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5680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docx

课题申报书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

课题名称:

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有效学习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信息技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国内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及价值:

1、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为代表的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2、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教师惯于“我说你听,我讲你背”的越俎代庖式的教学模式,现在虽然也注意把现代教育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教师仍是“讲坛上的圣人”,学生仍是“灌输的对象”,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接受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会在信息的海洋中,寻觅自己需要的知识,不会利用各种认知手段自己获取新知。

3、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中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4、近几年,我校十分重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工作,本着“以信息技术带动教育现代”的宗旨,加强了硬件建设,为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为本课题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教师能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利用多媒体“交互性、模拟性、动态化”优势,优化课堂结构,构建课堂教学策略和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

2、恰当地运用以音像、影视等教育媒体、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养成自学获取新知的习惯。

3、在已有课程的学习中,合理、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4、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5、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进一步研究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研究内容: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校本师资培训新模式

对教师信息技术基本能力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应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教育、教学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工具,把信息技术的运用看作是各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内容

  学生的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我们要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主要观点: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很大可能。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指引学生对生活的深层挖掘,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人生。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从而思维也更加活跃。

在学科教育中,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用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将不同学科的只是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的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新型的创造性人才。

创新之处: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巨大优势,使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显示了教学过程,启迪了学生思维,揭示了内在的联系。

同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中,广泛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包括网络技术),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信息的高效率获取,并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

能以现代教育技术的较新理念引领各学科向纵深发展。

我们深信: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发展将会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教育”夯实基石。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关注国内外信息技术发展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特征,创建信息技术培训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

2、行动研究法:

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偏重于建立理论或归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3、自然实验法: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探讨网络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功能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4、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并进行推广,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有效改进措施。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初期研究、准备阶段。

(2011年5月――2012年8月)

1、添置课题所必备的硬件设备和配套的软件资料。

2、完善课题实施细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落实课题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4、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第二阶段:

研究阶段。

    (2012年9月~2013年8月)  

1、开展研究课教学。

(1)课前利用校园网查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

(2)课上交流(3)梳理概括(4)巩固提高

2、整理案例,反思得与失,总结经验。

3、课题组教师交流学习。

4、每学期举行电教优质课、教案设计、电教教材制作和电教论文评选,并收集资料。

5、探索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

6、参加市电教馆组织的课题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

结题阶段               (2013年9月~2014年8月)

1、参加课题结题培训会。

2、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整理。

3、汇总教学课例、案例、论文、电子教材。

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贺乐凡主编:

《现代教育原理》,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版;

2、汪凤雄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简明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3、查有梁主编:

《教育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4、田方海主编:

《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5、齐元昌主编:

《中国电化教育》,杂志部分期刊;

6、成都市电化教育馆、成都市电研究会主编:

《电化教学设计与研究》。

7、华南师大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编:

《现代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修订版。

8、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

9、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靳玉乐田继万:

《教学改革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南国农:

《电化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12、何克抗: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13、项国雄:

《现代教育技术》,江西师大传播学院研究生教学讲义,2001

14、《现代教育技术概论》,

15、任长松:

《改革开放20年来课程观的三次变革》,

16、《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点摘要》,

17、杨开城:

《有关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几点反思》,

18、桑新民:

《技术-教育-人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初探》,电化教育研究.

课题的保障条件:

(1)从人员结构来看,课题组成员都具备大本学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这些教师不仅对所任学科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并在以往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这些都为完成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2)从现代信息设备来看,我校已拥有一批先进的电教设备,电化教室,电脑室配备齐全,已承接过多次大型课的展示活动,为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这一切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

(3)经费:

学校为本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课题的正常开展。

(4)区电教中心从人员培训到技术指导的大力支持。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