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80268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代码):

50209720

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医护理学(ChineseMedicineNursing)

学时:

36

二、内容要求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掌握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

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2、《神农本草经》

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载药365种

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

3、《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

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4、《医林改错》王清任著

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二、中医学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人体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西医学基本属性与特征的比较

(二)中西医学的优势与互补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章阴阳学说

【目的要求】

一、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事物的阴阳属性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

(二)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用于疾病的诊断

(六)用于疾病的治疗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5学时

第三章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1、相生与相克:

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相生:

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相生顺序: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

相克顺序:

木克木、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相乘与相侮:

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

相乘:

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

相侮:

恃强反克的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0.5学时

第四章脏腑学说

【目的要求】

一、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二、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

三、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一、五脏

(一)心

1、部位:

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

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系统联属:

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二)肺

1、部位:

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

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系统联属:

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三)脾

1、部位:

位于腹中

2、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

·主四肢肌肉

·系统联属:

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开窍于口

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

(四)肝

1、部位:

居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

2、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

①调节气机

②促进消化功能

③调畅情志

·主藏血

·系统联属:

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五)肾

1、部位:

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胱互为表里

2、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精的含义: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

肾阴——具有滋养、濡润机体和制约阳热等功能

肾阳——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

·主水

·主纳气

·系统联属:

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二、六腑

(一)胆

1、部位:

附于肝

2、胆的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二)胃

1、部位:

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

2、胃的生理功能

受纳、腐熟水谷

3、胃的生理特性

胃气宜降

喜润恶燥

(三)小肠

1、部位:

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

2、小肠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

·分清泌浊

(四)大肠

1、部位:

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

2、大肠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五)膀胱

1、部位:

位于小腹中央

2、膀胱的生理功能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三焦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

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

·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五章气、血、津液

【目的要求】

一、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

二、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

(一)气

1、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与来源

3、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4、气的运动形成

5、气的分布与分类

(1)元气——先天之气

来源:

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补养,藏于肾

功能:

推动生长发育生殖

推动各脏腑器官功能

(2)宗气——后天之气

来源:

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积于胸中

功能:

司呼吸

贯心脉

与元气相合充养全身

(3)营气

来源:

水谷精微生化,行于脉中

功能;提供营养

化生血液

(4)卫气

来源:

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

功能:

护卫肌表

温煦脏腑、皮肤、肌肉、皮毛

调节腠理开合、启闭汗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

(二)血

1、基本概念

2、血的生成来源

3、血的功能

4、血的运行

(三)津液

1、基本概念

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清稀部分称为津,浊稠部分称为液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3、津液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六章病因与病机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二、掌握病机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病因的概念

二、病因的分类

(一)外感病因

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点

2、疠气的概念

(二)内伤病因

1、七情

2、过劳过逸

3、饮食失宜

4、病理产物的形成

三、病机

病机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篇辨证论治

第七章四诊

【目的要求】

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望诊

(一)望神

1、神:

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

2、病理情况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三)望色

1、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病色

白——主虚、主寒、主失血

黄——主虚、主湿

赤——主热

青——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惊风

黑——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水饮、主肾虚

(三)望舌

1、望舌的方法:

(见习)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

2、舌质

(1)颜色

淡白——主寒证、虚证

红——主热证

降——主内热深重

紫——主血瘀

(2)舌形

·老嫩:

老——多热、实证

嫩——多虚、寒证

·裂纹与齿痕:

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

齿痕——同胖大舌

·胖瘦:

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

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

(3)舌态

3、舌苔

(1)苔色

·白——主寒证、表证

·黄——主里证、热证

·灰——寒重、寒湿、热重

·黑——与灰苔相同,惟反映的病情更为严重

(2)苔质

·薄厚:

薄——属表证

厚——属里证

·润燥:

苔滑腻——水湿过剩

苔干燥——津液不足

苔白滑——寒证

苔黄燥——热证

·腻腐

·剥苔:

伤阴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

(一)听声音

语声

呼吸

咳嗽

(二)嗅气味

三、问诊

·问寒热

·问汗

·问头身

·问饮食口味

·问二便

·问睡眠

·问经带

·问小儿

四、切诊

切诊包括脉诊,按诊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二)基本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见,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

(四)按诊

1、按肌表

2、按手足

3、按腹部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习

【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

第八章辨证论治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辨证论治的含义

二、熟悉证与病和症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辨证论治的含义

所谓“辨证”即认识疾病的过程;所谓“论治”即处理疾病的过程。

二、证与病和症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0.5学时

第九章八纲辨证

【目的要求】

一、掌握八纲的概念

二、掌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各自的鉴别要点

三、熟悉六要结合辨析

【教学内容】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一、表里辨证

表证

里证

发病

起病急,病程短

起病缓,病程长

症状

恶寒

多有呼吸道症状

不恶寒

出现本脏之症状

舌象

常无变化

有变化

脉象

二、寒热辨证

寒证、热证鉴别表见教材83页。

三、虚实辨证

虚证、实证鉴别表见教材84页。

四、阴阳辨证

五、六要结合辨析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章病邪辨证

【目的要求】

一、掌握风、寒、暑、湿、燥、火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熟悉内风证、内寒证、内湿证、内燥证,内火证。

三、熟悉郁证、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痰证的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一、风证

(一)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性主动

(二)风的病证

二、寒证

(一)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二)外寒证和内寒证的鉴别

三、暑证

(一)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二)暑的病证

四、湿证

(一)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

2、湿性黏滞

3、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二)湿的病证

五、燥证

(一)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二)燥的病证

六、火(热)证

(一)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性炎上

2、火易消灼津液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扰心神

5、火易致疮疡

(二)火(热)的病证

七、郁证

(一)气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1、气郁则胀

2、气郁则痛

3、气结则聚

(二)郁的病证

八、瘀证

(一)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

1、不通则痛

2、色青紫暗

3、积瘀成块

4、瘀血阻络

(二)血瘀的病证

九、痰证

(一)痰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痰贮于肺

2、痰性类湿

3、痰致百疾

(二)痰的病证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十一章虚损辨证

【目的要求】

一、掌握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分型及主要临床表现

二、熟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原理

【教学内容】

一、气虚

脏腑机能不足

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

二、血虚

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

心血虚、肝血虚

三、阳虚

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

四、阴虚

肾阴虚、肝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5学时

第十二章脏腑辨证

【目的要求】

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

【教学内容】

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的概念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习

【教学时数】讲授0.5学时,辨证内容共实习2学时

第十四章治疗原则

【目的要求】

掌握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一、标本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标本缓急(三)正治与反治

二、同异治则

(一)病治异同

(二)三因制宜

三、虚实治则

(一)扶正祛邪

四、寒热治则

(一)寒者热之

(二)热者寒之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十六章、第十七章中药概述、方剂概述

【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七情

二、了解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三、熟悉方剂的组成

【教学内容】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的概念

(四)归经的概念

(五)毒性的概念

二、中药的应用

(一)七情:

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

(二)用药禁忌

(三)方剂的组成

组方原则:

君、臣、佐、使

(1)君药

(2)臣药

(3)佐药

(4)使药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第三篇针灸医学教学大纲

针灸医学教学是中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10个学时,其中理论讲课8学时,临床见习2个学时;全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针灸医学学科的四个基础学科,即经络学、刺灸学、腧穴学、治疗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教委对医学生中医教学内容掌握的要求程度分重点掌握、熟悉、与一般了解三个层次。

第五章经络学

【目的要求】

一、重点掌握:

经络学说概念;经络概念;十二正经系统;络脉概念;奇经八脉概念;经络的临床运用;

二、一般了解内容:

经络系统的组成;络脉的功能;奇经八脉的功能;

【教学内容】

1.经络学说概念及意义;

2.经络概念;经络系统组成介绍;十二正经概念;及十二经脉的名称原则、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分布总的原则与特点、表里络属关系、流注方向和次序等;

3.络脉概念;

4.奇经八脉概念;

5.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解释、疾病诊断、治疗依据、预防疾病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十八章—1刺灸学

【目的要求】

一、重点掌握:

针法概念;常用进针手法;常用行针手法;得气概念;晕针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灸法概念;灸法分类;灸法作用及适应症;

二、熟悉内容:

针刺器具;针刺前的准备工作;针刺角度、深度;留针、出针;针刺意外事故的处理;灸法的注意事项;火罐运用方法及适应症;

【教学内容】

一、针法概念及学习意义;

二、针刺工作前的准备工作介绍:

毫针结构介绍;消毒工作准备;

三、常用进针手法操作及运用范围介绍:

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手法;夹持进针手法;提捏进针手法;舒张进针手法;

四、得气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五、常用行针得气手法介绍:

提插手法;捻转手法;

六、针刺角度:

直刺、斜刺、平刺区分及运用原则;

七、针刺深度掌握原则;

八、留针与出针的操作简介;

九、针刺操作意外介绍:

重点晕针的临床表现特点、处理及预防原则。

一十、灸法概念及学习意义;灸法的作用特点及适应症介绍;

一十一、灸法的分类介绍:

艾炷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间接隔物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物饼灸等);

艾条灸:

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其他灸:

灯心草灸、桑枝灸、黄蜡灸灯;

天灸:

班蟊灸等;

十二、火罐疗法运用操作方法及适应症:

闪火拔罐法、投火拔罐法、贴棉拔罐法、抽气拔罐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十八章—2腧穴学

一、总论介绍:

【目的要求】

重点掌握:

腧穴学概念及学习意义;腧穴概念;腧穴分类;常用腧穴定位方法;腧穴主治规律;

【教学内容】

一、腧穴学概念及学习意义;

二、腧穴概念;

三、腧穴分类:

十四经穴(概念、临床治疗特点);经外奇穴(概念、临床治疗特点);阿是穴(概念、临床治疗特点);

四、常用腧穴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法(概念、主要骨节分寸及运用原则);体表标记定位法(固定标记定位法、活动标记定位法);指量法(横指同身寸法概念及运用原则、拇指同身寸法概念及运用原则);简易取穴法(概念及运用原则);

五、腧穴的主治规律介绍;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学时

二、分论讲授:

【目的要求】

一、重点掌握:

十四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特点;

二、熟悉内容:

十四经脉所能主治病症;十四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的刺灸学特点、穴位配伍特点;

三、一般了解内容:

教材中所列其他腧穴的定位、主治及临床针灸操作特点;

【教学内容】

十四个左右的十四经腧穴及经外奇穴的定位、基本主治功能特点、临床刺灸操作方法及临床穴位配伍:

手太阴肺经:

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

三阴交;

手少阴心经: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

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

足少阴肾经:

复溜;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足少阳胆经:

风池;

足厥阴肝经:

太冲;

任脉:

关元;

督脉:

人中;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第十九章针灸治疗学

【目的要求】

1.掌握:

针灸处方学选穴与配穴原则;

2.熟悉:

面瘫、牙痛的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

针灸治疗疾病的中医机理;上述病症的针灸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

1.针灸处方选穴原则;

2.针灸处方配穴原则;

3.针灸治疗疾病的中医机理;

4.面瘫、牙痛的针灸治疗处方及针灸发病机理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2学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