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 中图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中图版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练习中图版
一、选择题
(xx·上海地理,12~13)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1.1998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xx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
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林地减少的多,而其它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2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都很小,所以改善缓慢。
1998~xx年变化率大,故改善明显。
故选C。
答案 1.A 2.C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
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
米)分布图,完成3~5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4.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B.趋向机械化
C.更趋市场性D.趋于自给自足
5.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A.河川淤泥未变B.物种数量增大
C.蒸发量减小D.洪水流量增大
解析 第3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
第4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
第5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答案 3.C 4.C 5.B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
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7.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
解析 第6题,从图中看出,甲地位于河套平原的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会造成土地盐碱化;乙地位于黄土高原的旱地耕作区,水土流失严重。
第7题,乙地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措施。
答案 6.B 7.A
(xx·湖南郴州质检)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图甲是我国东北高纬黑土区某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黑土侵蚀量统计图,图乙为编号2切沟景观,读图,完成8~9题。
8.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 ②春季融雪径流量更大
③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④雨季雨水径流量较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则沟头发育最深的是( )
A.编号8切沟B.编号6切沟
C.编号4切沟D.编号2切沟
解析 第8题,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第9题,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8号切沟侵蚀量最大,所以沟头发育最深的是编号8切沟。
答案 8.C 9.A
(xx·石家庄模拟)下表为我国径流带主要特征,据此完成10~11题。
径流带
降水量/mm
蒸发量/mm
径流深度/mm
甲
<200
<200
<10
乙
200~400
200~400
10~50
过渡带
400~800
300~400
50~300
丙
800~1600
400~700
300~900
丁
>1600
>700
>900
10.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所对应的径流带及防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甲 水土流失B.乙 荒漠化
C.丙 水土流失D.丁 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11.表中乙径流带所在地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是( )
A.河流的综合治理B.水土流失的防治
C.土地荒漠化的防治D.中低产田的治理
解析 依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甲是缺水带,主要指西北的干旱地区;乙为少水带,主要指我国的半干旱地区;丙和丁主要为多水带和丰水带,主要指我国的湿润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而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
答案 10.C 11.C
(xx·泉州一模)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
据此回答12~13题。
12.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13.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B.夏季的黄土高原
C.秋季的山东丘陵D.冬季的天山山脉
解析 第12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故C项正确。
第13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
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而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 12.C 13.A
(xx·秦皇岛三模)“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下图为“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14~15题。
14.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B.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
C.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
D.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
15.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的有( )
①退牧还耕 ②积极开发新能源 ③控制人口增长④严禁过度放牧 ⑤防治水土流失
A.①②⑤B.②③⑤C.①③④D.②④⑤
解析 第14题,从结构图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形成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自然因素(高温多雨和水土流失),另一类是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和滥伐森林),再结合结构图的关联性即可得出结论。
第15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红色沙漠”的产生不是过度放牧造成的,故①④错,由此可知B选项正确。
答案 14.A 15.B
二、综合题
16.(xx·临沂模拟)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解析 第
(1)题,“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原因从地形(坡度大)、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从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利用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
(2)题,分析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主要考虑对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对河流下游地区洪涝、航运的影响。
第(3)题,图示区域的资源主要有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在开发利用该区域的资源时,要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
(1)“红色荒漠”是南方低山丘陵红壤水土流失的结果。
其形成原因如下:
自然原因: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
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任答4点即可)
2019-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节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练习中图版
一、选择题
(xx·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图中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积温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分布,可知甲处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大于两侧,说明影响其弯曲的因素不可能是纬度位置和海陆分布;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相同;结合东北的地形特征可知甲地为平原,其两侧为山地,地形因素造成了等值线的弯曲。
第2题,甲地海拔较两侧低,气温较两侧高,因而≥10°C积温大于两侧,其等值线也向北弯曲;东北地区西部的高原地区降水少,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大;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总体特征为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答案 1.C 2.A
(xx·海南地理,16~18)下图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
据此完成3~5题。
3.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
A.耐旱B.耐涝C.抗病虫害D.占耕地少
4.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B.洪涝C.台风D.冻害
5.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解析 第3题,由图中年降水量线可知该地年降水量小于200mm,属于干旱地区,故该地种植该品种枣树是利用了其耐旱特征。
第4题,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强,故多冻害。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洪涝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枣树耐旱,干旱对其生长影响较小。
第5题,由“品质优良”可知要选择有利区位。
由图可知,该地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少,地形崎岖,土壤水分缺乏,故A项正确。
答案 3.A 4.D 5.A
(xx·东北名校第二次调研)以色列是世所罕见的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但其农业不但满足了国内95%左右的需要,还大量出口农产品,并向世界上60多个国家输出农用物资设备和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结合下图,回答6~7题。
6.影响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恶劣自然条件表现在( )
A.气候湿热、旱涝频发B.热量不足、冻土广布
C.风沙肆虐、台风连连D.土壤贫瘠、水源奇缺
7.以色列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交通B.光照C.技术D.市场
解析 第6题,以色列位于地中海沿岸,主要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土壤以荒漠土为主。
D正确。
第7题,以色列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得益于其发达的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政策支持。
C正确。
答案 6.D 7.C
(xx·重庆文综,3~4)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xx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8~9题。
8.1992~xx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
9.1992~xx年乌克兰人均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解析 第8题,人均耕地=耕地面积/人口数量。
材料中提到乌克兰在1992~xx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乌克兰的人口数量减少,A项正确;城市化率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与人均耕地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耕地面积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有关,而与土壤质量及粮食单产关系不大,C、D项错误。
第9题,人均耕地增加,即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扩大,所以人均粮食产量会增加,A项正确;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粮食大量出口,C项错误;农业生产投入、亩均农业产值与人均耕地面积无直接联系,B、D项错误。
答案 8.A 9.A
(xx·江苏地理,15~16)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xx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1999~xx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
A.耕地面积加速下降
B.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
D.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11.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减少趋缓B.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
C.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D.农业生态显著改善
解析 第10题,由图可知,1999~xx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在减慢;而粮食产量波动上升,有些年份出现粮食减产现象;2003年以前,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下降,但两者并不同步;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
第11题,由上题分析可知,2003年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上升,这显然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有关。
答案 10.D 11.C
(xx·银川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农作物主产区某年6月16日发育及收获进程分布图。
读图回答12~13题。
12.该农作物在甲乙两地的发育晚于同纬度地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降水较少B.地势较高
C.技术落后D.旱灾频发
13.该农作物在丙地与同纬度内陆地区同时成熟,但丙地收割却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
A.阴雨天气不利于收割和晾晒
B.机械化水平低影响收割进度
C.劳动力短缺影响收割进度
D.市场价格走低导致农民收割意愿不强
解析 第12题,甲地位于青藏高原上,乙地位于黄土高原上,地势比同纬度地区高,气温低,农作物发育成熟较晚。
第13题,丙地为江淮地区,6月中旬正值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不利于农作物收割和晾晒。
答案 12.B 13.A
二、综合题
14.(xx·四川文综,13)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甲和图乙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2)据图甲和图乙,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解析 该题以等值线为载体,考查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农业发展情况。
第
(1)题,仔细阅读图形,根据图例判断,首先说明整体差异状况,再说明分布变化情况,然后找准极值所在位置。
如果选择图甲气温距平图作答,根据图示:
图中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西部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如果选择图乙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作答,根据图示: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增大;西南部偏多量最大,达1~2倍。
第
(2)题,春季气温回升导致洪涝灾害严重地区主要因为冬季降雪多,而气温低,融化少,导致地面积雪多。
西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
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判断,西部海拔低于200米,为平原地区,平原地区地势低洼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第(3)题,东北地区热量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降水较少,主要是以旱地为主。
根据气温较常年低,导致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根据降水较常年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以耕作;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影响农作物产量。
答案
(1)图甲:
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以上。
图乙:
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
(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畅。
(3)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春播秋收;春温较常年偏低,春播推迟;生长期缩短(或收获延迟,作物易受秋季低温冷害影响)。
东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土壤中含水量过大,难于耕作;不利于作物生长。
15.(xx·河南林州一中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常市(位置见下图)水稻种植已有170多年历史,曾被评为“全国优质大米之乡”。
近年来,五常大米屡屡曝出造假问题,目前市场上标售的90%的五常大米都是掺假的。
(1)说明五常大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2)有人提出通过扩大五常大米的种植规模可以减少市场造假行为。
你认为扩大五常大米种植规模是否可行,并阐述理由。
(3)如果你是当地领导人,为了规避五常大米的造假行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第
(1)题,五常大米以质量取胜,而质量与当地的特色区域环境密不可分。
尤其是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等。
第
(2)题,从影响生产规模扩大的自然与科技角度分析。
第(3)题,强化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和市场监督,提高大米生产过程的透明度有助于规避造假行为。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小。
(2)可行:
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科技投入较低,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大。
不可行:
气温偏低,只能一年一熟,扩大种植规模的潜力不大;区域环境承载量有限。
(3)树立品牌意识;加强法制管理;提高防伪技术,加强信用监管;加强对五常水稻种植的科学指导,努力建设全程可追溯体系;在水稻的种、收、卖等环节全面增加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