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426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6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 串讲小炒.docx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串讲小炒

第一章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贸易发展

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熟悉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及政策。

全面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战略意义。

确立正确的对外经济交往指导思想。

开放成果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贸易结构显著改善、市场不断扩展。

  全方位开放、开放型经济形成。

  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根据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一并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项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

历史上并未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客观原因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

主观原因

“左”的政治思想以及封建经济思想影响。

转变形成的背景。

总结建设经验教训。

参考国外经验。

1980年作为经济政策对外公布。

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1982年进入我国宪法。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

坚持对立自主、平等互利。

对外开放包括:

经济交往。

文化教育。

宗教艺术。

对外开放基本含义: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

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

对外开放格局:

对所有国家开放。

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大国小国。

目的:

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内容

三项最主要内容:

发展对外贸易,物质基础,最根本内容。

利用国外资金,物质基础,最根本内容。

引进先进技术。

二、对外开放格局

总体评价

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

(一)1992年以前

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原因:

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

自然环境。

经济基础。

科学技术。

优秀工人。

信息优势。

发展战略:

东部地区——沿海地区,

中部地区——中部各省,

西部地区——新疆、青海、西藏等偏远省、区。

对外开放层次: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

经济特区:

1979年开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出口特区。

1980年改称经济特区。

1988年开辟海南为省级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

经济特区的作用及意义:

经济意义。

窗口示范意义。

开放沿海城市: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层次。

1984年公布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

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作用:

促进本地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同内地之间联系。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

1985年1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

1988年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988年3月,40个市县。

内陆市县。

交通便利。

劳动力丰富。

农业发达。

逐步向内地开放:

我国对外开放的第四个层次。

实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

(二)1992年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1.开放边境市、镇。

多分布在东北——俄罗斯、独联体、蒙古、东欧。

以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四个城市为龙头。

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为腹地。

西北开放带——独联体东欧巴基斯坦西亚国家。

开放8个通商口岸。

西南开放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

开放17个口岸,广西云南为腹地。

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

1992年开放沿江城市。

1992年开放内陆城市。

逐步加强对外开放效果。

度层次、滚动式、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以点带面的发展方式。

3.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1)西部大开发

“两个大局”战略的第二步。

(2)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开放

吸引外资:

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

拓宽投资渠道,让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

经贸合作:

加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实行边境自主贸易政策。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反,发展外向型经济

截至2002年3月,我国共设立:

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53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5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14国家级保税区。

14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

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要求: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

解放前对外贸易依附于西方国家。

(一)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二)没收官僚资本

(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业

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

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贸往来。

进口大量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所需材料。

出口原材料、农副产品积累大量外汇。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集中建设苏联援建项目。

增加出口,换回机器、器材、原料。

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

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

  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物资出口,保证国家建设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进口。

  调整时期。

  改善人民生活 偿还苏联贷款。

  打开了在西方国家的市场。

(四)“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

文革时期停滞不前。

引进大型工业项目。

  (五)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以来)

  1.进出口额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

  进出口总额几乎每五年翻一番。

  2.总体上保持贸易顺差

  3.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

  

(1)出口商品结构

  工业制成品比例不断提高。

  初级产品比例增加。

  资源型商品增加。

  以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加。

  国内逐步完善生产能力的产品减少。

  4.贸易市场分布多元化

  5.进出口市场分布错位

  我国已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并开始多元化。

  出口前五名:

  美国、欧洲、香港、日本、东盟。

  进口前五名:

  日本、欧盟、台湾、东盟、韩国。

  综合前五名:

  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

  巩固同发达国家间贸易的同时,与东盟、俄罗斯、独联体全面展开,与亚洲、拉美、中东、非洲发展中国家广泛建立。

出口集中在欧美,保持顺差。

进口集中在亚洲,逆差较大。

第三节 对外贸易的作用

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经济资源的配置。

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和实现价值的增值。

就有其他经济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扩大资源有效配置范围,拓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

为扩大再生产进口了大量原材料和器具。

扩大了我国产品市场,积累外汇,平衡国民经济。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高级化。

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通过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步。

利用我国相对先进技术获取利益。

四、扩大劳动就业

进口,增加生产资料,促进与劳动者结合。

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五、丰富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对外贸易地位发生变化。

为实现不同目的实施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

第一节 出口商品战略

  一、出口商品战略

  出口商品战略是我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

  正确合理的出口商品战略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创汇能力。

  

(一)“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

  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

  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

  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

  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二)“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

  “两个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商品战略。

  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轻纺产品出口得到较快的发展,纺织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

  机电产品及某些高科技产品出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实现了第一个转变。

  (三)“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

  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

  我国确立了以机电产品为主导、以轻纺产品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发展方向,同时继续保持了某些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结构目标。

  机电产品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轻纺产品及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额仍保持持续的增长。

  (四)“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

  我国在该时期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

  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

  在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轻纺产品出口结构有明显的升级,附加值有较大提高。

  农副产品中,减少了粮食作物的出口,增加了创汇农产品的出口。

  (五)“十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

  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我国应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

  增强我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

  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六)《十一五规划》强调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加快调整贸易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的出口。

继续发展加工贸易。

第二节 以质取胜战略

新世纪国际经济的要求。

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

“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全方位各流程加强。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实施以质取胜,提高产品档次。

3.创名牌出口商品

培育国际市场级的品牌。

  

(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

  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加快《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

  积极帮助企业生产符合国际市场质量要求的商品。

  严格把好出口质量关。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技贸结合。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1)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认证标准。

白色通行证。

(2)积极宣传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

绿色通行证。

4.实施名牌战略

创造名牌和保护名牌同样重要。

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观。

第三节 科技兴贸战略

科技兴贸战略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体现。

对我国外经贸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

  一、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

  基本指导思想:

  提高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

  政府的作用:

  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

  为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领域形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有力支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能力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取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

  “科技兴贸”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在我国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出口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和企业;

  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提高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背景

(一)国际高技术产品贸易呈加速发展趋势

(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已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意义

  1.确立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最富生命力的带动力量和各国必争的制高点。

  2.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最大程度分享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从根本上取决于我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

  3.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国际高技术产业正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这为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重大机遇。

四、科技兴贸战略的措施与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对我国外经贸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科技产品对外贸易大国

(二)高新技术产品拉动了全国外贸增长

(三)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

(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五)搭建了影响日益扩大的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和交易平台

(六)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增长集群”

五、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一)目标

1.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贸易规模,拉动外贸出口增长。

2.推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结构优化。

3.鼓励企业国际化经营。

4.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5.扩大技术引进。

(二)原则

1.高新技术产品与传统产品相结合。

2.提高加工贸易本地配套能力。

3.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

4.全过程支持与重点环节支持相结合。

(三)措施

1.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

2.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

3.加强对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

4.构筑科技兴贸服务体系。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第四节 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

任何市场的容量都是有限的。

  

(一)出口市场格局的演变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显著上升。

  我国出口结构与劳动力比较优势吻和度提高。

  从整体来看,我国出口市场格局变化不大,仍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

(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

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3.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

4.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对策措施

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

深度开拓要以商品结构的优化为重点。

进入这些国家市场上深层次的销售系统。

要改善售后服务,稳定和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

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市场。

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第五节 进口商品战略

  进口商品战略是指根据国内生产、消费的需要,对一定时期进口商品的构成所作的战略性规划。

  我国各个五年计划都对进口结构进行了规划。

二、“十五”计划进口商品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二)确保重要资源进口

(三)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

(四)扩大生活必需消费品进口

 

《中国对外贸易》冲刺阶段串讲

主讲教师:

张祺

第三章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

  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渐进式逐步完善。

第一节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建立

  1949年后,与产品经济、单一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外贸体制。

  一、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

  

(一)单一公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外贸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保持高度一致。

(二)实行对外贸易统制

集中表现为国家垄断经营以及全面计划控制

1.对外贸易国家垄断经营

由专业贸易公司按产品垄断经营。

2.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对外贸易所有环节纳入计划管理范畴,严格执行经济计划。

3.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

保证贸易公司完全执行贸易计划。

4.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依靠高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

二、对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评价

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

优点:

(一)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

(二)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

(三)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配合外交斗争

弊端:

(一)独家经营,产销脱节,脱离市场

(二)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三)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改革动力: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按照国际经济要求执行。

各国经济被纳入国际经济轨道。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取向决定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和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三个因素:

  所有制关系

  经济决策系统

  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体制由高度计划经济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转变。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转轨宏观背景下展开。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内容

组织形式

机构设置

管理权限

经营分工

利益分配

国际贸易组织方式

国际贸易运行方式

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贸易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二、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是改革和开放的交汇点

对外开放,外贸是重要部门,也是最早的部门。

改革开放合力对外贸部门影响最大。

(二)对外贸易制止改革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与先驱

1.外贸体制改革对利用外资的影响

扩大利用外资必须要消除反出口倾向,保证外资可以得到偿付。

2.外贸体制改革对引进技术的影响

主要渠道:

购买软件及其设备对外商直接投资转移技术。

减少进口限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引进先进技术。

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

3.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对外经济合作的影响

行业进入壁垒降低。

企业自主权扩大、竞争加剧。

外贸企业注重寻找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方式。

第四节 加入世贸组织与外贸体制改革

中国要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参照系进行改革。

全方位改革而非局部改革。

对我国现行体制中与世贸组织要求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规范和调整。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承诺

改革遵循两条路线。

中国实际国情。

世界贸易组织规定。

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经济法规要逐步符合世贸组织一般原则。

中国的主要承诺:

(一)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提供非歧视待遇

货物、关税国内税等方面给与国民待遇。

对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的做法进行调整。

(二)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

在中国关境之内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

实行统一的国际贸易管理方法。

如果有下位法违反上位法的情况可以提请中央政府注意。

(三)保持贸易政策透明

建立咨询点对相关事项进行解释说明与咨询。

严格按照承诺和要求对新法律进行。

(四)外贸经营权改革

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制。

入世三年后为所有的经济实体提供进出口贸易权。

经营权仅指进出口权不包括国内销售权。

(五)降低关税壁垒

降至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之下。

按照非歧视原则在全关境之内实行公平统一的关税税率。

分阶段调整清理关税减免政策。

(六)削减非关税措施

按照世贸组织规定进行定向清理。

  (七)关于出口补贴

  按照世贸组织规定分门别类区别对待。

  (八)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

  取消某些特定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措施。

  (九)接受过渡性审议机制

  在入世后八年内,接受世贸组织对中国的审议。

  (十)接受特殊保障条款

  中国还不是正常的市场经济国家。

  为避免对世贸组织其他成员国市场造成混乱可以仅针对中国产品进行限制。

  (十一)反倾销反补贴条款

  针对中国产品的特殊规定。

  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实行。

  (十二)关于服务领域的开放

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履约情况

1.2002年

(1)对经济贸易体制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1)清理修订法律法规,完善法律转换

2)保持外贸政策统一性和透明度

3)准便政府职能

提高宏观经济调控、预警和监测水平。

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形成统一、公平竞争市场。

(2)履行开放市场承诺,规范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

1)减少非关税措施

2)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的规范和调整

3)履行开放市场承诺,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3)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活动,运用多边规则处理贸易纠纷

1)积极参与世贸组织事务

2)运用多边规则合理保护中国产业和市场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对我反倾销

2.2003年

(1)货物贸易

经营权放开。

关税水平降低。

非关税壁垒减少。

(2)服务贸易

开放范围和程度进一步加大。

3.2004年

(1)贸易权 所有个人和企业都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

(2)分销权 进一步向外资开放。

(3)透明度 有利于简化过于复杂的手续。

(4)银行业 降低了注册资本要求。

(5)证券业 外资比例可以提高。

(6)保险业 降低了注册资本。

(7)汽车金融 允许开办汽车金融业。

(8)服务业 

4.2005年

(1)进口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

(2)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

(3)调整农产品关税配额的关税、配额与非国营贸易比例

(4)国营贸易比例调整

(5)放开指定经营

(6)服务贸易中大部分领域取消限制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向

政府是入世主体,政府必须进行改革。

1.建立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机制。

2.依法行政,加快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及新法颁布。

3.运用时髦组织争端机制,争取公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第四章 对外贸易立法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保障的经济。

具有权威性、统一性、严肃性、规范性的特点。

对外贸易管理的基础手段。

第一节 对外贸易立法概述

  一、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

  

(一)加强外贸立法管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外贸的客观要求

  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市场法律体系。

  依靠法律保证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第一,法律手段可以离开经济杠杆进行调控。

  第二,行政手段合理运用要以法律为基准。

(二)是在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下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三)激烈竞争环境下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保障权利 

减少纠纷分

建立合理制度

  二、外贸立法的发展与完善

  根据各个时期不同要求不断完善。

  

(一)1949-19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