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800676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docx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览词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导赏词

(数字展厅专用杨思宇)

从1972到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三座汉墓,是20世纪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墓中了出土三千多件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

其中,光亮如新的漆器,代表了汉初髹漆业的最高水平;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了纺织技术的惊人成就;浪漫神奇的帛画,叙述了对天国的幻想和对永生的渴望;翰墨飘香的帛书,传承了先哲的智慧;而千年不朽的女尸,则是人类防腐史上的奇迹……

第一部分:

考古大发现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部的五里牌,封土堆建在浏阳河冲积平原二级阶地上。

早在宋代典籍中,就已经有它的记录。

1952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断定马王堆是一个汉墓群。

1971年底,驻扎在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医院在修建地下病房和仓库时,发现了这种像糯米一样粘的白膏泥,挖起来十分费劲。

有人拿起钢钎扎,冒出一股无色呛人的气体。

消息传至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当即判断,马王堆汉墓可能遭到破坏。

经慎重地调研究并报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在1972至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对该墓葬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木炭、白膏泥

这些是木炭和白膏泥,看似不起眼,但它们对墓葬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号墓主人下葬时,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然后在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木炭,厚度大约为40厘米,重量超过了5吨。

再在木炭外面填放白膏泥,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30厘米。

白膏泥之上是填土,每填充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

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的少量水份被它吸附。

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具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

此外,一号墓深度达到20.5米。

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纪年木牍

在马王堆的三个墓葬中,只有三号墓的具体下葬时间可以得到确定。

这是为什么呢?

在三号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支纪年木牍,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葬郎中。

主葬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

”看来,这应该是一支由管家给墓主人开具的“通行证”,目的地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界。

而“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时间。

铁刃木锸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如此完整的铁口木锸是十分少见的。

木锸全长139.5厘米,重1400克。

铁口呈凹字形,经鉴定为人工铸铁。

锸柄和锸面是用一整块化香树料制成。

木柄是选用木材的中心部分加工成圆柱形,很显然心材比边材更结实耐用。

锸面上部两肩宽度和高度都不相同,左肩比右肩宽,还多出一块三角形的踏脚,更便于踏脚用力。

两肩不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用时还可将应力分散。

否则,应力集中,木柄与锸面连接处是十分容易折断的。

这种工具的器形设计与制作,合乎物理科学原理,反映了制造者的智慧。

第二部分:

走进軑侯家

马王堆是西汉初年軑侯家族的墓地,第一代軑侯利苍,其夫人辛追和他们的一个儿子长眠于此。

墓中出土大量珍贵文物,真实再现了軑侯家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生活,也反映了汉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展示了领先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

这些曾经显赫一时的豪门贵族,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命运又是如何呢?

“利苍”玉印

在正式发掘之前,马王堆墓主人的神秘身份是一个不解之迷,而解开这个不解之谜的关键,却是从马王堆二号墓中出土的三枚小小的印章。

一枚为玉印,上面刻有“利苍”二字。

另两枚为龟纽鎏金铜印,一枚刻着“軑侯之印”,另一枚刻着“长沙丞相”。

从这三枚印章来看,二号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軑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利苍生于战国末年,死于公元前186年。

刘邦创建汉朝后,论功行赏,其中吴芮被封为长沙王。

而利苍被派往长沙国出任丞相一职。

虽然汉初王国丞相的官阶并不算高,但是实权在握,对诸侯王起到了监控作用。

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汉惠帝二年,利苍被封为軑侯,食邑七百户。

这三枚印章真不愧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眼睛,透过它们,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同时也深刻感受到西汉初期统一全国、巩固政权的艰辛。

黄杨木篦

在一号墓出土的梳妆用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把用黄杨木做成的篦子。

黄杨木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的木料,用它进行雕刻是相当困难的。

马王堆出土的这把木篦的宽度只有5.9厘米,在它有74根齿,在齿与齿之间,甚至插不下一个双面刀片,它究竟是用什么样的工具做成的呢?

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一定是汉代的人们通过手工做出来的,这说明西汉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

漆弩

这是一件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弩机。

使用时,首先通过望山这个部件进行瞄准,然后利用杠杆原理,将箭射出。

弩的射程和精准度都胜过了弓,在当时是一种威力较大的远射武器。

弩的出现大约在商周时期,是由弓发展演变而来。

在《孙子兵法》中,弩被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

西汉长期与北方的匈奴交战,弩作为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得到了重大发展,望山上出现了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大大提高了弩的命中率。

根据古文记载,汉弩强度按石来计算,有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等多种,还有连弩。

其中十石弩的射程可达400米。

飞将军李广在某次战役中,用这种弩射杀匈奴将领而扭转战局。

除了弩,还出土了兵器架、角质长剑、角质短剑等,共计三十八件兵器。

随葬如此之多的兵器,我们不难断定三号墓墓主人生前一定是位威风凛凛的武将。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

在三号墓中发现了一幅绘制在绢帛上的地图。

地图所绘的主体区域,就在今天江华的潇水流域、南岭一带,方圆约500里。

经过专家们仔细分析后,认为这幅图描绘的是长沙国南部驻军的情景,地图上南下北,与现在的方位标注相反。

驻军营地、防区前线用深颜色线条,而河流、山脉等地理基础则用浅色表示。

散落图中各处的圆圈,代表的是里,相当于现在的村落。

而四方框表示的是县城。

兵营则画成多种不规则的形状。

军队的指挥部以三角形来表示。

图上防区的山脊线上标绘有七个烽火台。

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标有军事情况的地图。

图上军事部署严密,地形利用巧妙,对各军事因素思虑之详审,都充分说明了由于长期战争的实践,汉初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钟鸣鼎食

汉初推崇黄老无为的思想,以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为基本政策。

经过努力,国家经济逐渐复苏,社会财富逐步积累。

贵族们追求起高品质的生活。

軑侯爵高禄厚,利苍和他的家人生前甘食美服,歌舞不休,奴仆成群,享尽人间荣华富贵。

即便是死后,还想将这一切带走,到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

稻谷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粮食作物,种类与今天基本相似,有稻谷、粟、小麦、大麦、黍、高粱、大麻、大豆、赤豆等,实物多达十一袋,可谓是五谷俱全。

在出土的这些农作物中,稻谷的数量最多,品种也最全,包括籼、粳、粘、糯四种,很明显属于栽培稻种,这充分反映了汉初的水稻栽培和品种选育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汉代是农业的重要发展阶段。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记载: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以说明当时粮食产量非常丰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粮食作物,用实物证实了这些文字的真实性。

彩绘陶盒及小米饼

从一号墓的彩绘陶盒中现了一些小米饼。

它们是用小米碾磨成粉,加上水团成饼状,蒸熟而成。

今天南方食物中的糍粑、糍饭团大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由此可见,西汉时期长沙地区稻米丰厚,除了留有口粮外,还加工成糕点食用。

杨梅

南方人种植蔬菜、猎牧动物,以多样的副食来改善主食的单调。

当时湖南地区的基本副食是鱼、肉、蔬菜、瓜果。

在一、三号墓中,出土水果和蔬菜20多种。

您可以看到,杨梅仍然保持着紫红色,绒刺也非常清楚。

当时有位考古工作者十分好奇尝了一颗,发现味道是苦的,说明杨梅已经炭化了。

梅花鹿骨

軑侯家食用肉食的范围也相当的广泛。

这一点可以从一、三号墓随葬的大量肉食得到证实。

他们不仅食用家禽、家畜,并且大量从自然界猎取野生动物。

椐遣册记载,其中不仅有常见的猪、羊、牛、狗、鸡、鱼等,而且还有不少珍惜动物,如梅花鹿、鹤、锦鸡、小鴞、斑鸠、天鹅、鱖鱼等。

出土的肉食品下葬前都是经过厨师精心烹饪好的。

豆豉姜

这就是湖南人喜爱的调味品——豆豉姜。

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多种调味品,反映出西汉时期湖南地区居民喜欢吃酸、香、苦、辣的饮食习惯。

湖南气候潮湿,气温偏热,而辣椒,生姜等食物有提热、去湿、去风的功效。

湖南以米饭为主食,酸辣之味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

嗜酸喜辣是湖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以“爱吃辣,不怕辣”而闻名全国。

彩绘陶钫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贵族常以饮酒为乐。

軑侯家族这样的地方大势力,平日里应当少不了推杯换盏。

从一,三号墓中出土了许多酒器,如陶锺、印纹双耳瓿、彩绘陶钫、耳杯、玳瑁卮、镏金镶玉铜卮,以及彩绘陶鐎壶等。

这件酒器就是彩绘陶钫。

钫就是方形的壶,盛行于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期。

在这件陶钫身上还能隐约看到彩绘纹饰。

还有一件锡涂陶壶在出土时可以看见酒类的残痕。

具遣策明确记载,陪葬的酒类有四种,有常见的白酒,有用米和酒曲发酵而成的低浓度酒,温酒;有过滤后的清酒,称之为肋酒,还有,跟今天的甜酒很相似的米酒。

《导引图》

气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健身运动。

三号墓出土了一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保健图——《导引图》。

所谓导引就是疏导气血,引申肢体,是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医疗体育方法。

通俗的来说,就是现在的气功。

图上绘有人物形象四十四个,动作各不相同,还残存了三十一处题字。

这些文字有些是描绘运动的姿态;有些是说明运动所模仿的动物姿态;还有的这种运动所针对的病症。

您可以看到第三行顺数第四人。

这是一个妇人正手拿一根长棍,弯腰下俯,使双手呈直线状极力展开。

图像旁边提有一行文字“以丈通阴阳”。

丈通杖,指图中的棍棒。

它说明这个动作可以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

第一行第四人双手向上斜举,翻身向下,两眼注视一个像盘子的东西。

这个动作和武术中的螳螂拳有些类似。

第三行最后一个动作,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屈膝,旁写有“引膝痛”。

引,是用导引术治疗疾病,“引膝痛”说明这个动作可以治疗膝盖疼痛。

这幅《导引图》说明我国古代的导引术到了汉初已逐步形成为一套医疗保健体操,同时也证实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在医疗体育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冠人”男俑

从一、三号墓出土了300多件木俑,他们是軑侯家各种奴仆的替身。

这些木俑的大小、造型、服饰均有区别,由此可以清楚的分辨出他们的等级身份。

这件形体最为高大的冠人俑,头上有高高的帽子,身着丝绸长袍,在鞋子的底部刻有“冠人”两字,出土时身后还跟着几个彩绘木俑。

他应该就是軑侯家的管家。

女侍俑身材修长,衣着华丽,绣花长袍上还用纹锦镶边,应是主人的贴身丫鬟。

与他们相比,彩绘立俑形体最为矮小,出土的数量也最多,造型千篇一律,表情都是愁眉苦脸的。

他们是軑侯家中地位最为低下、从事各种杂务劳动的奴婢。

不难想象,軑侯家奴仆成群、前呼后拥的浩大场面。

中草药

在一、三号墓出土的中草药有十余种,经过鉴定有茅香、高良姜、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兰、朱砂等。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它们可以祛除风湿、寒痹,治疗心腹冷痛、风痛。

这些中草药大多含有挥发油,属于芳香型香料。

把它们放进枕头、香囊、熏炉中,可以芳香避秽、清新空气。

泥金饼

金饼是汉代的黄金币,对于贵族而言,是财富的象征。

在一、三号墓中发现了许多泥金饼,都用黏土倒模制成,并涂上了象征黄金的黄色,以替代真实的金饼。

此外,铜钱、象牙、犀角、玉璧等,也多用木或泥等材料制作。

軑侯家族富甲一方,几位墓主人生前拥有的珍奇宝物数目应当不少,但为什么不直接用真实的金银珠宝陪葬,而是用明器替代?

翻阅史料后我们得知。

西汉初期帝王们提倡节俭,軑侯家族一方面要迎合当时的社会风气,体现廉洁,另一方面又要显示财富,只好以冥器代替。

着衣歌舞俑、奏乐俑

两汉时期,天下歌舞升平,因而奢靡之风盛行。

特别在一些大官吏和贵族家庭,经常宴饮作乐,还专门蓄养了一大批歌舞奴婢,以供助兴。

从马王堆汉墓中就出土了42件歌俑、舞俑和奏乐俑。

舞俑面部丰腻,头梳垂云髻,穿着丝绸衣裙,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体态非常得轻盈。

她们的腰都非常的细,这与楚文化是有很大关联的。

出土的歌俑有跪俑和立俑两种。

其中有件歌俑在1995年赴阿姆斯特丹展出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被荷兰人誉为“东方的维纳斯”,以她为形象制作的宣传广告布满了大街小巷。

有歌舞自然也少不了要有乐队伴奏了。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一组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管弦乐队,五位乐俑的衣服都采用了雕刻,再绘以彩色图案,三位在弹瑟,两位在吹竽,神情专注。

这些众多的歌俑、舞俑和奏乐俑,正是軚侯家族每日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写照,也成为马王堆汉墓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七弦琴

三号墓中的出土了一张七弦琴。

琴身设有底板扣合。

底板内镂有“T”字形共鸣箱。

从共鸣箱内引出七根细弦,一直延伸到另一端,然后聚集束缠在颈部背后的木柄上。

琴面有弹奏磨擦的痕迹,说明这是一件实用器,应该是墓主人生前的珍爱之物。

不难想象,在月明风清的之夜,墓主人时常焚香更衣,抚琴弹奏,寄晴抒怀。

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用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能感染他人,同时弹琴能提高自身修养。

二十五弦瑟

一号墓中发现了一件二十五弦瑟。

出土时,外面罩有锦制的瑟衣。

瑟体以木制成,总长116厘米,宽39.5,表面微微呈弧形。

除首尾两端髹以黑漆外,通体光素。

二十五根弦分三组,中间一组七根弦,弦径较粗,两侧的两组各为九根弦,弦径较细。

每根弦都采用四股素蚕丝搓成,而每一股蚕丝大约有一千根丝。

二十五根弦至今为止一根都没有断。

在《诗经》的一篇《关雎》中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说明瑟至少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这件二十五弦的瑟,虽然只是一件明器,但保存非常完整,柱位清楚,部位齐全,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

筑是秦汉时期很流行的一种击弦乐器,现已失传。

它的形状象筝,有十三弦。

这种古老的乐器是如何演奏的呢?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上画有一只怪神端坐在五彩祥云中击筑的图象。

它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这不禁让人想起高祖刘邦在登基之后,衣锦还乡,酒幸正酣之时,边击筑边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三号墓中出土的筑虽然是随葬的冥器,但属首次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筑的大致样式。

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件竽。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竽。

这具竽出土于一号墓,保存完整,有22根竽管。

但竽管与吹口之间不能通气,上端没有气孔,斗内没有气槽,也没有用于控制音高的簧片,只是一具乐器模型罢了。

但是从三号出土的另外一具竽虽然外表残破,但内部结构比较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实物。

在一号出土的黑地彩绘棺上就有怪神吹竽图。

竽律管

一号墓另出土竹质竽律十二管,每根管上用墨书写着十二律的名称,出土时分别装在十二个象筒形袋的竽律衣中。

古代用长短不同、按一定长度规律制作的十二根竽管,能吹出十二个高低不等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间的高低。

因此十二个标准音也叫十二律,所以律管的作用相当于定音哨。

博具

有一种娱乐活动,在汉代深受人们喜爱,而今天鲜为人知,那就是博戏。

从马王堆三号墓就出土了一套为玩博戏而特意制作的博具。

它主要由一个博局、六黑六白共十二颗大棋子、二十颗小棋子、四十二根筹以及一个骰子组成,装在特制的漆盒里。

那么,博戏的玩法到底是怎样的呢?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汉代的画像砖,正好是玩博戏的场景。

两人面向棋盘对坐,分别执黑、白两棋,并将棋子置于博局的十二个L形和T形的曲道上,然后轮流投掷骰子,通过所获得的数字行棋,而最终胜负则以获得的筹码多少来判定。

西汉时朝,宫廷里专门设置有博侍诏官,善于下博戏的人在社会上享受着很高的地位而且受到人们的尊敬。

另外,汉代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博术的人和著作。

漆器之美

漆器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据考古发现,我国制作漆器历史至少有七千年之久。

西汉时期,漆器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了鼎盛,价格也很昂贵,是贵族的奢侈品。

在马王堆汉墓群中出土漆器有700余件,品种齐全,纹饰精美,颜色艳丽,这充分反映了軑侯家族的富有。

云纹漆鼎

鼎是一种盛食物用的祭祀礼器。

从夏朝至两汉,无论是铜鼎或漆鼎,都是国力、权力的象征,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鼎制度: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在使用时不得僭越。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有七件鼎,由此可知墓主人的阶级地位。

这些鼎都保存完好,胎骨很厚,是用整块木旋削而成,称为旋木胎。

体型稳重,器表髹黑,口沿有一道菱纹图案,盖和器身都彩绘红色。

灰绿色的涡卷纹和方连纹,使它形成几何云纹的图案。

足部朱漆彩绘兽面纹,耳部为云纹。

器内髹红漆,并书写“二斗”两字,表示它的容量。

出土的时候在其中一件鼎内就有藕片。

云纹漆锺

锺实际上是指一种腹部较鼓,器形较大的壶,用来盛酒或羹的器具。

采用旋木胎,体形稳重厚实。

这件云纹使用旋木胎工艺,器表以黑漆为底,口沿和圈足上饰有波折纹。

颈部饰鸟形图案,腹部饰变化了的云气几何图案,线条流畅、洒脱。

外底书写有一个“石”字。

石是古代的容量单位。

对件漆器检测发现,它实际容量是19.5升。

像这样大的漆锺,一般家庭内部饮用不了这么多酒,应当用于宴会场合。

云纹漆匕

匕是舀取食物用的器物。

这件云纹漆匕采用斫木胎,由斗和柄两部分组成,斗内髹红漆,背面髹黑漆,绘有朱色和赭色的云纹。

在柄端和柄中间各有一道朱色宽带纹。

一般来说,有鼎就会有匕。

云纹漆案

说到案,您可能会想到举案齐眉这个成语。

汉朝有个叫梁鸿的人,很多大户人家仰慕他的高节,想把女儿嫁给他。

梁鸿谢绝了所有人的好意,娶了一个叫孟光的女子。

孟光相貌丑,却非常贤惠,她为梁鸿端饭时,都要将案举过眉头,表示对丈夫的尊敬。

这就是举案齐眉的由来。

可见,案用来端取食物。

案的胎骨是利用刨削剜凿而成,这种制作方法称为斫木胎。

案内髹红、黑漆各二组,黑漆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纹饰线条流畅。

案底书写有“軑侯家”三字,表示这件器物属谁所有。

这件案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放有五个小漆盘,盘内盛有腐朽后的牛排等食物及竹串,还放有漆卮和漆耳杯及一双竹筷。

这种摆设反映了二千多年前贵族宴饮时分餐制的情景。

云纹“軑侯家”漆平盘

这两件平盘是我国保存最好,形体最大的平盘,它应该是辛追生前的沐浴时所用的澡盆。

两件盘制作甚精,盘内髹红漆各两组,在黑漆上彩绘有红色或红、灰绿二色的花纹。

两件花纹稍有不同,其中云龙纹漆平盘纹饰的龙身布满用旋涡纹组成的鳞片。

须角和龙爪使用甩笔法,完全以笔锋的甩劲作画,尤其着重在甩出的那一端,如钢针般坚实有力,非常巧妙地表现了龙的飞动和强劲。

盘的口沿上为波折纹,内外壁为凤鸟头形图案。

云纹漆平盘的内外壁纹饰为朱绘菱纹等几何图案。

两件盘底均书写有“轪侯家”。

该墓中出土的遣册中记载有“漆画平盘径二尺五寸”和“漆画平盘径尺六寸”应该指的就是这两个平盘。

狸猫纹漆盘

这是一种盛食物用的漆盘。

狸,指山猫。

我们清晰地见到盘内的纹饰非常别致,在黑漆地上,绘有三只猫和一只龟,其中一只猫居中央,另外两只猫和龟在底部靠内壁处,成等距离布置,猫用红漆单线勾勒,内涂灰绿色漆,面部用红色绘耳、须、口、眼、爪牙和柔毛。

画面上特别突出了猫睁大着的双眼和长尾巴,形象极为逼真。

古代的画师还采取了夸张的手法,将龟的颈画得长长的,从而使龟显得灵活。

这种图案不仅是一种生动的写实,而且也给人一种生命的灵感。

食盘底部也都书写有“九升”和“軑侯家”。

“君幸食”漆盘

这种盘形体较小,但给人一种非常精致的感觉。

口沿上绘有波折纹和点纹,口沿内绘弧线和“B”字形图案一圈。

而盘中心绘有卷云纹四组和书写有“君幸食”三字,意思是请您用餐,这说明在古代人们是非常讲究礼貌的。

“君幸食”漆耳杯(一升、四升)

这类耳杯又称为羽觞,它是古代用于盛食、盛酒或羹的器皿,由于在器身两侧设有便于用双手端取杯的部分,形如两耳,所以称这为耳杯。

旧中国时人们视这两耳如鸟的两个翅膀,因此当时又称为羽觞,汉代也沿用此种称呼,在《汉书外戚传》中就有“酌(zhuó)羽觞兮消忧”的记载。

马五堆汉墓中的耳杯数量很多,这是一种用于盛汤划盛食的杯,由于耳杯内底上书写有“君幸食”,我们称这种杯为“君幸食”食杯。

它色泽光亮鲜艳,大部分漆食杯耳背部书写有“一升半升”。

“君幸酒”漆耳杯

这种耳的形制与“君幸食”漆食杯一样,稍不同的是杯内正中有“君幸酒”三字。

标明是专门用于渴酒的酒杯。

龙纹漆勺

勺是挹酒的用具。

该勺制作精致,它是由柄和斗两部分用榫插接而成,柄为竹胎,斗为竹结底。

勺的柄制作精细,靠近斗的一段为一条形透雕,上为浮雕编辫纹,中部一段为三条形透雕,上面同样有浮雕编辫纹,手握处为扁平,上有浮雕作飞腾状的龙纹。

这种竹胎勺在漆器中非常罕见。

云纹漆具杯盒

它是一套设计巧妙制作精致的酒具盒。

盒上的云纹、旋涡纹、几何纹图案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清秀之感。

盒的整体呈椭圆形,由一块整木雕凿上盖和器身,以子母口扣合而成。

盒内装有七个耳杯,其中六件顺叠,一件反扣,使身杯在盒内不易晃动。

用时将耳杯从盒中取出,用完了又将七个耳杯放回盒中,既卫生又携带方便。

这种具杯盒的设计比现代所使用的器具还要讲究,反应了古代匠师先进科学的智能。

七升漆卮

这是一种用于量酒的酒器。

根据遣册记载,有“斗卮”、“七升卮”和“漆布小卮”几种,由书写的容量可以知道,有大卮、中卮、小卮之分,这件卮的器内底书写有“君幸酒”,外底部书写有“七升”。

“七升”是一种中型卮。

器身是由一块比较薄的木板卷成筒状,接口处用榫扣合后,再与底部结合成形。

这种卷木胎漆器的制作较难,关键在于接口处的榫合,我们用肉眼很难看出它的痕迹,这种工艺技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仍是不容易做到的,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们高超的水平。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女人爱美,乃是天性。

中国古代女子非常重视梳妆,对梳妆品用具也非常讲究。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套精美的化妆盒,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出土时,器物由“信期绣”丝绢包裹,器身外髹黑褐色漆,再在漆上刷一层极薄的金粉,其中加少量的银粉,然后用油彩绘上黄、白、红三色云气纹,璀璨耀眼,十分华丽。

在这样极其精美的奁盒内,到底盛放了些什么梳妆用品呢?

打开盒盖,便可以发现盒中分为双层,上层隔板上放有手套、絮巾、组带、绣花镜套,下层盒比较特别,形状不同、大小有序的九个小奁盒,嵌放在凹槽中。

小奁盒内放有香料、丝绵粉扑、茀、镊、笄、胭脂、针衣等梳妆用品。

在出土时,茀的刷毛部分被染成红色,经鉴定很可能是胭脂。

此外,在盒中还放有一盘假发和两对梳篦。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妇女的头发要象云一样蓬松而柔软才够秀美,所以作为女人,辛追也十分在乎自己头发的亮丽。

在她死时头发的下半部分编缀的是黑色的假发,盒中的这一盘应该是用来备用的。

遥想当年,辛追虽然人已渐老,但梳妆打扮一番之后,肯定风韵犹存吧!

粉彩漆圆奁

这也是一种盛化妆品用的盒,夹纻胎,双层,下层内放有一角质镜。

盒盖顶部纹饰特殊,是用白色凸起的线条勾边,里面用矿物颜料调油勾填红、绿二色云纹,色彩斑斓极为华丽。

边缘由菱形纹、波折纹组成两组装饰带。

盖、上层和底的外壁均用堆漆的方法绘油彩云纹,云纹缭绕舒卷,纹饰层次分明,看起来像浅浮雕,具有强烈的三维效果。

长方形粉彩漆奁

这种奁是专门用来装贵重物品的盒,它的形体和纹饰就更加讲究。

盖的款式与众不同,呈盝顶状,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

盖与上层外壁均用白色凸起线条勾边,挤出的白色部分具有浮雕、立体的效果,像是现代的堆漆,再在其中用红、绿、黄三色勾填彩绘漫卷的云纹,纹饰华丽,可谓稀世珍宝。

奁内放着一顶漆纚纱帽,证明墓主人生前是朝廷的官员。

锥画纹漆奁

这件漆奁,高仅17厘米,盖的直径为28厘米,外表空间并不大,但表现的内容却极其丰富。

如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

盖上和底部画着撒腿奔跑的小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