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79402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 2.docx

考研政治多选题高分突破版2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多项选择题高分突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从理论上说,它为马克思对经济社会问题的分析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它力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着重阐释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和多样性;辩证法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真理,分析了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认识论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唯物史观则首次将唯物论贯彻到了人类社会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面以近10年来的马哲多选题真题为例,对这一学科的命题规律作简要分析。

从最近几年的试题看,多选题均占30~34分,其中最近3年马哲稳定在8分,马哲在多选题中的比重绝不可忽视。

下面分章节说明考生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主要应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重点掌握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等;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主要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永恒性,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主要掌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发展过程等;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主要掌握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基本结构等;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重点掌握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点掌握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的本质与自由等。

表一2000-2008年马哲多选题考查的知识点

年份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分值

2008

17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

19题:

辩证法、认识论与历史观的一致性

18题:

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20题:

交往的社会作用

8分

2007

17题:

意识的本质

18题: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9题:

发展的过程性

20题: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8分

2006

17题: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19题: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8题:

唯物史观中社会规律及其特点的理解

20题:

人的价值及其衡量

8分

2005

16题: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7题:

规律及其特征

4分

2004

17题;生产关系问题

16题:

上层建筑及其现实意义

4分

2003

(文理)

16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17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分

2002

17题: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16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18题: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分

16题: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17题: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4分

2001

16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8题: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6分

17题:

社会存在的构成

4分

2000

17题: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8题: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区别

19题:

社会的物质基础

6分

17题: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8题: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

4分

从上表可以看出,物质与意识关系,矛盾、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常考知识点,考生一定要格外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考生也需适当留意。

至于其他近10年来未考的空白知识点,考生可以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就可能出现的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训练。

  分析近年来考研政治马哲多选题,若按从低到高的层次,可分为识记水平类、理解水平类和应用水平类三大类(见表二)。

考生只有了解选择题的分类及其特点,并在平时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练习,才能了解选择题的解题规律,找到有效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和能力。

表二1999-2008年马哲多选题题型分布

一、识记水平类

  这是多选题中的较低水平能力考查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判断是非能力和辨别比较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知识。

这类题型又可分为:

1.概念型

  【特点】此题型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作出准确理解,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

考生只需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回答。

  【方法】考生在复习中记清考试大纲中涉及的基本概念,然后逐一对照选项,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例1](2002年文科多选第16题)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答案】ABE

【解析】这道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的第三章,原文是:

“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物已是相对的。

”列宁的这句话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区分谁是第一性和谁是第二性时才有意义。

也就是说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在一定的情况下,物质和意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具有统一性。

所以正确答案是A、B、E项。

C项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说的是所有的物质都有意识,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特有的活动。

D项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否认了物质和意识的原则区别,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例2](2001年理科政治多选第16题)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解析】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1999年,中美经过马拉松式的长期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的协议,这既是中美两国相互斗争的结果,也是双方相互妥协互惠的结果。

因为,虽然中美双方有着自己各自的利益,但双方加强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对双方的发展都有利。

每一方可以借鉴吸收对方有益的东西和成果来促进自己的发展。

因此选项C只强调了双方矛盾的斗争性,而没有提到同一性,故不正确。

A、B、D、E符合要求,是正确答案。

[例3](2001年理科政治多选第17题)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在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解析】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本身,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和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选项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选项E规范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不属于社会存在。

所以这两项都不选。

[例4](2000年理科多选第19题)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客观过程

【答案】ABCD

【解析】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体现了人民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物质交换和物质成果;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社会关系。

思想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反映。

人是社会的主体,独立于人之外的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

所以E项是错误的。

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项。

[例5](1999年理科多选第17题)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E.抽象的否定

【答案】BDE

【解析】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思维,B、D、E三项正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所在。

A、C两项是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坚持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练习题

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A.揭示了各种具体的感性的物质形态的共性以及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B.同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物质实体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C.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同否认外部世界实在性的一切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体现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3.列宁对物质的界定体现了()

A.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观点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观点

D.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实践是作为主体的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即客体的对象性活动。

因此,实践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客观实现性B.自觉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D.直接同一性

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从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对意识的本质作科学的规定,这说明,意识具有主观性。

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6.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

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9.下列论断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B.一切事物永远自身等同即A=A

C.动者恒动,静者恒静D.事物只有量的差别和变化

10.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是()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B.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D.世界的普遍联系通过中介来实现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

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

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

A.一般的抽象的人

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1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在于()

A.它企图以机械力学的原理解释一切现象

B.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

C.只从客体方面去直观世界,抹杀人及意识的能动性

D.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表现是()

A.帮助科学解决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B.代替科学的某些作用

C.提供正确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

D.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干扰

15.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过程和一切因素的总和,它的一般特点是()

A.阶级性B.客观性

C.相对独立性D.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中包含有()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17.辩证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D.否定就是扬弃即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18.矛盾是()

A.相互冲突的关系

B.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D.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实践()

A.是人的能动活动 

B.是人的创造性活动

C.是把认识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中介

D.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20.人的认识之所以具有反复性,是由于()

A.受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B.受主体精神状态的限制

C.受社会历史实践水平的限制

D.受客观事物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

参考答案

1.ABCD  2.BCD  3.ABCD  4.ABC  5.ABCD  6.BD7.ABD 8.BD 9.BCD10.ABCD 11.ABCD  12.BCD13.ABCD14.CD15.CD 16.ABCD 17.ABCD 18.BCD  19.CD  20.ABCD  2.组合型

  【特点】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组知识或一类问题的判断能力,要求考生对基本原理和一些标志性事实有准确把握。

考生需要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回答。

【方法】可运用排除法,先将含有明显错误的选项逐一予以排除,剩下的必定是正确的选项。

[例1](2005年多选第17题)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之间的共同点,这“三大律”都属于社会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能够主观创造的。

因而,A有层次高低之分,B都是人们活动的规律,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这三个选项正确,答案选ABD,不选C。

[例2](2002年理科多选第17题)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答案】DE

【解析】本题用“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来考查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画饼”是意识性的东西,是人脑对物质性的反应。

不能充饥是因为意识性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性的东西,不能把客观事物的反应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此题A、C两项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为D、E两项。

练习题

1.“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

A.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规定

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

A.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B.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关系

C.包括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

D.对立统一的关系

3.人的价值问题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人的本质决定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着人的本质。

在人的本质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在人的价值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人是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B.人是价值目的和价值手段的统一

C.强调人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D.强调人的价值在自我而不是在他人

4.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

A.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B.以人的依赖性占统治地位的人的抽象性阶段

C.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

D.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5.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

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这一观点()

A.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

B.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情感是合理的

C.否认了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是阶级性

D.是人本主义的抽象人性论的观点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世界性(国际性)的哲学

B.全人类的哲学

C.代表全世界无产者利益的哲学

D.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7.唯物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一元论哲学 B.决定论哲学

C.能动的反映论  D.坚持唯物史观

8.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万事万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B.意识具有能动性

C.主观意志决定一切

D.世界是不可知的

9.唯心主义哲学的共同特点是()

A.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B.一元论哲学

C.经验论哲学

D.唯理论哲学

10.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

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C.团结、批评、团结D.斗则进、不斗则退

11.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形式。

下列社会现象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A.劳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B.企业管理水平的高和低的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

12.以下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

A.因地制宜B.因时制宜

C.有的放矢D.坚持原则

13.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就要坚持()

A.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B.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道路和各国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D.社会主义本质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相结合的原则

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

A.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B.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D.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1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及表现有()

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B.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C.异中求同D.同中求异

参考答案

1.ABD2.ABD  3.ABC  4.ACD  5.ABCD  

6.ACD7.AB8.AB 9.AB 10.ABC

11.CD 12.ABC 13.ABCD14.ABCD  15.ABCD 

3.判断型

 【特点】此题型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政治是非、理论是非的判断能力。

考生只要记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等基础知识就能正确回答。

 【方法】解答这种题型的方法,是把选项与题干联系起来,用记住的知识去挑选正确的选项。

[例1](2008年多选第20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的交往活动日益普遍和深化,交往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对社会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

  A.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C.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D.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答案】ABCD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属于直接判断型试题,主要考查的是人类交往的社会作用,这表现在多个方面:

(1)交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交往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改善。

(3)交往是科学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4)交往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经判断可知备选项都正确,故答案选ABCD。

[例2](2006年多选第17题)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第二章唯物论部分的实践观,属直接性试题,考记忆。

选项B、C、D正确,A选项与试题的要求无关。

[例3](2003年多选第17题)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答案】BCDE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创造者全部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因此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项)。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指“人人创造历史”(A项),也不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说“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D项)。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B项),而不是哪个人或哪些人的事业,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所以正确选项是B、C、D、E。

该题虽然是一道综合性的选择题,涉及的相关观点比较多,但没有太大的难度,大多数考生只要认真复习都应得到这2分。

[例4](2002年文科多选第17题)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答案】ACD

【解析】中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