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79506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docx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八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们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

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

  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森林中的动物学校去看一看。

现在那里可热闹了,小动物们刚刚放学,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朋友们想见到它们吗?

  (课件出示:

“回家路上”主题图)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1)观察画面。

  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谁在干什么?

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

同桌互相说一说。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

从一幅图中居然了解到这么多多信息,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根据图中信息提数学问题。

最近我们学习了乘法,你能不能提出一些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呢?

  

(2)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3、解决问题。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多。

  

(2)汇报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指导  三、教学效果测评。

  1、比一比,算一算。

  刚才在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小朋友们都把乘法口诀用得很好。

接下来你们能利用乘法口诀进行口算吗?

  

(1)出示第一张卡片,指出算式,说出答案并说明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2)依次出示卡片,开火车形式读算式,说答案与口诀。

  (3)做书中练习第一题。

(让学生直接用口诀说出答案)  2、完成书中第2题。

  

(1)了解题目要求:

看图填空。

  

(2)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列出算式。

  3、送信游戏(找新家)。

  小朋友们都十分聪明,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

下面我们就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小动物们找一找它们的新家,好吗?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谈收获)教学设计方案篇2  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

  3、多读多想,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我们热爱祖国,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思想感情。

  人文教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表达诗人对祖国日新月异的歌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愿。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多读,讲读结合,学生在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充满童趣的诗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和太阳比赛早起》。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二、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

  2.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问题?

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教师示范朗诵,说说:

你听出了什么?

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

  4、学生像老师那样动情地朗诵。

  自由练读同桌互相练读给全班同学听。

  二、指导学生背诵。

  1、背诵喜欢的小结。

  2、整篇背诵。

  三、指导学生做作业。

  教后小结:

  阅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同学间的交流,让学生的疑点在大家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化解开来。

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内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肯定会快速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篇3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

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

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板书:

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板书:

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

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

(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

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

不是的。

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

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

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

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

(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

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

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

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

配乐朗诵有兴趣吗?

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

有信心吗?

(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

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

奇、秀、险  香山教学设计方案篇4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妙不可言的位置》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选学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一篇科学常识课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是因为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难点预设:

  1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2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老师自制太阳系行星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你都有哪些了解?

  2、师:

地球上有美丽的草地,有茂密的森林,有清澈的湖泊,有可爱的动物,当然还有我们人类。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地球吗?

  师过渡:

对啊,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

在太阳系里,目前知道的有八大行星,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颗行星,也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为什么地球会这么特殊呢?

让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位置  1、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  ①把课文读通顺。

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

  ①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的读给同学们听。

(指名读,随机指导)  ②师:

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地球之所以这么美丽,是由于地球所处的位置……(让学生接着说。

)  齐读句子:

156页最后一句  地球所处的位置真是妙不可言。

  3、快速浏览,找找地球在太阳系中处在怎样的位置?

反馈:

  根据学生回答:

齐读句子(155页第一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第三颗行星,正是由于地球所在的位置,使它成为宇宙的一个奇迹。

  ①师:

如果老师把“由近及远”这个词去掉,你们来读读,行不行?

  ②出示;太阳系挂图让学生找找哪颗是地球,并说说是怎么找到的?

(再次强调“由近及远”的顺序)  师:

就这么一个词,让我们很容易就在图上找到了地球的位置,作者用词可真准确。

让我们再来读读,体会一下。

  ③师:

看其他行星的名称读一读。

你能不能象课文介绍地球一样介绍一下并金星和水星的位置?

指导学生把话说好(金星在太阳系中,是距太阳由近到远排序的。

教学设计方案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图画自主认识“酸、葡”等9个生字。

会写“串、兔”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3、懂得做事要敢于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这篇童话故事原自于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是以连环画形式编排的。

针对孩子们喜欢故事的特点,要充分利用起班内的插图,把插图做成多媒体课件,仔细观察图中动物们的神态、动作,想像它们的语言,猜猜它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趣的文章孩子们都喜欢读,要充分利用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孩子在尊诶分角色、比塞读等方式多读。

在仔细的观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中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说葡萄是酸的,有的人说葡萄是甜的?

”最后,模仿小狐狸的样子演一演,读一读它说的话,把故事演一演,在学生朗读、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图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葡萄”,学生认读。

  2、说说葡萄的味道。

  3、揭示课题,齐读。

  结合课题认识“酸”。

  二、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

借助连环画认读生字,不会的可以找同学一起商量、交流,可以借助文下的“树叶”中的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查。

  3、我会讲:

  借助连环画讲讲课文中的故事。

可以照课文讲,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讲。

  4、我会读:

  课件出示生词:

  酸葡萄狐狸一串硬币迫不及待  ⑴自己读读,不认识的问同桌;  ⑵同桌检查;  ⑶小老师教;  ⑷齐读。

  过渡:

我们把生字朋友送到课文中,你的课文是不是读得更好了?

  三、朗读感悟  1、自己读课文,想想:

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汇报: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帮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3、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4、讨论:

为什么狐狸、小松鼠、小兔子都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

  5、分角色朗读全文。

  6、重点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通过表演、反复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并读好带有“迫不及待”的句子。

  四、精读课文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个小动物,为什么?

  3、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4、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

小松鼠、小兔子和小猴子商量去找狐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生字:

  在小组内复习巩固生字,组长检查。

  2、老师抽查,遇有较难读对的字,请小老师来教一教。

  3、扩词。

  二、演故事  1、朗读课文。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编演课本剧:

  以小组为单位,分出各种角色练习表演。

  指名一组表演出来,全班同学当“导演”。

  三、讲故事  讲讲自己续编的故事:

  1、在小组内讲;  2、讲给全班同学听。

  四、书写生字  课件出示“串、兔、告、诉、狐、狸、猴、颗”:

  1、练读,扩词练习。

  2、同位互说那个字最难写,你想提醒你的同桌注意些什么?

需要注意哪一笔?

  3、集体交流。

师范写。

  4、生练写,师巡视。

  五、扩展活动  1、生活中,你犯过像小松鼠、小兔子这样的错误吗?

举个例子说一说。

  2、把这个寓言故事说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狐狸松鼠小兔小猴  吃不着听人说自己尝  就说是酸的  【教学后记】  学生对这个故事非常感兴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插图,学生理解起这个小故事很容易。

抓住了重点问题“为什么同样的葡萄,有的人说甜,有的人说酸?

”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学生说得也不错,我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自己找伙伴演一演,可以加上动作或加入自己的话,学生的兴趣相当高,在教学生字时,对容易出错的“猴、狐”等字,请学生想自己有趣的办法来解决,出错较少。

教学设计方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

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

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

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

(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哪些是气体?

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篇7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

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

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高大、完整。

师板书。

)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

师引导提出:

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

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

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

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

(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

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

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板书:

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

什么是假想?

  生答:

假设、想象。

  2、师:

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

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明白?

你想问什么?

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

(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

(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

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

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

(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

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

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

(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附:

参考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教学设计方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学习课文,知道火烧云名字的来历;  3、整体感知全文,知道课文从变化多与快两方面来写出火烧云的特点;  4、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5、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重点】  1、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2、能有感情朗读1~3节,并能够按提纲背诵第3节。

  【教学难点】  学习第1、3两小节,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以及火烧云出现时地面景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观察过云吗?

请说说。

  2、揭题。

  二、通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

  2、读书检查:

  请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三、学习第2节  1、请找出课文中写火烧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