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7491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docx

五年级散文电子报

五年级上册散文

1、白鹭郭沫若

2、山上漫步徐志摩

3、夕照李颖

4、提醒幸福毕淑敏

5、浴着光辉的母亲林清玄

6、海上的消息林清玄

7、星巴金

8、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9、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

10、春朱自清

11、一只小鸟冰心

12、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冰心

 

1、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由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

田的大小好像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有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

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

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

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949年,郭沫若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会主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2、山上漫步

徐志摩

  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睛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

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淡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着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的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的全部正像画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

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的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纡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你也会得信口的歌唱,偶尔记起断片的音调,与你自己随口的小曲,因为树林中的莺燕告诉你春光是应得赞美的;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泉响,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3、夕照

李颖

  小屋的窗子是朝西开的,我便有机会尽情地欣赏那迷人的夕照了。

透过窗子向下看,是一排整齐的红砖瓦房。

砖瓦房后面立着一排挺拔的钻天杨。

每临近黄昏时,太阳顺着这排杨树缓缓滑落下去,便出现了如诗的夕照。

  太阳被裹上橘黄色,没有了刺眼的光芒,稳稳地站在那排杨树的树梢上,没有丝毫衰老的样子。

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

很明显,这雀跃着的“波纹”是夕阳得意的杰作。

那平静的“湖面”难道不是被它踩碎的吗?

啊,它和我们一样调皮!

  这样想着想着,眼前的太阳便又向下溜了一截。

  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

不一会儿,那红色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了。

  一会儿,那张可爱的脸渐渐变红,变红,最终一只熟透了的“大石榴”出现在树杈当中。

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

  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

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

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

渐渐地,夕阳在我的视野中远去,远去,最终完全消失了。

我知道,此时它已经到了地球的

  那一面,又为那里的人们带来一个美丽的黎明。

作者简介:

李颖河北乐亭人。

中共党员。

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教导大队工作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一军政治部宣传干事,宁夏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助理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干事,《宁夏文艺》编辑部主任。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剧本《不锈的马刀》、《金梁玉柱》等。

4、提醒幸福

毕淑敏

  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

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而需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

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

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

这是春天啦!

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

请记住这一刻!

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

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会不知不觉的暖洋洋亮光光。

作者简介:

毕淑敏于1969年起在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1989年毕淑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国家一级作家,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的她专注于写作,很多作品都和医学有关,主要代表作品《红处方》《昆仑殇》,她的《学会看病》选入语文(人教版)5年级上册第20课。

5、浴着光辉的母亲

林清玄

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

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

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

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

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

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6、海上的消息

林清玄

在渔港的公园遇见一位老人,一边下棋,一边戴耳机随身听,使我感到好奇。

  与老人对奕的另一位老人告诉我,那老人正在收听海上的消息,了解风浪几级、阵风几级、风向如何等等,因为老人的儿孙正在远方的海上捕鱼;而在更远的地方,一个台风正在形成。

  看着老人专注听风浪的神情,我深深地感动了,想想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绑在线上,在风中摇荡。

  从前,我听收音机不小心收到渔业气象,总是立刻转台,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现在才知道光是风浪几级,里面也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离开老人的渔港很多年了,这些年偶尔路过渔港,就会浮起老人的脸;偶尔收听到渔业气象,我会静心地听,想起老人那专注,充满关怀与爱的神情。

  我多么想把老人的脸容与神情描写给人知道,可惜的是,充满爱的脸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

爱,只能体会,难以描绘。

 

7、星

巴金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

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

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

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

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

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

望着蓝空里眼瞳似地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

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

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

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

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

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

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

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8、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9、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

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

“叶圣陶也在这儿。

”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

我好奇地问道:

“怎样一个人?

”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

“一位老先生哩。

”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

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

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便告辞了。

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

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只独自坐在屋里。

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

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

--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

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

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

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

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

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

“这个弄不大清楚了。

”这样就过去了。

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

“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

”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

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

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

“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

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

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

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

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

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

“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

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

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

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

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

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

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

“我老是这样的。

”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

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也是朋友拉去的。

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报副刊》,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

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

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

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

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

他写信给我,老说这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

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

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

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

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

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晚上伯祥说:

“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

”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

我却不甚了然。

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

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

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

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10、春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

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1、一只小鸟

冰心

有一只小鸟,它的巢搭在最高的枝子上,它的毛羽还未曾丰满,不能远飞;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和两只老鸟说着话儿,它们都觉得非常的快乐。

这一天早晨,它醒了。

那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

它探出头来一望,看见那灿烂的阳光,葱绿的树木,大地上一片的好景致;它的小脑子里忽然充满了新意,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声来。

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树下有许多的小孩子,听见了那歌声,都抬起头来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