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541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docx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普通部届高三月考文综历

一.选择题(48分)

24.“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与上述认识最接近的观点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D.“理在气中,道不离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此种思想与程朱理学相似,所以答案选B选项。

A选项是荀子的思想;C选项是心学思想;D选项不符合要求。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5.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趋势图中看出,农业税基本在2000万两多一点,①正确;工商杂税增长较快达到将近6000万两,并超过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②③正确。

故选B选项。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从图中不能得出资本主义萌芽这一信息,④错误。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清朝的税收

26.雅典“法律的格式均以‘会议与民众决定’的字样开头”。

每位公民被授予公民权或公职者就职的时候,都要宣誓“保护法律,忠于法律”。

…若新法有害于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

若控告成立,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

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庄重且具有神圣地位

B.法律成为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

C.法律存在朝令夕改的随意性

D.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君主权力的制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保护法律、忠于法律、若新法有害于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均可以足以证明在古代雅典法律的确在公民心中威严庄重且具有神圣地位,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错误,雅典没有君主。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法律在公民心中威严庄重且具有神圣地位

27.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

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部门

年份

农林渔牧业

工矿建筑业

商业运输业

地产房租业

1801

7550

5430

4050

1220

1831

7950

11710

5900

2200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材料数据反映出工矿建筑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上升,这表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实力上升,地位日益重要。

他们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

在这种形势下,1832年议会改革,D项正确。

A项材料无法体现。

BC时间不符。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28.彼得•李伯庚在《欧洲文化史》中说“莫扎特(1756——1791)的乐曲听众往往只是挤满在一个客厅,而贝多芬(1770——1827)的交响乐则是为音乐厅的上千听众而创作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

B.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

C.普通工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D.民主平等思想在欧洲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贝多芬是晚于莫扎特的音乐家,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音乐家。

从历史背景看A、C不符合,民主共和制度没有确立,工业无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民主平等的思想18世纪前早就开始传播,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影响

29.(1850年普鲁士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国王和两院一样有提出法律的权利”,“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

这说明()

A.统一后的德国不过是用议会装潢出来的封建君主专制

B.普鲁士的国家制度已经不是纯粹的封建君主制

C.普鲁士在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同时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D.普鲁士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的一致的君主立宪主要体现的是君主和议会对权力具有相对的制衡。

A选项只看到了君主性质;B选项揭示出特点,符合题意;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

30.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

”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

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B.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C.中国军队即将开赴滇缅战场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题干中的“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是在讲“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这里的敌人应该是日本,时间应该是日

本全面侵华之后,背景应该是B选项,这是在将重工业移到大后方的表现,故选B选项。

A选项时间不对;C选项场合不对;D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31.2014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

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

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议

B.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C.中国近代民族

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

D.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

索的开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排除A选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各阶级就开始了政治民主探索,排除B选项,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开始,也标志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始,排除C选项,故选D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32.在总结整个20世纪时,可以发现“最具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对这一说法分析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苏维埃俄国,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普及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收,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

C.加快了一战的结束进程,获胜的协约国集团保证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延续

D.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启发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缓解制度弊端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十月革命后苏联变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吸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点------计划才顺利地度过了经济危机,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其实正是十月革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一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是从政治角度分析;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不够准确。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

33.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

”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B.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D.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强调了在苏联传统村社对农业集体化的反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苏联的工业,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故选D选项。

A选项说法不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需要从实际考虑;C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34.从1976年10月到1977年6月,中国高层出访总次数252次,平均每月32次;从出访国看,除传统友好国家外,有两类国家比较显著:

一是发达国家,二是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

家。

其作用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出台

D.拓宽了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领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干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个时间段内中国高层出访最多的两类国家,一个是综合国力较强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类是正在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我们国家的高层领导人希望通过找到改革之路实现综

合国力的增强目的,故选C选项。

A选项没有发现中国的出访规律;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合作。

考点: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

35.国际著名学者陈启懋教授曾撰文指出:

“二战后60年来,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政治、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至今也看不出垂死的迹象。

”其原因主要在于()

A.世界局势相对稳定B.“混合经济”逐渐出现并发展

C.缩小“福利国家”规模D.垄断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选项,A选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B选项符合题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C选项是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的;D选项与时间阶段不符,垄断组织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

所以应选B选项。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

其中比较著名的要数宋代至明代的浦江郑家,史载:

“自建炎初殆今,已历十世,逾二百五十春秋

矣。

大小家人三千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

郑家以“义居”闻名于世,曾颁布了家法《郑氏规范》,其规定了:

(1)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家族有重大事务必到祠堂禀告祖先;

(2)选择一人(家长)监视家族事务,“家庭凛如公府,子弟小有过,颁白者犹鞭之”;

(3)家中产业券契,都要印上“义门公堂产业子孙永守”等字样,还需编字号。

家长会集家众将其封藏,不得擅自开启。

族人不论长幼,有敢言抵押出卖的,以不孝论处;

(4)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每旦,击钟

二十四声”;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生活用度,均由家中统一购置,统一发放;

(5)子

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

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

(6)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郑氏子弟应当对他们尽心保护,不要让他们因贫病而失去存身之地,切不可恃势欺压他们,以辱没上祖。

——摘自于《郑氏规范》

材料二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促使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主张废除祖先祭祀者越来越多;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

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占绝大多数,主干家庭(父母与已婚子女同住)次之,联合家庭(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大家庭)很少;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同时,家庭的权力模式“正从父系家长制转变为民主平等制”,分工模式“正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转变为无差异分工模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权力和管理家庭日常事务的越来越多。

父母在家庭中也不再有绝对的权威,子女在婚姻、教育、职业、交友等活动上具有了相当大的自

主权;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

——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族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的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家庭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13分)

【答案】

(1)特点:

①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甚至是包括宗族几代人的累世同居;③以理学(或儒家人伦)规范族人行为,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等级森严;④强调慎终追远,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⑤族人之间关系强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⑥大家庭内男

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⑦古代家庭建立在小农生产力和自然经济基础上,家族内实行公有制,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庭全体成员共有,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⑧把族人的生产、生活与社会救济相结合;⑨大家族犹如小社会,实行家法治理,具有地方组织功能;⑩政府以宗法制度作为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以家庭秩序和稳定作为国家秩序和稳定的基石,往往鼓励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发展。

(答出6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12分)

(2)主要变化:

①随着资本主义入侵和工业文明与西学的冲击,近代中国家庭结构发生剧变;②大家庭逐渐解体,被小家庭取代,核心家庭成为家庭发展的主要趋势;③传统的封建家长制、等级制家庭逐渐被近现代

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伦理所取代;④家法治理观念淡化,国家法律制度的权威和法治观念不断强化;⑤家庭分工性别差异缩小,提倡男女平等;⑥家庭作为生产组织单位的职能逐渐萎缩,主要作为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基本单位和细胞而存在;⑦宗族观念逐渐淡薄,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增强。

(答出4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酌情给分,满分8分)

启示:

家庭制度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家庭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未来家庭制度的发展要剔除等级森严、性别压迫的落后观念,发扬尊长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守法、互爱的和谐家庭关系;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家庭制度良性发展。

(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解读及知识运用的能力,依据材料中“自汉以来,历经各朝有所发展”的出历史悠久,“累世同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家庭形式”“同族之人,本来就是一脉所生的血缘兄弟”体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累世同居,“子侄称呼伯、叔则在排行之后再加上伯父、叔父,小辈和年幼者不得顶撞长辈。

在家则孝悌为先,处事要仁爱宽恕”反映了等级森严以及强调长幼有序、尊长爱幼、团结互助、和睦

相处,“建祠堂一所,以供奉先祖神位”强调了通过祭祀共同祖先,来增强家族或家庭凝聚力,“家族膳食由各家主妇轮流主持”“所有妇女劳作应当集中在一处,织布纺纱”体现了大家庭内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耕女织,以及古代家庭的小农经济等。

(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分析以及对历史现象认识的能力,第一小问的变化需要在分析两则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归纳,依据材料二可知近代以来中国家庭“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家庭观念,宗族观念、家法理念的淡化,法律的强化,还有倡导男女平等等;第二小问可以从家庭观念的变化与社会制度变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以及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的影响等。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家人伦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发起人

在议

会中所占席数

政治派别

国民党

宋教仁

392

革命派

共和党

黎元洪

176

旧官僚

统一党

程德全

24

旧官僚

民主党

汤化龙

24

立宪派

表二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38人)

党派

代表人数

国民党

孙科、陈立夫等8人

共产党

周恩来、王若飞等7人

青年党

陈启天、余家菊等5人

民主同盟

张澜、黄炎培等9人

无党派人士

郭沫若、傅斯年等9人

阅读表一和表二,提取两项20世纪中国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信息一:

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的活跃局面。

(2分)说明: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是大趋势;宋教仁领导的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将组阁政府;旧官僚投机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无力控制政局。

(4分,任答2点即可)

信息二: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平等协商。

(2分)说明:

国际舆论呼吁中国实行和平民主;《双十协定》规定要召开由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协会议;代表们平等协商和平建国大计;政协会议是三种政治力量的较量;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4分,任答2点即可)

信息三:

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胜。

(2分)说明:

孙中山、宋教仁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影响巨大;同盟会(国民党)已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

(4分)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时期的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46年政协会议

考生从所给的第43、44、45、46四道题中任选一道作答,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选题目的题号相同,如果多做,按第一题计分。

4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1920—1921年的转折关头,列宁及时指

示“要立刻把列车引到另一条轨道上去。

材料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

主要

内容

197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

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

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

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5

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

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

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

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1

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另一条轨道”的主要含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分)

【答案】

(1)含义:

①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恢复发展经济。

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提倡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义。

(任答二点,每点2分,共4分。

如答新经济政策具体内容,每条1分,最多给2分。

(2)特点:

①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

③先农村后城市。

④先经济后政治。

⑤先试点再全面铺开。

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任意三点即给6分)

(3)认识: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调整的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②各国应从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发展经济,制定或调整相应的经济政策。

③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要坚持不断深化改革。

(言之有理皆可给分,任选两点得5分,答一点得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联系题干时间1920—1921可知是苏俄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可从市场、货等币比较两者含义。

具体内容有:

①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②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恢复发展经济。

③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提

倡多种形式的资本主义。

(2)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从理论到实践,从经济到政治,从农村到城市等视角分析归纳。

具体表述可以参照:

①逐步推进,不断深化。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一边实践一边摸索)。

③先农村后城市。

④先经济后政治。

⑤先试点再全

面铺开。

⑥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44.(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919年7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

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府与政府之间、各邦之间的争执。

国家政府即内阁,由总理与各部部长组成,由总统任免,向国会负责,内阁成员必须得到国会的信任,否则需辞职。

总统有统帅军队、任免总理和文、武官员以及解散

国会之权。

宪法第48条特别授予总统“国家强制执行”权:

当德国境内公共秩序受到扰乱时,总统在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届时公共基本权利“全部或一部停止之”。

材料二1949年5月,联邦德国制定了《基本法》,规定:

设立“建设性不信任条款”,规定只有当联邦议院选不出新的总理,或者对总理的不信任案得不到议院法定多数票支持时,联邦总统才有权根据联邦总理的建议解散联邦议院;联邦总理只有当

联邦议院在提出不信任案的48小时内以多数票选出新总理时,才得下台。

联邦总统所颁布的法令必须得到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的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玛宪法

》所体现的原则和存在的主要局限。

(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基本法》关于“建设性不信任条款”的规定如何

避免了《魏玛宪法》的消极影响。

(9分)

【答案】

(1)原则:

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理论。

(3分)局限:

总统权力急剧扩大,为极端法西斯势力的上台埋下了隐患。

(3分)

(2)消极影响:

避免了联邦政府的频繁更替;防止了议会不断地解散和选举;防止了反对党轻易推翻现政府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