.

【答案】D

【解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题干中“对政治共同性作出新的解说”和“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自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信息可知各革命阶级有了统一的革命思想-----新三民主义,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因此国民大革命运动符合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

从材料“众多朝廷要员知己而不知彼,兵制和组织都很落后,且无法组织起有效和大面积的战争动员”可以看出清政府缺乏集中协调管理,故选择D项;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不选;B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5.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故选择B项;A、C两项表述不确切,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不选。

1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不选;轮船招商局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C项;从“轮船招商局的建立达到了分洋商利权的目的”分析出D项正确。

17.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美国在抗战结束后对中国急剧经济扩张,导致了国民政府经济的危机,故选择C项;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

从材料可知,如果美国不在台湾问题上表示观点将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故选择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建交谈判,排除D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人文精神。

材料“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等主观主义观念,反映出材料的主要观点是阐述人文精神,是智者学派的主张,故选择A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

20.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

材料主要反映了罗马法体现的自然法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故选择B项;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

2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

关注人的人文精神是希腊、罗马的共同点,故选择B项;希腊实行民主政治,罗马则不然,排除A项;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罗马则地域辽阔,排除C项;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22.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民主制度。

美国两党政治正式确立是在19世纪后半叶,排除A项;联邦党人和反联邦党人的治理方式明显不同,排除B项;1787年宪法有明显的阶级性,比如奴隶制的问题,故排除C项;两党虽然内外政策和治国方略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上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择D项。

23.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国家职能随之发生变化,国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福利国家政策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间阶层壮大,社会更加稳定,故选择D项。

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滞胀反映出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总统的应对措施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没有放弃干预,是干预多少的问题,排除A项;滞胀现象逐渐得以扭转,并非消除,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减少干预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选择B项。

2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

在全球化趋势之下,美俄的对峙不可能不涉及其他国家,排除A项;全球格局是多极化趋势,乌克兰危机不会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事实,排除;乌克兰危机是美俄之间的对抗,故C项符合。

26.

(1)改革官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推动了国家体制和法制的近代化;改革兵制,大规模扩练新军,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以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政治:

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经济: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指导思想:

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

由封闭和墨守陈规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文化教育上:

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到尊重知识人才、科教兴国。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前的近代中国的改革转型和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1)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新政”的措施和影响分析即可。

(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时期,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27.

(1)当时中国造船业在世界遥遥领先;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独领风骚。

(2)已能制造欧洲那样的螺轮蒸汽舰;造舰技术仍然落后。

外因:

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聘请的一些洋匠、顾问专业水平不高,并谋取私利。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