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辽宁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说明:
1.填空题中包括三种题型:
单选、多选和填空,希望大家灵活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其中有阴影的部分为重点掌握的内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建议同学们先全面看书,然后再结合该复习题进行练习,检验自己掌握的程度,寻找漏洞,最后再做模拟试卷。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及其规律的科学。
2.()年,德国生理学家()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展开系统的实验研究。
这标志着()。
3.心理学具有科学活动的()、()、()等一般特征。
4.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与()两大方面。
5.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包括()、()和()。
6.认知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
7.人格包括()和()两方面。
8.人格倾向性是心理活动()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等。
9.人格特征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的心理特征。
它集中反映了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和()。
其中,()是人格心理特征中的核心
10.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
()、()、()、()、()。
11.有目的的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叫()。
这种方法可分为()和()。
12.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叫()。
13.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方法叫()。
这种方法分为()和()。
14.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叫()。
15.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叫()。
16.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主要有()、()、()。
17.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
称为心理学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和()。
18.亚里士多德的()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步论述心理学的专著。
二、论述题
1.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2.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3.教师应掌握的心理辅导技术。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体罚事件(P19)
第二章中学生的身心特征
一、填空题
1.人的神经系统分成()和()。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和()。
周围神经系统由()、()和()组成。
3.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它是由()、()、()、()和()5个部分组成。
4.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
()和()。
5.()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斯金纳提出了()条件反射,也叫()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属于()条件反射;写字、唱歌、跳舞属于()条件反射。
6.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和()。
动物的心理进化经历了()、()和()3个阶段。
7.少年期也叫学龄中期,其年龄在()。
青年初期也叫学龄晚期,其年龄在()。
8.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它具有()、()、()、()的特点。
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
10.()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思维的(),这一特点体现在()、()和()
12.高中生情绪发展具有()、()、和()特点
二、简答题
1.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特点。
(P38~39)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P47~48)
3.初中生思维品质的特点。
(P49~50)
4.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P51)
5.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P52~53)
6.初中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
(P52)
7.初中生心理指导策略。
(P54)
8.高中生心理指导原则。
(P54)
三、论述题
1.影响青少年(或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P39~45)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青春期逆反心理
案例二:
中学生早恋
案例三:
中学生性心理咨询
案例四:
中学生情感受挫
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
一、填空题
1.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相对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过程称为()。
2.狭义的学习是指(),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工具,积极主动地获得社会及个体经验的过程。
3.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个层次,分别是:
()、()、()、()、()、()、()、()。
4.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和();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和()。
5.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和()。
6.学习理论主要有()、()和()。
7.刺激—反应理论是由()创立的,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
()、()和()。
8.()是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或干扰现象。
认知—发现的学习模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
9.根据迁移作用的性质迁移分为()和();根据迁移时间顺序的不同,迁移分为()和()。
温故而知新属于()。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迁移分为()和()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迁移分为()和()。
10.直观教学的三种主要教学形式有:
()、()和()。
11.知识应用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和()。
12.技能是指通过()而形成的,趋于完善花的、自动化的()。
技能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
()和()。
13.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在途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吹、拉、弹、唱以及田径、球类、体操等活动方式属于()技能范畴;阅读、写作、运算、解题、心算等属于()技能。
14.练习达到一定程度,动作技能成绩会出现暂时的停顿现象,叫()。
练习的结果可以用()来表示。
15.品德即(),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或倾向。
16.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和()。
1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道德向()道德转化的过程。
18.柯尔伯格用()方法研究道德发展,将道德分为()。
19.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的行为称为()。
20.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称为()学生。
二、简答题
1.学生的学习及其特点。
(P65)
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P70)
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P71)
4.动作技能的形成。
(P76)
5.智力技能的形成。
(P76~77)
6.请画出练习曲线并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P77~78)
7.简述练习及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
(P77~79)
8.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P79~80)
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极其交互关系。
(P80~81)
10.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P81~82)
1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P83~84)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如何根据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品德。
(P85-88)
2.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
(P88~89)
3.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及其辅导原则。
(P91~93)
四、案例分析题
1.案例一:
中学生学习困难
2.案例二:
中学生厌学心理
3.案例三:
中学生品行障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一、填空题
1.()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根据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可分为()和()。
3.外部感觉包括()、()、()、()和();内部感觉包括()、()和()。
4.每一种感觉都有()感受性和()阈限以及()感受性和()阈限。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来衡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关系。
5.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作();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作()。
6.()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7.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也可以是感受性()。
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暗光的刺激下感受性得到(),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了。
“入芝兰只室,久而不闻其香,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属于()现象。
8.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
9.看见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看见绿、清、蓝,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叫做()。
10.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遵循三个定律:
()、()、()。
11.听觉的共鸣说是由()在1863年提出的。
12.()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13.空间知觉包括()、()和()。
14.深度知觉又称()知觉或()知觉。
为人们提供知觉物体深度与距离的线索主要有()和()。
15.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双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主要包括()、()、()、()、()、()、()、()。
双眼线索主要包括()和()。
16.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称为()。
它主要包括()和()。
17.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叫作()。
18.知觉具有四个特性:
()、()、()和()。
19.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是知觉的()。
二、简答题
1.感受性及其的变化规律。
(P103~106)
2.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P125~126)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二: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
第五章记忆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积累和保存()的心理过程。
按记忆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可分为()和()。
2.记忆是通过()、()、()或()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和()。
3.从信息加工角度说,记忆是由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
()、()和()。
4.感觉记忆又称(),保留时间约()秒;短时记忆保留时间一般不超过(),其容量大约是()组块。
其编码方式可分为()和();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分钟以上的记忆。
5.复述包括维持性复述和()。
6.人们在学车之前会读一些有关车的构造的书籍,记住某些基本设备,这种记忆就是();当以后人们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运动技能,真正学会了开车,这时的记忆就是()。
7.常用保持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和()。
8.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重新想起来的过程,叫();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识别并确认的过程叫()。
9.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分为()遗忘和()遗忘。
遗忘的发展规律遵循()的原则。
10.识记一个较长的字表或一篇文章,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原因是受到()和()的影响。
11.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叫()。
它具有三个特征:
()、()、()。
12.中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达到(),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
13.有效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
()、()、()、()。
常见的记忆术主要有:
()、()、()、()、()。
二、简答题
1.简述记忆的基本过程。
(P137~138)
2.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P151~152)
3.影响遗忘的因素。
(P152~153)
第六章思维
一、填空题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和()反映。
思维具有()和()的特点。
2.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包括()、()()、()、()的过程,这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3.幼儿在学习简单计数和加减法时常借助手指这种思维活动叫(),又称();在头脑中用3个苹果加4个苹果等实物表象进行计算的思维活动方式叫()。
4.()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它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和()。
5.根据思维创新成分的多少,可分为()和()。
6.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是()。
根据概念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可分为()和()。
7.推理主要有()、()和类比推理三种。
8.问题解决的特征具有()、()和()。
9.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
10.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
算法和启发法。
其中启发法包括()、()和()。
11.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叫(),它对问题解决既有()作用,又有()作用。
12.()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3.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
()、()、()和典型化。
14.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分为()和()。
15.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叫(),()是它的极端形式。
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叫()。
根据它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分为()和()。
幻想是()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简答题
1.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P177~178)
2.简述问题解决及其过程(P182~183)
3.再造想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
(P193)
4.幻想与创造想想象的关系。
(P194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
强迫思维
案例2:
强迫症
案例3:
焦虑症
第七章意识状态
一、填空题
1.意识的最基本特征是意识的()。
意识的不同水平有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
2.无意识现象包括:
()、()、()。
3.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
()和()是注意的两个特点。
注意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4.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分为()和()。
5.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的注意,也叫()。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
6.注意的品质有:
()、()、()、()。
7.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的一种极端形式。
8.药物成瘾可分为()依赖和()依赖两类。
常见致瘾药物可分为兴奋剂、()和()。
二、简答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P208~209)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P209~210)
3.简述注意的品质。
(P210~211)
三、论述题
1.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1:
注意力不集中
第八章行为调控
一、填空题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状态。
它具有()、()、()和()特点。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中,属于基本需要的有:
()、()、()、()。
()是需要层次上的最高点。
3.依据需要的起源可将其划分为()需要和()需要。
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和权利需要属于()需要。
4.动机是()、()和()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它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动机是在()基础上产生的,()是动机形成的外部诱因。
5.根据动机性质,动机可分为()和();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动机可分为()和();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动机可分为()和();根据动机来源,动机可分为()和()。
6.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曲线关系。
(注:
书中P236第二段第一行“工作强度”应该为“动机强度”)
7.意志是()的能动作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叫()。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的()。
()是意志行动的核心。
8.意志的品质有:
()、()、()、()。
9.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有()和();与自制力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和()。
9.意志行动过程包括()阶段和()阶段。
10.勒温根据人类的趋避行为把动机冲突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和()。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属于()动机冲突。
11.()是指个体的一直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12.挫折产生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和挫折反应。
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现在情绪性反应、()反应和()的变化。
属于情绪性的反应有:
()、()、()、()、()、()和()。
1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认知层面的主观体验、生理层面的自我唤醒、表达层面的外部行为。
14.情绪的两级性主要表现在()、()、(|)和()。
15.根据不同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和外部表现,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和()。
16.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而()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的特点。
强烈而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17.()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心理学家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和()。
压力反应主要表现为()、()和()。
应对压力的策略主要有:
()和()。
压力不良的应对方法表现为:
依赖药物和酗酒抽烟。
18.()又称“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重压下的一种()的状态。
19.()是指当一个人预测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愉快情绪。
()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等。
二、简答题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P229)
2.简述意志及其品质。
(P237)
3.简述动机冲突的几种形式(P238)
4.简述挫折的应对。
(P240)
5.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P242)
6.不良情绪的调控。
(P247)
7.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
(P251)
8.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调节。
(P257~258)
三、论述题
1.分析意志行动的过程。
(P238~239)
2.中学生情绪障碍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P253~256)
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
考试焦虑
案例二:
厌学情绪
案例三:
抑郁
第九章人格
一、填空题
1.()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而()的心理品质。
2.人格特性主要有:
()、()、()、()和()。
3.人格发展的青年期阶段心理危机发展的关键是()。
4.人格测验的形式主要有()、()、情景测验和自我概念测验。
投射测验主要有()和()。
5.()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
6.某人能讲三门外语、会开汽车,这是已经发展或表现出来的()能力;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通过学习和训练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被称为()能力。
7.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叫();能力的高度发展称()。
8.根据能力所表现的活动领域不同,可分为()和();按照活动中能力的创造性的大小可分为()和();根据能力在人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的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可分为()和();按照能力的功能,可分为()、()和()。
9.一般能力也称(),它包括()、()、()、()、(),其中,()是核心。
10.斯皮尔曼运用()的方法提出能力的()说。
他认为能力包括两个因素,即()和()。
吉尔福特于1967年创立了()理论,认为智力应该从()、()、和()三个维度去考虑;斯滕伯格1985年提出了能力的三元理论,()是能力三元理论的核心内容。
11.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分布成(),智商的分分布是两头(),中间()。
超常儿童的智商一般不低于()分,低常儿童智商不高于()。
12.有的人从小就表现出非常的聪明,能作曲,能写诗,有极高的运算能力,这种儿童叫();有的人到了中老年才创造出成果,称为()。
13.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但男性能力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即很聪明的男性和很笨的男性都比女性(),能力中等的女性比男性()。
14.按能力的种类分,有()、()和();按测验方式来分,有()和();按测验内容的表述形式来分有()和()。
15.一般能力测量也叫(),使用一定的()来衡量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或手段。
16.智力测验量表主要有:
()、()、()和()。
()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发表于()年。
最早使用“比率智商”概念的量表是();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量表是();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瑞文于1938年编制的()。
16.()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倾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染上独特的个人色彩。
17.气质具有()特点,是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中的“秉性”就是()。
18.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具有()、()、()三个基本特性。
三种特性的不同组合构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
与强、平衡、灵活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相对应的神经活动类型是();粘液质相对应的神经活动类型是()。
19.“大五因素模型”中的五种特质是()、()、()、()和()。
20.古希腊医生()根据医疗事件提出了“气质体液理论”,这是最早关于气质的学说。
21.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和习惯化了的()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静态特征有:
()、()、()、()。
其中()是性格的核心。
22.按照知、情、意在性格中的表现程度,性格可分为:
()、()、();按个体心理活动的倾向性,性格可分为()、()。
23.当代健康人格的智力因素主要有:
()、()、()、();当代健康人格的情感因素主要有:
()、()、()、();当代健康人格的意志因素主要有:
()、()。
24.从机能范围看,利他行为主要有:
()、()、()。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特性。
(P264~265)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P274)
3.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P279~280)
4.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P28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