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四讲针对训练 测与评.docx
《第十章第四讲针对训练 测与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第四讲针对训练 测与评.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第四讲针对训练测与评
(时间:
6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1·金华十校期末)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合的是( )
A.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入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一定显碱性
C.在蒸馏水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可得纯净的FeCl3溶液
D.某无色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解析:
因为乙醇与水互溶,所以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A错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呈碱性,B正确;因为Fe3+易水解,故配制FeCl3溶液时,将FeCl3固体溶于浓盐酸中,然后再加蒸馏水稀释到所需浓度,C错误;若原溶液中含有SO
,加入Ba(NO3)2和盐酸后,SO
被氧化成SO
,也会生成不溶性的白色沉淀,D项错误.
答案:
B
2.(2011·湘潭模拟)下列除去杂质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K2CO3固体中少量NaHCO3:
置于坩埚中加热
B.除去FeCl3酸性溶液中少量的FeCl2:
加入稍过量双氧水后放置
C.除去乙烷中混有的少量乙烯:
在一定条件下加入适量氢气充分反应
D.除去蛋白质溶液中混入的少量氯化钠:
加入AgNO3溶液后过滤
解析:
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使原固体中混有Na2CO3,A项错误;有机反应不能完全进行,C项错误;AgNO3+NaCl===AgCl↓+NaNO3,溶液中会引入NaNO3、AgNO3杂质,且Ag+使蛋白质变性,所以应采用渗析的方法纯胶体,D项错误.
答案:
B
3.(2011·宿州模拟)用铁制备较纯净的三氧化二铁,下列实验方案最好的是( )
A.使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缓慢氧化
B.铁在氯气中燃烧,加水溶解,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C.使铁溶解于稀硫酸,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D.使铁与足量稀硝酸反应,然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然后充分加热分解
解析:
A项,最终生成铁锈(氧化铁水合物);B项,Fe
FeCl3
Fe(OH)3
Fe2O3,方案合理;C项,Fe
FeSO4
Fe(OH)2,Fe(OH)2在空气中加热时部分氧化为Fe(OH)3,分解产物中既有FeO,又有Fe2O3等;D项,Fe与HNO3反应产生大气污染物NO.
答案:
B
4.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下列四个实验装置,试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其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D项中a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
答案:
D
5.(2011·邹城模拟)做完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圆底烧瓶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示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导致的,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解析:
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所溶气体的量没有改变,浓度均减小,故不能判断.
答案:
B
6.(2011·平邑一中期末)下列装置所示的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解析:
A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方法是,先关闭活塞,然后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能形成稳定的液面差,即可说明气密性良好,A正确;乙酸与乙醇可以互溶,不可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B错误;用洗气瓶除去气体中的杂质,混合气体应从长管进入,C错误;比较Na2CO3和NaHCO3的热稳定性时,应把NaHCO3放在不直接加热的试管中,D错误.
答案:
A
7.(2011·东城模拟)下列相关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选项
相关实验
预期目的
A
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大理石块、大理石粉分别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反应
探究接触面积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把装有颜色相同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两支试管(密封)分别浸入冷水和热水中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C
在蔗糖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D
两支试管中装有等体积、等浓度的H2O2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
探究FeCl3溶液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解析:
蔗糖在稀H2SO4溶液中水解后,应加入NaOH溶液中和掉H2SO4,使溶液呈碱性,否则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时,得不到Cu2O红色沉淀,也无法探究蔗糖水解产物具有还原性.
答案:
C
8.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 )
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质:
试样
溶液
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B.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
混合液
溶液分层
得上层液体
C.证明酸性条件下H2O2氧化性比I2强:
NaI溶液
溶液变蓝色
D.鉴定盐A的成分是FeBr3:
解析:
HNO3能将BaSO3氧化生成BaSO3,A错误;乙酸能与Na2CO3反应,故上层是乙酸乙酯,B正确;在NaI溶液中加HNO3酸化,可认为是HNO3氧化I-,C错误;同样,向FeBr2溶液中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时,Fe2+可被氧化为Fe3+,不能说明盐A溶液中含有Fe3+,故D错误.
答案:
B
9.(2011·济宁模拟)根据下列实验现象,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A
左边烧杯中铁表面有气泡,右边烧杯中铜表面有气泡
活动性:
Al>Fe>Cu
B
左边棉球变为橙色,右边棉球变为蓝色
氧化性:
Cl2>Br2>I2
C
白色固体先变为淡黄色,后变为黑色(Ag2S)
溶解性:
AgCl>AgBr>Ag2S
D
锥形瓶中有气体产生,烧杯中液体变浑浊
酸性:
HCl>H2CO3>H2SiO3
解析:
A项,左边烧杯铁表面有气泡,Fe为正极,Al为负极,活动性Al>Fe,则右边烧杯中活动性Fe>Cu,正确.B项,通入Cl2,2NaBr+Cl2===2NaCl+Br2,说明氧化性Cl2>Br2;2KI+Cl2===2KCl+I2,说明氧化性Cl2>I2,但不能说明氧化性Br2>I2,错误.C项,AgCl与NaBr反应生成AgBr,接着AgBr又与Na2S反应生成Ag2S,说明AgBr比AgCl难溶,Ag2S比AgBr难溶,正确.D项,Na2CO3+2HCl===2NaCl+CO2↑+H2O,说明酸性:
HCl强于H2CO3,CO2+H2O+Na2SiO3===H2SiO3↓+Na2CO3,说明酸性:
H2CO3强于H2SiO3,正确.
答案:
B
10.要求设计实验证明,某种盐的水解是吸热的,下列回答正确的是( )
A.将硝酸铵晶体溶于水,若水温下降,说明硝酸铵水解是吸热的
B.在盐酸中加入相同浓度的氨水,若混合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C.在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若溶液温度下降,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D.在醋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加热后若红色加深,说明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解析:
A项,物质溶于水时通常发生两个过程,一是溶质微粒的扩散过程(物理过程)吸热;二是溶质微粒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微粒的过程(化学过程)放热;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水温下降,是由于吸收的热量大于放出的热量.B项,盐酸与氨水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要放热,现混合液温度下降,可能是弱电解质(氨水)电离吸收的热量大于中和反应所放出的热量.C项,溶液温度下降可能是醋酸钠晶体溶于水吸热.D项,由于醋酸钠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水解使溶液显弱碱性(使酚酞试液显红色),现加热(升温),红色加深(结果),说明碱性增强即c(OH-)增大,故水解平衡向右移动(结论),即盐类水解是吸热的.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60分)
11.(14分)(2011·福州模拟)小明同学在学习“硫酸及其盐的某些性质与用途”的过程中,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 探究浓硫酸的氧化性,将实验室常用的药品放入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后,加热装置甲.(夹持和加热装置省略)
(1)该装置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请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装置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装置乙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 探究某硫酸亚铁盐固体是否变质
(3)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解析:
(1)制气装置不能在封闭体系中进行,否则易引起爆炸,因此尾气吸收装置乙中的广口瓶不能加瓶塞.
(2)根据品红溶液可推测发生装置中生成了SO2气体,因此可选用Cu与浓硫酸反应或C与浓硫酸反应.(3)检验硫酸亚铁盐固体是否变质即检验样品中有无Fe3+,检验Fe3+最灵敏的试剂是KSCN溶液.
答案:
(1)装置乙中的广口瓶不应加瓶塞
(2)Cu+2H2SO4(浓)
CuSO4+SO2↑+2H2O或C+2H2SO4(浓)
CO2↑+2SO2↑+2H2O,(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NaOH溶液
(3)实验操作:
往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样品,加水溶解,再滴加几滴KSCN溶液 预期现象和结论:
若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该固体已变质;若溶液未变为红色,说明该固体没有变质
12.(16分)(2011·绵阳模拟)已知,室温下存在反应3HNO2===HNO3+2NO↑+H2O;在酸性溶液中,NO
可将MnO
还原为Mn2+且无气体生成.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C瓶出来的气体是________.
(3)实验时观察到D管内固体颜色逐渐变为白色.据此甲同学认为D管中生成物是NaNO3,而乙同学则认为D管中生成的是NaNO2,请设计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正确.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小组的同学经讨论认为上述装置仍有缺陷,为了避免D管中生成NaOH,你认为应该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装置A的试管中发生的是C与浓HNO3的反应,生成的CO2和NO2混合气体进入B装置与水反应,生成的硝酸与Cu反应,B瓶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C瓶出来的气体是NO.要验证D管中生成的是NaNO2,可根据题目所给信息来验证:
一种方法是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无色气体并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另一种方法是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看溶液紫色是否褪去.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尾气,以免污染空气.为了避免D管中生成NaOH,可在C、D之间增加一个干燥装置.
答案:
(1)C+4HNO3(浓)
CO2↑+4NO2↑+2H2O
(2)产生无色气体,溶液逐渐变蓝 NO
(3)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 产生无色气体并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3NO
+2H+===NO
+2NO↑+H2O(或将生成物置于试管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 溶液紫色褪去 5NO
+2MnO
+6H+===5NO
+2Mn2++3H2O)
(4)吸收尾气,以免污染空气
(5)在C、D之间增加一个盛浓硫酸的洗气瓶(或在C、D之间增加一个装无水CaCl2的干燥管)
13.(14分)(2011·苏锡常镇四市联考)工业纯碱中常含有少量NaCl,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
测定工业纯碱中Na2CO3的含量.
[实验原理]
Na2CO3与酸反应生成的CO2被吸收剂吸收,通过分别称量反应前、后U形干燥管E的总质量,求出Na2CO3的含量.
[实验装置]
[实验试剂]
①NaOH溶液 ②澄清石灰水 ③碱石灰 ④无水氯化钙 ⑤无水硫酸铜 ⑥浓盐酸 ⑦稀盐酸 ⑧浓硫酸 ⑨稀硫酸 ⑩试样(工业制碱)
[实验步骤](完成下列实验步骤)
①称量试样及装有吸收剂的E的质量,记录数据;
②如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有关仪器中装入适当试剂;
④打开甲、乙弹簧夹,用气唧鼓入空气,然后接上已称量过的E;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称量E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1)实验时,在仪器D中装入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仪器C中应装入的试剂是________(填试剂序号).
(2)实验过程中,先、后共两次鼓入空气,第二次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在E装置后应再连接F装置(装有适当试剂),你认为是否必要?
________.(选填“必要”或“不必要”)
解析:
本题实验的关键是准确测定实验中生成CO2气体的质量,实验中所用的吸收剂是碱石灰,碱石灰既能吸收CO2气体,也能吸收水,所以要先用浓硫酸除去CO2气体中的水蒸气;为了保证生成的CO2气体完全被吸收,实验后要鼓入空气,驱赶残留在装置中的CO2,使之全部进入U形干燥管;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对实验不利,所以要选用稀硫酸进行反应;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CO2气体进入U形干燥管,在E装置后应再连接内装碱石灰的F装置.
答案:
⑤关闭弹簧夹甲,打开乙,将C中稀H2SO4滴加到装有试样的试剂瓶B中 ⑥反应完全后,打开弹簧夹甲,用气唧鼓气一段时间
(1)吸收CO2中的H2O ⑨
(2)驱赶残留在装置中的CO2,以使其完全被吸收
(3)必要
14.(16分)(2011·广东六校联考)一包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为进一步确认白色粉末的成分,某兴趣小组对白色粉末样品进行了探究.
可选用的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
可选用的药品:
1.0mol·L-1H2SO4溶液、1.0mol·L-1HNO3溶液、1.0mol·L-1HCl溶液、1.0mol·L-1NaOH溶液、0.1mol·L-1AgNO3溶液、0.1mol·L-1BaCl2溶液、0.1mol·L-1Ba(NO3)2溶液、蒸馏水.
以下是实验探究过程:
1.提出假设
假设1 白色粉末为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假设2 白色粉末为________________的混合物;
假设3 白色粉末为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的混合物.
2.基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回答:
(1)某同学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向试管中滴入0.1mol·L-1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他认为样品中含有Na2SO4.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__(填“对的”或“错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于假设3,请根据实验方案,将实验操作和预期的现象及结论填入下表中: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有气体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Na2CO3.
②
向试管中加入0.1mol·L-1的Ba(NO3)2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继续加入0.1mol·L-1Ba(NO3)2溶液至过量.
③
若②操作无沉淀产生,则向试管中加入0.1mol·L-1AgNO3溶液.若②操作中有沉淀产生,则将试管静置片刻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0.1mol·L-1AgNO3溶液.
解析:
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可能还含有硫酸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即白色粉末有三种可能,碳酸钠和氯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碳酸钠与硫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1)由于溶液中含有CO
,可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BaCO3沉淀,因此无法确定该沉淀是BaSO4还是BaCO3,即结论是错的.
(2)对于假设3,白色粉末为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的混合物,要确定其成分,首先检验CO
,可加入HNO3溶液;再检验SO
,加入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Na2SO4;最后检验Cl-,可加入AgNO3溶液,观察有无沉淀产生.
答案:
(1)假设1 碳酸钠、氯化钠
假设2 碳酸钠、硫酸钠
(1)错的 溶液中含有CO
,可与BaCl2反应产生BaCO3沉淀,因此无法确定该沉淀是BaSO4
(2)
编号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和结论
①
取少许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溶解,向试管中加足量的1.0mol·L-1HNO3溶液.(或加入1.0mol·L-1HNO3溶液至溶液中不再有气体放出为止)
②
若有沉淀产生,则含Na2SO4,若无沉淀产生,则不含Na2SO4.
③
若有沉淀产生,则含NaCl,若无沉淀产生,则不含Na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