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66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docx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bf35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案2

学案博苑

2011-10-141836

5d56b7b40102ds7k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技法(归类)学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常用术语”,能够准确利用常用术语鉴赏古诗词思想情感与语言风格;

2、 能够准确解说古诗词炼字及所用表达技巧的作用效果。

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结合诗词实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2、学习目标1、2.

学习过程与内容

1、切入的角度

①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分析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②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例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分析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

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

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

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

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

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

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非常高明。

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

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

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2、答题的格式

①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例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

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

【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

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

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②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答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

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

再总说】。

【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③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例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

【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后分说】

④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注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写法指津

①填空型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空格前后相互照应的语言及能给我们启发、暗示的文字。

所需信息尽量在诗句中提取。

②表格型同“填空型”。

③问答型认真审题、明了要求。

读全、读准、读懂题目。

明确答案来源于何处(如全诗、上阕、首联等),答题要有得分点意识。

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一般可采用“总-分-总”式。

(1)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回答题中所问)

(2)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

(3)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妙处。

 

答题模式

公式诠释+手法+作用;作用=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诠释。

就是将所要鉴赏的诗句的大意给解说一下,但远没有翻译那么严格,略可自由发挥;

手法。

就是指出此诗或是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或是表达手法,只要说出一到两个即可。

这个很自由的,你知道什么说什么,只要基本能与该诗该句挂上边就可以了,比如比喻、夸张、引用等修辞,比如映衬、对比、烘托等;比如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作用。

就是紧承上句,进一步指出该“手法”的作用,一般从两处下笔①该手法本身所具有的表达的效果,比如比喻、拟人就可说是“更加形象生动”之类;②对表达情感、主题的作用,比如“使诗句更具有一种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更强烈地表现了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之类的,如果你竟然连该诗的基本感情都把握不住,不妨就笼统地说“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感人”之类。

总之,运用此法,只有第一步因具体诗句而大有不同外,另两步几乎全是一些大话套话现成话,你只要对“常用术语”有所印象,自可“以一知充十用”到处抹“清凉油”啦!

1、语言风格

①简析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①释词。

可以从该词的含义、词性,特点,内容等方面入手。

如“万里”,形容词,极言空间之寥廓;“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夜久”,形容词,极言时间之久远。

②表达作用。

词语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

“万里”,极言空间之寥廓,烘托了诗人望月怀远的思绪之绵长(表达情感)。

“夜久”极言时间之久远,烘托了诗人因忧虑时局动荡、国事艰难以及思念亲人而老泪纵横、夜不成寐的感人形象(描绘形象)。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语言层面的作用)。

 

②对关键字的品味

公式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例(宋)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③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公式I观点+诠释+作用;作用=该词对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公式II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王维《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答(步骤一)诗眼分别是“咽”、“冷”。

(步骤二)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步骤三)“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例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答(步骤一)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④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公式该词对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结论(注意第三步结论也可放最前面为第一步)

例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三)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⑤比较型

提问方式某人认为某词应改为××,你是否同意?

提问变体同“一词领全诗型”“炼字型”

公式观点+甲词效果+乙词效果

注意“甲词效果”可以参考以上各种型号的答题模式,从该词用词是否准确、有无特殊手法,以及对再现情景描绘意境所起的作用、对突出情感主旨所起的作用、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加以分析。

也可以采用“炼字型”“对关键词品味型”的模式答题。

“乙词效果”则很简单,只要说它没有甲词所具备的××效果则行了,不必具体分析。

例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末句,一用“应有”,到底哪个更好?

为什么?

请简要赏析。

答(步骤一)“犹有”更好。

(步骤二)“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①“应有”更好。

②“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③“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⑥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公式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①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②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例王昌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例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步骤二)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塞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生活。

“马策”即马鞭。

“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联想,(步骤三)我们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⑦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

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是对诗歌语言的综合性考查。

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语言特色并评析。

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巧妙,而是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整首诗呈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怎样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

①多角度思考

(语言层面)对仗工整

(画面特征)雄浑(“无边”“不尽”)

(意象特征)悲凉(“落木”)

(情感特征)沉郁

(语言锤炼)顿挫(叠词“萧萧”“滚滚”)

②多要点概括沉郁顿挫(情感+语言)、沉郁悲凉(情感+意象)、沉郁雄浑(情感+画面)、雄浑悲壮(画面)、凝练沉郁(语言+情感)

③分析步骤第一步,概括语言整体风格;第二步,具体分析(重点词释义+重点词表达效果+画面特征+情感)。

示例这句诗语言有雄浑悲壮的特点(“概括”)。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重点词释义”);“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重点词表达效果”)。

落叶“无边”见其壮阔,长江无穷见其深远(“画面特征”)。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楚(“情感”)。

 

2、意境形象

①分析诗歌意象

公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例(唐)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

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②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公式罗列意象+氛围特点+思想感情(或艺术效果)

注意①罗列意象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从两方面概括,一是画面内容概括,如“月下秋景图”;二是从整体情绪特征上概括,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时,力求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还不够,应尽可能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此诗的意境。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例二宋•方惟深《舟下建溪》“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首句“月黄昏”三个字,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

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全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步骤一)客船、“无灯”野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步骤二)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三)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③对诗歌意境的体味

公式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唐)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④分析抒情形象

公式身份+性格+思想

例辛弃疾《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3、情感主旨

①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

公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例(唐)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分析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②评价思想内容

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4、手法技巧

①手法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公式手法+阐释+作用;

注意①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等,②阐释主要是结合原诗具体说明此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情况,证明运用了此手法;③作用,即“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起到了某某作用”“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等。

例陈与义《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例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名琴。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步骤一)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步骤二)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时间过得真快啊!

(步骤三)写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例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步骤一)“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二)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月更新颖,(步骤三)更形象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②对表现手法的赏析

公式手法+表达作用。

例(宋)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

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③赏析表达方式

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叙述、议论)什么+抒发什么情

5、整体评价型

整体评价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最后的总结

1.阅读诗歌,感悟情感的正负方向。

2分析思考导致情感的原因(无论是正方向还是负方向,注意利用标题注释等的信息)

3.答题时,比观点的对与错更重要的是字数+卷容+格式(公式和分要点)

4尽量套用公式,运用术语。

(术语反复阅读,自然胸有成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