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07945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docx

五年级语文杨氏之子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3、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

“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

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

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

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

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

11宴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

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

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

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

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

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

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

水土不服

A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

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排练课本剧。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小学薛丽)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前准备: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基本情况。

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

轻声地读一读。

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

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回答,教学重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一定能明确的说出)读剧本更要联系上下文,联系具体的情景。

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

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洪春幸)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能对相声感兴趣,喜欢听相声,试着说相声。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

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

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