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905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说明文说课稿.doc

神奇的克隆说课稿

课时: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神奇的克隆》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克隆,按照什么是克隆,分别举了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的克隆,说明了克隆技术是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指出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文中用了举例子、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明白,虽是理论的科学知识,但不难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与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

“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要求和五年级学生知识、能力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说明顺序。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隆知识,认识克隆的特点。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3、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了解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重难点:

让学生弄懂克隆这一技术并掌握一般的说明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的方法理清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克隆的定义,自然界的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及克隆的前景,锻炼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在文本的了解过程中学习说明文的一般特点和一般的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最后诱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最后也抛出问题,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新旧知识结合导入。

1、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拔一把毫毛就可以变很多一模一样的孙悟空的现象用现在的科学名词来说叫——克隆。

2、接着抛出问题:

那什么是克隆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找到答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说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接着出示“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核而直接繁衍后代。

”接着带学生齐读,接着指出这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再让学生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说一句话。

环节二、精读课文

1、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区别,熟悉文本。

接着大声朗读三、四、五自然段,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

用的什么方法?

让他们以小组讨论形式交流。

2、提问植物是怎样克隆的呢?

文中介绍了几种植物的克隆,让学生画出来,感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句后的省略号让学生再举一些知道的例子。

当学生提到“压条”、“嫁接”的时候通过多媒体适时讲解它们的意思。

3、指名学生说说低等植物又是怎样克隆的。

4、出示“多利”的图片,向学生介绍多利,从而让学生认识克隆的神奇和意义。

5、学习最后四自然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最后四自然段,小组讨论这四段的写作形式。

让学生了解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并引导他们用于日常写作。

6、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克隆还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他神奇的作用呢?

环节三:

让学生展开辩论:

课文讲述了克隆所带来的利,但也有人提出了对克隆技术的担忧,克隆有什么利弊,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让学生分正反方展开小辩论。

环节五、布置作业:

把你对克隆技术的别的了解和看法写下来。

五、说板书

这篇文章比较简单,无很难的句子,所以我的板书主要抓住课文重点要点,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神奇的克隆无性繁殖(克隆)

有性繁殖

说明文:

下定义、举例子总分中

埃及金字塔说课稿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

课文以清晰的条理、平实的语言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方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

全文描写细致,语言精确,说明方法多样。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五年级学生学习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学习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了解感受埃及金字塔宏伟、精巧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

三、说教法学法

这篇说明文趣味性不大,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读中领悟,自主探究去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为方便学生理解文中较难的地方,会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直观演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课文中对金字塔的描写,并发挥想象,把关于金字塔建造过程的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画面,来体会埃及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回忆词语、听写的形式,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同时用所写的词语概述课文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

二、精读课文

1、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从中提炼信息:

你知道了什么?

从而引出“举世闻名”这个词,问:

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在哪儿?

它的外观是怎样的?

让学生熟悉第二自然段内容。

从“巨大”、“傲然挺立、傲对碧空”总结金字塔的宏伟。

2、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为什么叫金字塔,指名学生回答。

3、课文具体写了哪座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

为什么单单说胡夫金字塔?

——最大。

向学生解释这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让学生轻声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抓住句子详细描写品味课文是怎样描写金字塔的外观宏伟和结构精巧的?

问:

这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红字显示数字部分,让学生思考,结合课文内容,你从这些数字中看到了什么?

举例说其中一个数字。

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其妙处,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并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好处,找找段落中还有哪些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说那样写的好处。

从“石块与石块之间····”体会金字塔的精巧。

让学生大声朗读,把这数字包含的含义,你对这些数字的理解读出来。

5、那金字塔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读第四、五自然段,找文中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6、借助多媒体演示金字塔的建造过程,直观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7、抓住“据说”,为什么要用据说这个词,去掉可以吗?

体会说明文用词的严谨。

8、默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说了什么?

为什么说“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从而让学生体会埃及人民劳动的艰辛、埃及人民的勤劳智慧,这一段话与文中哪一段话相似?

——体会最后自然段与前文相呼应的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静静思考,从这篇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课文内容、说明方法皆可)

2、指名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布置作业:

用我们所学到的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对身边的建筑任选一样进行描述,写成小短文;课外收集世界八大奇迹的资料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抓住重点,简洁明了。

设计如下:

埃及的金字塔宏伟精巧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埃及的劳动人民勤劳聪明过渡、首尾呼应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文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科普性文章,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总心来写。

文章在总述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之后,重点介绍关于火星上水的来源的两个推测,至于火星上是否有存在生命,仍然是个“谜”。

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层次清楚,把科学道理以有趣轻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究思考。

本文八个自然段,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点明火星被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的缘由,推测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这一段围绕着“孪生兄弟”展开来写的。

第二段(第二至八自然段):

围绕水和生命具体介绍火星的情况。

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两部分。

一部分围绕“水”来写:

写了火星曾经有水,续写火星上水的来源,再写火星上水不能留住的原因。

另一部分围绕“生命”来写:

先写从火星表面找到生命已属渺茫,继写火星地表下可能有有水,相应地可以孕育出生命来。

最后,对火星可能有生命正是科学家进行探索的火星之谜。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说明文特点、学生实际,我制定以下3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及其水的来源。

初步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

3、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火星与地球的相似之处,理解火星上没有水的科学成因。

2、了解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领会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自读自悟法:

先从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然后自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2、品词析句法:

通过句式的推敲,透过相关词语,理解本文用词准确严密的特点,认识设问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领悟文章的内容。

3、以读代讲法:

通过反复的朗读,熟读成诵,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

(二)、学法

运用读、疑、思、划、议、说等方法,以及同学互学、互议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堂”为“学堂”。

四、说教学流程

(一)提问导入

1、板书: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读课题)

问:

你们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吗?

(同一胎出生的兄弟)。

2、齐读课题,提问: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

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这个课题比较与众不同,谁看出来了?

(破折号)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地球与火星的真实图像,让学生对地球和火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哪个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认真默读课文,然后用笔划出有关的句子。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再读课文,同桌讨论,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了些什么?

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

(学生只有熟读课文,才能与教师、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做到自主阅读。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交流:

为什么说兄弟俩长得太像了?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科学家还根据这些同样的地方推测了什么?

讲解“推测”。

(根据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学习第二至五自然段

1、同桌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推测有没有科学根据?

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知道是有科学根据的?

读一读相关句子。

2、句末提出了什么疑问?

出示:

“那么,火星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呢?

”画出这句话,这句话运用设问的方法,为学生拓展讲解。

思考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过渡句)

3、那么,火星上的水哪里来的呢?

读一读第3—5自然段,找一找,然后用笔划出关键的语句。

4、ppt出示句子比较。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种了。

①去掉“也许”、“可能”两个词读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严密性。

②简介“彗星”、“陨石”。

5、回到我们的问题,我们知道火星上曾经有水是有科学依据的,那火星上的水一开始有水吗?

地球呢?

当时的火星跟地球是怎样的?

读语句回答(没有水、荒凉寂寞、常遭袭击)结合句子讲解“家常便饭”。

6、启发学生朗读中想象天体“撞击”的画面,理解火星水来源之一可能是彗星、陨石风暴。

7、除了这个来源,火星上的水还可能有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