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6075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1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docx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高三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高考预测定位】

1.考纲要求:

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命题趋向:

以重大工程建设(找水、找矿、交通、水利建设)、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火山活动等)或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为载体,考查有关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以一些景观图为载体,聚焦世界和我国的一些热点地区,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特点;利用气候资料或气象、气候灾害作为背景,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和分布规律。

考查天气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针对全球水资源的现状、水资源规划,考查各种水体的相互联系和循环运动;利用海洋科考、海上航运、海洋污染等热点问题,考查洋流分布的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精讲】

一.地壳物质循环

沉积岩:

层理构造、化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变质岩:

片理构造(重新结晶)。

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岩浆岩:

玄武岩、花岗岩

记住各个箭号的意义。

方法点睛

判断地壳物质循环各种变式框线图的窍门

窍门一: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只能由变质岩转化而来;所以只有一进一出的方框必定是岩浆。

窍门二:

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

有生物活动,才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

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

如下图:

二.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质作用:

内力:

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外力: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形成高山(褶皱山、断块山)、裂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岩浆活动形成火山。

记住:

板块的边界类型、板块交界处经过的地方、主要山脉和裂谷是由哪些板块造成的。

(2)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第一、岩层的弯曲形态第二、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的弯曲形态不明显)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

断层:

地垒(庐山、泰山、华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①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状况

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或沉积物—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②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

利用向斜找水: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

利用背斜找油: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利用断层找水、找泉。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③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

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保证工程建设安全。

开挖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选址于背斜位置。

隧道选择在背斜:

背斜岩层呈拱型,顶部受张力作用,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有利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并且便于开凿。

岩层呈拱型,便于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干燥。

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聚落选址应远离断层。

(3)流水、风力、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使地表趋向平缓

流水侵蚀—河谷(不同河段的河谷形态);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注意: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受惯性的影响远远大于地转偏向力,由于惯性,河水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因此就会出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

所以,在弯曲河道中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如右图))

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风力堆积—沙丘(静止和移动沙丘的判断)、沙垄、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黄土高原)

 

冰川侵蚀—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湖;冰川堆积—冰碛(qi)湖(冰碛物堆积)

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海浪堆积—海岸地貌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分类表: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溶蚀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干旱、半干旱、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流水沉积

形成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

海流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不同的区域其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同一区域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季节内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同样要具备区域思维和立体思维(外力作用的时空变化对地貌的影响)。

(5)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分布区

外力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

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沙丘、沙垄

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谷、冰斗、刃脊、角峰

特别注意:

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堆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类活动也是属于外力作用的一种特殊形式。

三.大气受热过程

(1)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1、对流层大气的热源:

地面

2、对流层大气的高度:

①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②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

③极地平均为8~9公里;④夏季高于冬季。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如下所示:

2.机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温室农业。

(3)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规律与技巧:

1.由热量传输看几种辐射的作用:

太阳辐射是地面最主要热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由大气的吸收作用看大气不同层面气温变化特征:

近地面对流层中水汽、CO2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3.太阳辐射12点最强;地面辐射13点最强;大气辐射14点最强。

大气热力作用过程的复习,从综合角度讲有两条线索。

线索一:

研究大气热力作用过程本身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线索二:

研究大气热力作用过程与人类活动关系,侧重于人类活动对热力作用过程的影响。

根据图示过程可以分析归纳出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环节来影响全球热量平衡:

(1)改变大气的组成,如CO2含量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氟氯烃排放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等。

(2)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排干沼泽、围湖造田、砍伐森林,或者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都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热量平衡,从而改变气温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为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发生了变化。

(3)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

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

依据右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得出: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

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

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形式

形成过程

影响

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海洋,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气候宜人

山谷风

白天山坡增温快于山谷,形成低压,风由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夜晚相反,形成山风

夜间山谷地区易形成逆温,加重大气污染;白天山谷地区易开展滑翔运动

城市风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叫城市风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焚风:

初春的焚风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夏末的可使粮食和水果早熟,影响产量;冬季的可引起雪崩;春夏季节容易引起森林火灾;焚风还可影响荒漠的形成,如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

(4)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的确定:

①高空:

(不计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近地面: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摩擦力越大夹角越大。

四.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的内在联系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模式图

(3)规律与技巧:

1.全球气压带的成因明显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2.风带的风向受气压带的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信风带在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盛行西风带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极地东风带与信风带风向相同。

3.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受向右地转偏向力作用偏转而成的。

4.垂直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密度,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5.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取决于近地面的受热状况,受热地区空气膨胀上升,受冷地区空气收缩下沉。

(4)副高对我国降水量和旱涝灾害的影响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仅保留在洋面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最直接。

①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撤,雨带也随之南移。

(如右图)

②异常年份: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a.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

b.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发生干旱。

五.天气与气候

⑴天气:

①明确高考要求掌握的五种天气系统。

锋面系统:

冷锋、暖锋;气压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锋面气旋。

锋面系统:

冷锋、暖锋判断;对天气的影响: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气温、气压、天气)

准静止锋:

锋面多在某一区域来回移动,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

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系统:

锋面气旋:

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的锋面气旋,都是西边是冷锋,东边为暖锋。

②理解每一种天气系统的成因和主要的天气特点。

③对比分析天气系统之间的异同:

如冷锋与暖锋的异同(见下表)。

④阐释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天气现象。

如:

台风、沙尘暴问题等。

示意图

特征

天气

雨区分布

对我国影响

冷锋

冷气团占优势,推动锋面前进,暖气团被迫抬升。

过境时出现大风、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天气晴

锋线附近和锋线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大风、沙尘暴。

暖锋

暖气团占优势,主动爬升,推动锋面前进。

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升,气压降,天气晴

锋线之前

连续性降水

⑵气候:

必须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成因,分布及判断技巧。

1.影响气候的因素

2.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是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规律与技巧:

(1)熟练掌握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某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尤其是自然因素,如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可从纬度、海陆、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逐一分析。

(2)分析气候的区域差异要抓住主导因素,如南北差异重点考虑纬度和大气环流因素,东西差异优先考虑海陆和洋流因素,局部差异首先考虑地形因素。

(3)分析每种因素的影响时都要落实到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上。

3.明确“气候”学习的基本内容: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气压等)、气候特征(描述)、气候因子(影响因素)、气候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成因(分析)、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②明确每一具体内容相关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技巧。

这部分的内容较多,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关于本部分知识的叙述也不是很完整、系统,需要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关于本部分知识的考查特点,有重点而系统地进行学习。

4.“气候特征”学习的基本要求是能准确描述出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其具体的描述思路、方法和技巧包括:

①明确气候特征描述的基本气候要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能只描述其中之一。

如:

对热带沙漠气候的特征的描述是:

全年高温(炎热)少雨(干燥),而不是:

全年高温炎热。

②气候特征的描述必须体现整体(以年为单位)的气候特征,而不是某季节的气候特征。

具体描述时注意把握好:

没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特征,可以用终年(全年)来描述,如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全年(终年)高温多雨;具有明显季节变化的气候特征,就必须分冬季(北半球陆地以一月为代表,南半球相反)、夏季(北半球陆地以七月为代表,南半球相反)来描述,如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在具体描述每一种气候的特征时,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灵活处理。

③用简洁、规范的地理术语,组织语言描述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包括高温(炎热)、温暖(温和)、寒冷、湿润、干燥等有关气温、降水术语的规范使用等。

 

气候特征的描述易错点:

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有一些差异。

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

如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

在描述中要注意以下区别:

①高温和温和(凉爽):

某气候夏季高温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平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

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

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指夏季均温在20℃以下。

昆明“夏季凉爽”也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

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的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②寒冷和温和:

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0℃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月均温在0℃以下。

我国冬季秦岭一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是“寒冷”。

5.逆温:

掌握逆温的形成分类及影响。

例: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变化大,平均厚度约为12km;如果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

读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回答1-4题。

1.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高山高寒气候

2.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3.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D.“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4.此地有座高山,山顶积雪终年不化。

估计这座山的高度应该不小于()

A.3000mB.3500mC.4000mD.5000m

答案:

1.B2.B3.A4.D

4.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

(1)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这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特点相似,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气温、降水较均匀。

两者也可通过分布地区来判定:

如果分布在亚洲东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地区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其相同点在于: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不同点在于:

①年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大于1500毫米,热带草原气候

一般在750—1000毫米之间;②气温最高月,热带季风气候为5月,热带草原气候在3、4月(北半球)。

(热带季风气候的典型地区及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两者的相同点是:

最冷月均温都大于0℃;干湿季不很明显。

不同点是:

①年降水量,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在700—1000毫米之间,属年雨型;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大于1000毫米,属夏雨型;②最高月均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20℃,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大于25℃③最高月气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8月,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7月(北半球)。

(4)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降水

(5)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

最冷月平均气温<0℃,最热月平均气温>15℃;降水都是夏季较多。

不同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地区分布

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仅分布于亚洲东部

月降水量

全部<100mm

有>100mm的月份

年降水量

不足300mm

500~1000mm

降水类型

少雨型

夏雨型

 

例:

读某地气温和降水逐月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城市可能是()

A.北京B.上海C.拉萨D.乌鲁木齐

2.7、8月份气温最高,但降水量6月最多,原因可能是()

A.6月受台风影响B.7、8月夏季风撤到江南

C.6月多气旋雨D.7、8月伏旱

下图中图A中的400线为纬线,a、b、c为等温线,甲为河流,图B为甲地区近地面气压分布及风向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图A图B

3.结合图A和图B给出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尼罗河正处于汛期B.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

C.从数值上看b>aD.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剪羊毛的季节

4.甲区域的气候类型与下图中的气候类型相同的是:

下图示意2010年4月6~15日福建省同纬度沿海某地和内陆某地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分布。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位于沿海,乙地位于内陆

B.该时间段内,甲地气温日较差都大于乙地

C.该时间段内,甲地降水总量大于乙地

D.该时间段内,甲地日最低气温变化幅度大于乙地

6.关于乙地4月13日天气的预报,最有可能的是

A.阴有小雨B.多云转阴C.午后有雷阵雨D.小雨转中雨

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上述“某月”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8.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低温少雨C.温和多雨D.炎热干燥

(六)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①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②陆地内循环: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③海上内循环:

蒸发、降水

 

可见,地球上各种水体通过蒸发(包括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和环节,构成一个庞大的水循环系统。

而水循环的进行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即不同的区域其循环方式、循环的速度和周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综合思维、研究过程的基础上一定要做到区域思维下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②更新陆地各种水体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④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人类活动(如水利措施和农林措施)对水循环可产生如下有利影响:

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

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修梯田、鱼鳞坑、谷坊、截水沟和平整土地等能增加入渗,削减洪峰,增加土壤水分,也可加大蒸发。

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沼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有些沼泽生产力很高,经排干后,可改造为水田、旱地、林地或草地,但有些沼泽的生产力是很低的,农业开发价值不是很高。

如果大面积排干沼泽不仅不会大量增加收入,而且会减少当地水汽蒸发量,破坏水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可以发展以芦苇为原料的工业,发展水产养殖业,针对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它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3.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①湖泊水与河流水②地下水与河流水(注意地上河的补给方式)

③河水的补给:

1)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相一致,流量较大。

2)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与气温的变化相一致,流量较小。

3)以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变化全年相对稳定。

规律与技巧:

河流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以下图为例)

(1)识别图中纵、横坐标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单位及数值,特别是纵坐标。

两图中横坐标均是表示时间,其中甲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降雨量,乙图中纵坐标为河流流量与温度。

(2)以横坐标的时间变化为主线,分析其水文特征。

注意过程曲线弯曲变化的时段、峰值的流量。

如图,甲河流量较大,汛期出现在4~7月份,冬季是枯水期。

乙河流量较小,温度越高,流量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