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51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docx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教程文件

 

河南大学经济地理试题

河南大学2007-2008第一学期经济地理学A卷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K=3的中心地系统:

是指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以3的倍数递增,呈1,3,9,27,81,…的序列,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呈1,2,6,18,54,…的序列,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4分)2、城市化:

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

具体表现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和城市地域不断扩大。

(4分)3、经济全球化:

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4分)4、区域管制: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4分)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4分)

二、概念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横向一体化:

又称水平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包括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以及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3分)纵向一体化:

又称垂直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3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水平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它是企业早期增长的主要方式;垂直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它是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主要地扩张战略。

它们是企业增长的主要战略。

(4分)

2、通达指数:

是指交通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通达指数越小,点的通达性越好,指数越大,点的通达性越差。

(3分)分散指数:

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

(3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通达指数是针对网络中的点来说的,分散指数是对整个网络来说的;它们都是用来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都是指数越小,通达性越好。

(4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答:

(1)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要素所决定。

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同时,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5分)

(2)在菱形结构中,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为创造的资源,生产要素进一步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人为创造的资源和高级要素对竞争力更为重要,它们可以弥补或替代自然资源和基本要素的不足。

国内需求就是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包括需求结构、规模、成长性、高级购买者的压力、国际化程度。

市场需求规模大和挑剔性需求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家或产业的竞争力。

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

其发展水平高,利于提高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竞争程度、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

四个方面相互强化,激发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5分)

2、用产品周期理论解释跨国投资的发生(10分)

答:

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生产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不同,最终导致跨国直接投资的发生。

(1分)①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条件,较高的消费水平,这些条件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主要限制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3分)②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的降低,当出口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就会现在直接跨国投资,生产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扩散。

(3分)③标准化阶段,产品生产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原则,产品生产会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成为进口国。

(3分)

3、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10分)答:

(1)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增长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这是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的理论核心。

(2)极化作用是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落后地区的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削弱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二是在国内外贸易中,落后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而发达地区处于有利地位,导致落后地区的发展受到抑制。

(3)涓滴效应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达地区吸收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缓解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

二是二者经济的互补关系,发达地区购买落后地区的商品或者是向落后地区投资,会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是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落后地区涓滴,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推动作用。

(4)赫希曼认为,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作用而占据优势,但是,为了避免过分极化而造成的区域发展失衡,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该出面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对比分析跨国公司生产单位四种区位类型之间的特征和优缺点(15分)

答:

(1)跨国公司生产单位4种区位类型分别是:

全球集中生产型、市场地生产型、专业化生产型和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2)全球集中生产型的特征是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全球集中生产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存在,国外销售便难以拓展,另外长距离运输也会造成成本的上升。

这种生产格局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东南亚联盟、英联邦等)之内易于形成,在公司跨国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容易出现此种格局,而且这种格局的规模经济比较突出。

(3)市场地生产型的特征是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

没有(或很少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

这种格局可以降低运费,便于充分利用各地的地区优势,整合各地的资源和要素,接近市场可以根据需要改进产品来迎合市场需要和及时提供和改善售后服务,这种格局还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的障碍,直接进入市场;但是,这种格局不宜发挥规模经济。

(4)专业化生产型的特征是指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

这种格局要求贸易壁垒较小,要求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

跨国公司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不同的区位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

这种格局易于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长距离运输也会造成成本的上升。

(5)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的特征是跨国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这种格局的形成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可分离为独立的运营阶段,且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

此外,还要求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不大。

这种格局易于受到贸易壁垒的影响,同时,远距离运输也会造成成本的上升。

2、分析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应用(15分)

答:

①弗里德曼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②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特征:

①处于工业化之前;②区域空间均质无序,没有等级结构分异;③生产力水平低下,呈低水平均衡状态;④区域内部缺乏联系,各区域间相对封闭。

③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特征:

①处于工业化初期;②某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中心,打破原始均衡状态;③单个相对强大的中心与其落后的外围地区形成极核式空间结构;④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④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特征:

①处于工业化阶段;②其它地方产生新的经济中心,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③多个中心-外围结构形成区域的空间结构;④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

⑤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有以下特征:

①处于后工业化阶段;②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经济联系密切;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④空间结构体系功能上的一体化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河南大学2007-2008第一学期经济地理学B卷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需求门槛:

是指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

2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又称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包括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可以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

3、交通网的连接度:

交通网的连接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4范围经济:

是指由于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额外收益,即企业进行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要比这些活动分离地由多个企业进行更有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效益叫范围经济。

5产业集群:

是由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靠近、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相互之间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概念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它有两个主要功能: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且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支柱产业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它们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雁行形态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雁行形态学说是指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

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

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又称“H——O模型”,是指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存在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

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它们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相互的需求。

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开展贸易。

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雁行形态学说主要是解释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主要是解释国家之间贸易的基础。

国家产业发展和其国际贸易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机制及其作用机理和缺陷(10分)

答:

①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机制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

②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途径主要靠供需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三个方面发生作用。

③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途径主要靠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行政法律手段和政府直接投资等几个方面发生作用。

④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有时会出现供需失衡、价格信号失真、无序或者是恶性竞争等情况。

政府调控也有局限性,也会出现调控失误或者是过度干预。

因此必须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调控目标。

2、综合分析企业增长的原因、战略和方法(10分)

答:

(1)企业扩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①实现规模效益,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称为规模效益,为了获得规模效益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②实现交易的内部化,公司为了减少交易成本,通过交易的内部化扩大经营范围,可以获得范围经济,为了获得范围效益,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③技术优势的发挥,由于市场不完善,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倾向于在公司内部使用先进技术,来获取较大的收益,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④来自竞争的压力,公司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激励着公司的增长。

(2)企业扩张的战略主要有一体化战略和多样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又可以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又可以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

(3)企业扩张的方法主要有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内部发展主要是通过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或者是通过资金积累和发行股票而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

外部发展主要是通过合并、兼并或合资获得现有的资源和要素而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3、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10分)

答:

(1)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马态效应”。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以下4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导致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进步和融和,同时也会加剧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差异。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民在心理上的对立。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个区域的利益保护意思,助长地方保护主义。

④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使各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区域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离心力,增强地方的独立性。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15分)

答:

(1)区域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其核心是,经济增长不是同时发生在每个地方,首先集中在增长极(点)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2)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资形态上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增长极具有规模等级之分。

(3)增长极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推动性产业构成,后者是指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空间。

增长极形成之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学生应该进一步解释以上四个方面的效应。

(4)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的产业结构。

二是围绕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

2、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15分)

答:

(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2)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促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3)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

第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

第四,政府的政策作用。

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4)集聚和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他们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初期,集聚机制起着主导作用,进入空间结构形成的成熟期,集聚与扩散机制同时作用,其表现形式和程度较为复杂,最终扩散机制会强于集聚机制起主导作用。

另外,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

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

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

同样,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

河南大学2008-2009第一学期经济地理学A卷 一、解释下列名词(每题3分,共21分)

1、网络的分散指数:

网络的分散指数是指交通网络中所有点的通达指数之和,是用来衡量交通网络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的指标。

分散指数越小,交通网络内部的联系水平越高,网络的通达性越好。

2、规模经济: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或者是由于相关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而带来的费用的节约,都叫规模经济,前者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后者称为外部规模经济。

3、经济全球化:

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4、区域管制:

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交换和政府自上而下调控之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

5、根植性:

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特定的社会关系中。

其核心是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的精确结合。

6、地方化(本土化):

跨国公司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7、空间距离衰减原理:

各种经济活动或区域的经济影响力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

计量革命带来了____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____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 _____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_____ 转向。

 实证分析、行为主义、结构主义、文化。

2、制度厚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有三种观点:

____、____、____。

厚而有效、厚而无效、薄而有效和薄而无效3、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____、____、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____。

自由式农业、林业、畜牧业。

4、克里斯塔勒市场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K=____系统,系统中各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比例关系是    ____,各级中心地的比例关系是____。

3、1-3-9-27-81----、1-2-6-18-54-----5、经济全球化形成了____、____、____三足鼎立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

美国、欧盟、东亚和东南亚。

6、企业增长的战略可分为____、____、____。

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多样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答:

(1)竞争优势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又称钻石理论(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某产业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个要素所决定。

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同时,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2)在菱形结构中,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人为创造的资源,生产要素进一步可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人为创造的资源和高级要素对竞争力更为重要,它们可以弥补或替代自然资源和基本要素的不足。

国内需求就是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包括需求结构、规模、成长性、高级购买者的压力、国际化程度。

市场需求规模大和挑剔性需求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水平,有利于提高国家或产业的竞争力。

支撑产业和相关产业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和服务的产业。

其发展水平高,利于提高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包括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竞争程度、创新能力、企业家能力。

四个方面相互强化,激发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

机遇和政府作用于这四个因素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2、分析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答:

(1)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3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强化了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加剧区域经济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马态效应”。

(2)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以下4个方面: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导致区域之间的人口流动,推动区域之间的社会进步和融和,同时也会加剧区域之间社会发展的差异。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民在心理上的对立。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个区域的利益保护意思,助长地方保护主义。

④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使各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区域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离心力,增强地方的独立性。

3、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8分)

答:

(1)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对欠发达区域的增长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这是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的理论核心。

(2)极化作用是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落后地区的向发达地区流动,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削弱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

二是在国内外贸易中,落后地区处于不利地位,而发达地区处于有利地位,导致落后地区的发展受到抑制。

(3)涓滴效应指由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发达地区吸收落后地区的劳动力,缓解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

二是二者经济的互补关系,发达地区购买落后地区的商品或者是向落后地区投资,会刺激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三是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落后地区涓滴,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产生推动作用。

(4)赫希曼认为,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作用而占据优势,但是,为了避免过分极化而造成的区域发展失衡,避免成本过高,国家应该出面干预,强化涓滴效应,促进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协调发展。

4、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与联系(8分)

答:

(1)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它有两个主要功能:

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可能波及整个区域经济活动。

(2)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但,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却较小,或者与其它区域的同类产业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挥区际分工的作用,不具有主导产业的功能。

(3)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主导产业的产品输出率高且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高比重,是开展区际分工的主体;且产业关联效应强,能够组织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支柱产业没有这种功能;但是,它们都是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2分)

四、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对比分析集聚和扩散机制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14分)

答:

(1)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