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607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 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docx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讲解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

2011高考二轮专题讲解作文之有文采、有创新

2010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对作文发展等级提出了要求:

“有文采,有创新”。

1.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2.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这是在“语言通顺”基础上对作文的语言表达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要求。

要求考生能灵活选用词语、句式或修辞手法,语言显示出鲜明的特点,使文句有表现力。

一、有文采

(一)用词贴切

词语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篇章的文采靠具体的词语来体现;因此,对文采的追求,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先,应当不断丰富自己的词汇。

比如表示“看”的词语就有很多——瞧、望、眺、觑、盯、睹、瞄、打量、凝视等等,只有掌握了诸如此类的大量的词语,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对象,挑选最贴切的词语。

其实,要锻炼自己对于词语的敏锐感觉。

平时要多读名著佳作,对其中用得好的词多作揣摩,通过比较、辨析,体会它们的妙处。

最后,要养成推敲自己文章词语的习惯。

如:

如果我们惶惶不可终日,始终感到没有一个合适的位置,那么周围的一切就会变成主人,我们得跑前跑后地伺候着,我们得忽左忽右地奉承着,我们得上窜下跳地迎合着,我们得内揣外度地恭维着。

作者用“跑前跑后”“忽左忽右”“上窜下跳”“内揣外度”四个表示方向的词和“伺候”“迎合”“奉承”“恭维”四个表示态度的词,使语言错落有致,避免了重复,给人以美感。

(二)句式灵活

语言是否有文采,与句子的运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写好“亮点”语句,对整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长短结合,整散并举。

文中的句式缺少变化,文章就会显得板滞沉闷。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

例如:

2009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不朽的昭君》: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心中澎湃。

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

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

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

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

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2.典雅精致,文白互见。

虽然文白夹杂是作文的大忌,但在必要时偶以文言句式来表达,有时会因其言简意赅、独具文采而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如:

2008年高考福建考生《清欢》:

站在宁静的湖畔,远远有一人撑篙而来。

张孝祥立于舟头长吟: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邀我看夕阳,激起粼粼细浪。

”他的人生就有如舟下的水,恬淡清逸。

谁能否认,他在这淡如水的境界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步入竹里馆,只听一阵清越琴音飘然而出,穿枝拂叶,盘旋林间,萦绕于耳。

摩诘独坐馆内,于平淡中体味人间清欢。

看遍世间轰轰烈烈、变幻万端,王维寻到了他的辋川山居,抚篁竹,弄丝弦。

琴声如水,生命如水,他用心领悟。

举杯邀月。

踏雪寻梅。

诗意的生活很清瘦,如水,柔弱恬淡中却犹见风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水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3.生动活泼,个性鲜明。

要充分体现新时期中学生率真开朗的性格特点,努力展示自己的语言风格,使自己的文章语言或雅致凝炼,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或严谨理性,真正做到既生动精彩又极富个性色彩。

例如:

2009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隐形的翅膀》:

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笑了,监考老师有点紧张,他没见过一个男生笑得花枝乱颤的样子。

我感到有点搞笑,竟然差点猜到了题目。

我本来押了一道《给北大校长的一封信》,因为那位刚刚退下的北大校长,曾对他的学生们唱起《隐形的翅膀》,一夜之间成为青春期男女生的偶像。

一位儒雅的校长,带着对学生们的理解和爱,一同唱起自强不息的歌曲,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

而能到他的大学里读书,又将是一件幸福无边的事情。

他老人家,在学生的心里插上了一双翅膀。

4.内涵丰富,意蕴隽永。

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句子,在文中能起到创设情境、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等作用,能启发读者知其意,明其理,动其心。

这样的句子,是文章中最容易出彩的“亮点”。

(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引用、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借代、反语等,其中在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恐怕要算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了。

1.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

例如:

樱花总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悠悠然从枝头飘落,在无风的江南早春里,很轻,很缓,很优美。

每次,我总是刻意地从她身边走过,沐一身花雨,嗅到芬芳的气息。

樱花树像一个优雅的江南女子,恬静地立在温暖的阳光下,轻轻抖动裙裾,溢出醉人的芳香,毫不吝惜地挥洒片片飞红。

我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仰视她被阳光穿透的玲珑的躯体。

樱花树的绿叶迫不及待地从枝上涌出,迎接阳光的拥抱,推开阵阵花波。

落花像流水,从枝头泻下,从女子温婉的指间漫出。

我的眼睛被落花打湿,怜爱着这娇娆春光的心隐隐作痛。

一棵普普通通的樱花树,在作者的眼里,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美丽异常的江南女子。

不但如此,作者还要赋予这女子以人生哲理的意味。

让樱花早谢变为美丽女子青春的凋零,而且这种凋零还是樱花仙子的无悔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献身,这就使读者受到感情的激荡。

2.用排比句气势充沛,文情并茂。

无论哪种文体,恰当运用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酣畅淋漓。

近几年不少高考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更是全文缀满排比,给人一种风卷残云,力扛千钧之感。

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这也是一种力量》:

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坚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自信满满,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说,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人心头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文章以一组排比句一气呵出,非常自信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微笑是一种力量。

紧密扣题。

这样的文笔,先声夺人,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彩。

3.用名句使文章神采飞扬。

谚语、诗词名句和中外名人名言等,具有表达凝炼、含义深刻、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等特点。

合理应用于考场作文,必使文章意蕴深厚,精致典雅。

例如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知之·行之·思之》。

古语云:

“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

故庄子云:

“道在便溺。

”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

“大象若希。

”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

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其实,名句许多来自于书本,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留心课本,活学课本,也是使文章精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希望同学们能专门准备一本笔记本,看到好的名言警句时,抄录下来,并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四)文句有表现力

文句的含意有表达效果和表达目的两个层面,前者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给人的往往是表层的意义;后者则更多地注重表达者的主观意愿,给人的往往是深层的意蕴。

有经验的同学总能把表层意义与深层意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富有表现力。

1.注重节奏。

21世纪教育网

古人作文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美,这是中国文学的特色。

虽说现代语体文不必像文言文那样严格,但是正如老舍先生所说,好的文章要“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响”“让人家愿意念,也愿意听”,所以至少还要讲究一些节奏。

如果有了节奏感,文采也就蕴藏其中了。

如:

你向往山居的清净,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温馨与柔美。

(《距离产生美》)

虽然这段文字的最后一个字在平仄上并不谐调,但是读起来却有节奏感,若把“千山万水”“温馨和柔美”句换至最前边就失去了这个效果。

句式的长短决定了句子的节奏。

2.巧用联想。

联想和想像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能力,也是高考作文要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

巧用联想和想像不仅可以开拓思路,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可谓一举两得。

如: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毫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毕淑敏《孝心无价》)

这段文字用联想写成。

通过排比和正反对比告诉读者赶快尽一份孝心,无论以怎样的方式,但在“孝”的天平上是等值的。

若没有联想,怎样尽孝的问题就得不到解答。

3.善用铺垫、映衬。

在写作中,如果仅把要表达的意思直接传出,文句就显得单调、乏味。

其实,如果只有红花而无绿叶陪衬,花也将显得单调。

作文时,我们何不采用铺垫、映衬的手法?

我们可以先确定好要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铺垫,然后推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句,就更有韵味和文采了。

如,要表达“真诚是友谊的桥梁”这一中心,就可以用这种方式组句: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

文章的本意是要突出“真诚”的重要,却未直接道出,而首先用四个形象生动的句子从四个方面铺垫,然后才“隆重”推出中心句。

这种写法,避免了一览无余式的惯常写法,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也拓展了语句的想像空间,使文章丰满、流畅留有审美余味。

这种写法还可以确定好中心句,再从其他角度反向展开进行强调。

如,要表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这个中心意思,可以这样写:

生命因追求而美丽。

生命中如果没有追求,就像大地没有群峰,就像山川内没有飞瀑,就像河流里没有浪花。

二、有创新

(一)见解新颖

常事见常理,这是“正常”的思维。

常事见新义,换一种角度思考,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这是创新思维。

议论文常因新颖的见解而高出他文一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里的“新颖”通常有三层含义,一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出的事理,别人只看到人所共知的,他却看到其他角度的,这可谓之“博”;二是于常事中见出别人看不到的深度,别人只看到表面,他却看到实质,这可谓之“深”;三是于常事中看到与别人看到相反的事理,别人按“正常”的思维想,他却看出蕴含在“正常”之外的意思,这可谓之“新”。

1.侧视法。

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结果会有所不同;同一事物,如果从不同侧面思考,其结果也会不同。

许多考生都习惯按思维定势,从大家所熟知的角度观察思考,如果有人换一个角度,就有可能“出新”。

如,以“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立意作文,除了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恶劣作风外,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①批评齐宣王的“大锅饭”政策,联系现实谈改革平均主义的必要性;②批评南郭先生的同事互相包庇,抨击现实社会中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③肯定南郭先生的自知之明,批评现实生活中不学无术却空占位置的无赖作风;④赞颂齐缗王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这些见解互不相同却又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

2.逆视法。

就是在思考问题时,运用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得出全新的见解。

如:

面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的话题,有考生写《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面对“心灵的选择”话题,有考生写《放弃的智慧》。

逆向思维,能使读者从中获得教益,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但是,“逆视”须有“度”,不可走极端。

国家的尊严,民族信念,基本道德规范,等等,皆不可胡乱“反弹”。

3.引申法。

即在原来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向前引申一步。

这有两种方式,一是更深入地想,是向纵向发展;一是扩展地想,是向横向发展。

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就可能提出别人未曾提出的观点。

如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有一篇文章题为《讲真话不是美德》,乍看起来让人怀疑是不是写错或印错了。

读罢全文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认为:

讲真话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讲真话是一个基本的做人态度。

一旦讲真话成为美德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扭曲。

见解新颖,立意深刻,发人深省。

4.统览法。

即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见综合起来考虑,汲取各方面的合理之处,进而形成一种更合理、更完善的意见。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

一根鱼竿和一篓鱼,让两人选择——可能马上就有人说,选择鱼竿好,或是选择鱼好,其实这两种见解都失之偏颇:

因为选择了鱼,很快就会吃光,如果不能到达目的地,还是会饿死;若选择鱼竿,在到达水边之前,也有可能饿死。

可见,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明智的。

那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其实,只要我们通观全局,分析形势,综合考虑,新的见解自然会产生——两个人合作起来,先填饱肚子,再带上鱼竿去赶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面对话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拓展思维,就完全有可能获得新颖的见解。

新颖的观点,是高考作文中最为耀眼的“亮点”,一篇作文,能在普通的材料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写出别人未曾想到的观点,一定能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

但需要指出的是,追求“见解新颖”,一定要建立在合情合理合法的基础之上,如果一味“求新”而流于怪谬,则不可取。

(二)材料新鲜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

要想使文章血肉丰满,必须选择典型、充足的材料;要使文章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选择新鲜、真实的材料。

新颖的材料不仅能给读者以新鲜感,而且能使读者感到生动有趣。

何为新鲜材料呢?

笔者认为,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和从旧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新观点、新认识等。

那么如何选择新鲜材料呢?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关注周边的人和事,从生活实际中选材。

有的同学写起作文来,总是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或其文章。

不论论证什么就是雷锋、张海迪、牛顿、爱迪生,往往缺乏时代气息。

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迹层出不穷,而这些人这些事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敏锐的观察力,使自己生活经历欠缺。

如果平时能够养成积极深入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对于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独具慧眼,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从自己周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家乡生活)精心选择刻骨铭心的人和事,尽情抒发震撼心灵的感情,细致描写令人回味的故事,勤奋点击精彩多样的生活,你的文章就会充满生活气息。

2.关注当前热点话题,从各种媒体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选材也应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

为此,我们可从各种媒体中选材,多读书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

更要重视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新闻调查”“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这些都不失为积累新颖材料的好途径。

作文时就可灵活选用。

3.关注教材中的例子,从旧材料中翻新出新意。

中学生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似的,什么都懂。

由于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差别,知识的积累自然就不同。

由于这方面的限制,写作时,想不到新鲜材料而不得不用课本中的例子和熟知的旧材料。

这时,我们要考虑从材料中翻出新意。

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的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别人意想不到之处挖出新意。

(二)构思新巧

写文章离不开构思,所谓构思就是在写作之前,运用心思,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或称之为谋篇布局。

谋篇布局是有规律可循的。

写议论文,一般的规律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按照引论、本论和结论的模式谋篇布局。

但有的人却不按这个规律去写,而有不同的构思。

如贾谊的《过秦论》,开篇并未提出论点,也未扣题直接“过秦”,而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记叙秦的强大。

然后,通过秦、六国、陈涉三方的比较,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心论点: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这个构思是巧妙的、与众不同的。

议论文有新颖、巧妙的构思,记叙文更应注意构思的巧妙。

1.笔锋突转法。

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罗瓦赛尔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

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它—般包含两大部分:

“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

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比如获奖作文《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

文章前半部分为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他的唠叨更是怒目相向。

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蓄势中,“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

因为“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

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3.抑扬相生法。

“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比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他的妈妈:

妈妈最不会做事,而我的衣服总是或大或小,连她自己的衣服也显得邋遢。

我想,妈妈实在是个笨头笨脑、笨手笨脚的人。

谁知,单位领导找到我家告诉我们,厂里派妈妈到德国去出差,全厂数妈妈心最灵,手最巧。

我这才真正了解妈妈。

文中“笨头笨脑,笨手笨脚”与“心最灵,手最巧”形成鲜明对照,由此来展现妈妈的精神风貌,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抑扬相生”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4.巧设悬念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如一篇题为《你的丈夫真好》的文章,这种方法用得很妙。

故事是这样的:

怀着身孕的奇奇,为了参加妈妈的生日宴会,便独自一人走到公共汽车站,她刚停止脚步,一个漂亮的姑娘指着候车的长椅说:

大姐,你坐吧,随口说了一句:

“你丈夫真好!

”公共汽车过来了,车门边的人都不上,自动让出一条路,给她先上,奇奇上车后,一个小伙子让出自己的座并说:

“你丈夫真好!

祝你们幸福。

”奇奇心里不明白,怎么人们都知道我丈夫好呢?

到了车站,拥挤的车厢里又让出一条路,周围的人们面带微笑,一个妇女羡慕地说:

“你丈夫真好!

好人一生平安!

”奇奇更加纳闷。

到家了,小妹忽然在奇奇后面哇地大叫一声,原来奇奇的背后用透明胶贴着一张纸片,上写“请给我妻子让一个座,谢谢!

”奇奇一路受到陌生人的关照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为什么人们都说:

“你丈夫真好!

”这着实是一个谜,既是奇奇的谜,也是读者的谜,直到最后这个谜才解开。

可谓柳暗花明,洞天石开。

5.创设误会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

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四)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主要从思维的方式和结果来说。

鼓励考生在推理和想像上有超常之处,鼓励创造性思维,激发考生的创造性热情和兴趣。

鼓励考生对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独特见解,有思考,有探索,有观点,有思想。

要使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就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积极运用发散思维。

消极的心理定势,是人在长期思维实践中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它限制人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

2.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等。

联想是推理的基础。

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类、相似、相反关联的反映。

可以由此及彼,由大到小,由远及近,从具体到抽象,或就现象看本质,就原因找结果,从而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预计合乎逻辑的发展,推测合乎情理的结果。

3.遵守想像的合理性原则,掌握想像的具体方法。

想像有独到处,绝不意味着胡思乱想,可以不着边际,它应该建立在严肃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

在“合理性”的前提下掌握想像的具体方法,使“独到”成为可能。

①推测性想像。

从“已知”内容向“未知”方面进行想像,从实境方面向虚境方面进行想像。

②再造性想像。

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对提供的材料进行想像,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材料而又不同于材料的意念形象。

比如: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会产生什么情况?

人类社会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组合性想像。

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分散的零碎印象(材料)加以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并逐步集中,多次反复形成完整的新的形象。

想像合理是指想像的内容要与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相吻合,要符合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与逻辑。

尽管想像的内容可能是从未发生过的,但应该让人相信它是完全可以发生的。

4.推理想像能丰富独特,不落窠臼,体现个性化。

想像丰富是指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在极宽广的时空范围内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尽可能多地联系在一起。

想像独特是指能体现考生的感悟、思维和个性,不是“人想亦想”,人云亦云。

考场作文,根据话题材料进行推理想像时,要注意抓两个字:

一个是“新”,一个是“特”。

“新”指的是别人都没想到而只有你想到了,这叫以“新”取胜;“特”指的是别人想到了,但你想的有特别之处,这叫以“特”见长。

当然,过于离谱,不切实际的推理和想像是毫无价值的,歪曲事物本质的看法和错误的观点是不能算新颖的。

(五)有个性色彩

有个性色彩。

这是对作文“创新”的最高要求,即用我手写我心。

写作是一种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

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

要写出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

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色彩可言。

这就要求大家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

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常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冲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像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

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但过分相信自我使你封闭。

因此,“有个性色彩”要恰到好处,张扬力度不够则个性不显,张扬过度又失之偏颇,把握适度则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一、真题回放

(2009·湖南高考)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考题解析

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题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语简捷,明确扼要。

作文题是这样表述的: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短短两句话,二十几个字,便规定了作文的内容、标题、字数和文体,简捷而明确。

相对于湖南作文命题的总体风格,显示出另外一种风貌。

二、形象鲜活,饶有寓意。

作文题“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从立意的角度看,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围绕个体的人的“提升”“发展”这一中心,至少蕴含“励志”“认知”和“践行”三个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